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海明;蒋晖;赵卫东;程勇泉;陈建庭

关键词:投影角, 欧拉角, 螺旋角, 特发性脊柱侧弯, 矫形,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投影角法、欧拉角法、螺旋轴法和弯扭角法4种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在计算基础上精确绘制4种方法的三维示意图,比较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并探讨各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结果 投影角法的三维描述能力存在一些不足,欧拉角法和螺旋轴法三维描述能力好且表述方式唯一,弯扭角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特殊欧拉角.结论 各方法的数值结果作为评价指标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病因研究、虚拟仿真手术和机械臂辅助矫形等方面具有价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Notch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特征

    目的 探寻Notch信号通路对BM-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机制. 方法 诱导BM-MSCs分化成肝细胞.当BM-MSCs分化至第0、7、11、21天时,反向斑点杂交实验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建立加入Jagged1上调信号通路的对照组RT-PCR技术绘制出BM-MSCs分化状态分子表达谱与正常情况下对比.结果 BM-MSCs分化进行至第21天,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到的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第0、7、11天.加入Jaggedl后Notch信号通路被激活,导致下游基因Hes1和Hey1的被表达.BM-MSCs分化过程中Albumin未被检测到. 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BMMSCs分化成肝细胞过程进行调控是必需的,但是分化必须在信号通路下调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下去.

    作者:柳柯;刘桂英;杨洋;吴章林;黄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鼠和人胚胎鼻咽发育解剖形态学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人与小鼠胚胎鼻咽部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差异,为研究一些鼻咽部疾病发病机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用组织学方法观察E9-28周人胚胎及E9.5~19.5 d C57BL/6J小鼠胚胎鼻咽结构及粘膜形态.结果 人胚胎鼻咽部呈不规则的立方形,顶后壁呈约120°的弧形;鼻咽部富含皱襞、隐窝及淋巴组织.小鼠鼻咽部是一个接近直线的弧形管腔,无淋巴组织及隐窝等结构.人胚胎鼻咽粘膜早、中期主要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被覆,只有少量过渡上皮及复层鳞状上皮存在.小鼠胚胎鼻咽粘膜全部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结论 人与小鼠胚胎鼻咽解剖学和组织学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对某些疾病易感性不同.

    作者:郑文宏;邓丽群;安靓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状态巨噬细胞对RSC96细胞NGF及Lamin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活化状态的巨噬细胞与雪旺细胞株(RSC96)共培养条件下雪旺细胞神经营养因子(NGF)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Transwell建立大鼠腹膜腔巨噬细胞和RSC96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分别将RSC96细胞与未激活巨噬细胞、激活态巨噬细胞共培养;采用Real-time PCR检测、Western blot分析、以及酶联ELISA测定等研究手段,比较各组NGF及LN的表达差异. 结果 与未激活巨噬细胞共培养组RSC96细胞NGF表达增强,激活态组表达明显增强;而各组LN表达差异不明显. 结论 巨噬细胞对RSC96细胞NGF表达有促进作用,受其活化状态的影响,激活状态的巨噬细胞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对影响RSC96细胞迁移功能的LN的表达作用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利;曹欣;欧阳钧;余磊;张贤祚;刘若岩;薛旭凯;卢智鹇;秦建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背阔肌肌皮瓣是临床上常用的肌皮瓣,但在其皮瓣形成过程中,需要切除部分或者全部背阔肌,并且牺牲胸背神经,从而导致术后背部凹陷畸形,背阔肌功能丧失[1].

    作者:杜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建立稳定可靠的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寻求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红色乳胶灌注技术显示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及其与视神经的关系,并采用体视显微镜摄片测量;明胶墨汁灌注技术显示距眼球后极2.0mm或6.0 nun处横断视神经后视网膜的血供. 结果 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在视神经鞘内始终与视神经干伴行,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部到眼球后极的距离为(5.784±0.054)mm;距离眼球后极6.0 mm处鞘内视神经横断组大鼠视网膜单位面积血管数日高于其他部位横断组.结论 在制备视神经损伤SD大鼠模型时,损伤视神经应在鞘内进行,损伤部位距眼球后极6.0 mm佳.

    作者:万炜;刘政海;伍校琼;王晓晟;罗学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微型钛板与锚定法颈椎单开门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结果 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 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作者:温世锋;郭东明;徐中和;肖文德;李菊根;尹庆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线性几何参数在CT三维重建中的测量及其意义

    目的 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构建胫骨平台三维模型,准确测定胫骨平台线性几何参数,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测量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病房、门诊患者(膝关节正常,且胫骨未受累)及健康志愿者49例,并分别按性别进行分组.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胫骨平台相应线性几何参数,包括参数:胫骨平台宽、胫骨内侧平台宽、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外侧平台宽和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 结果 (1)男性胫骨平台各项线性指标均明显大于女性(P<0.01);(2)外侧平台比内侧平台宽,前后径小于内侧平台(P<0.05);(3)胫骨平台宽与内外侧胫骨平台前后径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线性几何参数的测量,能为国人膝关节假体设计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峰;李士春;云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头臂干缺如及左右颈总动脉共干1例

    在制作1成年女性标本时,见头臂干缺如,且左右颈总动脉共干(图1),此变异较罕见[1],现报道如下:该例主动脉弓自右向左发出:左右颈总动脉共干支(起始外径13.58 mm下同)、左锁骨下动脉(5.60 mm)、右锁骨下动脉(6.94 mm).在平对第3胸椎中份,左右颈总动脉共干支于主动脉弓凸侧发出,走行0.83 cm后分为左颈总动脉(4.72mm)和右颈总动脉(4.80mm),两者夹角为59°.

    作者:魏士翔;马建军;王帅;李亚;杨璐璐;李舣婷;林源;董曼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投影角法、欧拉角法、螺旋轴法和弯扭角法4种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在计算基础上精确绘制4种方法的三维示意图,比较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并探讨各方法在脊柱三维运动和畸形描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结果 投影角法的三维描述能力存在一些不足,欧拉角法和螺旋轴法三维描述能力好且表述方式唯一,弯扭角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特殊欧拉角.结论 各方法的数值结果作为评价指标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病因研究、虚拟仿真手术和机械臂辅助矫形等方面具有价值.

    作者:王海明;蒋晖;赵卫东;程勇泉;陈建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四种固定液对肾上腺组织冰冻切片固定效果的比较

    目的 以肾上腺组织为例观察比较丙酮、4%多聚甲醛、AAF和95%乙醇四种固定液的固定效果,为临床做出更好的快速冰冻切片,及时、准确的做出病理诊断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取人正常肾上腺组织,冰冻切片后分别用四种固定液进行固定,然后行HE染色,观察各组的组织结构、细胞核染色、细胞质染色和核质对比度情况.结果 经冷丙酮固定的肾上腺组织切片,镜下组织结构清晰,高倍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清晰完整,核染色和胞质染色清晰对比度好;经4%多聚甲醛固定的切片,镜下组织结构不清,细胞核形态较清晰,核染色和胞质染色对比度差;经AAF液固定的组织切片,镜下组织结构尚清晰,细胞核部分溶解,核染色均一,胞质染色较清晰;经95%乙醇固定的组织,组织结构尚清晰,核溶解普遍,胞质染色不清晰.结论 四种固定液都可用于固定肾上腺组织及其它细胞成分较多的病理肿瘤组织,但冷丙酮效果好.

    作者:张利朝;陈英华;赵永斌;胡卫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以足外缘动脉弓为蒂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扩大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3侧成尸下肢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及吻合弓的位置,外径,长度.结果 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有3个较恒定的吻合.跗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粗隆后缘发出1条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命名为足外缘第1动脉弓,起点外径(0.7±0.1)mm,占54.5%(18侧);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与足底外侧动脉在外踝前缘下方和外踝后缘下方有2个吻合支,命名为足外缘第2动脉弓和足外缘第3动脉弓,起点外径分别为(0.9±0.1)mm和(1.0±0.2)mm,分别占88.0%(29侧)和78.8%(26侧).结论 以足外缘动脉弓为蒂的足背外侧岛状皮瓣可修复足底外侧,跟外侧的皮肤缺损.

    作者:吴发科;史增元;尹维刚;林荣;范永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腓肠肌外侧头附属肌束致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腓肠肌外侧头附属肌束致腘血管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vascular entrapment syndrome,PVES)中的诊断价值,增加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由腓肠肌外侧头附属肌束致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检查(DSA)、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检查(MRI).结果 4例患者中,2例患者腘动脉受累闭塞;1例患者双侧腘静脉内移,左侧腘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左侧腘动静脉均受累,造成左侧腘动脉闭塞,左侧腘静脉及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造成肺动脉栓塞,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4例患者中,超声及DSA检查均能够发现腘动脉及腘静脉的形态变化,术前未明确PVES诊断.CTA及MRI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腘窝内腘血管与异常肌束间的关系,明确诊断,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附属肌束致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影像学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长秀;仲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毛发生长周期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处于不同毛发生长周期的C57BL/6小鼠皮肤创伤愈合速度.方法 制备小鼠皮肤创伤模型,计算术后0、3、7d创面愈合率,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未愈合的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比较毛发静止期(Hair telogen stages)小鼠和毛发生长期(Hair anagen stages)小鼠伤口愈合速度.采用HE染色比较伤口愈合的组织形态结构差异,利用BrdU检测伤口周围细胞增殖.结果 毛发生长期的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率显著高于毛发静止期的小鼠伤口愈合率.HE染色显示毛发生长期小鼠伤口周围表皮细胞层较多,且表皮细胞向伤口迁移增强;BrdU检测显示毛发生长期小鼠皮肤伤口周围表皮BrdU+细胞数多于毛发静止期小鼠.结论 毛发生长期的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率高于毛发静止期小鼠,这—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毛囊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也为选择皮肤创伤愈合动物模型提供指导.

    作者:孔亚男;张敏;崔梦卿;李良平;周志涛;张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胚胎时期小鼠小肠的组织发生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各个时期小肠组织的形态结构及杯状细胞在小肠内的分布规律,为小鼠小肠的组织发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HE染色和PAS染色,对小鼠胚胎第13.5天(E13.5d)至出生后第1天(Pld)胚胎的石蜡切片染色并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1)小鼠肠壁于E13.5 d已分化出现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2)肠绒毛于E15.5 d分化形成,杯状细胞于E16.5 d逐渐发育分化出现,肠腺于E18.5~P1 d发育分化形成,此时小肠基本结构形成.(3)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小肠绒毛上皮,其中以回肠末端多,回肠、空肠、十二指肠顺次递减(P<0.05).杯状细胞数量随胎龄逐渐增加而逐渐增多,于P1 d多(P<0.05).结论 小肠上皮分化于E15.5 d至E17.5 d为迅速,胚胎时期小肠基本结构形成,其吸收消化功能基本建立完成.

    作者:郎尉雅;贾琴;张敏;崔梦卿;李良平;张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组5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分别测试5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下,峡部裂组稳定性差,同其他4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使用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可明显恢复峡部裂腰椎稳定性,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2种内固定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5组腰椎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该新型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可维持峡部裂腰椎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并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立新;李善会;宋钦勇;黄汉清;曹延林;张西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先天性髋关节臼侧缺如并股骨头颈未发育畸形全髋关节置换1例

    先天性髋关节臼侧缺如并股骨头颈未发育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髋关节畸形,笔者于2012年5月收治1例,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混合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报道如下:患者女性,60岁,住院号:M300440.

    作者:王培信;曾波;樊滔;罗杰民;林得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单纯小转子撕脱骨折(附1例报道)

    股骨小转子的骨折往往伴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或者转子下骨折出现,单独的小转子撕脱骨折却很少见.该骨折是由于髂腰肌突然强有力收缩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在中老年人也可因为严重骨质疏松及骨肿瘤造成而发生.笔者搜索了多个中文数据库,饿发现1例关于单纯小转子撕脱骨折的报道.英文文献也大多为个案报道,现将经治1例单纯小转子撕脱骨折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杰;宋朝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保留“堤坝式”前列腺腹侧筋膜对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 报道保留“堤坝式”前列腺腹侧筋膜在膀胱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术前勃起功能评分≥22分,均接受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3例按传统方式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A组),17例术中采用前列腺腹侧筋膜“堤坝样”保留法联合传统方式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B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国际勃起功能问卷式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早期恢复情况.结果 根据男性性健康量表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时:≥17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7例与15例((73.9%vs 88.2%,P< 0.05);≥22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1例与12例(47.8%vs 70.6%,P< 0.05).术后12个月时,≥17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8例与17例(78.3%vs 100%,P< 0.05),≥22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3例与14例(56.5% vs 82.4%,P< 0.05).结论 前列腺腹侧筋膜“堤坝样”保留法与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勃起功能恢复率.

    作者:雒向宁;陈凌武;陈俊星;林焕懿;邓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肾前筋膜间平面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肾前筋膜间平面的活体形态解剖分层,寻找安全正确的外科解剖层面.方法 经腹腔入路3例,经腹膜后腔入路25例,其中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1例、肾切除术8例、肾癌根治术2例、肾部分切除术2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2例.术前进行320排CT影像解剖分析肾筋膜结构.术中及术后对镜下肾前筋膜间层面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分析辨别.结果 肾前筋膜间平面包括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间平面、肾前融合筋膜肾筋膜前叶间平面、肾筋膜前叶肾脂肪囊外平面,是多层次的无血管筋膜结构.腹腔镜下可见层面间充满蜘蛛丝网格状白色纤维组织.结论 肾前筋膜间平面是肾脏和肾上腺外科手术时前入路的安全层面.沿这些平面可实施无血化解剖性腹膜后脏器微创手术.

    作者:梅傲冰;邱剑光;贾本忠;顾昌世;孙发;黄永红;程昊;余资江;张飘尘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臀下动脉合并掌长肌变异1例

    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了其右臀下动脉走行变异并伴有左掌长肌的变异.该尸体右臀下动脉与右臀上动脉共干(图1),经梨状肌上孔穿出后,在梨状肌表面向下走行并分支.臀上动脉较粗大,横向外上走行.

    作者:周芩稷;余泮熹;吴雨函;潘三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