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梅
目的: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接收的小儿急性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儿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行开腹阑尾切除术,研究组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比两组患儿手术各指标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临床各指标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借助腹腔镜实施阑尾切除术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培;戚士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家庭保健相关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及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相关基线资料选自于2013年-2015年期间本院诊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设其中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患儿40例为对照组,另40例除对症治疗外联合家庭保健护理干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护理措施方案对患儿临床影响。结果:观察组患儿出现并发症概率为2.5%,对照组发生并发症概率为15.0%,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患儿疼痛程度用FLACC量表进行评估,观察组患儿重度疼痛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两者间有差异(P<0.05)。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患儿应重视家庭为中心模式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但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同时可控制相关并发症概率,缓解疼痛程度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重视。
作者:陆和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如何优化疾控档案管理,有效提高疾控档案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是当前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课题。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运用归纳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档案进行统计与分析,提出了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室藏档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室藏档案利用效果的措施。
作者:李锋;李凤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本文论述了中医养生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与药膳食疗法对养生的作用,并从一些中医古籍中找出理论依据。
作者:吕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339例手足口病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对矿区医院2012-2014年的339例手足口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339例患者中,3岁以下患者高于3岁以上年龄组;散居儿童发病高于幼托儿童与学生;地域分布乡村高于城区,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份,100%患者出现发热及皮疹。结论:手足口病与年龄、季节、地域分布有关,加强健康教育,及早识别手足口病患者的早期症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及提高教师和家长的防范意识十分必要。
作者:刘仁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接收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肛管癌展开研究,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A组30例,B组30例;A组应用Dixon手术治疗。B组应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B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与复发率较低,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健;何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产科中选取126例初产妇进行研究,并根据其生产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63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3例,行常规护理+盆底肌康复治疗),对其进行3个月随访后,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41例(65.08%)盆底肌力≥3级,多于对照组的20例(31.75%),且其性生活满意度为73.02%,高于对照组的52.38%,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的发生率分别为7.94%和14.29%,均低于对照组的26.98%和34.92%,组间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干预在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治疗中可以有效促进肌力恢复,提高产后夫妻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黎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妇科用药与护理可以说是贯穿古今的话题,本文根据一些名医思想,救治案例以及自己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妇科用药与护理进行浅议。
作者:李正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道探通术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73例,共83眼,给予泪道探通治疗及相应护理,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行泪道探通治疗83眼,治愈82眼,治愈率98.3%,结果泪道探通法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家凤;蒋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应用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4个教学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两种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冯向功;亓水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脑炎患儿时使用丙种球蛋白的效果。方法:收集脑炎患儿共96例,根据患儿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7例对照组和49例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将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脑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丙种球蛋白能够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患儿痛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田贵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来院体检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原体检流程体检,实验组接受健康体检路径模式,对两组体检者体检效果和评价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体检者的体检效率、受检时间、体检满意度、沟通能力和受检者满意度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体检质量评价要优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路径运用在体检服务中,能够从根本上增加体检参与者体检效率、缩短体检时间,对于提升体检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今后的体检中使用和推广。
作者:唐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本文就颌面骨折术后对患者实施的个体化口腔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颌面骨折手术患者62例,依据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n=31)和观察组(n=31)。观察组患者予以个体化口腔护理,参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后比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参照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较比参照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由统计学进行计数,差异正相关。结论:对颌面骨折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口腔护理,效果理想,可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作者:王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消化内科重症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结果: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仅为80.0%,二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实验组为6.6%,对照组高达13.3%,二者比较同样存在差距(P<0.05)。在患者满意度上,实验组总满意度达到了96.6%,而对照组仅为83.3%,二者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内科危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茜;刘静;罗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时使用泮托拉唑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共97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8例对照组和49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为奥美拉唑,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泮托拉唑,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泮托拉唑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桂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在脑水肿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分别采用甘露醇以及高渗盐溶液的治疗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0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脑病科进行治疗的77例脑水肿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2例)采用甘露醇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45例)采用高渗盐溶液进行临床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在CPP、MAP指标、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临床总有效率(93.33%)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68.7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水肿患者实施高渗盐溶液治疗,其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疗效情况等均明显优于甘露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姜玉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运用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方式对微生物的临床检测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份——2016年4月份期间收集的820份血液的标准标本以及尿分泌物标本进行医学探究,处理完毕后对标本实施微生物检验,检验完毕后再进行细菌耐药性检验。结果:通过对820份标本进行检测,共分理出病原菌180株,检测阳性率是22.04%,而革兰阴性菌所占的比例为45%。,革兰阳性菌所占的比例为44.2%,真菌所占的比例为10.28%。对于肺炎中的克雷伯菌,对其较为敏感的是头孢他啶,而对于肠球菌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是阿莫西林。结论:通过对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可以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对其比较敏感的抗生药物,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耐药性的。
作者:李彩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状态的优化作用。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2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行常会护理)和观察组(63例,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前,组间QDL评分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出现明显改善,前后组内比较有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确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惠红;张卫勤;马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肝炎肝功能患者118例作为实验组,抽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另选取11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也在相同条件下抽取静脉血进行肝功能检测。然后对比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肝功能检测结果及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血清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及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在总胆汁酸水平方面,实验组则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ChildA、B、C级肝功能检验结果表明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和血清胆固醇下降显著,其中A级下降程度轻,C级下降程度高。结论:在临床中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有效帮助医生熟悉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及具体病情发展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值得在医学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小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共7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放射技术进行诊断,分析并对比这些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经过放射诊断,有62例为肝血管良性肿瘤患者,其中包括肝血管内皮细胞8例,肝局灶性结节6例,肝血管瘤41例,脂肪瘤5例,其他2例。有12例为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包括胆管细胞型肝癌患者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7例,混合型肝癌患者1例,转移型肝癌患者2例。在肝血管良性肿瘤患者中出现了3例肝癌误诊为肝血管瘤,因此,放射诊断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具有100%的敏感性,而准确性为97.26%,差异显著,含有统计学意义(X2=14.2944,P<0.05)。结论:在对患有肝血管肿瘤的患者采用放射技术加以诊断,能有效将其肿瘤情况诊断出来,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静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