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及其系膜神经染色研究进展

王凤燕;廖华;姚学清

关键词:
摘要:肠神经(分布)异常(NIM/Dysganglionosis)~([1])如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等疾病,涉及肠神经系统中多种结构成分质与量的变化,因此对肠神经系统的充分认识非常必要.此外先天性无肛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需要正确显示直肠神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髋臼前柱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切面解剖特点,为安全放置重建钢板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常国人骨盆标本15具,以骨盆界线及相关骨性标志为参考予髋臼前柱切片,结合解剖标志对各切面进行观测.结果:前柱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横切面为变化的近似三角形,此段距界线10 mm点到髋臼的切线与前柱上面的夹角由(72.6±4.8)°变小为(44.6±4.7)°,再增大为(82.4±3.2)°,髂耻隆起处切线角度小.结论: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髋臼前柱应分段处理,对切面按变化的三角形处理,可帮助判断安全钉道的角度及深度.

    作者:刘照华;王大平;熊建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型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观察正常椎间盘、髓核摘除以及新型人工髓核CoPP植入三种状态下活动度(ROM)、中性区(NZ)的变化以及在中立位轴向加载下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髓核摘除后,L_(4/5)椎间屈伸、旋转、侧弯的ROM和NZ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植入CoPP人工髓核后,L_(4/5)椎间屈伸、侧弯、旋转的ROM和NZ与完整椎间盘无明显差异,除右侧弯外其他方向的ROM和NZ较髓核摘除组明显下降(P<0.05).髓核摘除组在0和500N的负荷下椎间隙高度较相同情况下正常组平均下降1.08 mm和1.77mm;CoPP人工髓核植入组较相同情况下髓核摘除组分别增加1.23 mm和1.95 mm.结论:新型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椎间隙可维持腰椎节段正常的二维运动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可望进入临床应用.

    作者:姚女兆;张忠民;周荣平;梁栋柱;赵卫东;金大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视神经管CT影像学测量和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一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⑧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一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作者:杨钦泰;李鹏;邹艳;康庄;蔡伟伟;刘贤;张革化;李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1例

    患者女性,26岁,海南人.因婚前医学检查前来体检.体格检查:身高154 cm、体重55 kg、Bp 110/80mmHg,营养发育、智力正常、自动体位,平素体健,生活工作正常.心脏听诊于常规心脏听诊区不能闻及,改变位置到对侧相应位置听诊可闻及正常心音,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左季肋缘可触及肝脏下缘,右季肋缘未触及脾脏.胸部透视示:右位心.心电图示:右位心.腹部彩超示:肝脏大部分位于腹部左侧,胆囊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胰头位于左侧,胰尾位于右侧脾门处.诊断为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

    作者:薛巧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导航下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解剖量化研究

    目的:定量评价翼点锁孔入路对鞍区各解剖间隙的显微暴露.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翼点锁孔入路,观察鞍区各间隙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可观察到的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结果:各间隙面积Ⅰ(22.23±2.12)mm~2、Ⅱ(63.42±7.84)mm~2、ⅢI(64.96±5.43)mm~2、Ⅳ(26±5.85)mm~2、Ⅴ(16.64±2.97)mm~2;可观察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鞍隔、垂体柄及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所有标本通过间隙Ⅱ、Ⅲ均可很好显露后交通动脉(PcoA)、脉络膜前动脉(AchA),清楚显示PcoA发出5-7支穿支,经下丘脑和后穿质穿人脑实质,从AchA发出6-7支小分支,分布于视束、钩回、脉络丛并穿入脑实质;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基底动脉分叉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动眼神经也可以良好暴露;调整显微镜视野还可观察动眼神经外侧间隙及海绵窦.结论:(1)翼点锁孔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区各解剖间隙;(2)经Ⅱ、Ⅲ、Ⅴ间隙观察鞍上、鞍旁解剖结构较好;(3)更好显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和分支.

    作者:苗增利;蔺玉昌;鲁晓杰;徐幸;殷力维;汪璟;江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马蹄肾1例

    我们在局部解剖学的实习课中,解剖一成年男尸标本过程中,发现其为马蹄肾并血管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李佳丹;王霞;王双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SYNOVIOL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携EGFP的人SYNOVIOL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根据人SYNOVIOLIN基因序列和表达载体pIRES2-EGFP质粒上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对含有SYNOVIOLIN基因的质粒pCDNA3-syno扩增,得到约1900 bp的日的片段,进行T-A克隆.Sal Ⅰ/BamH Ⅰ双酶切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回收SYNOVIOLIN cDNA片段,将其亚克隆于pIRES2-EGFP载体的多克降位点内得到质粒pIRES2-EGFP-syno.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榆测EGFP和SYNOVIOLIN在HEK293细胞的表达.结果:PCR,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pIRES2-EGFP-syno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显示EGFP和SYNOVIOLIN蛋白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IRES2-EGFP-syno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表达,为抗肌腱粘连的SYNOVIOLIN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陈钢;张正治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18例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8.36±2.34)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mm和(3.88±1.76)mm.结论:(1)下颌后牙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升旗;范锡印;刘恒兴;李敏;窦文广;马会强;欧阳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对肺静脉变异及肺静脉孔的形态学评价

    目的:研究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变异及肺静脉孔的大小、形状.方法:收集103例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的影像资料,分析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类型,测量肺静脉孔长短径,计算肺静脉孔指数.结果:标准4支肺静脉占78.6%(81例),上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下肺静脉孔,右上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左上肺静脉孔,右下肺静脉孔长短径大于左下肺静脉孔(P<0.05);右肺静脉孔指数大于左肺静脉孔,左上、下肺静脉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0.05),其余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肺静脉孔较女性大,男女性肺静脉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静脉解剖变异较大,各肺静脉孔大小、形状不同;64层螺旋CT能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及胸外科手术提供肺静脉解剖学基础.

    作者:陈光祥;漆军;唐光才;何小鹏;黄新文;高礼明;兰永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单纯腰椎平片漏诊完全型骶椎腰化2例报道

    一般认为,单纯腰椎平片难以鉴别腰椎骶化(sacralization,SZ)与骶椎腰化(lumbarization,LZ),但不会漏诊腰骶移行椎(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LSTV).1984年Castellvi依据腰椎平片将LSTV分为Ⅳ类,现临床仍广泛采用~([1]).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阮狄克;史丽静;崔洪鹏;林井付;何勃;张燕群;季伟;李威;惠战强;徐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胎儿胰胆管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胎儿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及十二指肠乳头的形状和位置.方法:选取经水囊引产死后6h内的新鲜胎儿36例,胎龄4月~9月.切取包括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胰腺的标本,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形状.再置于福尔马林中24h,脱水、透明、浸腊、包埋.组织块以乳头为中心,横行连续切片,厚6μm,每隔5张选1张,作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胰胆管合流的类型.结果:(1)十二指肠大乳头半球形58.1%(21例),圆柱形25%(9例),扁平形16.9%(6例)3种形态.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上1/3部8.3%(3例),中1/3部69.4%(25例),下1/3部19.4%(7例),远部2.9%(1例).(2)存在U、V、Y和异常合流4种胰胆管合流方式,其巾以Y型66.7%(24例),V型19.4%(7例),U形11.1%(4例),APBDU2.8%(1例).结论:乳头形态位置及胰胆管合流的类型变化较多,了解这一解剖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风;吕毅;汪健;黄顺根;王兴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沟解剖重建术治疗(母)趾嵌甲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甲皱襞和甲床楔形切除甲沟解剖重建治疗跗趾嵌甲症的疗效及(母)趾嵌甲症与甲沟解剖的关系.方法: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部分甲皱襞和甲床楔形切除,缝合甲皱襞与甲床重建甲沟的方法治疗(母)趾嵌甲症126例.同时测量40例甲沟深度.结果:术后伤口甲级愈合占87.3%(110例),乙级愈合占9.5%(12例),丙级愈合占3.2%(4例),趾甲生长良好,解除了(母)趾疼痛,甲沟炎无复发.嵌甲症(母)趾甲沟深度:男性(5.73±0.49)mm,女性(4.99±0.63)mm.甲沟深度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趾甲沟的深度与嵌甲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甲沟解剖重建术是治疗跗趾嵌甲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小弟;王利;张鹏;李文庆;宫云霞;杨涛;陈传煌;姚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直肠及其系膜神经染色研究进展

    肠神经(分布)异常(NIM/Dysganglionosis)~([1])如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等疾病,涉及肠神经系统中多种结构成分质与量的变化,因此对肠神经系统的充分认识非常必要.此外先天性无肛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需要正确显示直肠神经.

    作者:王凤燕;廖华;姚学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手术治疗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thoracic spine,T-OPLL)是引起胸椎管狭窄的原因之一.一经发现常呈进行性发展,可导致严重脊髓压迫共至截瘫,且保守治疗无效,需选择手术治疗~([1]).

    作者:李忱;李英普;王金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壁下动脉起自股深动脉1例

    在解剖一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腹壁下动脉起自股深动脉,同时股深动脉起自髂外动脉,而旋股外侧动脉也起自髂外动脉.此种变异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善权;赵森林;陆昌龙;卫梦婷;杨柳;陶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

    目的:探讨研究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15%的过氯乙烯填充剂对一例宫颈癌离体子宫标本行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分色灌注并铸型.分别于灌注前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以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行三维重建.结果:(1)铸型和CT三维重建的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均可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的血管供应及分布情况、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以及与卵巢动脉的关系;(2)利用CT薄层扫描重建的可视化模型可以从多方面清楚的显示病灶的大小及浸润范围.结论:应用血管铸型和CT薄层扫描技术可成功构建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并可了解宫颈癌病灶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特点等,对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欧阳振波;余艳红;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腰椎管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单个椎板腰椎椎管成形术对腰椎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L1~5)标本(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采用不同的椎管成形椎板回植技术分为6组:即A正常对照组,B椎板回植后微型钛板固定组,C椎板回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组,D椎板回植后双股丝线固定组,E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板回植微型钛板固定组,F不保留后部韧带的椎管减压组,形成6种状态,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 Nm的载荷,使脊柱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L3/4节段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结果:六种状态下脊柱的屈伸活动分别为(7.03±2.24)°,(7.16±2.95)°,(7.4±2.47)°,(8.55±3.31)°,(11.1±2.81)°,(10.82±2.82)°,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8.8±2.68)°,(8.81±2.42)°,(8.76±1.81)°,(9.55±3.15)°,(9.12±1.97)°,(9.49±2.78)°,左右旋转活动范围(3.96±2.03)°,(5.04±2.82)°,(4.99±2.60)°,(5.56±2.47)°,(6.03±2.62)°,(6.03±2.73)°保留后部韧带结构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及椎管减压组组相比能够显著增加脊柱稳定性,尤其在屈伸活动状态下(P<0.05).其中丝线固定同其他两种固定方式相比对脊柱三维稳定性影响大(P<0.05),微形钛板成形及克氏针固定组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结论:椎管成形后固定效果较为可靠的是微型钛板及克氏针固定,单纯骨性椎管成形不保留后部韧带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均显著降底脊柱初期稳定性,椎管成形术需可靠修复后部韧带复合体.

    作者:陈良;陈其昕;庞清江;张前法;张美超;赵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内肝门静脉解剖及变异的多层螺旋CT成像分析及意义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前瞻性地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对200名正常人,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对肝门静脉系统各血管参数进行定量研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正常型占81.5%(163例),Ⅰ、Ⅱ、Ⅲ型变异分别占11.5%(23例、6.5%(13例)、0.5%(1例),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在不同性别间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男性≥50岁组较<50岁组门静脉长度(Lpv)有所延长外,其他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肝门静脉系统各管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portography,MSCTP)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静脉解剖和变异.

    作者:殷小平;李彩英;田笑;梁广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纵裂入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显微解剖,尤其是A3段下半胼周与胼缘动脉间关系,旨在提出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了解胼周动脉胼下段与胼缘动脉及胼周动脉A2段与额极动脉的关系,同时测量鼻根部与胼缘动脉起点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间的距离,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占55%和45%,对于胼下型者,获得载瘤动脉的近端控制较为困难.在尸头标本和T2RMRI正中矢状位上,从鼻根部到PC点的平均距离分别是3 1.52 mm和34.64 mm.通过前纵裂入路接近PC点下方大脑前动脉远段的胼下动脉瘤并建立有效的控制仪有一有限的操作空间.结论:当在PC点上方入路时,在解剖和夹闭动脉瘤前要想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切开胼胝体前端是必要的.PC点是计划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作者:王玉海;王春莉;蔡学见;朱军;杨理坤;冯毅;金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例单只型奇静脉的变异

    对于所有的物种来说,他们的脉管系统可以有变异,但是,发现只有单只奇静脉的情况及其罕见.一般来说,左侧副半奇静脉注入右侧的奇静脉.在笔者所做的一次标本解剖中,发现没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只有奇静脉;奇静脉从右侧转向左侧,在其全长中,奇静脉的绝大部分是位于脊柱的左侧,这种奇静脉的变异在文献中未见报道.

    作者:胡成俊;卓儒红;雷岳山;王勇;陈锡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