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翘水提物化学成分研究

栾兰;王钢力;林瑞超

关键词:连翘,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连翘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1H-NMR、~(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硬脂酸(Ⅰ)、熊果酸(Ⅱ)、对羟基苯乙酸(Ⅲ)、3-(4-乙氧基-3-羟基-苯基)丙烯酸(Ⅳ)、异落叶松树脂醇(Ⅴ)、(+)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Ⅵ)、右旋表松脂素(Ⅶ)、右旋松脂素(Ⅷ).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中药材杂志相关文献
  • 湘西地区蛇足石杉资源调查研究

    目的:系统调查湘西地区蛇足石杉的分布现状、更新频度、产销状况,并为蛇足石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调查访问和采样方法.结果:随着对蛇足石杉资源掠夺性地采收加上其种群自然更新频度偏低,导致很难维持其种群的动态平衡,野生资源蕴藏量迅速下降,种质资源正逐步消失.结论:应加强蛇足石杉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作者:周毅;黄衡宇;李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山茱萸炮制前后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比较山茱萸炮制前后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山茱萸炮制增效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GC-MS分析石油醚部位挥发性成分.以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脾脏和胸腺指数评价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评价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结果:山茱萸炮制前后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炮制后维生素E提高了46.6%,亚油酸提高了18.3%,亚麻酸甲酯提高了30.9%.山茱萸炮制后石油醚部位显著增强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结论:山茱萸石油醚部位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炮制后其作用增强.物质基础可能是维生素E、亚油酸和亚麻酸甲酯等.

    作者:李冠业;姚运香;丁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二次回归正交法优化清火栀麦口服液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化清火栀麦口服液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脱水穿心莲内酯和栀子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液中脱水穿心莲内酯与栀子苷含量并对清火栀麦口服液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佳提取工艺为用11倍量的68%乙醇浸渍穿心莲和栀子药材2次,每次29 h;麦冬采用8倍量蒸馏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醇沉浓度为80%.结论:该工艺稳定、操作简便、合理可行.

    作者:郑平;王文忠;马占新;杨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辅料炮制对黄连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药性相反的辅料酒和胆汁对黄连生物碱类成分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TLC、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对黄连炮制前后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TLC分析结果表明酒黄连、胆汁黄连与生品比较,生物碱类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总生物碱含量胆黄连>酒黄连>生黄连;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经炮制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檗碱增加显著,酒黄连和胆黄连分别增加8.98%和9.15%,巴马汀略有增加,药根碱增加不明显,胆黄连各成分增加较酒黄连略多.结论:药性相反的辅料炮制黄连对其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仅表现为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影响.结果对于今后研究药性相反辅料对于黄连成分的影响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作者:钟凌云;杨金梅;龚千锋;孙莹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维药秋水仙与其误用品新疆贝母的鉴别研究

    目的:建立秋水仙与其误用品新疆贝母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性状、显微与薄层鉴别的方法.结果:秋水仙与其误用品新疆贝母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秋水仙药材真伪鉴别的依据.

    作者:徐芳;何江;陈燕;谭为;赵军;张彦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罗布麻叶HPCE指纹图谱的研究

    目的:建立罗布麻叶HPCE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评价不同产地罗布麻叶药材的质量.方法:用HPCE技术对不同产地罗布麻叶进行分析,测定其指纹图谱,并作模糊聚类法分析和相似度评价.结果:初步建立了以7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HPCE指纹图谱;发现少数产地罗布麻叶HPCE指纹图谱有一定差异.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罗布麻叶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

    作者:王媚;张月婵;刘训红;宋建平;王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江苏引种栽培不同居群薏苡仁氨基酸分析

    目的:研究在江苏引种栽培的12个不同居群薏苡仁的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特性.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居群薏苡仁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薏苡仁氨基酸总量平均为16.362 mg/g,12个居群均含有16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苏氨酸分别是第1和第2限制性氨基酸.结论:与WHO模式相比,惹苡仁是较为理想的高蛋白粮药兼用作物.不同居群薏苡仁氨基酸含量的差异与品种有关.

    作者:乐巍;吴德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半夏人工栽培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新进展

    半夏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重要的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野生半夏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半夏的人工栽培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的环境条件,制定出一套符合GAP原则的SOP技术体系,提高半夏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有效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是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就近几年半夏生产中的高效栽培技术和遗传基因的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杨燕;费改顺;贾正平;张汝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茯苓、猪苓、黄芪利尿作用的比较

    目的:研究茯苓、猪苓、黄芪3味中药的利尿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给予生理盐水负荷大鼠不同剂量的药液,观察6 h尿量,并测尿液pH值及其中Na~+、K~+、Cl~-的浓度,比较三药对大鼠的利尿作用.通过小鼠利尿实验比较三药对小鼠的利尿作用.结果:茯苓、猪苓、黄芪3味中药单次给药,均对生理盐水负荷大鼠、小鼠有较显著的利尿作用,且作用持久,不同的是茯苓高、中剂量组动物尿中K~+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Na~+/K~+较阴性对照组降低;猪苓高剂量组K~+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升高,猪苓高、中剂量组Cl~-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黄芪高、中剂量组Na~+、Cl~-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茯苓、猪苓、黄芪3味中药均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但又有所区别,在临床使用中应予注意.

    作者:李森;谢人明;孙文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PLC指纹图谱在白花丹提取工艺对比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并优化白花丹的佳色谱条件,采用HPLC指纹图谱选择白花丹药材佳的提取方法.方法:以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为指标,综合评判,对白花丹半仿生提取法、醇提取法与水提取法进行工艺对比.结果:建立了白花丹优的HPLC-FPs分离条件,3种提取工艺得到4个共有峰,白花丹醇提物与半仿生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相关性较好,得到9个共有峰.白花丹药材用半仿生提取优于水提和醇提.结论:白花丹半仿生提取有望取代水提、醇提法,为其入血成分、制剂工艺及药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佳惠;高莉;彭晓明;霍仕霞;闫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硫酸阿托品眼膏中的硫酸阿托品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测定硫酸阿托品眼膏中硫酸阿托品(AS)含量的共振瑞利散射(RRS)方法.方法:应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AS的含量,大强度的RRS峰位于634 nm.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AS浓度和散射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6.5 ng/mL.考察了体系的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共存物质的影响.结论: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硫酸阿托品眼膏中AS含量的测定.

    作者:宋彦琪;刘绍璞;刘忠芳;胡小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心乐胶囊对麻醉猫血流动力学、对大鼠冠脉血流量、血液流变学、凝血时间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的影响,研究心乐胶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结果:心乐胶囊能显著降低麻醉猫动脉收缩压(SAP)、动脉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内压上升速率(dp/dt_(max))及左室内压下降速率(-dp/dt_(max))(P<0.05或P<0.01);显著增加大鼠在体冠脉流量,延长凝血时间(P<0.01);显著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P<0.01).结论:心乐胶囊能降低心脏负荷、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血栓形成、延长耐氧时间,这可能是其保护心脏作用的可能机制.

    作者:韦桂宁;周军;李茂;覃良;李伟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工结香法所产沉香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目的:对3种人工结香法所产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3批沉香样品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分析测定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3批沉香样品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结论:通过比较3批沉香样品中的特征性成分及其含量,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其中打钉法及凿洞法所产沉香质量较好.

    作者:林峰;梅文莉;吴娇;戴好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马蓝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目的:探讨马蓝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收集到的不同居群马蓝资源进行分析.结果:从104条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筛选出有差异的有效引物,筛选出的12条有效引物,扩增共获得422条DNA带,多态性程度为55.69%.聚类分析表明,马蓝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与地理位置无密切联系,而与形态特征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十分紧密.结论:不同自然居群的马蓝资源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着较明显的遗传差异.

    作者:黄玉吉;陈菁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均匀设计黄芪桂枝五物汤不同剂量配比总黄酮含量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对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不同剂量配比中的总黄酮含量测定,分析不同剂量配比中总黄酮含量差异,为确立临床疗效更好的组方建立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5因素11水平,考察总黄酮的含量,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多元回归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各单味药对总黄酮含量贡献大小分别为黄芪(51.8%)、生姜(0.967%)、大枣(0.689%)、桂枝(0.381%)、白芍(0.185%).结论:黄酮提取量并不与药物总量成正比,而存在一个佳剂量配比.

    作者:边洪荣;娄桂芹;张庆波;赵子甲;李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酸枣仁抗焦虑活性物质分析

    目的:研究酸枣仁中抗焦虑活性物质.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酸枣仁皂苷A、B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酸枣仁醇提物中酸枣仁皂苷A、B平均含量(n=3)分别为2.87%、1.82%;总黄酮的平均含量(n=3)为66.40%.皂苷和黄酮占醇提物总量的70%.结论:酸枣仁抗焦虑物质以黄酮类物质为主,皂苷含量较少.

    作者:贺一新;赵素霞;崔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SPME-GC/MS法分析附生美丁花中挥发油化学成分

    目的:分析附生美丁花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从附生美丁花中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鉴定出其中60个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100%.结论:附生美丁花中主要成分D-苎烯(9.47%)、[3R-(3à,3aá,7á,8aà)]-八氢-3,8,8-三甲基-6-亚甲基-1H-3a,7-亚甲基(奥)(9.10%)、3,4,5,6,7,8-六氢-4a,8a-二甲基-1H-萘基-2-酮(6.15%)、[1S-(1à,3aá,4à,7à,7aá)]-八氢-4-甲基-8-亚甲基-7-异丙基-1,4-亚甲基-1H-茚(5.58%)、2,3,4,7,8,8a-六氢-3,6,8,8-四甲基-[3R-(3à,3aá,7á,8aà)]-1H-3a,7-亚甲基奠(5.30%)、八氢-3,8,8-三甲基-6-亚甲基-[3R-(3à,3aá,7á,8aà)]-1H-3a,7-亚甲基(奥)(5.33%)、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S)-环己烯(5.19%)、丙酮(5.08%)等.

    作者:张静;刘静毅;杨云;袁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北柴胡茎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从北柴胡茎叶中提取总黄酮的佳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总黄酮佳工艺为:提取温度80℃,70%乙醇溶液,料液比1:30,回流提取2 h.结论:该工艺简单可行,是提取北柴胡茎叶总黄酮的有效途径.

    作者:马文兵;曹端林;王建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成骨样细胞OS-732酒精干预和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的治疗作用

    目的:阐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及补肾中药对其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以浓度0.3、0.9、1.5 mol/L的酒精对OS-732成骨样细胞进行干预,通过流式细胞仪等观察其坏死和凋亡的情况;选择浓度为0.15 moL/L酒精干预后的细胞模型用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治疗,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成骨样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的程度与干预酒精的浓度及干预时间正相关,其中多形状的细胞变成圆形,细胞突起短缩变细,核糖体、内质网减少,线粒体部分皱褶消失.经六味地黄丸治疗后的细胞突起恢复,内质网、线粒体数量有所增加,结构部分恢复.结论:酒精可引起成骨样细胞死亡和凋亡,且与酒精浓度及干预时间成正相关,六味地黄丸对恢复细胞的活性有一定作用.

    作者:刘武;樊粤光;夏雄智;刘建仁;王海彬;曾毅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连翘水提物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分离鉴定连翘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1H-NMR、~(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硬脂酸(Ⅰ)、熊果酸(Ⅱ)、对羟基苯乙酸(Ⅲ)、3-(4-乙氧基-3-羟基-苯基)丙烯酸(Ⅳ)、异落叶松树脂醇(Ⅴ)、(+)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Ⅵ)、右旋表松脂素(Ⅶ)、右旋松脂素(Ⅷ).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栾兰;王钢力;林瑞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药材杂志

中药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