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复训练程序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

吴晓红

关键词:康复训练程序, 全髋关节置换术, 干预
摘要:目的:康复训练程序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92例在本院确诊并经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内采用常规髋关节手术干预模式实施干预;观察组患者常规干预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程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干预模式的满意度、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和术后髋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治疗前后Harris评分的改善幅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干预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和术后髋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康复训练程序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内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3%,较对照组的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较对照组的18.5%明显降低(P<0.05).结论: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王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CT扫描对急性阑尾炎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扫描在急性阑尾炎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CT扫描结果,以及急性阑尾炎患者CT扫描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全部100例急性阑尾炎观察对象术前CT检查分级结果对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阑尾炎组观察对象的阑尾外径和阑尾壁厚度与正常对照组观察对象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阑尾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是一种较为可靠且准确的急性阑尾炎术前检查和诊断方法.

    作者:麦东浩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雾化吸入在婴幼儿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单纯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婴幼儿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喘憋与咳嗽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上,给予婴幼儿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可短时间内改善病情,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张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急诊流程开展急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急救技术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7%;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急救技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郑秀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学检测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毒病原谱情况,探讨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更好的治疗和预防此病.方法:将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100例进行病毒学检测,同时应用逻辑回归法对患儿的临床病史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博卡病毒(HboV)检出率为2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20%,人轮状病毒(HRV)为18%.结论:HboV感染率高,合并基础疾病是主要危险因素,而月龄则是其保护因素.

    作者:雷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脑卒中后遗症的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探讨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病床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的70例脑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瘫痪程度,将其分为3组,轻瘫组17例,重瘫组33例,全瘫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护理6个月后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感觉、平衡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的评分情况均有所改善,瘫痪程度越轻者,改善情况越好,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康复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家庭病床护理模式,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王美华;赖国彬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有胎心搏动异位妊娠保留与切除输卵管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保留输卵管与切除输卵管手术治疗有胎心搏动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9月2日-2013年9月2日收治的94例B超提示有胎心搏动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47例,行保留输卵管手术;对照组47例,行切除输卵管手术,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2d、术后4d、术后6d的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变化及月经恢复正常的时间,随访2年宫内妊娠率及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年宫内妊娠率分别为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次异位妊娠率比较,观察组:9%,对照组: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胎心搏动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保留输卵管临床疗效可,安全性高.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明显提高将来宫内妊娠率.对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B超提示有胎心搏动异位妊娠应采取保留输卵管手术.

    作者:李秋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基层医院药房药品拆零调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药房药品拆零调配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回顾本院早期的基层医院药房药品拆零调配工作,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应用于药品拆零调配工作中.结果:基层医院药房药品拆零调配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拆零后药品滞销,导致部分药品报损、药品拆零调配操作缺乏规范性等,基于上述问题我院制定药房药品拆零调配操作规范、强化拆零药品的包装管理,不断加强对药房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实施上述对策后,本院药房药品拆零调配工作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分析基层医院药房药品拆零调配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有效对策解决问题,是提高药房工作质量,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键.

    作者:姚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为深入优化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在所辖的13个社区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00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未签约与签约患者的健康管理情况以及健康管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对慢性病的服务初步效果显著,提高了签约患者的健康意识与依从性,患者的血压以及血糖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治疗费用也有所降低,但是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以及效果还需要不断的提升.结论:强化家庭医生的宣传力度,引导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签约,家庭医生队伍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完善,家庭医生的工作也要具有规范性,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

    作者:邓声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与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43%;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6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手术同开颅手术相比,在治疗脑出血患者中疗效更为显著,且具有更高安全性.

    作者:何杰;王顺超;王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优质护理对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观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干预将患者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干预组生存质量评定(CAT)评分达97.8分高于对照组的78.9分;干预组的PaCO2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PaO2、FEV1和PEF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3%和78.3%(P<0.05).结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和满意度,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郭铃苹;罗杨;江珊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析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患者心电信号行持续24 h记录,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该心电数据分析,制作24 h心电散点图.以室上性早搏、窦性心律、差异性传导、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搏这5个诊断结果分为5组,把4组心律失常结果和心电散点图检测的结果比较,得出各组B线斜率与两者的符合率,从而展开分析.结果:室上性期前收缩组和室性期前收缩组、心房颤动组及差异传导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心房颤动组和差异传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应用,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作者:王美如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抑郁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症中医辨证分析及乌灵胶囊治疗临床研究.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本院治疗焦虑抑郁症的患者共120例,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乌灵胶囊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焦虑抑郁症患者应用盐酸帕罗西汀联合乌灵胶囊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忧郁情况、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率.

    作者:李开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阿奇霉素联合沙丁胺醇治疗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对阿奇霉素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6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阿奇霉素+沙丁胺醇,对照组沙丁胺醇,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和X线体征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6.77%和74.1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奇霉素+沙丁胺醇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缩短患者临床治疗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安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14例.将上述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采用不同临床护理方法,对比各自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中非常满意32例,满意18例,不满意2例,有效率96.5%;对照组中非常满意例数17例,满意23例,不满意17例,有效率70.2%.比较发现观察组满意度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护理方案是一种有效改善患者临床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的护理方案.

    作者:王绍芳;陶愈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内科急救患者院前急救体会

    目的:探讨内科急救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600例内科急救患者均为本院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生命体征检查和静脉通道开放等院前急救措施,评估其院前急救效果,同时对比患者急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本组600例内科急救患者通过采取院前急救措施,显效292例,有效296例,无效(即死亡)12例.本组急救显效率为48.7%,急救成功率为98.0%;同时,急救后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情况均显著优于急救前,急救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内科患者院前急救,有助于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提高内科急救成功率,对于改善内科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志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对胸部手术止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对剖胸手术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接受剖胸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性的肋间神经阻滞手术治疗,患者肋骨断端不进行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止痛效果、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接受剖胸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可吸收肋骨固定钉加肋间神经阻滞,能够缓解患者的手术后疼痛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黄晓明;林更生;洪益凯;刘旭华;张秋;黄党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基层医院传染病防控品管圈管理模式

    目的:对基层医院传染病防控品管圈管理模式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比分析在实施传染病防控品管圈管理模式前后的工作质量与管理效果.结果:在实施传染病防控品管圈管理模式后,医院传染病病例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水平已经由原来的98.35%、98.70%、99.78%提升到了目前的100%、100%、100%.结论:科学开展传染病防控品管圈管理模式能够使医院传染病管理现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持续性改进产生促进作用,为目前医院传染病防控要求的一个需求,值得关注并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马小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综合方案治疗脑梗塞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综合方案治疗脑梗塞效果观察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诊治方案的异同分为观察组(针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常规脑梗诊治护理组)各46例,依据临床结果观察分析临床效果差异,指导临床对于脑梗塞患者的诊治康复实践.结果: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针刺综合康复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评分(FMA)运动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均优于常规脑梗诊治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综合方案治疗脑梗塞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神经功能.

    作者:普虹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冠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功能相关指标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结果:观察组63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26%;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后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指在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显著.

    作者:段利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