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士红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应用护理健康处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开出护理健康处方。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知识知晓率、治疗配合度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护理健康处方操作简单,能够提高患者知识知晓率及治疗配合度,大程度保障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海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针对临床中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接受个性化护理所起到的实用价值展开探究分析。方法:随机择取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共100例,将其按照抽签的顺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手段,对实验组则行以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观察并对照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并做以记录。结果:实验组的患儿整体有效概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的整体有效概率,对照分析之后,存在明显的差异,且P<0.05,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临床中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适当地行以个性化护理,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唐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近几十年来,基础医学研究高速发展,成果丰硕,使得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不断深入到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本文将深入探究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医学技能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操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方法。
作者:张小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患者的死亡率作为判断的依据,对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统计。结果:在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成功进行抢救并转入其他病房进行下一步救治,存活的患者为97例,死亡率为3.00%。结论:本次对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病例以及救治结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为:救治成功的存活患者为97例,死亡为3例,死亡率为3.00%,此结果证实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急救对于提升救治存活率具有显著的作用。所以,需要充分的掌握紧急救治的各种措施,以及对紧急发生时间的应急能力,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能够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早期急救,为患者争取到佳的救治时间,提升此类疾病患者的救治存活率。
作者:陈忠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波姆光和激光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分析108例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经波姆光和激光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有较显著的差异,波姆光(A组)治疗55例,治愈(糜烂面完全愈合,宫颈表面光滑,自觉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48例,好转(糜烂面积较治疗前减轻Ⅰ度,自觉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6例,无效(治疗前后糜烂面积无变化,自觉症状未减轻)1例,一次性治愈率87.3%,总有效率98.1%。激光(B组)治疗53例,治愈36例,好转13例,无效4例,一次性治愈率67.9%,总有效率92.5%。结论波姆光治疗宫颈糜烂操作简便,不损伤正常组织,术中和术后出血少且一次性治愈率高。
作者:和小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院内感染重症毛细支气管炎(BC)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78例院内感染重症BC的脑瘫患儿,交替雾化吸入“3%氯化钠4 ml”和“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1.25 ml”治疗,均为每8小时1次;喘憋症状重者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对治疗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经过交替雾化吸入及其他综合治疗,显效41例(52.6%),有效34例(43.6%),无效3例(3.8%),总有效率达96.2%。其中15例(19.2%)应用了全身糖皮质激素;18例(23.1%)应用了抗生素。结论脑瘫患儿院内感染重症BC时慎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交替雾化吸入“3%氯化钠”和“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治疗,不仅疗效好,护理方便,还可减少副作用,降低成本。
作者:景玉萍;左满凤;钟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接触DNA是指通过皮肤接触而遗留在客体表面人体皮肤脱落上皮细胞的DNA,检验难度较大,但是在许多命案的侦破过程中作用明显,是目前法医DNA检验的热点。笔者试着从接触DNA的特点入手,结合命案现场勘查,从技术主导侦查、服务侦查命案的角度,归纳接触DNA的理论基础、特点、提取、检验、DNA分型的利用等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接触DNA在侦破命案中的成功经验。
作者:王彦涛;靳树柳;贺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中医骨折三期疗法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9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给于常规护理,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实验组49患者给予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处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4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85.7%。实验组49例患者发生血肿、伤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给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医骨折三期疗法,可以有效降低骨折患处发生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安全系数高,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红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血细胞形态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发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对两组患者血细胞形态阳性比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各方面的比较结果都具有明显差异,而且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异常血细胞形态阳性结果比较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血细胞形态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形态和发热疾病是有直接关系的,并且血细胞可以反映患者发热情况。可以利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式来检查患者血细胞形态以及患者的血细胞数量等,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周兰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应用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4个教学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两种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冯向功;亓水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利用酵母膏(YEP)及氧嗪酸(OA)作为诱导剂,血浆尿酸水平为检测指标,建立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并通过动物模型的瑞舒伐他汀钙药物干预,监测血清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PR)指标及CPR蛋白表达水平,综合分析,评价瑞舒伐他汀钙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炎性因子的疗效。方法:1)将36之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组,高尿酸血症+瑞舒伐他汀钙10.0m g·kg-1·d-1组。以YEP 21g·kg-1·d-1给予喂养,OA以200mg-1·kg-1·d-1腹腔注射,瑞舒伐他汀钙以10.0m g·kg-1·d-1剂量灌胃,于建立模型同时进行药物干预,持续给药6周后鉴定该药对血清UA及CPR水平并取出胸主动脉监测血管内皮组织CR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血UA及CRP水平显著升高,主动脉内皮组织CRP表达水平增强,与空白对照组呈明显对比;2)瑞舒伐他汀钙干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后瑞舒伐他汀钙降低血清UA及CRP水平,以及CRP蛋白表达水平的效应显著。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钙对高尿酸血症所致大鼠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疗效,炎症反应的改善可能是瑞舒伐他汀钙能降低尿酸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迪丽达尔·希力甫;张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研究康复护理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48例,对他们采用康复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结果,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康复护理后,其结果显示,实施康复后患者的状态明显优于实施护理前,前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在临床中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患者的满意度也显著增加,具有医学价值,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作者:梁翠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血站献血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广州血液中心的220名献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及电话回访等方式,观察其对血站献血服务满意度,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血站的220名献血者纳入研究组,落实了改进服务对策,对比两组服务质量。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经改进献血服务后,提高了献血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郑晓晓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抗氧化状态和膳食营养摄入之间的关系。方法:58位子痫前期患者,通过(FFQ获得膳食摄入信息, ELISA法检测血清TAC,分析其与营养膳食摄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摄入的维生素E低于膳食参考摄入量,并与血清TAC呈正相关(r =0.367,P =0.367)。摄入的维生素C,β-胡萝卜素,核黄素、铜和血清TAC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摄入的维生素E与血清TAC呈正相关。其他微量元素膳食摄入量和血清TAC之间的无明显相关性。孕产妇营养摄入与子痫前期和女性抗氧化状态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
作者:吴锡链;陈波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系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所致。笔者自2014年09月至2016年05月,用当归四逆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6例,疗效满意。
作者:汪定勇;王劲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长期牙齿保健教育对口腔卫生习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县某中学的1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参与者给予为期1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分别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发放口腔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并对参与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150名中学生的的患龋率、充填率、牙石检出率和菌斑指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护理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名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育前,健康教育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中学生实施长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的口腔保健意识,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善口腔卫生情况。
作者:张金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下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接收的腹股沟疝患儿96例,均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各指标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47.92%高于观察组27.08%(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下手术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伸缩包带二次固定对于强化鼻饲管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鼻饲管采用普通医用粘性胶布固定;试验组鼻饲管采用伸缩包带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鼻饲管脱管情况。结果试验组鼻饲管脱管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症患者使用伸缩包带固定可大大降低鼻饲管脱落率,有利于保证肠内营养的安全,其次;伸缩包带二次固定鼻饲管的方法舒适美观大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过渡性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过渡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管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并对两组患儿随访6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次数、转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研究组患儿家属对患儿症状观察、规律用药、心理调节、生活规律、定期复查管理效果均显著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内,研究组患儿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渡性护理模式在紫癜性肾炎患儿中应用可提高家属对患儿疾病管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降低患儿疾病复发次数和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作者:梁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分析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检查结果。结果:利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律失常阳性率为70%,而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心律失常阳性率为40%,两种方法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查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阳性率为50%,而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阳性率仅为20%,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更高,准确、快速的发现冠心病心律失常,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王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