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登革热98例临床分析

陈学福;陈小苹

关键词:登革热, 诊断, 预防
摘要:目的讨论和分析登革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ELASA斑点法行病原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肌酸激酶(CPK)、骨髓等.结果出现肝功能异常58例,占59.2%,CPK增高69例,占70.4%,10例行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术,骨髓的增生程度主要为增生低下,且可见异型淋巴细胞.所有病例的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病毒分离均为登革病毒DV1血清型.结论对于登革热应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治疾病的流行和扩散.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浅议检验科如何适应医疗纠纷举证的新形势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以及法规的不断完善,医疗纠纷的诉讼不断增加[1].患者自负医疗费用比例增高,并由于其医疗知识欠缺而对医院过高的期望达不到时,即想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从而导致近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而根据<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2].即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由于医疗纠纷的增多,医院要分出部分精力和财力来应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处理医疗事故,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是目前医疗机构需要认真研讨的课题.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书证,包括病案、术前谈话记录、手术记录单、影像学胶片以及检验报告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所以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我们首先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自律,认真做好每个检验操作项目,才能适应医疗纠纷举证倒置的新形势,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病人解除病痛,治疗疾病.为避免医疗事故发生,我们检验科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以防患于未然.

    作者:姚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监测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选择305例CAP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对其相关资料、痰细菌培养结果以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老年组182例检出病原菌15种共208株,革兰阴性杆菌145株,占该组细菌总数的69.71%,中青年组123例检出病原菌17种共128株,革兰阳性杆菌48株,占该组细菌总数的37.5%,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2)老年组的肺炎克雷伯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均<0.05).(3)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阿米卡星对除肠球菌外的其他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多见.结论 CAP患者以中老年居多,许多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如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具有强而广谱的抗菌活性,应将其作为治疗CAP的首选药.

    作者:徐淑凤;朱宝玉;吴琦;王燕;陈哲;董丽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的监测

    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1].随着医院感染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问题得到医院监控部门的重视[2].为了解我院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情况,感控科对1999~2002年各科室所用氧气湿化液进行了随机抽样监测,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谭飘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癌手术84例医院感染调查与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我院胃癌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0年10月~2002年3月84例因胃癌手术而发生医院感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老年患者45例,占53.5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常见的病原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认真做好卫生宣教,提高病房环境质量,规范基础护理和坚持消毒隔离制度,重视营养疗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杨松珍;李和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成人副流感嗜血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副流感嗜血杆菌(Hpi)对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情况和临床特征药物敏感试验的研究.方法用普通培养基和嗜血杆菌专用培养基对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痰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将Hpi下呼吸道感染与非Hpi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在1164份痰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367株,其中Hpi 63株,流感嗜血杆菌8株,确诊为Hpi下呼吸道感染37例.Hpi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和头孢噻肟的敏感性分别为61.9%, 95.2%,93.7%和96.8%.结论 Hpi下呼吸道感染常发生于中老年伴有基础疾病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可选择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作者:张琪琳;朱对兰;肖中;张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保证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护理质量的关系.方法根据我们工作实践回顾,总结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结果领导到位、组织落实、全员教育、重点培训、建章立制、规范标准;全面监测、突出重点、抗菌药物、加强管理;消毒隔离、严格把关.结论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作者:徐昕;许燕卿;左亚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科系统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系统医院感染的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对外科系统住院患者进行监测,观察其发生感染的部位,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外科系统发生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表浅切口、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及软组织;医院感染病原体前五位为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数细菌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结论外科系统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手术部位的感染仍应注意控制,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作者:覃金爱;陈龙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硬化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后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药物分布及动态变化.方法收集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后不同时间点(0.5,1.0,1.5,2.0,12h)的血清标本,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其中药物浓度.结果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和腹水标本中均可测出药物浓度并随投药时间呈动态变化,血清中达高峰浓度时间TMAX约1.5h,高峰浓度CMAX(3.913±1.388)μg/ml,与健康人的血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一致;腹水中达药物高峰时间迟于血清,TMAX约6.0h,腹水药物高峰浓度CMAX(2.520±1.213)μg/ml,低于血清浓度.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至12h两者趋于稳定.结论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均有分布并可形成高峰浓度,有效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达12h以上,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张迁;李成忠;薛建亚;张斌;陈志辉;陈姬秀;万谟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神经外科1 217例医院感染综合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按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一诊断标准对我院神经外科1998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 217例住院病人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病率7.31%,感染例次发病率9.7%,下呼吸道、泌尿道、伤口及颅内感染发病率分别占50.0%、16.1%、8.5%、4.2%;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及脑瘤感染发病率分别占77.5%,16.9%、5.6%;急诊手术感染发病率占56.2%.院内感染以沙雷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为主,占69.7%.结论神经外科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预防控制相结合消除易感因素,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吕巧云;张继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病毒性肝炎重型合并肝肾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重型患者肝肾综合征(HRS)的临床特点及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2002年10月住院病毒性肝炎重型者HRS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与其他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241例病毒性肝炎重型患者中发生HRS有52例(21.58%),与HRS直接相关的死亡有41例(17.01%);发生HRS的患者常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其他并发症,尤以上消化道出血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高.结论病毒性肝炎重型发生HRS的比例较高,常与其他并发症共存,病死率亦较高.预防和治疗HRS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以预防为主.

    作者:薛建亚;李成忠;陈敏;陈姬秀;张迁;宋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一次性滴管、注射器使用后的处理与对策

    一次性滴管、注射器使用后作为医疗垃圾所暴露的管理问题与处理对策一直受到我院的重视.我院针对自身及周边医院在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对策,消除了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等安全隐患,防止了因此而引起的院内交叉感染.

    作者:黄妙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咳嗽的诊治进展

    咳嗽是呼吸系统防御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咳嗽将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但反复咳嗽不止则常系疾病所致,咳嗽也是呼吸科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据报道,美国不吸烟人群中慢性咳嗽发病率达14%~23%[1].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咳嗽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容朝晖;沈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999~2002年医院感染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发病的基本情况.方法对本院1999~2002年全部出院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医院感染平均发病率为2.41%,内外科之间无明显差别;冬春季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37.99%)、上呼吸道(18.63%)、消化道(12.05%)、泌尿道(10.78%)感染为主;老年患者占的比重较大;检出致病菌406株,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结论老年人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真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控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宣传教育,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浩军;朱玲;刘惠萱;张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落实军队《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加强部队医院感染管理

    本文探讨了通过学习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精神,遵照其要求,加大了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力度,完善了医院感染网络系统,健全了管理制度,并采取了积极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监控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医院监测项目的合格率不断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作者:朱会英;曹洪涛;文其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沙门菌食物中毒误诊原因分析

    沙门菌食物中毒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不洁饮食史和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至关重要[1],如不重视则易引起漏诊和误诊.2001年9月,本市一中学发生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未及时作出诊断,现对临床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梁祚法;杨年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桑植县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发的<消毒管理办法>,认真执行<湖南省消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我县消毒工作,使我县各类医疗机构消毒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我们在2002年对全县医疗机构进行了一次消毒效果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谷臣政;钟吉波;王贞明;卢雪花;储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梅毒21例临床观察

    先天性梅毒也叫胎传梅毒,是胎儿时期通过胎盘从母体受感染所致.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传播蔓延,先天性梅毒也不断增加,我院自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先天性梅毒2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道红;宋超帮;黄辉文;邝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产褥感染70例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产褥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70例产褥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褥感染发生率与剖宫产、产程延长、检查次数增多、妊娠高危因素、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结论降低产褥感染的主要途径应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避免产程延长、减少检查次数、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作者:宋茂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老年人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性.方法对61例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纸片法检测克雷伯菌属对阿米卡星等12种抗生素的体外药敏试验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61例患者有基础疾病37例,占93.4%,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胸部X线以含有空气支气管征的大叶肺实变(26.2%)、小叶浸润(59.9%)和肺脓肿(14.8%)的形成为主要病变,有10例(16.4%)叶间隙成弧形下坠形成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特有的X线征象.61例患者中,产ESBLs菌19株,占31.1%,对多种抗生素交叉耐药,对亚胺培南和部分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敏感.结论老年人肺炎克雷伯菌属肺部感染者多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靠病原菌检测并结合临床和X线检查,治疗应根据药敏测定,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产ESBLs克雷伯菌属引起肺部感染者,应用亚胺培南或部分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或者选用药敏测定显示敏感的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和减轻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金崇武;何亚明;沈爱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实验室及医院应用效果的观察

    目的对该空气消毒器进行人工污染微生物气溶胶和在医院现场应用时的消毒效果评价.方法进行实验室人工污染微生物气溶胶的杀灭试验;对医院室内空气自然菌进行现场消毒试验.结果在27m3气溶胶室内进行人工污染微生物气溶胶的杀灭试验,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0和15 min的杀灭率分别为99.98%和100%;对空气中白色念珠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20和30min的杀灭率均达到100.00%.在36 m3医院换药室内进行无人条件下现场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开机15min,其消亡率即可达95%以上;开机15和60 min室内空气中细菌含量分别小于100、50和25CFU/m3.在38 m3的医院诊疗室内进行人员流动时的消毒试验,证明该消毒器能有效地控制室内空气中的含菌量.该消毒器无毒无害,无紫外线泄露.结论 ZKXQ-600A型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消毒效果迅速、可靠,在实验条件和医院应用条件下有良好的空气消毒效果.

    作者:陈北川;薛广波;赵攀;顾春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

中华国际感染控制杂志

主管:中华国际医学协会

主办:全国医院感染监控数据培训基地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