学术投稿

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对胸部手术止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黄晓明;林更生;洪益凯;刘旭华;张秋;黄党生

关键词:可吸收肋骨固定钉, 肋间神经阻滞, 剖胸手术, 止痛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对剖胸手术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接受剖胸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性的肋间神经阻滞手术治疗,患者肋骨断端不进行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止痛效果、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接受剖胸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能够缓解患者的手术后疼痛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措施浅析

    目的:探讨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相应防范措施.方法:本院在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对妇产科采用常规护理,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对妇产科采用预防护理管理,比较预防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预防管理前患者的投诉率为4.7%,不良反应率为5.9%;预防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为0.3%,不良反应率为0.6%,预防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及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预防管理前(P<0.05).结论:预防管理措施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曾小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规范护理方法,保障手术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制定心理护理、术后体位护理、功能锻炼指导、出院指导等一系列规范的护理措施.结果:评价本组68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仅1例出院后8个月因跌伤致股骨近端骨折,后再次入院手术治愈,其余病例均未发生人工关节脱位、假体脱出、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通过我国髋关节置换的评定标准可以看出:52例患者的分数取得了优良,优良率84.54%,优良6例,17~20分;很好(5级)13~16分,8例;好(4级)10~12分,4例;尚可(3级)7~9分,4例;差(2级)4~6分,0例.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进行规范的手术护理干预,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以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小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对革命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意义及建议

    军人社会优抚制度是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对长期住院伤残军人而言非常重要,可以提高伤残军人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笔者对本院集中供养的24名革命伤残军人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罗悦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率,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戴喜花;冷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CPT-11与5-FU/CF联合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对应用伊立替康(CPT-11)联合5-氟脲嘧啶/醛氢叶酸钙(5-FU/CF)方案对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实施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常规化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基础上加用CPT-11联合5-FU/CF方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辅助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手术治疗后1年和3年的存活人数、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结直肠癌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结直肠癌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1年和3年的存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直肠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T-11联合5-FU/CF方案对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实施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郑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措施作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综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比较综合急诊护理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人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刘国荣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肺挫伤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评价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肺挫伤的临床疗效,寻找改善严重肺挫伤病患临床指征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并转入重症医学科予以治疗的36例严重肺挫伤病患(观察组),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方案予以救治,同期选择36例严重肺挫伤痛患(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观察两组病患治疗的有效性.结果:较之对照组有效率的80.56%,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1.67% (P< 0.05);观察组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通气时间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严重肺挫伤病患临床指征,提升其生存率.

    作者:罗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急诊流程开展急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急救技术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7%;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急救技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郑秀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证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到本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0例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和莫沙必利分散片进行临床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中药进行临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等.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6.67%明显比对照组的86.67%高,复发率3.33%为则明显比对照组的16.67%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均表现正常.结论:相比于单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来看,对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且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梁厚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中西药结合联合超声引导脓肿穿刺治疗阑尾周围脓肿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联合超声引导脓肿穿刺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9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脓肿穿刺治疗,治疗7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疼痛消失天数、体温恢复天数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联合超声引导脓肿穿刺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疗效比单纯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显著.

    作者:林煜;郑吉仁;吴赟;柳斌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齐拉西酮合并丙戊酸镁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合并丙戊酸镁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住院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以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治疗后在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副作用量表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齐拉西酮合并丙戊酸镁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王海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析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骨水泥型固定,观察组给予生物型固定,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生物型固定术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作者:杨德兵;黄纯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口腔综合保健在预防儿童龋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接受口腔检查的220例儿童为研究资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保健,观察组给予口腔综合保健,对两组儿童的正确刷牙情况、刷牙次数、掌握保健知识情况及龋齿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儿童的刷牙方法正确率为91.82%,优于对照组的73.64%(P<0.05);观察组儿童的刷牙次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度为98.18%,优于对照组的83.64%(P<0.05);观察组儿童龋齿发生率为3.64%,优于对照组的31.82%(P<0.05).结论:对儿童进行口腔保健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并帮助儿童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

    作者:张华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计算机断层投扫描技术(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疑似SAH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后,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CTA检查,结果:共37例颅内动脉瘤(40枚);DSA检查结果:39例动脉瘤(43枚);CTA的总诊断敏感性为94.29%,特异性为85.72%,准确性为92.8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CTA成像诊断,能够准确、快速确定患者发病病因,可将其作为临床首选检查诊断方法.

    作者:王朋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胸部损伤21例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胸部损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胸部损伤患者21例对其临床病情观察、一般护理及胸腔穿刺和闭式引流的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胸部损伤患者21例中单纯胸腔闭开引流11例,开胸修补10例.治愈17例,好转2例,死亡2例.结论:熟悉胸部创伤的病理生理变化,掌握胸部创伤的诊断及处理要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护理措施,是处理胸部伤的关键.

    作者:白淑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查漏补种对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意义

    目的:探讨儿童计划免疫行查漏补种对接种率的影响.方法:2014年随机抽取本县6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将每个乡镇的4个行政村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个行政村;选择行政村区域内居住<7岁的儿童.所有儿童均行常规的预防接种,观察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工作.结果:对照组调查目标儿童178名,建证142人,建证率79.8%,建卡137人,建卡率77.0%;观察组调查目标儿童194名,建证194人,建证率100.0%,建卡191人,建卡率98.5%;观察组建证率及建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风(麻疹)疫苗、乙脑减毒疫苗、A群流脑疫苗以及甲肝减毒疫苗接种率及合格率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免疫实施免疫接种的查漏补种工作可以明显的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

    作者:颜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现状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基础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之后进行适量的胺碘酮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但在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情况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压变化上,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药物注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作者:杨家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脑卒中后遗症的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病床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的70例脑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瘫痪程度,将其分为3组,轻瘫组17例,重瘫组33例,全瘫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护理6个月后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感觉、平衡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的评分情况均有所改善,瘫痪程度越轻者,改善情况越好,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康复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王美华;赖国彬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4h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采取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79.4%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20.6%高,缺血性ST段无症状心肌缺血为68.5%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31.5%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主要集中在6:00~ 12:00,0:00 ~ 6:00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长,心率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率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多隐匿起病,通过采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监测记录,持续时间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杏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个性化优质护理预防压疮临床分析

    目的:应用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压疮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长期卧床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在卧床治疗期间出现压疮的人数、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对治疗期间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压疮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压疮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汤光霞 刊期: 2015年第21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