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反复采血后局部血管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王安素;罗培芳;秦成诚;张莉;李茜茜;杨平;汪晨

关键词:留置针, 动脉血管, 炎性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观察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不同频率采血,局部血管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为临床动脉留置针的科学规范使用及动脉血管的保护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实验组 A 组(n=12)、实验 B 组(n=12)、实验 C 组(n=12)。对照组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使用浓度为125 U/mL 肝素液2 mL 封管,2次/d。实验组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不同频率采集血标本,实验 A 组共采血64次,实验 B 组共采血32次,实验 C 组共采血16次,每次采血完毕均用浓度为125 U/mL 肝素液2 mL 封管。96 h 后,对48只大白兔于穿刺点前2 cm 处取动脉血管和局部组织的标本,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在实验A组、实验 B 组、实验 C 组、对照组的表达均依次减弱,分别比较各组间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保留96 h,经留置针处采血频率越高致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表达越明显,说明动脉血管损伤炎症反应越严重。
护理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腹部术后引流管固定方法的改良与应用

    目的:评估改良引流管固定方法在胸、腹部手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传统的引流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良,设计出引流管固定带及腹带加装固定环、病服裤加装裤兜等方法,观察其对82例胸、腹部术后留置引流管患者的应用效果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82例腹部术后患者共留置引流管159例次,引流管通畅149例次,占93.7%,引流管折叠11例次,占6.9%,无引流管移位及脱出,患者舒适度满意率90.3%,管道安全固定满意率93.5%,隐私保护满意率98.8%。结论改良引流管固定方法无论从安全、舒适、方便及美观上相比传统固定方法均有大幅度提升,由于隐藏了引流管及引流袋,活动时不容易触碰到引流管,减少了因意外发生脱管的机会,同时有效地保护了患者隐私,患者满意度提高。

    作者:张雅玲;钟小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诊断披露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诊断披露对其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92例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诊断披露情况。结果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35.50±9.94)分,具有中等水平社会支持的患者多,占66.7%;艾滋病患者诊断披露的对象前3位分别是配偶、其他家人、亲戚;有披露诊断患者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无披露诊断的患者,不同艾滋病披露诊断对象数量患者的社会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趋向于中等水平;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愿意将诊断披露给配偶,极少部分患者将诊断披露给朋友、同事等,仍有一部分患者不愿将诊断披露给任何人;适当的披露诊断能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应鼓励患者选择信任的对象披露诊断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作者:颜婵;蔡卫平;万秀兰;何溪;刘聪;杨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肾移植受者服药依从性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方法对纳入研究的196例患者,运用简明健康调查表 SF-36(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MOS SF-36)及肾移植受者服药依从性问卷进行调查。采用 Pearson 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来分析服药依从性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受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精神健康领域及生理领域均存在正相关,分别为精神健康领域(r=0.603,P<0.01)、生理领域(r=0.214,P<0.01)。进入精神健康领域回归方程的有按时服药、漏服药、按剂量服药条目,综合解释了精神健康领域变异的48.7%。进入生理领域回归方程的为漏服药条目,但仅解释了生理领域4.6%的变异。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与生活质量的精神健康领域正相关程度密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肾移植受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助于提高肾移植受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作者:刘红霞;滕沙;张淑萍;张文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例法洛氏四联征合并胆汁淤积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离心式血浆分离灌流吸附的护理

    总结1例法洛四联症合并胆汁淤积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离心式血浆分离灌流吸附的护理。重点做好治疗前充分的评估,机器循环设计及管路的连接,保持量出为入,保持抗凝的平衡,做好低血压性休克、过敏、感染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等。本例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及护理,胆红素下降明显,好转出院。

    作者:孔凌;樊蓉;吕桂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新农合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手续一次性办理成功率低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农村患者在三级医院办理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报销手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改进对农村患者的宣教服务工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统计2012年度办理住院的新农合患者23213例次,找出其在办理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报销手续中,一次性成功办理率低的原因,提出对策。结果共有4个原因:宣教资料简单,更新不及时;临床咨询服务工作不到位;农村患者的理解认知度不高;医院缺乏相应管理制度。制定对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站;充实宣教资料;制定相应制度,责任落实到人等。结论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教服务作为医院服务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以提高农村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手续的一次性成功办理率。

    作者:孟燕;应梅;张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输液安全夹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输液安全夹对安全输液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输液安全夹对输液意外高脱管率的患者进行输液装置保护。结果使用输液安全夹后,输液意外高脱管风险的患者未再发生脱管。结论输液安全夹对输液意外高脱管率的患者进行输液装置保护,能保障安全输液护理。

    作者:罗文锋;余桂芳;玉琼;曾丽青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痔术后中药熏洗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痔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肛门疾病。据文献记载,在正常人群中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7.2%[1]。现今痔的治疗,尤其是 II~III 度痔的治疗,以手术为主[2]。但由于肛门直肠组织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术后常出现肛门疼痛、创缘水肿、出血、肛门坠胀等症状,因而导致创面愈合缓慢,增加了患者术后的痛苦。目前,坐浴疗法是常用处理方法。中药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把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直接熏洗时,由于温热和药物作用,能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机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3]。但是,当前的临床研究多关注熏洗方剂的组成、用量、适应证等,对中药熏洗疗法的临床应用较多是凭借经验,多年来各种专著、资料对痔术后中药熏洗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因此,对中药熏洗疗法的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是发展和推广该疗法的关键,也是中医护理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就中药熏洗温度、熏洗持续时间、熏洗液浓度、干预时机和熏洗方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徒文静(综述);徐桂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例白血病患儿微移植后合并多部位急性蜂窝织炎的护理

    总结1例白血病患儿微移植后合并多部位急性蜂窝织炎的护理经验。本例白血病患儿,在第3周期微移植治疗时,患儿骨髓抑制期出现耐药菌所致多部位急性蜂窝织炎。患儿及家属对微移植治疗信心不足,情绪不稳,给予心理护理使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包括采集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和患儿输注冻存外周血干细胞的护理。患儿微移植后骨髓抑制期口腔出现疱疹、溃疡,给予口腔护理;双侧面颊部、颈部及双上肢外侧皮肤青紫肿胀,给予抗菌药物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加强局部蜂窝织炎感染处换药,严格执行保护隔离及接触隔离制度。患儿于微移植后第16天白细胞升至1.59×109/L,第38天感染症状控制伴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第55天创面愈合出院。

    作者:丰明星;陈燕琴;韩娜;李艳丽;赵伟伟;冯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56例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观察组,按1:3比例匹配本科室同期住院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OR=0.097,P=0.007)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因素,胎龄<37周(OR=2.201,P=0.001)、Apgar 评分<7分(OR=2.279, P=0.002)、出生体质量<2500 g(OR=3.517,P=0.013)和败血症(OR=2.098,P=0.018)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500 g、 Apgar 评分<7分、合并败血症的新生儿应予以密切关注,提倡母乳喂养,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完善,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作者:贺万香;李健雄;梁迎盈;刘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湿润烧伤膏联合利多卡因外用预防输注华蟾素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利多卡因外用对输注华蟾素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本科室经外周静脉输注华蟾素注射液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从外周静脉输注华蟾素稀释液预防静脉炎;湿润烧伤膏联合利多卡因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在静脉穿刺成功后,静脉滴注华蟾素前使用湿润烧伤膏沿静脉走向均匀涂抹于皮肤处,每日2~3次,静脉滴注华蟾素时应用2%利多卡因湿纱布外敷输液静脉近心端约10 cm,直至输注完华蟾素2 h。湿润烧伤膏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在静脉滴注华蟾素开始时只涂湿润烧伤膏。比较3组患者用药7 d 时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74%,单独湿润烧伤膏组静脉炎发生率52%,湿润烧伤膏联合利多卡因组静脉炎发生率21%,与对照组及湿润烧伤膏组静脉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输注华蟾素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尹秀芬;李铂;谭李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输液器针头切割器装置的制作

    为弥补现有利器盒在切割功能上的缺陷,笔者研制了一种已取得国家专利的输液器针头切割器装置,该装置规格多样,可循环使用,其结构包括2根导轨、活动圈、刀片基座、第1刀片、第2刀片、复位弹簧、限位圈等部件。利用该装置能使锐器分离工作变得更简单方便、更安全。

    作者:谢南莎;李莹莹;叶素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欢迎订阅2015年《护理学报》

    《护理学报》由国家重点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办,半月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集护理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实践经验为一体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以来,一贯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铸品牌”的办刊理念,具有科学、新颖、实用、规范、严谨等特点,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CAJ-CD 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重返 ICU 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由 ICU 转至普通病区患者重返 ICU 的情况,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结合普通病区现存状况,认为先心病区术后患者重返 ICU 原因主要包括 ICU 床位紧缺、普通病区人员及设备欠缺等医疗资源配备因素,交接班质量、专科知识和技术、护理宣教等护理因素;针对护理因素采取了谨慎评估转出患者,做好交接班管理提高连续性护理质量,提高专科知识和护理技术,做好有效宣教等措施。并比较干预前后 ICU 重返率。结果2013年7—12月本院先天性心脏病术后 ICU 转至普通病区760例患者重返 ICU 10例,重返率为1.3%,较干预前2012年1月—2013年6月的2.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较高的重返 ICU 发生率,应结合普通病区现状积极分析原因,并针对护理因素采取谨慎评估转出患者,做好交接班管理提高连续性护理质量,提高专科知识和护理技术,做好有效宣教等措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返 ICU,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者:陈丽芳;吴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情景教学法护理教学效果的 Meta 分析

    目的:评价情景教学法(simulation-based learning)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有关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的对照研究。通过严格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 5.1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终纳入14篇文献,共1684名研究对象。分析结果显示:情景教学法能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根据研究地点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研究地点为学校,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的 SMD(95%CI)分别为2.96(2.26,3.66),2.61(2.36,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地点为医院,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的 SMD(95%CI)分别为2.31(2.132.50),2.20(2.0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景教学法在培养护生综合业务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 RR(95%CI)为1.19(1.13,1.25)。护生对情景教学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 RR(95%CI)为1.18(1.13,1.24)。结论情景教学法对护生教学效果的影响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但是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差异较大,需要更加设计严谨、样本量大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此结论。

    作者:李腾;谢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糖尿病专科护士随同医师会诊的实践

    目的:探讨开展糖尿病专科护士随同医师会诊的实践效果。方法糖尿病专科护士随同医师会诊,共同评估制定患者个性化护理计划,明确护理目标,指导管床护士完成。比较开展会诊前后两组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与专科护理质量。结果开展糖尿病专科护士随同医师会诊后,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达到(91.50±6.28)分,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达到(95.48±2.61)分,与开展会诊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尿病专科护士随同医师会诊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专科护理质量。

    作者:彭淑华;邹毅;付晓丽;王雪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安市2所二级乙等医院护理单元设备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

    目的:了解二级乙等医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通过统计临安市2所二级乙等医院近3年来由设备引起的意外事件报告和医疗纠纷,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调查,以鱼骨图进行风险分析,设计使用维修三联单,运用 PDCA 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结果经过2011年8月—2014年8月3年的探索改进,完善了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故障率下降64.5%,同时提高了医护及设备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预见、防范能力,设备意外事件漏报率下降85.0%,更密切了医护关系,提升了护理安全性。改进前2家医院由设备引起的医疗纠纷发生了3起,赔款数额近百万,改进后未发生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结论护理单元做好因地制宜的设备管理,可以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陈悦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2例青春期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受及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

    目的:了解青春期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受及应对方式,为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收集22例青春期白血病患者的资料,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通过分析、整理和提炼,得出4个主题: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观感受不良,心理负担过重,应对方式多样。结论青春期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经历着巨大的身心痛苦,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减轻身体上的痛苦,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顺利度过化疗期。

    作者:王春立;吴心怡;霍灵伟;曲京霞;李慧君;李斯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吞咽功能训练操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操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个体阶段性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依从性及吞咽障碍程度。结果吞咽功能训练2周末,观察组吞咽功能参与训练依从性、效果监测依从性、主动学习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吞咽功能训练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功能训练2周末,观察组吞咽障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吞咽功能训练操能提高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依从性,减轻患者吞咽障碍程度。

    作者:詹小理;张垣;陈丽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 QQ 群的护理继续教育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目的:探讨 QQ 群在护理继续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与实施效果。方法以腾讯 QQ 为平台,护理部创建一个护理继续教育管理 QQ 群,邀请各科护士长、护理教学秘书及护士加入群中,群主与管理员利用群空间、群论坛、群共享、群留言、群公告等,将各类护理培训相关资料,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并适时进行交互讨论,同时做好群的监督管理。实施半年后,发放调查问卷对 QQ 群管理平台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 QQ 群管理平台的活动情况。结果 QQ 群管理平台各项资源利用率达到100%;其使用效果得到群员一致肯定,各项目赞同率大部分在95%以上。结论 QQ 群护理继续教育管理平台促进了管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有效性与准确性,实现了培训资源的交互与共享,促进了群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提高,节省培训资源,拓宽了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途径,有利于凝聚护理团队精神。

    作者:罗莉;肖晓玲;张东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反复采血后局部血管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不同频率采血,局部血管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为临床动脉留置针的科学规范使用及动脉血管的保护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实验组 A 组(n=12)、实验 B 组(n=12)、实验 C 组(n=12)。对照组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使用浓度为125 U/mL 肝素液2 mL 封管,2次/d。实验组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不同频率采集血标本,实验 A 组共采血64次,实验 B 组共采血32次,实验 C 组共采血16次,每次采血完毕均用浓度为125 U/mL 肝素液2 mL 封管。96 h 后,对48只大白兔于穿刺点前2 cm 处取动脉血管和局部组织的标本,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在实验A组、实验 B 组、实验 C 组、对照组的表达均依次减弱,分别比较各组间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保留96 h,经留置针处采血频率越高致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表达越明显,说明动脉血管损伤炎症反应越严重。

    作者:王安素;罗培芳;秦成诚;张莉;李茜茜;杨平;汪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护理学报杂志

护理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