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泉
目的 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nm23、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三者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与临床病理行为的关系.方法 江苏镇江第二人民医院2005~2007年的胃癌组织石蜡切片标本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CNA、nm23、p53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采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x<'2>检验分析PCNA、nm23、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行为的关系,同时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0例胃癌PCNA、nm23、p53表达阳性率分别是100%、44.0%、46.0%,nm23、p53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与淋巴转移以及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P>0.05);PCNA与浸润深度无关,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以及淋巴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 PCNA与nm23、p53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PCNA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与淋巴转移有明显关系.
作者:顾敏 刊期: 2008年第19期
产道血肿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指分娩时,产道血管损伤或断裂而皮肤或黏膜相埘完整,血在局部淤血并形成血肿[1].血肿的发现易被延误,常致出血增多,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正确处理,避免发生产后出血,继发贫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产道血肿常发生于:①初产妇;②产程异常;③缝合技术差;④凝血功能障碍<'[2]>.我院于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产后并发产道血肿8例进行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体会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陈月霜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本院自2000年以来诊治低钠血症病人6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6~67岁,平均51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39例,GCS评分4~12分;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2例,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21例.垂体瘤6例,5例为巨大型,鞍上生长,侵及第三脑室;6例皆经额下入路,4例行次全切除手术,2例行全切术;颅咽管瘤19例,4例经额下入路,15例经翼点入路;11例行全切除术,8例行次全切除术.
作者:季祥举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分析11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并早期诊断及对其预后进行讨论.
作者:潘恩华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由于双尖牙的解剖结构,咬<牙合>创伤极易发生近远中向牙齿纵折,导致严重的咬<牙合>疼痛,发生根分叉病变而被拔除.笔者自2005年2月~2007年12月间对26例38个纵折双尖患牙采用全冠修复后保存治疗,恢复了咀嚼功能,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健茹 刊期: 2008年第19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我国自1985年采用两剂的麻疹免疫程序以来,麻疹病人较实行计划前大幅度下降,扬州市麻疹发病率也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仍有散发流行,且成人麻疹增多.我科自2003年3月~2007年7月共收住成人麻疹54例,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现将其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高艳霞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符合新生儿破伤风诊断的5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1例患儿中,男39例,女12例,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治疗首选安定.结论 用安定治疗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房桂兰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球的CT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分别对56例孤立性无钙化性肺结核球(直径1.1cm~4.2cm),病灶进行2~3mm薄层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重点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进行CT-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45例结核球无强化;7例呈薄层环状强化;4例呈厚环状强化.病理显示:无强化区主要是干酪样坏死组织.少数为液化性坏死.边缘强化部分是类上皮肉芽组织或纤维疤痕组织.结论 结核球主要为干酪样坏死团块组成,CT增强扫描大多无强化,少数呈不同程度的环状强化.
作者:周永生;苏锦权;许晓矛;江庆萍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我国目前有4万多的医护人员面临着抗肿瘤药物的危害,特别是肿瘤专科护士,长期接触多种抗肿瘤药物,加之配制化疗药的防护设备较少,操作人员缺少必要的防护用具等,因此容易造成职业危害.为减少和降低其职业危害,化疗护士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肿瘤化疗的用药方法、适应证、疗效、毒副反应,更需要加强在配药、注药及用物处理上的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在基层医院从事十余年肿瘤护理工作,现将其安全防护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利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膜引导性骨再生(Membrane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MGBR)技术是修复骨缺损领域的一个新概念,通过在骨缺损处放置膜材料,作为一种机械屏障,控制周围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为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一个引导空间,保证骨组织在骨缺损区的生长修复,在此修复过程中膜材料起了关键作用.本文重点描述其机理和膜材料的新进展.
作者:张树立;刘炳才;周东生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首次即行内引流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管径>1.5c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224例,随机分为内引流术组(治疗组)122例和T管引流术组(对照组)102例,进行前瞻性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出现近期并发症15例,远期并发返流性胆管炎6例,再发结石3例,均在局麻下行胆道镜取石及对症治疗而痊愈.对照组近期并发症10例,远期并发胆管炎24例,再发结石23例,23例均行二次手术,改行内引流术20例,3例因病重而再行T管引流,死亡2例.结论 对管径>1.5cm的胆总管结石宜首次即行内引流术.
作者:杨生明;杨雪冰;邓长云;马保利 刊期: 2008年第19期
为提高会阴切口甲级愈合率,对41例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会阴切口愈合不良与产妇产前的外阴及阴道炎症,术者无菌观念差,助产、缝合水平问题,及产后护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提高操作者技术水平是提高会阴切口甲级愈合率的关键,及时治疗产前感染、加强产妇的健康知识宣教及产后护理对减少切口感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付艳丽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有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本文介绍的肺心病病例其原发病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称慢支)、肺气肿病例.入院时慢支急性发作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症状.
作者:郭前勇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综合医院手术科室的病床设置约占医院病床总数的一半左右,病床使用率和周转率都比较高,手术诊疗范围大,急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意外情况多,故手术室任务重、责任大,加强手术室的风险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手术是通过侵入性操作为病人解除病痛,医治创伤的手段,一刀一剪、一针一线郜是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和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笔者从护士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及其它客观因素入手,对手术室易发生差错事故的几个环节作浅略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以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杜绝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作者:伍琼秀 刊期: 2008年第19期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之一,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穿刺成功,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但有时难以一次穿刺成功.现就近年来对穿刺部位、静脉条件、个体差异等文章做一综述.
作者:王秀凤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已成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医院管理思想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能大限度地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作者:王威翰;王凤平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非手术方法用于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加深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病因治疗的认识.方法 根据鼻咽侧位片,选择A/N比率小于等于0.70患儿共86例,采用西药结合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控制或调节饮食.结果 78例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91.39%.4例转手术治疗.A/N由治疗前为(0.68±0.21)转为治疗后(0.59±0.13),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 儿童腺样体肥大非手术治疗效果肯定.腺样体病理性肥大需手术治疗时,需结合临床症状和保守治疗效果再做决定.
作者:李国建;张炜;赵青云;王锦云;贾晓煜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前列腺摘除术,目前应用摘除腺体后,用可吸收线缝腺窝近一圈,形成尿道内口,术中、术后出血少.可为临床推广.
作者:邢书凯;杨艳环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笑气(50%氧化亚氮与50%氧气的混合气体)吸入联合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420例早孕未产妇(包括未经阴道试产剖宫产术后再孕者)按自愿原则分为3组,异丙酚组85例,采用异丙酚静脉注射;联合组280例,采用笑气吸入联合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55例不用任何药物作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宫颈口扩张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结果 异丙酚组、联合组的镇痛效果与宫颈松弛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流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的镇痛效果、人流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异丙酚组无显著差异性,而宫颈松弛度显著高于异丙酚组.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异丙酚静脉注射,笑气吸入联合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用于初孕未产妇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好,副反应少,但后者宫颈松弛情况优于前者,并且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作者:直秋云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卵巢畸胎瘤是妇科常见肿瘤之一,成熟性畸胎瘤在卵巢更为常见,预后好,约1/3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发生恶变,而未成熟性畸胎瘤仅占卵巢畸胎瘤0.65%~2.45%较为少见,回顾近20年文献报道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预后不良,大多是病人在术后半年内复发或死亡.因此,对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治疗并观察其预后是本文研究课题,现将我院收治6例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治疗和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红云;邹新文;范玉梅;张晓峰 刊期: 200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