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病人出院健康教育指导体会

周敏

关键词:
摘要: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各大小医院都对出院病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工作,但有的仅流于形式,在进行出院指导时,敷衍了事,给病人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其实,做好病人的出院指导,对出院后患者的康复,减少疾病复发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我们数年来对外科病人出院指导的体会介绍如下.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减少医疗纠纷的做法

    目前,卫生界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医疗纠纷是影响医院稳定的大问题.为此,寻找相应的对策,防范医疗纠纷已是医疗机构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防范医疗纠纷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以供同仁们参考.

    作者:赵爽;金丽梅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

    目的: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128例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全部使用美国巴德公司定型产品,对128例老年腹股沟疝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治疗.结果:128例均手术顺利,术后尿潴留12例(0.9%),阴囊水肿6例(0.5%)伤口积血2例(0.2%),无切口感染.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完全符合生理解剖的治疗技术,具有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作者:张国栓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后外侧切口在股骨干骨折中应用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股骨干骨折在四肢不稳定骨折的发病率日益上升.闭合性股骨干骨折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开放性骨折以及伴有血管损伤者都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的手术入路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后侧.其中前外侧、外侧切口为常用.总结我院近十年来的60例股骨干骨折病例,从外侧入路对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学明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0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体会

    目的:为提高对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随访分析1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方法和手术疗效.结果:全组经3个月至9年的随访,未发现腹痛与黄疸的复发.结论:对于胆总管末端的狭窄,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区别其良、恶性,0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治疗良性末端狭窄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立军;张庆余;于则利;陈佛来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新时期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初探

    医院固定资产是开展医疗活动的物质基础,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产生大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在当前深化医院改革的形势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作者:温淑林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分析

    现将笔者自1998年10月-2002年1月检查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潘旭民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中间综合征(IMS)已成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期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99年至2001年,我们共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179人,其中出现IMS者12例,占6.7%.现分析如下:

    作者:石少梅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85例老年人心室晚电位观察

    心室晚电位(VLP)是一种高频率、低振幅的碎裂心电信号.VLP与心室内折返引发恶性循环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经得到肯定.现将我们对85例60岁以上老年人检查VLP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桂英;张晓珑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胎盘组织中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检测与分型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寄居在育龄期妇女下生殖道常见的菌群之一,UU具有14个血清型(UU-14),由于UU的致病性与其不同型别有关[1],为了解宜昌地区UU感染胎盘的状况和探索不同血清型与胎盘感染的关系,笔者对胎盘组织进行了UU的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茂春;周心惠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梗死侧大脑半球局部亚低温治疗.设定制冷器温度为8℃,计算颅内缺血区温度为33℃左右,治疗时间为48h.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5d时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结果:治疗14d时亚低温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分别为79.84±20.02和50.64±14.83,差异明显,P<0.05.治疗5d时两组血清NSE含量分别为13.32±4.34ng/ml和17.82±6.63ng/m1,差异显著,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缺血脑组织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且无明显的并发症.

    作者:曹绪政;兰杰;徐建民;邱朝辉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并发症1 7例分析

    我院1988年5月2001年5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867例,其中发生术后短期并发症17例(0.28%).本文对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何联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三维CT成像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中的应用

    上颌前部埋伏牙常为多生牙,多年来它的发现和定位须依赖X线照片,但其结果往往不准确,笔者采用三维CT成像予埋伏牙定位,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建勇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口腔临床四手操作的体会

    四手操作技术是随着牙科器械的发展而对牙科治疗高标准高效率的要求,是一种现代口腔科操作和管理系统,它可以使病人感到安全、放心、舒适,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医生的劳动力,避免了护士无效地忙碌,使之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现就四手操作的临床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林丽珠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将进入本观察的51例病人,按溶栓治疗后,有无Q波形成,分为Q波组和非Q波组,全部病人入住CCU,并在入院即刻、入院后8、16、24、72小时分别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对其中34例病人在心梗后1w、6w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Q波组血清CPK峰值1347.58±220.33IU,左室质量指数分别为234.82±92.36(lw),271.52±93.12(6w)均明显高于非Q波组,随访半年表明新近出现心衰明显高于非Q波组.结论:溶栓后的有Q波出现,血清CPK峰值高于500IU,左室质量指数>220g/m3,是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忠泉;周林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外科病人出院健康教育指导体会

    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各大小医院都对出院病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工作,但有的仅流于形式,在进行出院指导时,敷衍了事,给病人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其实,做好病人的出院指导,对出院后患者的康复,减少疾病复发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我们数年来对外科病人出院指导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周敏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157例急诊死亡病人的统计分析

    为提高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本文就我院1999-2001年157例急诊死亡病人做如下统计分析.1.资料来源本文所用统计资料来源于我院统计室保存的死亡医学证明存根,数据详实、可靠.在157例急诊死亡病人中,男91例,占57.96%,女66例,占42.04%.各年龄组死亡人数及构成见表1.从疾病的构成看,157例急诊死亡病人中,有33例死于癌症,占21%,疾病及性别构成见表2.

    作者:王蓉蓉;王莉莉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在化疗治疗过程中大剂量化疗同时造成的严重骨髓抑制,常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和出血,影响化疗的效果.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加强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取得较好疗效,骨髓抑制期缩短,感染发生率下降,提高了患儿对化疗的耐受性.

    作者:马小旭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影响血压测量结果的相关因素的探讨

    血压是循环血量、心输出量、周围血管阻力及动脉管壁弹性等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综合性反映,测量血压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转归.故有必要对影响血压测量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作者:于胜梅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盆腔静脉瘀血症的B超诊断

    盆腔静脉瘀血症以往确诊需要通过静脉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患者不容易接受.近年来由于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应用,使本病非创伤性检查得以实现.我们在临床中共诊断12例,报告如下.

    作者:景兆霞 刊期: 2002年第18期

  • 723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疾病、多种因素所致.随着胃镜的普遍应用及急诊胃镜检查的开展,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部位确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手段.我院自1992年10月-2001年3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23例,现对其出血原因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杨虹;马志胜 刊期: 2002年第18期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