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生;侯春林;张世民;陈爱民;刘明轩;衷鸿宾
目的:研究外源性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在骨折局部施加以自体冻干血凝块为载体的外源性RA,然后进行常规X线摄影和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①X线:术后第21 d,实验组8例桡骨中有2侧可见缺损内完全为骨痂阴影充填,其余 6侧也可见不同程度的阴影;对照组8侧只有少量的骨痂阴影充填.②组织学:骨折第1、4 d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发层总细胞数分别为(62.2±0.6)个/mm,(135.1±1.9)个/mm和(57 .2±0.5)个/mm,(99.8±2.2)个/mm,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骨折第4、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缺损区总细胞数分别为(63.7±1.4)个/mm,(55.0±0.2)个/mm和(45.1±1.1个)/mm, (51.9±0.7)个/nm,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和差异(P<0.01和P<0.05),第21 d实验组和对照组成骨区体密度分别为(0.642±0.071)点/50 um和(0.452±0.042)点/50 um,两组差异显著 ( P<0.01).结论:RA具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并有望成为治疗骨折愈合的新方法.
作者:郁卫东;秦书俭;张日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逆行颞区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HTSS〗成尸标本30侧头面部颧眶动脉进行肉眼解剖;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颧眶动脉与眼轮匝肌营养血管的关系,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行图像分析.结果:眼轮匝肌有多条血管在眼睑内形成动脉网,此动脉网与供应颞区皮肤颞浅动脉分支的额支和颧眶动脉相吻合,且颧眶动脉位置较恒定,外径平均在1.0 mm以上.结论:颞区皮瓣可被认为是以颧眶动脉为轴的轴型皮瓣,且以颧眶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存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作者:杨彪炳;蔡霞;唐胜建;牟少春;邱玉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及分支存在变异,现报道如下. 右侧C5~8、T1脊神经前根合成上、中、下干,上、中、下干向外下进入斜角肌间隙,出斜角肌间隙后上、中干在前斜角肌外侧缘外下1.47 cm处合并,合并处横径6.9 mm,合并后向外下行2.40 cm相继分出4个分支:①肩胛上神经;②2支细小的胸前神经外侧支;③后束外侧根,起始处横径3.3 mm,长1.82 cm;④外侧束,起始处横径3.5 mm,其下行1.04 cm分出正中神经外侧根和肌皮神经.臂丛后束由下干后股与后束外侧根在腋动脉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横径4.0 mm,其下行2.02 cm后发出桡神经和腋神经.下干前股形成内侧束,其横径2 .5 m m,内侧束下行3.53 cm后不分出正中神经内侧根而直接与正中神经外侧根融合,在融合之前内侧束发出胸前神经内侧支、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分出后在腋动脉外侧向外下行5.24 cm在穿喙肱肌之前发出:①喙肱肌支;②交通支,其起始处横径1.7 mm ,长7.10 cm, 此交通支斜穿
作者:曲永松;安月勇;孙文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胰岛移植作为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较理想的方法,1970年Younoszai等开展研究以来,已被实验和临床证明,它不仅能纠正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重建葡萄糖内稳定, 而且能防止和阻止视网膜、神经、肾小球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加上操作简单、安全 ,已在许多医院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本文就这一领域的文献作一综述.1 胰岛的来源
作者:袁张根;张晓明;郑荣昌;顾传龙;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Complications of Chiari and Salter osteotomies: a cadaver study K.Birnbaum, A. Pastor, A. Prescher and K.-D. Heller Chiari 和Salter 截骨术的并发症:1例尸体标本研究 Chiari 和Salter截骨术中血管和神经损伤已屡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标本上展现每一手术步骤来说明相关解剖标志和手术潜在的危险.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上做9例Chiari截骨术和5例Salter截骨术,手术步骤连续进行以评估各血管和神经被损伤的危险程度和指出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两种术式中,前入路方式都易损伤股前外侧皮神经 ,但只要保证带股前外侧皮神经的皮肤被推向内侧就可避免损伤发生;阔筋膜张肌牵拉过度可损伤其营养血管;骨膜下入路时不适当的使用Hohmann牵引器可压迫和刺激坐骨神经, 臀上动脉和臀上神经也可能被损伤;在内侧使用Hohmann牵引器不当可导致闭孔神经损伤 .在Chiari截骨术,支配部分腹侧髋关节囊的臀上神经关节支易受损,太靠内侧插入克氏针易伤及内斜肌.在Salter截骨术,过度牵拉髂腰肌可导致股神经综合症.截骨术的方式在暴露髋关节过程中可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鉴于解剖通路与截骨区域之间狭窄的空间,截骨术中应严格地进行骨膜下解剖并小心应用牵拉器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22:225-233)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真空浸渍是生物塑化技术的重要步骤,浸渍彻底与否是标本塑化成功的关键.真空浸渍是指在低压或真空状态下,易挥发的中间剂气化后形成气泡从组织细胞内移出,组织内形成负压,同等量的粘稠度高的、分子量大的塑化剂则进入组织细胞内填补,由于中间剂移出留下的空间,使塑化剂与器官内部各个结构密切连接[1].如果塑化剂不能完全或大部分占据组织细胞中间剂的位置,那么标本内就会有空隙,塑化剂就不能起到对组织结构的包埋作用 ,势必造成器官内部多个组成结构之间结合松散,甚至脱落,从而导致失败.现将我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与改进措施作简要介绍.
作者:谭立文;张绍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头皮针小儿胸骨穿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HTSS〗在30例小儿尸体上解剖观测了胸骨的形态、内部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小儿胸骨柄体共长(8 .95±1.22)cm;胸骨柄长(2.50±0.75)cm、中1/2处宽(3.04±0.96)cm、厚(10.1±4.1)mm; 胸骨体长(6.43±1.03)cm、胸骨体宽(1.81±0.58)cm、厚(6.14±1.90)mm.胸骨的骨松质呈网眼状,中线大于边缘处,柄内明显大于体内的.结论:用头皮针行小儿胸骨穿刺点应选择在靠近中线处,距胸骨角水平以上0.5~1.0 cm的胸骨柄处为佳,其次在第1节胸骨体中部.
作者:牛松青;薛延军;徐香馨;张振有;彭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述评介入放射学的挑战及解剖学的对策王震寰(5)国外临床解剖学科研信息张为龙(293)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和喙肩韧带复合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50侧成人尸体标本,对喙锁韧带(锥状韧带和斜方韧带),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喙肩韧带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锥状韧带基底宽(1.3±0.3)cm,高(1.5±0.4)mm,斜方韧带长、宽、厚分别为(1.1±0.2)、(1.3±0.2)、(2 .4±0.8)mm;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联合腱的长、宽、厚分别为(7.1±0.7)、(1.7±0. 4)、(1.1±0.3)mm;喙肩韧带前、后缘长为(3.1±0.5)、(2.5±0.2)cm,喙锁间隙为(0.5± 0.1)cm.结论:以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和喙肩韧带复合转位重建喙锁韧带可有效地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尹维刚;刘秀清;崔成立;史增元;陈茂林;姚新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腰段神经根的血供.方法:35例新鲜胎尸标本,对其中25例动脉灌注乳胶填充剂,进行显微解剖剥离观察,10例动脉灌注墨汁制成透明标本,用于观察动脉血管走行分布情况.结果:脊支动脉多在椎弓根下方紧贴椎体后外缘处或与椎管前支共干或单独一干起于腰动脉,且多在根袖远端1/2区穿入硬脊膜鞘.根动脉伴神经根走行,发出的微动脉主要分布在软脊膜内成为一级动脉,由软脊膜内微动脉再发出细支,斜行或横行进入根束束间,沿根束上下分布排列成为二级动脉.结论:神经根血供主要来源脊支动脉发出的根动脉,神经根内血管系统由根动脉沿神经根发出的微动脉在神经根表面和根束间、根束内的微血管网构成.
作者:王勇;范遗恩;王日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报道乳突根治行外耳道后壁重建及鼓室形成术的效果.方法:取自体髂骨咬碎填塞乳突术腔,表面复盖颞肌筋膜及外耳道皮瓣,重建形态结构完整的外耳道骨壁.结果:20例患者重建外耳道骨壁全部愈合,听力提高满意.结论:乳突根治术后重建外耳道后壁可恢复乳突及外耳道的正常形态,提高鼓室形成术及根治干耳的效果.
作者:钟新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之间有2个交通支相连,现报道如下:组成右侧臂丛的5个神经根先形成上、中、下干,每干都分前、后股,其上、中干的后股在腋动脉的后方合并下行2.7 cm后再与下干后股合并形成后束,其合并处横径2.1 mm ,后束下行1.8 cm分出桡神经和腋神经.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外侧束在胸小肌上缘后方胸肩峰动脉起始处的外侧发出正中神经外侧根(横径0.8 mm)和肌皮神经(横径2.3 mm). 肌皮神经在腋动脉的外侧向外下行至2.5 cm处胸小肌下缘后方发出:①喙肱肌支,支配喙肱肌的一部分,其横径0.2 mm;②第一交通支,其起始处横径0.7 mm,长3.1 cm,斜向内下加入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本干继续向外下行斜穿喙肱肌,在穿出喙肱肌处上方1.1 cm处即在喙肱肌内发出向上逆行的2小支支配喙肱肌的另一部分,在穿出喙肱肌处下方1.3 cm处即喙肱肌止点附近发出2个分支:①第二交通支,起始处横径0.9mm,长2.3cm斜向内下加入正中神经,②肱二头肌支,横径0. 4mm.肌
作者:曲永松;安月勇;刘润涛;孙文友;韩文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应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研究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tb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颈项部牵涉痛的神经解剖学机制.方法:8只Wistar大鼠,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将荧光素快蓝(FB)注入颈椎关节突关节周围,核黄(NY)于近椎间孔处注入C5神经前支外膜下,观察颈部DRG中标记细胞.结果:在颈部的C5、C6 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以及两种单标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结论:颈部的背根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有分支投射到颈椎关节突关节及C5前支,提示TOS患者颈项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与DRG中感觉神经元周围突分支有关.
作者:方有生;彭裕文;王吉力;陈德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腹腔镜肝切除是新兴的微创肝脏外科,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立即接受后续治疗等优点. 由于肝脏血供丰富及腹腔镜无法用手直接止血等特点,手术难度较大,因此,了解肝裂层面与肝内管道的关系及手术入路中血管直径大小非常重要.以往的肝脏铸型标本未能显示肝裂层面,作者旨在制作一种新型标本,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与肝裂层面的关系,为腹腔镜肝规则切除提供解剖学基础.
作者:李晓平;李朝龙;石瑾;徐达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位于升结肠前方.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右骶髂关节后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水平移向右侧,从回盲肠交角的下方穿出至盲肠的前方,转而向上走行至第8肋间急转向外后下至盲肠的远端,走行在升结肠的前方.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进入盆腔.在第3骶椎前方续为直肠.降结肠上端与脾脏粘连,斜向内下至右骶髂关节处长约21 cm,从回盲肠交角下方穿出后向上走行16 cm后,向外后下急转走行约18 cm(附图).
作者:王磊;王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拇指动脉损毁或断指再植失败的病例提供第二条血供通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手标本40个,分别进行血管ABS灌注 ,血管造影,透明标本,显微解剖观察.结果:拇指背动脉来自桡动脉的腕背段,起始处外径(0.7±0.2) mm (0.5~1.2 mm),部位恒定,出现率为80%.在拇指掌指关节处发出2~3个分支,与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及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之间在拇指近节指腹近侧形成环状吻合.结论: 拇指指背动脉可应用于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损毁或断指再植失败的病例,为它们提供第二条血供通路,解决血管危象.
作者:周吉林;姜华东;张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反复发作,并伴有哭闹后口唇紫绀,于2001年3月6日住院治疗. 患者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出生后不久出现口唇紫绀,当地医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无家族遗传性病史.入院后作X线照片检查报告:胸廓对称,两侧肋骨、肋间隙正常,两肺纹理清晰 ,未见明显实质性浸润,两侧肺门和纵隔影无明显异常改变,心脏外形无明显扩大.但心尖圆隆上翘.膈肌平滑,双侧肋膈角锐利.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Rv1=1.65mV,Rv1 +Sv5 =2.15mV.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报告:左心室内径增大,余房室内径不大,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不厚,运动协调.室间隔膜周部回声脱失约4.0 mm,断端明确.房间隔连续完整,肺动脉瓣增厚,开放受限,关闭良好,余瓣膜(一).室水平可探及左→右分流信号,肺动脉瓣口可探及高速前向血流信号,收缩期右房内探及源于三尖瓣口的少量反流信号.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室水平左→右分流,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返流(少量), 提示:肺动脉高压.
作者:邱大学;曹文建;蒋国斌;施建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上颌窦窦口走行方向、内径及长径、其内口和鼻腔开口情况、上颌窦裂口及上颌窦窦口构造.结果:上颌窦窦口内径为(3.7±0.9) mm(2.0~5.9mm);长径为(2.8±0.8)mm(1.0~4.0 mm);上颌窦鼻内开口位于钩突外侧、筛漏斗下方,形似漏斗嘴;位于钩突中段者占60%(24侧),钩突尾端者占40%(16侧);有7.5%(3侧)存在副口,均位于窦口后下方,钩突尾端后,下鼻甲附着缘处.结论:上颌窦窦口周围结构(钩突、筛泡)的变异或病变直接影响到上颌窦口的通畅.
作者:廖建春;王海青;郎军添;范静平;孙爱华;施小恬;石明;杨毓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逆行颞顶筋膜瓣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HTSS〗①在1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 对颞顶筋膜的形态和血供进行巨微解剖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或额、顶支双蒂设计逆行颞顶筋膜瓣应用于临床修复头颅深度软组织缺损.结果 :①颞顶筋膜主要由颞浅动脉供血,额支与顶支是颞浅动脉的终末分支,颞浅动脉经额支、顶支与耳后动脉、枕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对侧颞浅动脉有丰富吻合.颞浅静脉由静脉额支和静脉顶支汇合而成,动、静脉额支及动、静脉顶支基本伴行.②临床应用6例逆行颞顶筋膜瓣均获成功. 结论:逆行颞顶筋膜瓣供血可靠,具有采取方便、供区隐蔽等优点 ,适用于额、顶、枕等处深度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孔祥安;宁金龙;韩卉;李晓静;张林;高学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膝关节检查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76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关节解剖,观测膝关节板股韧带的出现率和形态学特点.结果:在76例膝关节中均有前或/和后板股韧带,其中前、后板股韧带均存在的占23.68%(有18例),仅有后板股韧带的占65.79%(有50例),仅有前板股韧带的占10.53%(有8例).后板股韧带的长度、中点宽度均大于前板股韧带.结论:板股韧带在人膝关节中普遍存在,并在运动中对外侧半月板起保护作用.
作者:姜华东;吕小琴;姚作宾;郑荣昌;陈俊春;吕寒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