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伟;刘树伟;许继平;孙晋浩;李振平;冯蕾;侯中煜;程葆华
目的:评价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可靠性.方法:从1989年9月到2003年6月,对85例因肿瘤切除、创伤导致深部组织缺损的病人实施了携带监测皮岛的各种深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后7d内连续临床观察监测皮岛以了解深部组织瓣的血供.结果:10例监测皮岛出现异常,探查发现真正血栓9例,1例为假阳性.术后3d内出现9例,3d后(术后第5d)出现1例.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血供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Youden's指数(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100%,98.7%和0.987.结论:(1)监测皮岛能可靠地监测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状态;(2)应用监测皮岛,对深部移植组织瓣的血供监测3d是足够的.
作者:杨运发;徐中和;侯之启;张光明;郭奇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头部受主动冲击的钝力作用时的力响应特点,同时测试头部各部位承受大冲击力的限度,从冲击动力学角度去探讨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使用配备大量程力传感器的力锤对人尸体头部各部位进行冲击试验,记录接触力响应曲线,并手工记录锤头的质地、质量、初速度、冲击面大小,以及被冲击的头部是否有破坏性反应(头皮挫裂及颅骨骨折).结果:人头部对主动冲击的钝物的接触力响应曲线为类似正弦波的脉冲波形,其波形宽度及峰值因冲击物的质地、有无头皮等发生变化;人头部在小面积钝物的冲击作用下,造成头皮挫裂的冲击力大值平均为5100N;使颞部、顶部、额部、枕部骨折的冲击力大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200、8100、8300、11000 N;利用试验得到的数据,验证了作用于头部的钝物与头部组成的系统相当于带有强阻尼的弹簧振子.结论:头部在受到主动冲击时,典型的接触力-时间曲线为类似正弦波的脉冲波形;大面积的钝器作用于头部造成的颅骨骨折,更多发生延伸至远处的线形骨折;本试验还得出了人头部能耐受的冲击力大小等参数,这些对于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是必须的.
作者:陈兴武;王慧君;赵卫东;张美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L4/L5节段正常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腰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取新鲜成人腰椎标本,通过螺旋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及自由造型系统进行图像表面光滑处理,再对表面图像矢量化,转入有限元软件,建立L4/L5腰椎节段和SMH人工腰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模仿腰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不同的材料参数仿真腰椎和人工椎间盘各结构特性.结果:建立了L4/L5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有限元模型,模型由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人工椎间盘等结构组成.模型分为53 452个单元,86 329个结点,其中包括53 408个固体单元,44个缆绳单元.结论:通过CT扫描可以获得准确的腰椎几何构型数据,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高仿真脊柱节段有限元模型.
作者:迟增德;刘尚礼;张美超;李春海;黄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在胫骨外侧髁骨折中关节面塌陷和外侧半月板切除对膝关节轴线、接触面积及压力的影响.方法:6个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制成胫骨外侧髁劈裂骨折模型,通过使用支撑垫片制成关节面塌陷0、1、2、4和6 mm.膝关节在屈膝0°,负荷500N和屈膝30°,负荷350 N.通过数码相机记录关节轴线的变化;而关节内外间隙的压力和压力扩散则由F-Scan感应器记录.每个标本在保留和切除外侧半月板下进行测试.结果:随着关节面塌陷高度的增加,膝关节外翻角度、外侧间隙的平均和大的接触压力逐渐增加,而接触面积则逐渐减少.在屈膝0°,关节面塌陷6 mm时,外翻角度平均增加7.6°,平均接触压力和大接触压力分别增加208%和97%;而接触面积则减少33%.在同一关节面塌陷高度,切除半月板平均增加38%的外翻角度和外侧间隙45%的接触压力;而接触面积则减少2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胫骨外髁劈裂骨折中,减少关节面的塌陷十分重要,特别是在需切除半月板的时候.
作者:白波;F.Kummer;D.Sala;K.J.Koval;P.Wolinsky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AF内固定系统在螺钉不同置钉角度时的应力分布,寻求置钉佳角度以减少AF内固定系统的断裂.方法:建立AF内固定系统不同置钉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模拟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角度的压力载荷状态,观察AF内固定系统不同置钉角度受力情况.结果:(1)AF内固定系统中螺钉的根部及连接棒下部承受应力大.(2)置钉角度的不同可以影响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随着水平角(TSA角0°,5°,10°,15°)增大内固定系统受力加大.结论:在加载下AF内固定器的螺钉根部及螺钉和连接棒的结合处为应力集中的部位,容易发生疲劳和断裂.
作者:宋富立;靳安民;张美超;张辉;王瑞;童斌辉;闵少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介绍一种甲床部分缺失的指端横断性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6例指端横断性缺损,以甲床扩大延长术结合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平均面积约1.5 cm×1.0 cm.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的指端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手指无明显触痛,活动功能正常.术后指甲平均延长3.5 mm.其中指甲与甲床完全附着12例,附着3/4的4例.结论:甲床扩大延长术结合指动脉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手术简单,指甲美观,是重建指端外形的好方法.
作者:李文庆;王利;杨涛;朱小弟;陈传煌;王文胜;欧迪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起始点外径(2.5±0.8)mm,其上行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供血范围4.0 cm×2.0 cm×3.5 cm,下行支分布于股骨前外侧的骨膜,供血范围9.7cm×4.6 cm.臀中肌支起点至入肌点的距离为(3.5±0.8)cm,血管在近臀中肌止点处有小动脉穿出至大转子上部和外侧面.臀中肌由多条血管供血,诸血管肌支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升支的臀中肌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中上段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术式灵活多样等特点.
作者:赵德伟;张耀;徐达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颤复宁血清对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状况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中药颤复宁大鼠血清,加入到6-羟基多巴(6-OHDA)处理的多巴胺神经元培养液中,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及测量TH阳性神经元胞体面积和长突起的长度.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6-OHDA损伤后,对照血清组多巴胺神经元数量减少,突起变短,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颤复宁血清组TH阳性细胞数量多,多巴胺神经元大突起长度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中药颤复宁血清能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活性,平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对6-OHDA体外毁损的多巴胺神经元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
作者:孟海伟;刘树伟;许继平;孙晋浩;李振平;冯蕾;侯中煜;程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与A1的关系,以及与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区别.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5例(30侧),经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Heubner回返动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后,取出脑组织块,解剖观察和测量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结果:(1)根据回返动脉与A1的关系,将其分为:远外侧型占22.2%、周围型占69.4%、内侧型占8.3%.(2)回返动脉直径为(0.77±0.12)mm,绝大部分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周围2 mm的大脑前动脉;眶额动脉的直径为(0.63±0.16)mm,均起源于A2段,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平均(5.51±3.4)mm;额极动脉的直径为(0.66±0.18)mm,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为(1.41±0.51)cm.结论:识别回返动脉并明确其与A1、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关系对手术中Heubner回返动脉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庆荣;史继新;印红霞;成惠林;吴伟;马驰原;王林;茅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经颈前路建立内镜微创入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对手术器械的要求.方法:使用Metrx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共对5具C3~7椎体间的10个间隙进行内镜辅助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操作.通过颈右前外侧约2 cm的皮肤切口,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放入直径18 mm的工作套筒并将其通过可曲自由臂固定在手术床边.内镜固定在工作套筒上.在内镜辅助下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后缘骨质刮除术.结果:未发现手术入路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的损伤;使用环锯、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及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的间盘组织切除均较干净.由于工作套筒过长,垂体钳、刮匙等减压器械的可操作空间较小,环锯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6个椎体,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3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8个椎体仅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5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未发现硬膜囊损伤.结论: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是可行的,工作套简及用于减压的器械的有待改进
作者:熊传芝;鹿均先;唐天驷;王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在解剖一具30岁左右成年男性标本,发现其右侧肌皮神经变异,现报道如下: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外侧根共干,穿出喙肱肌沿肱动脉外侧下行,神经干横径4 mm,并于背阔肌下缘2.9 cm处发出一横径1.8mm肌支,此肌支再分支分别进入肱二头肌和肱肌.其中肱二头肌支横径1 mm,肱肌支横径0.8 mm.
作者:刘健华;刘畅;王兴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测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和血管网面密度变化.方法:利用家兔耳背设计纯静脉皮瓣和动脉皮瓣模型①观测术后血流量;②墨汁灌注后软蜡厚蜡切片,图像分析血管网面密度.结果:①纯静脉皮瓣术后48h血流量低,第14 d恢复至术前65%.②纯静脉皮瓣术后第1~7 d的血管网面密度高于动脉皮瓣(P<0.05).结论: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及血管网密度变化与动脉皮瓣不同.
作者:崔成立;尹维刚;王继春;李梁;史增元;阎桂彬;陈茂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应用MRI图像数据建立脑梗塞病人脑部的三维模型.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对病人的脑部MRI图像数据进行配准、分隔和边界提取,通过三维图像重建软件,进行病人脑部的三维模型重建.结果:应用病人1 mm层面的脑部MRI图像数据建立了脑部三维模型,精确显示了脑组织内部的侧脑室、基底节和病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测量结果显示病灶大小为21.85 mm×14.96 mm×16.16mm,侵犯基底节深度为7.30 mm.结论:应用MRI图像数据建立病人脑组织结构的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演示病灶的形状、大小以及和毗邻结构的关系,并能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解剖学测量,尤其在颅脑外科中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龙江;刘晓加;戴景兴;金梅;张辉;原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枚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斜植融合术中椎弓根钉系统受力分布,并对临床常见断钉原理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finiteelement method,FEM),对放置及不放置AFC的脊柱Steffee钢板固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未放置AFC时Steffee钢板所受大应力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4.8倍;椎弓根钉与螺帽交界处所受应力为大,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应力值大点,未放置AFC时椎弓根钉大应力点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5.0倍.结论:螺钉与钢板交界区是容易发生断钉的区域,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易断钉的部位;椎弓根钉系统放置AFC会明显增强融合节段稳定性,减少断钉等并发症.
作者:杨军林;张美超;赵卫东;王永胜;彭成宏;肖学军;王维;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底动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观察了高血压鼠脑底动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纤维与蝶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的关系.结果:手术Ⅰ组作一侧蝶腭神经节切除术,双侧脑底动脉壁上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Ⅱ组作一侧耳神经节切除术,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的阳性纤维密度减少;Ⅲ组作一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基底动脉的阳性纤维减少.结论:自发性高血压鼠一侧脑底动脉的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双侧蝶腭神经节,部分起源于耳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提示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雪群;黄海鹰;万丽丹;石嘉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Nurr1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cDNA3.1(+)-Nurr1入rMSCs并稳定表达然后移植大鼠PD模型纹状体内;观察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RT-PCR等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Nurr1、DAT和TH表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多巴胺(DA)、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含量.结果:Nurr1-rMSCs组和rMSCs组移植治疗8周内PD大鼠旋转行为均得到一定的改善(P<0.05);移植后2~4周Nurr1-rMSCs组较rMSCs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但第8周时二组行为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Nurr1-rMSCs能够稳定表达Nurr1且少量细胞表达DAT,但未发现TH阳性细胞.而rMSCs组和对照组则均未发现有Nurr1、DAT、TH表达;RT-PCR检测显示移植后2~8周,Nurr1-rMSCs组移植区有Nurr1和DAT mRNA表达,但未发现TH mRNA表达;两治疗组DA、DOPAC和HVA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Nurr1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纹状体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存活并有效表达,同时可提高纹状体DA含量,改善模型鼠症状,为治疗PD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徐浩文;朱蔚文;叶钦勇;陈玲;刘焯霖;徐评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减少手术中对脊髓血供损伤和设计合理脊柱手术入路提供基础.方法:20俱尸体运用解剖、血管铸型及9例成年人常规进行超选择性脊柱脊髓血管造影等方法,对脊柱脊髓血管应用解剖较系统地研究,了解脊柱脊髓血供及代偿通路.结果:①节段动脉在肋横突关节内侧椎间孔部发出根髓动脉.②胸段毗邻的肋间动脉吻合主要是椎间孔周围和骶棘肌内两处;而腰段还有椎体侧面的髂腰肌和腰大肌中的吻合.③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胸、腰段,毗邻的节段动脉之间及与对侧同名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胸段动脉多见以横向连接吻合,而腰段除此之外还可见明显的动脉上下2~3节段侧支吻合.结论:①脊柱前路矫形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前,结扎多个节段血管,脊髓血供可以通过后方代偿,能避免累及脊髓根髓动脉产生脊髓损伤;②侧前入路应在根髓动脉分支后,经胸、腰段毗邻的动脉之间,椎间盘切除或椎间隙减压伤及根髓动脉出现脊髓损伤机率小.③后入路截骨选择经过椎弓、椎体中部截骨损伤血管少.
作者:高梁斌;李佛保;李健;张亮;王兴海;石瑾;刘畅;洪辉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的基底膜成分对体外培养雪旺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基底膜成分修饰培养板底,并设置空白对照,将纯化的雪旺氏细胞以相同数量接种至各组孔内;观察细胞生长,培养72 h后以MTT法和3H-TdR掺入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促雪旺细胞分裂增殖的低浓度分别是:10μg/m1、10μg/ml、3μg/ml;发挥大促进效应的浓度分别是:500μg/ml、300μg/ml和100μg/m1.结论:不同的基底膜组份和修饰浓度对雪旺细胞分裂增殖所发挥的作用强度不同,本实验为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体的优化修饰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武雷;罗艳芬;杨俊;廖华;秦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髓内扩张自锁钉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胫骨12根,制作成中下1/3斜行骨折进行实验;分别用交锁钉、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对标本进行抗屈伸、抗侧弯、抗短缩、抗旋转、抗疲劳方面的生物力学测试,评价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同时比较二种内固定稳定程度的差异性.用Stata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髓内扩张自锁钉在抗侧弯、抗疲劳刚度方面强于交锁钉,在抗短缩、抗旋转方面稍差于交锁钉;髓内扩张自锁钉在轴向应力传导方面高于交锁钉;髓内扩张自锁钉抗屈伸性能强于交锁钉.结论:髓内扩张自锁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有较强的骨折固定作用和稳定性,符合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作者:骆洪涛;孙天胜;赵卫东;张建政;胥少汀;钟世镇;张美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