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陈大龙;陈斌;陈燕萍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 水成像, 泌尿系(MRU)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urogrphy,MRU)的成像原理、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认为MRU无创伤、无电离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特别适合年龄大体质差、肾功能损害及对碘剂过敏的患者.MRU对尿路梗阻的部位和程度均可良好显示,MRU结合MRI可提高病变的定性诊断,补充了泌尿系影像的检查方法.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塞米松在CT增强中两种不同给药方法效果的观察

    目的 观察比较地塞米松在CT增强中两种不同给药法的抗过敏效果与这两种方法中地塞米松的不良反应.方法 两种给药方法分A、B两组,每组各观察1800例,所用药物地塞米松出厂批号相同.A组于扫描前全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2ml)+5%葡萄糖盐水3ml,即含量为2mg/ml;B组于扫描前、后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1ml)+5%葡萄糖盐水4ml.即含量为1mg/ml.结果 A、B两组给药法的抗过敏作用效果相同,各出现1例严重过敏反应,5例皮疹.A组出现78%皮肤瘙痒,10%出现恶心,2%出现呕吐.B组5.8%皮肤轻微瘙痒,1%出现恶心.两组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应用地塞米松抗过敏,在用药量相同而给药方法不同时,抗过敏作用效果相同,而于扫描前全量静脉注射比稀释后分别于扫描前、后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大.

    作者:陈金莲;王琰;龚素茹;刘彩娟;姚永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T诊断脐尿管腺癌一例

    患者男,45岁.间隙性血尿6个月,发现下腹部肿块10 d.患者自诉6个月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尿,以全程血尿多见,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体检: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一约8.0cm×8.0cm×9.0cm大小肿块,质硬,固定,界欠清,无压痛.尿常规:RBC+++.B超:肝左右叶各见一3.0cm×3.0cm实质性占位灶.……

    作者:刘海明;袁国奇;李青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附1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3例疑诊断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对其中8例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后复查DSA.结果 DSA能清楚显示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开口及大小,3例采用弹簧钢圈栓塞供血动脉,5例用真丝线段及明胶海绵进行栓塞,追踪显示瘘口封闭,瘤体吸收.结论 DSA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明确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弹簧钢圈、真丝线段及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栓塞较小动脉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切实可行.

    作者:曹野;陈华;陈立岩;黄新阶;龚万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多发性原发型食管癌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进行性吞咽困难四个月.伴明显的食物滞留感.体重减轻约5kg.纤维胃镜:食管中下段距门齿32cm和39cm处后壁各有一不规则肿物.活检报告为鳞状细胞癌. 食道钡透:食道上段(主动脉结平面)见长约4.5cm的狭窄段,并见粘膜破坏,蠕动减弱,管壁轻度僵硬,类似病变……

    作者:林志春;陈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诊患者影像学随诊检查的重要性——急诊影像学检查的时效性与诊断效果关系浅析

    危重病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CCM)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创建的学科,至今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在此期间,我国的CCM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CCM不论在医疗设施、救治水平、管理体系都同步地进入了与国际CCM接轨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我国“医疗法律”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CCM已涉及到包括:院前急救,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复苏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跨专业的领域.在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影像学检查也许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临床的诊治与疗效评估具有导向作用.应当充分认识并肯定影像学在CCM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视对危重患者首诊影像学检查方式的选择、检查技能与诊断质量的提高及其随诊观察的重要意义,以求建立并通过实践健全“急诊影像学检查程序emergencyimageology examination procedure EIEP”.达到配合临床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作者:王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腮裂囊肿的MRI诊断

    目的 讨论腮裂囊肿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腮裂囊肿的MR表现.结果 MR表现为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上、下走向囊形影,信号呈长T1长T2,部分呈稍短T1长T2信号改变,边界清,周围组织推压移位.当合并感染时,边界较模糊,其周围呈稍长T1长T2水肿信号,部分囊壁强化.结论 MR检查对腮裂囊肿可以清晰显示囊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从而做出准确诊断.

    作者:刘世忠;梁碧玲;黄穗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甲亢介入治疗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行介入栓塞治疗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其护理要点.方法 通过对43例甲亢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其不良反应及采取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肿大的甲状腺缩小,全部病例有缺血性疼痛、甲状腺区肿胀、灼热感;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5例急性咽炎、急性颈淋巴炎;1例脑栓塞.结论 甲亢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并发症的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罗燕玲;刘幼方;许红璐;陈景萍;黄秋萍;朱丽玲;龙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颅内畸胎瘤的MRI诊断(附5例报告)

    目的 分析颅内畸胎瘤MRI表现,提高对其MRI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5例畸胎瘤MRI资料.5例均做MR平扫,其中4例加做增强扫描,3例加做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5例畸胎瘤分布在侧脑室、松果体区、鞍旁及小脑中线各1例,其中1例为发生在中颅窝成熟畸胎瘤术后复发.2例典型者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在T1WI及T2WI上其内均可见高信号脂肪,钙化、骨骼均为低信号,有完整的包膜.不典型者鉴别诊断有困难.结论 MRI对颅内畸胎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部分典型者可明确诊断.

    作者:徐福礼;陈燕萍;赵修义;张雪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眼部外伤60例CT结果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60例(62只眼)眼外伤的CT表现,并重点分析眼球破裂伤的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提高正确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62只经临床证实的眼外伤,84%的患者在伤后1d内行CT扫描.常规轴位扫描,层厚3mm,层间距3mm,矩阵512×512,用骨窗和软组织条件分析眼眶骨质和眼球结构.结果 眼部异物39枚;眼眶骨折18只眼;眼球破裂伤(合并球内出血)51只眼,并根据CT表现结合临床将眼球破裂分为三型,重度破裂已无法修复,无复明希望,应行眼球摘除术,而轻、中度破裂均可行清创修复.结论 CT检查是眼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并可估价眼外伤的程度,为临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桂林;潘爱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示教片活页、有奖阅片测验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子宫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

    目的 探讨经子宫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方法,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3例临床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病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做患侧输卵管插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送导丝刺破孕囊壁,向孕囊或输卯管内注入氨甲喋呤(MTX).结果 13例经插管造影均诊断为输卵管妊娠并一次插管治疗成功.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术后7d开始下降,2~4周内降至正常,孕囊术后2周开始缩小,4周内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00%.结论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经输卵管刺破孕囊,灌注药物是诊断及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毅堂;孙笑波;徐小军;张飞月;吴珂;宋迎新;韩铭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阅片实习课在影像诊断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随着CT、磁共振成像等先进影像诊断技术的普及,使得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日趋繁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及层次增加,而受医院编制所限,教员人数不增加,给教学带来了更进一步的困难.因此,顺应新形势的影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往影像诊断教……

    作者:陈燕萍;张雪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本刊2002年第11卷主题词索引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68例分析)

    目的 提高脑内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脑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 68例中多发25例(占36.8%),单发43例(63.2%),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46例(67.7%),略高密度17例(25%),囊性低密度5例(7.4%),增强后均匀结节性强化39例,不规则强化8例,环形强化15例,56例肿瘤病灶周围均有明显水肿,91.2%原发病灶在肺.结论 当CT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或鉴别诊断有困难时,颅外肿瘤的检出与诊断有助于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肺部CT检查是不可缺少的,可弥补胸片的不足.

    作者:胡金安;赵湘;吴立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及X线诊断(附25例分析)

    目的 分析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和X线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5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实验室表现和软组织、关节及骨质改变的X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多关节19例,少关节6例.25例中18例同时出现膝、腕、踝关节肿胀,在腕关节的病例中13例合并2、3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肿胀;12例显示髋关节肿胀;8例显示多个腕骨受侵蚀、缺损及关节间隙变窄;3例见一侧上桡骨小头边缘性小缺损;1例双侧锁骨关节面侵蚀缺损;2例见骨膜反应;6例膝关节呈气球样增宽,7个关节显示方髌,2个髌骨呈锥形;6例髋臼表面欠规则,变平;6例10个骶髂关节面欠规则;1例颈椎、1例髋关节、1例骶髂关节半脱位.2例骶髂关节作CT扫描,显示双侧骶髂关节面不规则缺损,间隙增宽.2例髋关节CT扫描显示一侧关节囊新月形低密度积液征及肿胀.结论 临床上多关节疼痛,肿胀、低热、四肢出现皮疹、晨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多项异常.X线平片显示多关节肿胀及关节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半脱位,CT扫描显示关节积液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根据.

    作者:邓星河;梁文威;王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管癌CT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CT对食管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术前26例,术后13例)食管癌患者的CT资料.测量正常食管厚度、食管癌累及的范围、直径和管壁厚度及病变与主动脉接触面夹角,观察食管周围脂肪是否存在及术后患者转移灶的部位及数量.结果 正常食管壁厚度1.8mm(1.0~3.0mm),食管癌长度范围2.0~11.0cm,平均6.2cm、直径范围2.0~4.2cm,平均2.9cm,病变食管壁厚度1.0~3.0cm,平均1.7cm、夹角小于45°和大于90°各7例,45°~90°11例;食管癌术后患者有纵隔、胸廓、肺、肝等处转移.结论 CT对食管癌的诊断与评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吕怀志;张楚和;林春;罗正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肠血管的DSA造影技术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肠血管的造影技术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11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肠血管病变的DSA资料,对肠血管造影的技术要点做一分析和总结.结果 11例中8例为肠血管畸形,主要表现为局部增多增粗的畸形血管团,有的伴有造影剂外溢.3例为小肠占位,其中1例为化学感受器瘤,2例为小肠平滑肌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网状肿瘤血管,实质期一定形态的深度染色.结论 肠血管的DSA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少恒;巩曰红;李洪福;裴维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附49例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49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1995~2002年49例脑与脊髓多发性硬化的病人,都有临床资料,包括脑干听诱发电位与视诱发电位检查.49例均做了脑MRI检查,10例加做了脊髓MRI检查,29例做了MRI增强扫描,17例首次检查后30 d内进行了复查.结果 47例有脑病灶,主要累及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小脑及脑干,病灶为斑点状、斑片状及斑块状,大斑块达到2.2cm×5.0cm,2例仅有脊髓病变,病灶至少累及2个脊髓节段,4例有脑和脊髓的联合病变.2例MRI首次诊断脑炎,1例脑干肿胀,并有斑块状强化,MRI诊断为肿瘤,1例除有脑病灶外,还表现为视神经异常.29例增强扫描中,7例未发现强化,22例显示强化,20例有斑点及斑片样强化,2例呈环形强化.17例复查MRI均显示病灶吸收好转.结论 MRI可以清楚显示脑与脊髓的MRI病灶,对非典型病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系列MRI检查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黄新华;彭光明;曹惠霞;周文化;吴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脊柱结核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3例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0~57岁.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经穿刺活检证实,10例经抗结核治疗痊愈证实.结果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为:①斑片、斑点状、洞穴状或蜂窝状骨质破坏(43/43例);②椎体骨质密度增高(13/43例);③椎间盘破坏(32/43例);④死骨形成(30/43例);⑤椎旁脓肿,其内常有钙化灶(38/43例);⑥骨性椎管狭窄(8/43例);⑦椎体压缩改变(28/43例).结论 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奕钊;刘建明;柯勇;肖勇;刘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的CT诊断及其价值

    目的 探讨胃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胃癌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对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纤维胃镜及胃镜下活检、胃肠钡餐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能清楚地显示胃癌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胃癌CT诊断准确性为71.43%.结论 胃CT检查能够发现淋巴结及脏器的转移灶,如结合纤维胃镜及胃镜下活检、胃肠钡餐等检查,能为临床及手术提供可靠的诊断及参考.

    作者:朱新进;曹然;潘爱珍;甘毅;陈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