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薄荷不定芽诱导及NaN3诱变研究

周玉丽;方林森;胡能兵;苗永美;舒英杰

关键词:薄荷, 不定芽, 叠氮化钠, 诱变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植物激素配比、Vc对薄荷茎段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及不同浓度NaN3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变效果,为薄荷离体化学诱变体系的建立奠定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方法:以薄荷试管苗节间部分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TDZ、6-BA、NAA及Vc对薄荷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在筛选出佳诱导配方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的NaN3(0、2、4、6、8、10、12、14和16 mg/L)对薄荷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结果:培养基MS+0.1 mg/L TDZ +0.2mg/L NAA+1 mg/L Vc+ 30 g/L蔗糖+5.5 g/L琼脂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效果佳,NaN3诱导薄荷愈伤组织的LD50为14 mg/L处理10d,12 mg/L处理20 d,10 mg/L处理30 d,诱变后愈伤组织经分化形成完整植株,通过对比再生植株形态学差异,筛选出变异植株81株.结论:初步建立了薄荷的NaN3离体化学诱变体系.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机械牵拉骨折复位术联合愈骨汤治疗陈旧性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损伤近、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考察机械牵拉骨折复位术联合愈骨汤治疗陈旧性胫骨远端Salter-HamsⅡ型骨骺损伤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在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陈旧性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损伤1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8例,两组患者均行机械牵拉骨折复位术,观察组加服骨愈汤,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及骨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2、6周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骨不连、伤口皮肤感染和针道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陈旧性胫骨远端Salter-HarrisⅡ型骨骺损伤患者采用机械牵拉骨折复位术可提供较为牢固的固定,联合骨愈汤治疗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理想方法.

    作者:赵成茂;赵宏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藏药匙叶翼首草及其同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匙叶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 H(o)eck是川续断科翼首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为传统藏药,主要含三萜皂苷和环烯醚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翼首草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和抗菌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传染病所引起的热症、流行性感冒、感冒发烧、心热、血热、肠炎、关节炎等病症,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该文对翼首草的资源与栽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该药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甄梓娟;徐元江;廖志华;陈敏;李连强;兰小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其水溶性成分连翘苷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

    目的:采用纳米胶束增溶技术制备同时含有脂溶性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连翘苷(PN)等的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并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水溶性成分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提法提取连翘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并用GC-MS测定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再将挥发油以纳米胶束的形式增溶于水溶性药液中制备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ACLL),采用透射电镜(TEM)、光子相关光谱仪(PCS)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考察挥发油纳米胶束的药剂学性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N含量,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并与连翘水溶性药液(HCLL)进行对照.结果: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49.01%)、α-蒎烯(15.78%)、β-罗勒烯(13.79%)、芳樟醇(5.91%)、α-侧柏烯(2.07%)、β-香叶烯(1.91%)与异松油烯(1.84%)等萜烯类混合物;挥发油胶束为圆球形,粒径为193.3 nm,Zeta电位为-83.8 mV;连翘药液为澄清透明的棕褐色液体,其中PN含量为0.225 mg/mL.实验表明,ACLL组的PN在整个透皮、透黏膜实验过程中的累积透过量始终高于HCLL;7.0 h时,对于透皮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2.04倍,透黏膜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1.16倍.结论: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能够促进水溶性成分PN的透皮、透黏膜吸收,体现了其全成分作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阐明了中药全成分发挥协同作用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伟泽;赵宁;梁泽;康翰方;李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生石灰、硫磺对土壤pH、川芎生长发育及药材中镉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石灰、硫磺对土壤pH、川芎生长发育、产量及镉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川芎主产区典型的酸性地块和碱性地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生石灰处理酸性地块,硫磺处理碱性地块;出苗后调查出苗率,川芎生长期间定期取样,分别测定根际土壤pH、苗高、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收获后测定川芎产量及镉含量.结果:生石灰可提高酸性地块的土壤pH值,随施用量增加呈增高趋势,同时可显著改善川芎生长发育状况,生石灰处理的川芎苗高、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川芎药材中镉的积累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硫磺可显著降低碱性地块的土壤pH值,但施用硫磺影响川芎出苗,导致缺窝,且显著增加川芎药材中镉的积累量.结论:生石灰不仅可提高酸性地块的土壤pH值,降低川芎药材中镉含量,而且能有效改善川芎生长发育,促进川芎产量提高,可作为酸性土壤的改良剂.

    作者:李青苗;李彬;郭俊霞;杨江;宁梓君;陈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参叶和参叶考辨

    目的:考证人参叶和参叶混用的原因.方法:利用古今本草对人参叶和参叶的来源、性味、功能进行考证.结果:混用现象系长期销用,相约成俗,加上在古今本草著作中对二者的别名和正名收载混乱所致.结论:人参叶和参叶性味、功效明显不同,不能混用.

    作者:陆维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4份紫石英样品的XRD谱分析

    目的: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不同形态特点的紫石英进行分析,为紫石英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对24批市售紫石英样品进行性状鉴别和含量测定,并结合X衍射分析法对上述样品进行物相和半定量分析,确定各药材品质优劣,总结紫石英性状特征与其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样品1~7和13为正品紫石英,8 ~12为掺杂的劣质紫石英,14 ~ 24为伪品紫石英.正品紫石英中萤石为主要物相,常伴生少量石英.伪品紫石英物相组成复杂,杂质含量多而萤石含量远低于中国药典标准.正品紫石英易粉碎成细小沙粒状粉末,颜色变浅,主要为绿色或紫色透明、具玻璃样光泽的细小颗粒.结论:掺伪的劣质块状药材,经挑选,去除杂质后可药用;伪品紫石英杂质过多,且难去除,不宜药用.粉末特点可作为紫石英性状鉴别的补充.XRD技术用于紫石英分析,可准确鉴别紫石英非典型正品性状特点的药材及粉末药材.

    作者:陈龙;明晶;曹艳;黄必胜;陈科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橙盖鹅膏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橙盖鹅膏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橙盖鹅膏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过氧麦角甾醇(2)、9,11-脱氢过氧麦角甾醇(3)、油酸甘油酯(4)、油酸乙酯(5)、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十八烷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6)、正十四烷胺(7)、小檗碱(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作者:罗禹;袁小红;高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基于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法识别陈皮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目的:考察陈皮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为陈皮醋制前后药效变化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药炮制学辞典》方法醋制陈皮,采用HPLC法结合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陈皮醋制前后的样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陈皮醋制前后主要差异成分的信息.结果:醋制前后15个保留时间下的色谱峰变量有显著性差异,初步识别其中2个相对含量升高的组分分别为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结论:陈皮醋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可能为陈皮醋制后药效改变的物质基础,为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药效变化提供了依据.

    作者:阮俊翔;苏志恒;梁永红;吴秀彩;宋慧;郑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叶耳蕨总黄酮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MSC成骨分化

    目的:研究复叶耳蕨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rachniodes exilis,TF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考查BMSCs成骨情况;RT-PCR检测Ⅰ型胶原酶α1(collagen type Ⅰ α1,COL1A1)、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BMP2、BMP4、Runx2、Osterix转录水平;ELISA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MP2、BMP4、Runx2表达情况.结果:TFA能显著增加BMSCs碱钙结节的形成、ALP活性,上调COL1A1、OCN、OPN的表达,促进BMSCs成骨分化,而Noggin能抑制该作用;TFA能显著上调BMP2 、BMP4、Runx2、Osterix的表达.结论:TFA可能通过BMP信号通路促进大鼠BMSCs成骨分化.

    作者:胡文龙;殷嫦嫦;梁广胜;耿书国;汪建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应用探讨

    目的:总结《肘后备急方》所有与附子相关的记载,探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对附子的应用情况.方法:整理归纳葛洪《肘后备急方》包含附子的药方,从《肘后备急方》中附子的名称考证、所含附子的方剂数、含附子的方剂治疗疾病的类型、剂型分类、服药方法、与附子配伍的药物与辅料、附子的毒性与用法用量以及附子的中毒解救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乌头、乌喙、射罔、天雄为同一物,书中收载附子治疗疾病的方剂共100余方,其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方剂所成中药剂型较多,有数十种,服用方法在传统的服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给药方法(舌下、黏膜等).同时,葛洪还记载了附子中毒的解救方,全面地阐述了附子的临床应用和中毒解救方法.结论:《肘后备急方》中附子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疾病种类丰富,对现代临床应用以及毒性毒理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作者:李红念;梅全喜;郭文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石见穿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小鼠免疫低下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石见穿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胸腺细胞的周期分布;MTT比色法评价脾脏和胸腺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中性红摄取试验评价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生化及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能力.结果:石见穿多糖可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脾脏与胸腺指数,上调其脾脏和胸腺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强刀豆蛋白A刺激下脾脏与胸腺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增强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分泌IL-1β和NO的能力,并能提高巨噬细胞内IL-1β含量和Caspase-1活性.结论:石见穿多糖能显著缓解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

    作者:程卓;赵文豪;吕叙鹏;吴超群;黄旭;舒广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黄连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黄连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黄连生物碱提取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超声时间、乙醇浓度、回流提取时间及液料比4个影响因素的考察,得出各因素对黄连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程度.结果:优化后黄连生物碱的佳提取工艺为:加70%乙醇,液料比16.5∶1 (mL/g),超声时间27 min,回流提取时间1.5h,黄连生物碱理论提取率为255.475 mg/g,实际测得提取率为252.897 mg/g.结论: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可以较好的对黄连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作者:张宏川;刘思洋;孙宁阳;顾健;谭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影响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因素研究

    目的:提高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率.方法:以铁皮石斛幼芽为材料,采用1/2MS+ 2%蔗糖+10%香蕉泥+0.8%琼脂、pH值6.0为基本培养基.研究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的佳激素浓度;类原球茎不同生理状态、接种外植体大小、培养天数、叠层培养方法对类原球茎增殖生长的影响.结果:类原球茎诱导添加6-BA 0.3 mg/L、NAA 0.2 mg/L为佳浓度组合;颜色淡黄、疏松饱满的类原球茎增殖和增重迅速;适的培养时间为45d左右;相同生理状态的类原球茎以10个为一团接种,培养45 d增殖和增重为显著,增殖率高达1008%,植株再生能力增强,平均每克类原球茎增殖后可再生植株1 132株;叠层培养上层类原球茎增殖和增重效果好,此法也可进行类原球茎复壮.结论:筛选出促进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佳激素浓度组合和增殖生长技术参数,完善了铁皮石斛类原球茎诱导和增殖生长技术体系.

    作者:樊家荣;李媛媛;杨玲;陈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水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药材水提取液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中压液相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花蛇舌草中分离得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车叶草苷(1)、去乙酰车叶草苷(2)、京尼平苷(3)、10-去氢京尼平苷(4)、交让木苷(5)、diffusoside A(6)、diffusoside B(7)、松柏苷(8)、鸡屎藤次苷甲酯(9)、乙酰鸡屎藤次苷甲酯(10)、去乙酰车叶草酸苷甲酯(11)、羟异栀子苷(12)、水晶兰苷甲酯(13)、galioside 10-acetate(14)、地芰普内酯(15)、(+)-neo-olivil(16).结论:其中,化合物3、8、14 ~ 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马河;李方丽;王芳;郭琪;曹广尚;杨培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藏药麻花秦艽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微孔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麻花秦艽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熊果酸(3)、獐牙菜苷(4)、獐牙菜苦苷(5)、龙胆苦苷(6)、6'-O-乙酰基-龙胆苦苷(7)、6'-O-β-D-吡喃葡萄糖基-獐牙菜苷(8)、原儿茶醛(9)、原儿茶酸(10)、没食子酸甲酯(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结论:其中,化合物8 ~12为首次从麻花秦艽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莉;党军;梅丽娟;邵赟;王启兰;刘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皂荚刺用林良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目的:研究皂荚刺用林良种“洛皂刺1号”的佳无性繁殖技术.方法:嫁接采用嵌芽接、劈接、插皮接和芽接四种无性繁殖技术;砧木采用2年生皂荚实生苗,接穗采用“洛皂刺1号”品种带刺的一年生枝条;时间在3月份、6月份、8月份进行.结果:采用嵌芽接于8月份嫁接的成活率达到93%,8月份嫁接的成活株数当年平均株高达159 cm,第一年主干结刺株率达到96%,第二年主干结刺株率达到100%,嫁接部位伤口愈合良好.结论:采用四种嫁接方法,以嵌芽接好,嫁接时间以8月份佳,接穗必须采用带刺的一年生枝条上的芽,砧木采用2年生皂荚实生苗.

    作者:刘智勇;贾妤;赵明高;曲献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薄荷不定芽诱导及NaN3诱变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植物激素配比、Vc对薄荷茎段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及不同浓度NaN3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变效果,为薄荷离体化学诱变体系的建立奠定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方法:以薄荷试管苗节间部分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TDZ、6-BA、NAA及Vc对薄荷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在筛选出佳诱导配方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的NaN3(0、2、4、6、8、10、12、14和16 mg/L)对薄荷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结果:培养基MS+0.1 mg/L TDZ +0.2mg/L NAA+1 mg/L Vc+ 30 g/L蔗糖+5.5 g/L琼脂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效果佳,NaN3诱导薄荷愈伤组织的LD50为14 mg/L处理10d,12 mg/L处理20 d,10 mg/L处理30 d,诱变后愈伤组织经分化形成完整植株,通过对比再生植株形态学差异,筛选出变异植株81株.结论:初步建立了薄荷的NaN3离体化学诱变体系.

    作者:周玉丽;方林森;胡能兵;苗永美;舒英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方威茯颗粒抗痛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甲醛致痛法观察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以微晶型尿酸钠(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及MSU致家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探讨复方威茯颗粒的抗痛风作用.结果:复方威茯颗粒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冰醋酸致小鼠疼痛的扭体反应,并能显著提高热板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阈值,显著降低甲醛致小鼠晚期相疼痛反应评分(P <0.05或P<0.01);抑制MSU致小鼠足趾肿胀度及降低MSU致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组织各项病理改变组织学评分(P<0.05或P<0.01),降低痛风家兔血清TNF-α、IL-1β、PGE2含量(P<0.05或P<0.01).结论:复方威茯颗粒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抗痛风作用.

    作者:黄丽贞;杨玲玲;邓家刚;李云娟;韦林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肥肉草的形态与显微构造研究

    目的:对肥肉草Fordiophyton fordii(Oliv.) Krass.进行生药组织学鉴定,为研究肥肉草提供基础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肥肉草的植物形态、显微构造进行描述说明.结果:肥肉草根横切面中央无髓部,根茎和茎横切面中央具异性维管束,叶中脉维管束外韧型,叶下表皮气孔众多.结论:肥肉草具有独特鲜明的植物形态和显微构造特点.

    作者:杨成梓;蔡沓栗;滕祎;吴淑英;郭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序岩黄芪生长期不同器官中无机元素相应特征分析

    目的:以不同生长期多序岩黄芪根、茎、叶、花、果实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生长期多序岩黄芪不同器官中无机元素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时期多序岩黄芪各器官中13种无机元素含量,并分析各元素含量在不同时期多序岩黄芪器官中的相应变化特征.结果:多序岩黄芪根、茎、叶、花、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各器官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特征变化与季节有关.多序岩黄芪药用部位根与非药用部位茎、叶、花、果实中Fe、Cu、Ca、Mn、Zn、Mg、Cr、Co、Na、Li、Ni、K含量随月份的改变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生长期存在极大值与极小值,Cd元素未检出;6~10月份Cu、Ca含量叶>根>茎,而叶中Mn元素含量均高于多序岩黄芪其他器官.结论:研究结果为多序岩黄芪采收时间的选择及非药用部位价值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强正泽;王燕;肖文;王明伟;李硕;李成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