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郑素银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生理学教学, 正常人体, 中等卫生学校, 形态和功能, 医学基础课, 生理学研究, 解剖学研究, 解剖生理学, 课程结构, 护理专业, 总学时, 意识, 学生, 培养, 教师, 大纲
摘要:根据部颁大纲,从1998年开始,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正式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合并为一门课——解剖生理学。在课时及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调整,课时由原来总学时180个减少到146个,而内容却未删减,这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怎样教好这门医学基础课?就此谈一点体会。1 培养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意识 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生理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功能。形态是基础,决定并影响功能。在教学中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解剖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如何提高解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1 内容的取舍与重点突出 解剖学内容多课时少,是历年教学的一大矛盾。对内容的取舍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单纯为了临床某些疾病的诊疗,片面强调某一器官或系统。另一种是强调系统的完整性,把每个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大小、重量等滴水不漏地讲授。我们认为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时数,突出各专业的特点。如营养班安排学时时,了解人体一般结构就够了,内脏学是重点部分。放射班学时应以X线能显影的系统或器官为重点。如骨、关节、消化道、血管、尿路造影等。军医班学时则应考虑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及外科病的手术治疗等,除了学习系统解剖学外,还要拿出部分时间来做局解,以强化掌握各器官的位置及毗邻关系。

    作者:薛延军;李祥鹏;彭东;韩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改革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诊断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影像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的人体解剖学,使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就影像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探讨。1 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1 知识构架陈旧,内容缺乏新意,欠缺专业特色。众所周知,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引进开发了CT、MRI、DSA等影像学新技术和介入放射学,这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影像解剖学内容,尤其是CT在近几年来发展特别迅速,这显然对解剖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贺生;刘荣志;陶俊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浅谈目标教学的实施与展望

    目标教学已广泛应用于解剖课教学,下面是近几年来我在目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鉴于中专生年龄小,理解力差,自学水平低等特点,实施目标教学,利于其课上及课后学习。但怎样使目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避免使其成为学习的拐杖呢?有如下几个方法。1 目标明确法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尺寸的作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师生围绕目标的实现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恰当地组织教学过程,并且以此为标尺,准确地检测教学效果。

    作者:郭全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活动骨架标本的串联方法

    通常串制骨架标本,作髋股、股胫、距踝、肩肱、肱尺、尺桡、桡腕、颞下、颌等关节可作一定限度的活动外,其他部位均不能活动,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为此,我们改进了部分串联方法,使脊柱的颈段、腰段、椎肋连接以及指(趾)间连接可作一定范围的活动,胸廓也可以扩大和缩小。串联方法如下。1 脊柱的串联 用可弯曲并有一定支持力的金属软管,串联颈椎和腰椎的椎管,胸椎和骶尾骨用金属杆串联,并与金属软管焊接。用弹性较好的泡沫塑料或泡沫乳胶片制作椎间盘,并将其粘贴在各椎骨体的一端。用一条粗细适当的钢丝弹簧(在弹簧圈内填满软铁丝或细钢丝)串接椎体。2 椎肋的串联 在肋骨头与椎体之间用细圆竹签插入,作为活动轴。肋横突之间用不锈钢细弹簧固定,以利其上下活动。3 指(趾)骨连接 用薄塑料片或不锈钢片连接,可做伸屈活动。4 肩肱、髋股连接 用金属圈与一端车成球状的塑料棒(或金属棒)做成球窝连件,分别固定于肩关节盂和肱骨头(或髋臼与股骨头),使这两个关节的骨面密切接触,活动范围增大。 骨架串好后做一个牢固的骨架底座,把骶管串杆延长插入底座,使骨架固定在底座上,不能用悬挂方法。

    作者:吴解万;宁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AI课件教学和目标教学的对照分析

    1 对象和方法1.1 学生本校2000级4个社区医学班共364名学生,试验班132人,对照班132人。前者在多媒体课室上理论课,后者在普通合班课室上理论课,实验课两班均在相同的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实验室上。1.2 老师试验班与对照班不是同一老师,但近年来的教学效果评价均为中上。1.3 大纲和教材两班均采用94年卫生部颁发的目标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材。

    作者:李根源;张宽;刘伟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广东地区解剖学术语常见误读浅析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学生进入神圣的医学殿堂所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解剖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专业名词多,这些名词是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名词术语的根本,有如英语单词的词根。解剖学名词中很多字比较生僻,容易写错、读错,即使一些常用字,如不明其含义,也会读错,尤其是在推广普通话尚不够令人满意的广东地区犹显突出。笔者在对函授学员、自学考试学员进行面授辅导的过程中,接触过不少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发现对解剖术语的误读现象较为普通,并且有些解剖学教师也经常误读。近,笔者选取一些解剖学常用字做了一次调查测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伊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浅谈解剖教学中的几种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思维属意识范畴,要了解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思维,在解剖教学中的几种思维方法有。1 直观思维 直观思维所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表达的就是“所见即所得”。在解剖教学中人体标本、模型、挂图直接观察思维就是这种思维。例如,讲授运动系统中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的形态结构时,先用挂图或模型讲解,再利用人体标本上相对应指出来,并要求学生对照标本,自行观察或讨论,各个系统的教学方法如此类拟。这种思维方法使教与学的相互结合,学生容易接受和记忆。

    作者:谭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浅谈解剖学CAI课件研制思路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归属于形态学范畴。随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学与信息的密切结合,多媒体技术引入解剖学教学是一项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1~3]。把解剖学图像放大到计算机屏幕上,通过课件中各种真实的标本照片、图谱、模式图,乃至三维立体及动画,集理论学习和标本观察为一体,形态生动、查询方便,可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和应用,也方便了一些因需要而又没有实验室等条件的人自学。本文就解剖学CAI课件研制谈两点看法。

    作者:王中星;尚洪元;江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充满热情。解剖学亦是如此。那么,应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1 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授课时,如果离不开教科书,教案必显得呆板、枯燥乏味。而在讲课当中插讲一些与解剖学有关的临床知识和故事,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同学们感到轻松易懂,而且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性。在这里教师是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做好授课前教案的准备工作,增加新知识、新内容及不断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适当用幽默而不庸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但禁忌哗众取宠,为了幽默而幽默。

    作者:刘俊文;秦建军;南海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神经系统教学方法探讨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广、抽象、繁琐而且医学名词多,故在教和学方面都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神经系统一章更令教学者们头痛。如何教学好这门课程,充分发挥它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这素来是同行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充分发挥它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这素来是同行们十分关注的课题。在此,笔者浅谈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者:陈文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硅酮密封胶在脊柱串制标本中的应用

    脊柱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很多,尤其在串制各骨过程中所用材料的选择,不尽相同,传统方法用纸浆、橡胶、塑料板、石膏棉等材料替代椎间盘,椎间关节用金属丝连结,椎管内用钢筋连接固定。而本文作者在吸取传统方法串制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材料进行了全新选择,现介绍如下。1 材料准备 (1)将要串制的椎骨标本安顺序摆放在方盘内备用;(2)将直径1.0cm,长约70cm的有机玻璃棒经加热弯制好四个生理弯曲备用、替代钢筋;

    作者:马仁华;宫崇高;何为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动转移平台”与“人体断层切割机”配套应用

    随着人体断层解剖学的普及及深入研究,对人体断层解剖学标本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需要量亦越来越大。为提高“断层标本”的切割质量,我们设计、发明并制作了“自动移动平台”(SYPZ),与人体断层切割机配套使用(该平台技术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0327929)。1 设备 切割机:普通木工带锯机MJ318型、锯轮直径800mm,带锯齿距22mm,拨料宽3mm。电机为Y132M-4型,1 440 r/min,功率75KW;自动移动平台:平台平面:1 100×1 100mm,一次大进料厚度:1 300mm,电机:Y100L-4,1 420r/min;平台基本结构:平台车、移动平台及台面、传运变速部、尸体固定装置机电、开头部、动物轨道及柜架部分等。

    作者:田永让;聂培力;赵咏梅;赵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解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形态科学,又是医学院校学员接触早的专业基础课,它提供了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名词,这门学科对开发学生智能,学好后续课程甚为重要,现就如何进行解剖教学谈几点体会。1 树立解剖学为培养医学专业目标服务的教学观 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根据我们部队实用型人才和专业目标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传授给学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解决好“重理论、轻实用”的观念转变,淡化学科概念。应按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作者:彭东;李祥鹏;薛延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护理专业解剖学知识遗忘度的调查

    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先修课。然而,学生对所学解剖学知识的遗忘速度及程度又是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以及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如下调查。1 方法 对我校98年级四年制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结束考试A、B试卷的各23道解剖学单项选择题进行难度分析。在该学科学习结束一年后,并且在学生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再以结束考试的试卷对学生进行不记名方式回顾性测试,然后将前、后两次试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李凯丽;张惠爱;刘树元;朱庆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根据部颁大纲,从1998年开始,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正式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合并为一门课——解剖生理学。在课时及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调整,课时由原来总学时180个减少到146个,而内容却未删减,这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怎样教好这门医学基础课?就此谈一点体会。1 培养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意识 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生理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功能。形态是基础,决定并影响功能。在教学中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作者:郑素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关于目前中等卫校解剖教学的思考

    目前,各中等卫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同时,由于高校扩招,中专生源质量日趋下降,相当一部分初中差等生被录取,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低,课堂纪律不好,有厌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绝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自尊心极强,“不听话”者越来越多。为此,笔者总结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及建议,仅供同行们商讨:

    作者:王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举办解剖学课外小组的尝试

    为适应实用人材的培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从1989年至今,我们连续举办解剖学课外学习小组。并对200多名小组学员考绩和社会表现追踪调查,显示出优秀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起到了提高学生素质的积极作用。为了加强课外学习小组教学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交流,现把我们举办解剖学课外小组的几点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回俊岭;尹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的淋巴流向

    近年来随着生物免疫学、肿瘤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国内外用现代研究手段对各器官淋巴管的微细分布、超微结构以及淋巴流向作了很多研究,但观察的例数较少,解剖学记载不够详尽,并且还存有不同意见。了解胰淋巴管的结构特点,明确胰腺的淋巴流向及其所属局部淋巴结,这对探讨胰腺的淋巴形成机理和胰腺癌淋巴转移途径,对临床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作者:董占奎;刘桂香;王顺福;李玉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浅谈医学基础教学中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教育观是德才并举,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医学基础课程是医护学生的启蒙学科,中等卫校的素质教育应从启蒙学科开始贯彻实行。1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学高为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加强素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但中等卫校医学基础课教师大多数是医学院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规律,

    作者:李家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关于解剖教学中新课导入的几点体会

    中专的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内容丰富,概念繁多,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这样一门新课,无疑是困难的。对于解剖教师来说,如何营造课堂氛围,如何组合课堂结构,如何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是取得佳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而新课的导入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授课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创设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就象找准一个知识切入点,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循环。本人就此谈几点体会。

    作者:王振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解剖学研究杂志

解剖学研究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