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龙;黄东;江奕恒;卓日波
目的:探索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瓦合修复全手脱套伤的可行性。方法(1)对50例健康、无手部残疾和疾病的成年人,分别测量手部掌、背侧皮肤纵长及横宽,记录测量数据及统计分析,计算修复全手脱套伤所需手供皮量;(2)在2具新鲜尸体标本上,建立左手全手脱套伤模型,将全手脱套伤的模型分成掌侧和背侧两部分分区修复。掌侧创面设计一侧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背侧创面则设计对侧股前外皮瓣修复,两块皮瓣瓦合后修复全手脱套伤创面。结果50例活体测量数据,掌侧皮肤纵长为(13.84±0.88)cm(12.51~15.03cm),宽为(14.48±1.11)cm(12.85~16.66cm),背侧皮肤纵长为(12.15±1.09)cm (10.77~13.77cm),宽为(14.92±1.11)cm(14.92~17.33)cm,均较文献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的大可切取值小。结论游离双侧股前外侧皮瓣完全可以覆盖手掌侧、背侧创面,设计两块皮瓣瓦合修复全手脱套伤术式具有可行性。
作者:蓝波;巨积辉;刘跃飞;唐林峰;吴建龙;张广亮;侯瑞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眶下孔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60例(120侧)成人眶下孔内径的长径和短径,并观察孔的形状,观察副孔的数量。测量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平行。测量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垂直。结果①眶下孔为圆孔(10%)和椭圆形孔(90%);②左右两侧眶下孔副孔总的出现率为2.5%。③眶下孔的长径为(4.24±0.91)mm(2.48~7.59 mm)。④眶下孔的短径为(2.55±0.48)mm(1.37~3.63 mm)。⑤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为(8.54±1.60)mm(5.16~13.63 mm)。⑥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为(16.55±2.01)mm(11.73~23.17 mm)。结论完善人颅骨眶下孔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开展眶下孔的应用研究提供数据。
作者:孙雪梅;徐剑;孙波;赵晓晖;王振江;沈维高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为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与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20例乳胶动脉血管灌注胰腺十二指肠标本,解剖观测十二指肠大乳头血供的来源、数量,营养血管起始处直径、至Vater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距离。前、后弓凸处与十二指肠内缘、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的距离。(2)按胰十二指肠正常解剖学位置摆放,以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开口为圆心,十二指肠大乳头背面纵轴为12~6点轴,横轴为9~3点轴,顺时针依次定点,观察动脉分布特点。结果(1)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各发出2支营养血管至十二指肠大乳头。前弓2支血管起始处直径分别为(1.3±0.1、1.0±0.2)mm,至Vater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距离分别为(5.7±0.6、6.0±0.4)mm、(16±0.9、16±1.5)mm。后弓2支血管起始处直径分别为(0.62±0.02、0.98±0.06)mm,至Vater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距离分别为(20±1.5、16.4±0.4)mm、(25±1.2、19.2±0.6)mm。前、后弓凸处与十二指肠内缘、肝胰壶腹的距离分别为(4.05±0.1、3.1±0.15)mm、(10.5±1.5、13.2±1.6)mm。(2)十二指肠大乳头前壁第1支血管位于9~10点钟方位,第2支位于2~3点钟方位;后壁第1支动脉血管位于8~9点钟方位,第2支位于4~5点钟方位;8~10点钟方位血管集中,2~5点钟方位血管次之,11~1、6~7点钟方位血管供应少。结论临床EST Oddi括约肌切开和EPBD取结石时,易损伤十二指肠大乳头血管,需小心保护。EST可在11~1或6~7点钟方位行乳头切开。
作者:张国飞;石小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踝关节内侧韧带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微创修复踝关节内侧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剥离解剖8例男性成人无病变下肢标本,对踝关节内侧韧带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踝关节内侧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韧带束从内踝前侧至后侧分为胫舟韧带(长18.22~26.14 mm)、胫弹簧韧带(长6.24~10.40 mm)、胫跟韧带(长10.32~14.36 mm)和胫距后韧带浅层(长8.32~13.52 mm)。深层结构包括胫距前韧带(长11.32~15.62 mm)和胫距后韧带深层(长10.22~12.60 mm,宽6.72~9.84 mm,厚1.72~2.24 mm)。结论依据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走行有助于分辨其组成层数及束数,掌握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作者:谢龙;黄东;江奕恒;卓日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利用3D建模技术设计寰、枢椎椎弓根钉手术模拟系统,为迅速模拟置钉安全区、置钉方案及统一术前设计操作标准。方法从本院PACS系统14例健康成人(男7例,女7例;年龄30~68岁,平均45岁)的寰枢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后利用.dwg文件导入3dmax2009。确定三维参照坐标和原点,导入标尺确定进钉点,导入原创设计阵列模型,寰椎以3.5 mm直径,长度为22 mm螺钉,枢椎以3.5 mm直径,长度为24 mm螺钉为研究对象,模拟安全区置钉区间内佳置钉方案,记录佳置钉数据,后输入佳置钉数据指导计算机模拟置钉,并在透视图中观察置钉效果。结果185个元素符合寰椎进钉要求,枢椎395个元素符合进钉要求。通过透视图检查,其中寰椎27枚,枢椎25枚共53枚佳角度模拟螺钉均准确位于椎弓根内。对双侧椎体左、右侧直径3.5 mm椎弓根螺钉远距离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数字3D建模技术能建立标准、简化、精确地术前设计。
作者:王玮琦;覃涛;王婷;郑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肝右动脉与中结肠动脉共干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图1),据《中国人解剖学数值》,此类变异占3.76%,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同薇;董小玉;郑思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兔腰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一种稳定的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模型,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标准化的模型参考。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2.5 kg)44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n=10)用于解剖进行腰椎椎体测量,B组(n=12)行L4/5椎体间椎骨融合术加内固定;C组(n=12只)行L4/5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未进行内固定,D组(n=10)行单纯显露加横突破坏。B、C、D 3组造模后4周行X线检查,术后12周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 B组仅出现1例因固定螺钉进入椎管导致脊髓损伤造成双下肢瘫痪。手触法检测B组融合率为100%(12/12),C组融合率为75%(9/12),D组标本未见椎间盘损伤及间隙破坏。影像学B组植入骨块位置明显优于C组,融合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组织学提示B、C两组椎体间融合部位均可见新生软骨,C组中可见植骨块脱出后形成软组织空腔。生物力学显示B组大载荷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在兔腰椎解剖基础上进行兔腰椎间植骨融合模型制作是安全、可靠的。内固定装置可以为椎间植骨块提供稳定的融合空间,防止植骨块脱离融合位置,有助于提高该模型的融合效率。
作者:汤嘉军;杨宇超;陈国荣;张忠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 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结论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曹磊;赵志杰;谭建国;李美秀立;彭田红;陈胜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1975年Talor采用游离腓骨瓣治疗胫骨缺损取得了成功[1],但是直到1983年Chen[2]等才报道了腓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该供区可提供大量骨、皮肤软组织移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腓动脉位于腓骨后侧、临床操作困难以及由于小腿后外侧区部分皮肤是由腘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胫腓干等穿支供血[3],切取的皮瓣有部分坏死风险[4]。1988年穿支皮瓣概念被提出[5],1989年Koshima[6]报道了典型的肌皮穿支皮瓣,大家逐渐认识到穿支皮瓣的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由此小腿后外侧区皮瓣切取也呈多样化发展,腓动脉穿支皮瓣(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有大量文献报道。本文就腓动脉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血供模式、皮瓣设计、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张永祥(综述);魏在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胫骨前肌肌腱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髓外定位系统的作用。方法59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59个下肢,用X线定位胫骨冠状位力线以及踝关节中点,并在皮肤上标志,标志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纵轴,在内、外踝连线上测量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距离踝关节中点的距离,测量胫骨力线与胫骨前肌肌腱交点到内、外踝连线距离,并用独立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在内、外踝连线上与踝关节中点距离为(13.32±2.75) mm,胫骨前肌与胫骨力线交点与内外踝连线距离(71.23±6.45) mm,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前肌肌腱在胫骨远端有2个可以作为膝关节置换术中髓外定位系统中胫骨远端解剖标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王新光;郭汉明;肖军;郑少伟;史占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应用CT数据三维重建技术及CAD(computeraided design)技术,估算再造手指整形皮瓣的形状。方法复制20名健康成人正常右手拇、示、中、环指、右足第2趾的石膏模型,采集其三维CT数据并重建,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趾腹减凸术、趾狭窄膨隆术,勾画出所需皮瓣形状。结果模拟趾狭窄膨隆术所需皮瓣形态大致分为两型:蟹爪型和十字型。模拟趾腹减凸术所需皮瓣也可分为两型:水滴型和椭圆型。同一患者的拇、示、中、环指的皮瓣基本属于同一型。结论本方法可较为直观地估算出第2趾与拇、手指指腹的形态差异,可以获得整形皮瓣的立体形状,皮瓣形状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为每一名患者个性化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王凌宇;田光磊;王满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一种改良人颅咽管瘤细胞培养方法。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和自己的经验,改良既往文献报道的颅咽管瘤细胞培养方法,对两种病理类型的人颅咽管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同时对其进行纯化与传代。通过观察细胞镜下形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细胞增殖实验对原代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改良后的培养方法培养出的颅咽管瘤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排列紧密,透亮且折光性强。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两种病理类型的细胞均为颅咽管瘤细胞。增殖实验显示,细胞在体外仍具有较好的增殖和分裂的能力。结论本研究改良了人颅咽管瘤原代细胞的培养方法,具有简单、经济、成功率高等特点,为颅咽管瘤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作者:陈铭;刘忆;潘军;石瑾;万仁宽;汪潮湖;宋烨;漆松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接骨板标准件库建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套全规格胫骨近端接骨板薄层CT扫描的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4.0中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格式文件输出至Geomagic对三维模型进行形态学优化。在Mimics中进行体积恢复。利用MedCAD绘制圆柱体状钉道模拟现实锁定钉方向,并完成带钉接骨板形态学标准件库建立。结果(1)完成186块带钉的接骨板标准件的建立;(2)经Geomagic外观优化以及Mimics体积恢复,使接骨板三维模型具有较高仿真度。结论(1)基于CT扫描的数据,通过逆向工程软件处理可以实现骨科接骨板的标准件库制备;(2)接骨板与钉道选择性的组合方式适用于骨折内固定植入手术的数字化设计。
作者:杨洋;张国栋;陈宣煌;郑晓晖;黄华军;吴章林;欧阳汉斌;陆俭军;黄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双源CT增强扫描检测和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方法使用双源CT对冠状动脉进行0.6 mm层厚横断面增强扫描,根据CT值将斑块分为钙化、非钙化和混合斑块。病理分型作为对比标准。结果病理切片发现75个斑块,63个斑块被双源CT检测,双源CT对检测所有斑块的敏感性为84%(63/75),对检测I~III型的敏感性为0%,对检测IV型、Va型、Vb型和Vc型的敏感性分别为77.8%、80%、97.9%和85.7%。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非钙化斑块的平均CT值(分别是:416.5±94.4 HU、142.8±48.6 HU和46.3±34.2 HU;P<0.05)有明显差异。以脂质为主的斑块(IV型和Va型)和以纤维为主的斑块( Vc型)的平均CT值(分别是:30.4±24.4 HU和73.3±23.3 HU;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双源CT增强扫描能够检测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平均CT值能够代表斑块的主要成分,且与病理分型有很好的一致性。
作者:刘云霏;马延贺;王长月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hASCs成脂分化过程中脂滴相关特异基因DNA断裂因子相似蛋白C (The cell death-inducing DNA fragmentation 45-like effector, CIDEc)、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1, Plin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对3例患者行脂肪抽吸术,并进行hASCs培养及传代,鉴定表面标志物;经典鸡尾酒法诱导其成脂,不同浓度(10-8、10-7、10-6 mol/L)17β-雌二醇(17β-E2)作用于细胞,分别于24 h、4、7、11d收获细胞,用RT-PCR检测CIDEc、Plin1 mRNA表达情况。结果各组细胞经药物作用后,脂肪细胞中CIDEc及Plin1 mRNA的表达水平随着17β-E2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CIDEc及Plin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于7 d和4 d达到高峰期,其后逐渐下降。当17β-E2浓度为10-6 mol/L时,细胞中CIDEc及Plin1 mRNA的表达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加入雌激素受体阻滞剂ICI182780的一组细胞,雌激素对CIDEc及Plin1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17β-E2能够显著降低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CIDEc及Plin1的mRNA表达,并可能通过这一途径抑制脂肪细胞内脂滴的增殖。
作者:邓婷;颜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8例距骨创伤性缺血坏死患者,均采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术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4周。结果随访6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8例患者术后均获满意愈合,终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按Kenwight疗效标准评估,其中优6例,良2例。结论该骨瓣血管恒定,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便,是治疗距骨缺血坏死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杨晨晖;王克平;周海宇;夏亚一;刘建文;何余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经鼻蝶入路技术不断改进,至今已成为大多数颅底尤其是鞍区占位性病变显微手术的首选术式。详尽掌握蝶窦及其相邻结构的解剖知识对安全有效地开展手术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蝶窦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秦勇(综述);王守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RMP4对海马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CRMP4目的基因片段,与病毒载体连接,经过PCR、酶切和鉴定后与包装质粒共转293T细胞,制备慢病毒载体,之后感染海马神经元,观察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扩增出CRMP4目的基因,成功构建CRMP4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1.0×107~1.0×108 U/ml;对照细胞转染空质粒后见GFP表达,分布于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细胞随着发育不断极化,分化出树突和轴突,突起不断延长;过表达CRMP4后,可见神经元的突起延长,分支较对照组增多;定量结果显示,神经元突起总长度包括树突和轴突均较对照组增多,分支数目亦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显著(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CRMP4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过表达CRMP4基因可以促进神经元突起的生长。
作者:张丹丹;谭明会;叶永恒;陈克恩;李素梅;武凤鸣;郭国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笔者在解剖1具男尸过程中,发现结肠上区动脉发生较大变异(图1),为积累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该男尸身高长165 cm,未见腹腔干。脾动脉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发自腹主动脉,其起始部外径7.74 mm,发出后向左行至脾门,全长21 cm。肠系膜上动脉在脾动脉右下方0.26 cm处由腹主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向右下方走行2.80 cm后向上发出肝总动脉,起始处外径5.44 mm,肝总动脉经胃幽门部后方上行,进入肝门并分为肝左、右动脉。肝总动脉全长8.80 cm,距其起点3.20 cm处发出一支外径2.90 mm的分支,该分支向左下方走行3.10 cm后与脾动脉相吻合,吻合处外径为4.04 mm,该吻合支在距其与脾动脉汇合点0.70 cm处,向下发出一条外径2.20 mm的胰背动脉到达胰腺上缘,并分支进入胰腺背面。自该吻合支汇入脾动脉处左后方0.8 cm处,向上发出一条直径3.10 mm的胃左动脉,经小网膜深面走行4.50 cm至胃小弯左侧分为两支,沿胃小弯自左向右分别走行于胃前壁(直径2.20 mm)和胃后壁(直径1.58 mm),并发出分支至胃小弯侧胃壁。肝总动脉及脾动脉其它分支均未见异常。
作者:王帅;韦启瑾;何鹏臣;陈伟成;程海飞;甘胜伟;孙善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利用MSCT准确显示肾上腺静脉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为临床提供影像解剖数据。方法回顾分析上腹部CTA患者108例。薄层MIP/MPR评估测量肾上腺静脉管径、长度及走行路径。结果①右侧:显示率64.81%(70/108),变异5.71%(4/70);汇入下腔静脉7点至8点间占优势42.42%;其管径Rr (2.19±0.56) mm,腺外段长度RD1(5.02±1.82) mm,汇入下腔静脉距右肾静脉汇入距离RD2(40.69±12.96) mm,汇入口开口向下角度RA (60.25±17.85)°。②左侧:显示率97.22%(105/108);变异14.29%(15/105);肾上腺静脉管径Lr (2.39±0.56) mm,腺外段长度LD1(7.28±4.01) mm,膈-肾上腺静脉干管径LR (3.65±0.93) mm,膈-肾上腺静脉的共干段长度LD2(14.07±6.77)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点至下腔静脉左侧缘距离LD3(32.89±4.85) mm,膈-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开口向内的角度LA1(118.06±18.49)°,肾上腺静脉与膈静脉共干段开口向下的角度LA2(156.15±13.81)°。结论 MSCT可显示大部分右侧肾上腺静脉及绝大部分左侧肾上腺静脉正常走行及变异,测量相关影像解剖数据,为AVS等手术方案提供影像数据。
作者:李晓燕;吕发金;周永霞;张翱;胡良波;刘丹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