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学生进入神圣的医学殿堂所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解剖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专业名词多,这些名词是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名词术语的根本,有如英语单词的词根。解剖学名词中很多字比较生僻,容易写错、读错,即使一些常用字,如不明其含义,也会读错,尤其是在推广普通话尚不够令人满意的广东地区犹显突出。笔者在对函授学员、自学考试学员进行面授辅导的过程中,接触过不少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发现对解剖术语的误读现象较为普通,并且有些解剖学教师也经常误读。近,笔者选取一些解剖学常用字做了一次调查测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伊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首要条件,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不讲究教学方法、技巧和讲课艺术的教师,是无法谈及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所以,在规范化教学的基础上,在授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注意讲课艺术,也是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和讲课艺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作者:薛延军;李祥鹏;韩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生从跨进医学院校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确定了他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医生或护士,“救死扶伤”就是他们的神圣职责。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今天,加强医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心理素质其实就是一种优秀的专业思想品质或是一种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它具体包括吃苦耐劳的执着追求精神,刻苦钻研的科学献身精神及全心全意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品质的形成或这种精神的树立,关键在于医学院校的职业教育。人体解剖学是医护生接触早的一门医学启蒙学科,解剖教学过程也是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形成的初级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解剖教学这一过程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作者:刘求梅;陈东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古老的传统解剖学逐步发展为一门多学科性的基础学科,解剖学教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及科研的某些方面已经开始脱离了实际,并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对解剖学教学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层次改革,改革应朝着向解剖学工作者和临床医师们所期待的一个令人满意的全新的结合方面发展,这一改革必将震动沿袭已久的古老的解剖学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供大家参考讨论。
作者:刘延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心腔内注射是临床上抢救心搏骤停的一项,传统急救方法。然而,在一些医学教科书及参考书中,对心腔内注射肋间径路的穿刺部位、深度以及注射于何腔等描述,长期以来观点不一,众说纷纭。为此,本文将这些不同的方法,逐一列出,并从应用解剖学角度予以比较,提出看法,以求共识。1 方法列举 目前至少存在九种径路: ①应在左侧第四肋间隙靠胸骨左缘进针[1];②于左侧第四或第五肋间隙胸骨左缘旁开2.0cm处进针[2];③进针点选在左侧第四肋间隙胸骨左缘旁开0.5~1.0cm处[3];④在左第4~6肋软骨前端距胸骨侧缘2.0~2.5cm处心直接与胸前壁相邻,称心包裸区。
作者:曹文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肱骨干中段折,易损伤桡神经,明确桡神经沟在肱骨干上的走行,对骨折时神经损伤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60例肱骨上桡神经沟的测量,能进一步明确桡神经沟在肱骨上走行位置,为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1 材料及方法 收集云南省成人肱骨60块,其中左侧肱骨38块,右侧肱骨22块。在测量骨中,长的为34.60cm,短的26.50cm。采用卡尺、线尺等测量工具对桡神经沟进行测量。
作者:李金生;伍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需要,着眼于二十一世纪护理人材的培养,1997年山东省卫生厅在国家卫生部的指导下组织编制了《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而组织编写了与教学大纲相匹配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邢贵庆主编),这本教材是四年制中专护理专业教材中改革力度大的一门课程,它是在传统的《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两门生物医学基础课的基础上,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精简、融合、优化的一本新的护理专业课教材,我校在1997年秋入学的四年制护理专业开始采用该教材,至今已四年,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教材条目清晰,概括性强,连贯性好,避免了生理和解剖内容方面的重复现象,是一本较实用的教科书,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现提出几点与同仁们探讨。
作者:林永秀;阳秋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标教学已广泛应用于解剖课教学,下面是近几年来我在目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鉴于中专生年龄小,理解力差,自学水平低等特点,实施目标教学,利于其课上及课后学习。但怎样使目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避免使其成为学习的拐杖呢?有如下几个方法。1 目标明确法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尺寸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以此为标尺,准确地检测教学效果。
作者:郭全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第三版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继承和发扬了二版教材中被大家公认的内容特点、编排方式和叙述方法,体现了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结合临床较好,联系相邻课程密切,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吸收了一些新观点,反映了学科新成就,采用了1991年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部分插图套色印刷,纸质好,图文清晰等,符合教学实际,深受师生的好评。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现就作者在教学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就以下问题提出来与编者商榷,愿为第四版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王之一;程月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学手段的科技化越来越高,多媒体因其在传递教育信息时,具有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容量大,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等特点,使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使用电脑制作多媒体刘课件也日益成为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众所周知,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科学,它内容丰富,结构复杂,难于记忆。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容量大的优点,在解剖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用简捷的方式显示复杂的结构,而且可以大容量地以多种教学形式对解剖学知识进行重复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大大提高,同时,解决了在传统教学中挂图、模型、录像等多种媒体的交替使用所带来的操作上的繁琐和费时、费力的缺陷。
作者:康雅楠;王凤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经济一体化,我国将进入WTO,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靠提高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而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故教育家们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中专学校同样肩负着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解剖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更是责无旁贷。
作者:王海鑫;田顺亮;刘荣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抽象、繁琐而且医学名词多,故在教和学方面都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神经系统一章更令教学者们头痛。如何教学好这门课程,充分发挥它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这素来是同行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充分发挥它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这素来是同行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在此,笔者浅谈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陈文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小腿下1/3骨髓炎和其它创伤性修复提供满意的肌瓣。材料和方法用18具36例成人尸体标本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调查了第三腓骨肌,用游标卡尺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转动第三腓骨肌瓣能覆盖胫骨前内侧下1/3的面积为(16.7±8.1)cm2的区域。结论第三腓骨肌可以移植。
作者:董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先修课。然而,学生对所学解剖学知识的遗忘速度及程度又是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以及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如下调查。1 方法 对我校98年级四年制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结束考试A、B试卷的各23道解剖学单项选择题进行难度分析。在该学科学习结束一年后,并且在学生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再以结束考试的试卷对学生进行不记名方式回顾性测试,然后将前、后两次试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李凯丽;张惠爱;刘树元;朱庆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适应实用人材的培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从1989年至今,我们连续举办解剖学课外学习小组。并对200多名小组学员考绩和社会表现追踪调查,显示出优秀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起到了提高学生素质的积极作用。为了加强课外学习小组教学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交流,现把我们举办解剖学课外小组的几点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回俊岭;尹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解剖学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它是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其内容多,知识繁杂,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其中趣味教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积、积极性,使其学习潜能、潜力充分发挥从而在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学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描述的是正常形态结构,人体“该什么形态,就是什么形态”,“枯燥、乏味、好懂、难记”是同学们多年来一致的观点。 1989年,我们借鉴了美国新墨西哥洲洲立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学经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十余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并结合我们的国情、校情,学生分析、自制能力的实情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改进和偿试,使单调、乏味、枯燥、难记,学生厌学的解剖学教学状况得到改观,并实施于目标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杜建华;姚荣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同时也是典型的形态学课程。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历来注重于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尽可能的利用投影、录像、板图、标本和模型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向同学展示人体内部的结构,使同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上述教学手段的应用,虽然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在传统的教学课上,却很难把这些多种手段在一次课上都得到应用。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其大容量,多样性,高速率等诸多优势,可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小的缺点,在解剖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孟庆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指纹是遗传因素形成的,它是人类的一种遗传性状,它可以提示个人遗传素质。国内对指纹的研究较多,但对畲族青少年指纹的研究甚少。为了解畲族青少年指纹的正常值和积累民族学资料,我们对闽东地区三代直系血亲均为畲族的青少年966名(男512名,女454名)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4.5±7.6)岁,无明显的遗传性疾病和掌指畸形。用普鲁士蓝反应法,捺取手印,置于放大镜下专人进行观察分析,按吴汝康人体测量方法和全国统一分型标准分为:弓形(W),简弓(Au),帐弓(At),箕形(L),尺箕(LU),桡箕(Lr),斗形(W),简斗(Ws),双箕斗(Wd);轴三角百分距t比;指嵴纹(FRT);掌褶纹:通贯型、叉贯型、中贯型。结果:①畲族青少年男女性各指指纹分型频数:Lu>Ws>Wd>Lr>At>As。以Lu>Ws为主。男、女性左右手指纹简斗排列顺序:环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小指。男、女性左右手指纹箕纹排列顺序:小指>中指>食指>拇指>环指。②畲族青少年男女性指纹嵴数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拇指>环指>中指>食指>小指;男性嵴纹数左手平均为64.27条,右手平均为64.19条,左、右手嵴纹数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嵴纹数左手平均为62.13条,右手平均为60.97条,左、右手嵴纹数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畲族青少年左右手轴三角百分t距比,男性平均为16.18%,女性平均为15.94%,atd角男性平均为41.22度,女性平均为40.94度,男、女两性间经u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畲族青少年男、女性掌褶纹各型的排列顺序:通贯型>中贯型>叉贯型>桥贯型,除了通贯型男女性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各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福建畲族青少年男、女性尺箕出现率:男42.78%,女性为46.65%。斗形纹出现率:男性为43.44%,女性为42.20%,分别低于浙江畲族青少年男47.74%,女性53.48%。福建畲族青少年双手指纹斗形纹10个出现率,男性占6.25%,女性占1.76%。双手斗形纹≥8个,是否与遗传和临床病变有关,有待探讨。
作者:刘长节;郭尧允;陈华;吴培煊;翁天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新大纲新计划要求医学基础学科知识必须为临床学科知识及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并强调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校于1994年底开始正式实施目标教学,1995年开始招生新增专业中医骨伤专业,笔者至今已连续四年担任该专业解剖教学,该专业目前无适合中专层次的专业解剖学教材,使用的是适合中医专业等的全国统编教材《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并且无相应的新大纲新计划,而几乎所有的新版中专解剖教材均在运动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有了较大的简化,大大地增加了实施目标教学的困难,为了解决上述几方面的困难以及有利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笔者采取以下的做法:
作者:范传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