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副神经的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刘阳;赵卫东;姜楠;张美超;王军;钟世镇

关键词:副神经,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为有关的手术准确定位副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2具(24侧)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副神经的行程、毗邻、体表标志、分支分布、与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结果: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后,75%肌支为两支,25%为1支.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距耳大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点上方(1.24±0.51)cm,距锁骨中点(10.72±1.67)cm,距胸锁关节(12.46±1.19)cm.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内位置表浅,副神经进入斜方肌点距锁骨中点(4.95±1.62)cm,沿途发出支配斜方肌的分支.结论:副神经有较为恒定的标志,上述测量的副神经体表定位有助于在有关手术中可以有效地保护或快速寻找副神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骶骨骨折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骶骨每条横线中点距左右骶骨翼水平距离无显著差异,骶前孔、骶后孔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引起骶前孔变形、变小,侧块压缩性骨折骨折侧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水平距离较正常侧明显变小,位置越高两侧差异越大.骶后孔、骶管变形、变小在骶骨骨折标本不明显.结论:骶骨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时骶骨失去对称性,骶前孔变形、变小是造成骶神经损伤原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骶前孔的变化,检查骶神经功能,应将扩大骶前孔进行骶神经减压放在首位.

    作者:王玉红;杜心如;徐小青;王天成;仇恒志;孔祥玉;万荣;安永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外胆道畸形变异4例

    胆道解剖变异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判断和治疗决策难度大,极易引起胆道损伤.胆道手术,术者必须认识到胆道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而且复杂,思想上的重视和严格规范是正确处理胆管变异避免胆管损伤的关键环节[1].本文通过4例报道,以引起同道的足够重视.

    作者:马龙滨;赵志华;李宾;何津;王新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1)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2)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3)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4)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上述这些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临床应用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4例,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7例,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指动脉穿支皮瓣远端约4mm坏死,结痂后自行脱落.术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结论:三种皮瓣疗效可靠,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作者:李文庆;王钢;徐达传;张鹏;王文胜;王利;宫云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干型臂部动脉干1例

    男,童尸.左侧肱动脉在三角肌止点高度分浅肱动脉和肱动脉两支,二者分别位于正中神经前后.按此浅深关系上述动脉、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到肘窝.在肘窝内,肱二头肌腱内侧由外向内为浅肱动脉、正中神经、肱动脉.

    作者:丁广存;宗岚;高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关的L5椎弓根影像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L5椎弓根轴线角度和在椎体内空间投影位置对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30个成人正常L5干燥骨标本,多排螺旋CT连续横断扫描,选择椎弓根宽层面,资源隆像输入GE ADW4.1工作站作多平面重组方式重建,测量①椎弓根轴线与椎体矢状面夹角(E角);②椎弓根轴线与椎体上缘平行线夹角(F角);③椎弓根轴线矫正角(G角);④椎弓根轴线远端在椎体内投影位置.结果:E角左右分别为34.7°±2.5°、34.9°±3.0°;F角左右分别为3.4°±0.7°、3.0°±0.8°;G角分别为24.4°±2.2°和24.0°±2.5°,左右两侧差另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轴线远端在椎体内的投影均位于椎体前上部分;椎基底静脉管均位于椎体后中央区.结论:CT重建研究得出了椎弓根E角、F角和G角参考数值,以及椎弓根轴线远端和椎基底静脉管在椎体内的位置,对经椎弓根入路的PVP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子祥;李绍科;刘丰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运动纤维含量的研究

    目的: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的运动纤维数量,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双侧副神经及其分支和膈神经主干起始部,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通过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结果:大鼠副神经起始段运动纤维数为(451±43)根、胸锁乳突肌支运动纤维数为(182±12)根、锁骨上段运动纤维数为(279±29)根、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为(209±32)根.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为(237±41)根.结论:副神经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支之前其运动神经纤维数与膈神经主干起始部运动神经纤维数较为接近.可作为动力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作者:周许辉;张咏;滕红林;严望军;贾连顺;袁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展神经颅内段的分段毗邻与转角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颅底显微外科提供展神经的解剖学资料,同时探讨其脆弱性的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展神经的位置、行径及毗邻,并对其分段测量.结果:①展神经颅内段可分为5段:脑池段(15.01±2.56)mm,岩斜段(6.38±1.78)mm,动脉后段(2.81±1.32)mm,跨动脉段(5.76±0.84)mm,动脉前下段(15.63±2.03)mm;②展神经颅内段在行程中形成3个转角,分别位于脑膜入口处、岩尖及颈内动脉(ICA)的外侧面;③斜坡内动脉、斜坡外动脉、小脑幕动脉、垂体下动脉及下干的前外侧支与展神经关系密切;④展神经三角:由岩蝶韧带、三叉神经囊内侧面及ICA后外侧面围成,展神经动脉后段经过此三角;⑤在ICA外侧面有交感神经以锐角加入展神经.结论:①展神经行程中的3个转角,以及与血管、神经、韧带、骨等复杂的解剖关系,使其脆弱而易于损伤;②在斜坡区、颞骨岩部和海绵窦手术时必须予以识别和保护.

    作者:刘锦峰;姜苏明;汪昌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

    目的:探讨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的技术改进.方法: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体外修整的方法完成6例尸体供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及修整.结果:6例获取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为(3.0±1.5)min,冷缺血时间为(7.0±3.0)h.修整时动脉重建方式既保证了肝脏血供又改善了胰腺十二指肠血供.同时为6例乙肝肝硬化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为6例I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实施胰液膀胱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病人移植胰腺和肾脏功能恢复良好;为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实施肾移植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结论: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和修整的质量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采用原位灌注联合切取和保留胰腺的胃十二指肠动脉是可靠的.

    作者:褚志强;宋文利;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左肺三叶型变1例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肺三叶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整体外观无异常,右肺外观及叶间裂无异常,左肺的上叶出现了一条与右肺水平裂相似的浅裂(水平裂).该水平裂的外侧端起于左侧平第4肋处.裂长2.5cm.后一段与斜裂相交,但裂隙稍浅一些.

    作者:吴国运;梁成青;朱耀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的解剖学比较研究,为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和后切迹间隙的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模拟正中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逐步解剖,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描述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直接暴露了后切迹间隙,但由于小脑对视野的阻碍,限制了四叠体板下半部分的暴露;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视野范围集中在中切迹水平的脑干背外侧面区域,且可以观察到同侧的上、下丘.结论:1、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用于后切迹间隙的第三脑室后壁,松果体区和四叠体上丘平面,而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适合于中切迹间隙的后方区域和同侧的四叠体板.2、开颅过程中对静脉窦的完全暴露和对静脉窦向上的牵拉有利于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手术暴露.

    作者:陈晟;涂汉军;张力;李新建;黄宽明;付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髂骨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髂骨固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提出髂骨后柱的概念,为腰椎-髂骨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保存完好的尸体骨及干燥骨.设定髂前下棘下缘向后经过臀后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的连线截面为A线截面,此线与Chiotic线平行(Chiotic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称为CLIC点).沿A线和Chiotic线截断髂骨,测量以下数据:髂骨后柱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观察坐骨大切迹及髂粗隆的解剖学形态;用该技术治疗骶骨骨折5例,骶骨肿瘤6例.结果:髂骨后柱的平均长度为110.57mm,宽度24.24 mm;高度有两个,标准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弓状线的垂直高度14.54 mm,安全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A线截面的距离31.46 mm.CLIC点距坐骨大切迹前支85.43 mm.结论:髂骨后柱是髂骨后部的承重骨骼,可容纳7mm直径的髂骨棒植入.

    作者:桑锡光;张立平;刘海春;李牧;汤继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作者:张烽;段广超;王素春;陈兵乾;居建文;金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对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例人膝关节标本PCL进行观察,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附着区的形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具新鲜冷冻标本进行解剖;对PCL行组织学观察,掌握其微观结构.结果:PCL长(33.8±1.3)mm(31.0~37.0mm),两端粗大,窄处位于中间.PCL是不可分割的完整韧带,由许多纤维组成并发生扭转,纤维束相互穿插融合.组织切片示PCL近端和远端纤维分布松散,中段紧密.结论:PCL是完整的韧带,各束之间有交叉纤维联结.

    作者:陶澄;何爱咏;王万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食管的迷走神经分布特征及其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观测全程食管的神经来源与分布特点,为临床行迷走神经保留式食管切除微创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食管各部的神经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分支的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食管颈、胸、腹3部的神经分别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各部分支形式和密度不同;②左、右迷走神经主干沿食管两侧缘下行,与食管壁外膜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③迷走神经在胸部的主要食管支和交通支与支气管和膈肌食管裂孔之间具有一定距离;④在胸部,迷走神经分出集中分支前、后的横径,左侧分别为(3.01±0.14)mm和(1.80±0.23)mm;右侧分别为(3.04±0.16)mm和(1.52±0.21)mm.结论:①食管的迷走神经来源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主干和颈、胸交感干的分支;②临床上在术中可切断迷走神经的前或后交通支,保留其完整的左、右主干,对改善食管癌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肠功能以及预防复发性食管癌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爱群;王立东;刘镇;党瑞山;常志伟;姬瑞娟;黄会龙;龚杰;刘保池;张传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

    拇对掌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手功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手以拇对掌实现握持动作,以握持形式完成手80%以上的功能[1].一旦丧失拇对掌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巨大,因而必须积极设法重建拇对掌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仍集中在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强;庄永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末段形态特点,为上矢状窦血栓发生及其准确及时的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分别有一缺乏桥静脉注入段;前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平均为5.2支,直径为(1.99±0.86)mm,末段可顺行、垂直和逆行注入上矢状窦;后段上矢状窦旁大脑上静脉为6.0支,直径为(2.96±1.13)mm,末段大部分逆行注入上矢状窦.结论:大脑上静脉末段的形态可能与上矢状窦内血栓发生密切相关,影响上矢状窦血栓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陶伟;韩卉;焦轶;邓雪飞;朱友余;张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生前磨牙釉珠1例

    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右上牙痛2个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右上牙痛、牙松动,口服消炎药未见好转.查:54(])牙之间腭侧多生牙,Ⅱ°松动,叩痛(+),颈部龋洞,在传导麻醉下拔除多生牙,发现远中颈下龋洞.

    作者:李才友;代慧珍;邹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血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探查、显露、分离肠系膜上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已固定成人尸体腹部标本,2例新鲜成人尸体.全组男7例,女5例.进行解剖观测,并行模拟腹腔镜操作.结果:(1)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段长(3.80±0.72)cm、胰头钩突部段长(1.76±0.25)cm、胰颈后段长(3.81±0.64)cm、胰颈上段长(4.73±1.31)cm,其中胰头钩突部段属支多;(2)胃网膜右静脉汇入SMV有6种类型;(3)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距腹腔干下方(1.12±0.15)cm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干长(3.97±0.54)cm,外径(0.69±0.03)c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1空肠动脉起源SMA的有5种类型.结论:(1)SMV的胰头钩突部段短,属支多,显露分离难;(2)LPD中以胃网膜右静脉为标志来探查、显露SMV较好;(3)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显露分离应采用不同的主操作孔来进行;(4)充分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和超声刀的精确切割特性是可以探查、显露和分离好肠系膜上血管的.

    作者:刘兴国;冉凌;吴涛;丁自海;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

    目的:对幼儿面神经隐窝等相关结构进行观测,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及其它耳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岁儿童尸头14个(28侧),模仿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面神经隐窝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从不同的角度可清楚地看到锥隆起、面神经管凸(面神经水平段)、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匙突、圆窗龛及鼓岬等主要结构.面神经垂直段长度为(10.58±1.20)mm,面神经圆窗龛平面到乳突表面、面神经锥曲段到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到面神经水平段以及鼓索神经起点到茎乳孔的距离分别为:(11.90±1.80)mm,(3.79±0.45)mm,(1.94±0.43)mm,(5.14±0.80)mm.结论:幼儿面神经隐窝与成人的不同点以及幼儿面神经隐窝的相关测量数据,可为幼儿手术中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金建华;余汝堂;陈成春;倪丽艳;邵华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胞外基质及其筑构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fin,FN)和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将用酶消化法分离的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种植在LN和FN上及三维基膜基质Matrigel胶里,然后用Brdu法检测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率.结果:生长在F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高(24%),生长在LN上的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次之(17%),而生长在三维基膜基质胶里的平滑肌细胞未出现细胞增殖,另外LN较FN有明显的促进平滑肌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结论: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基质筑构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明波;黄良;吴松;伍校琼;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