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嫚娇
目的 分析当前护理工作中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探讨在护理中应采取的方法及措施,以便提高后期护理质量.方法 通过对我院近年在日护理中所暴漏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调查,指出了睡眠障碍问题是目前护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出现护理问题,如对患者了解与沟通、药物护理、睡眠护理及饮食护理制定改良措施;对近两年收治的200名老年心血管患者实行改良后的护理模式.结果 经制定改善措施并付诸实施后,减少了在护理患者进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92.5%,进而提升了护理质量.结论 在日常护理中应加强护理,降低护理事故率,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黎春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尼可地尔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电图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3.4%),心电图变化情况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电图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作者:姚嫚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利培酮联合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日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所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取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31例(采取阿立哌唑、利培酮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30/31),对照组为93.54%(29/31),两组的治疗效果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应用阿立哌唑、利培酮联合治疗下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较为优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立哌唑、利培酮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作用,但两者结合治疗能够有效的达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刘思洋;李长远;洪金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左心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104例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1月至9月来我科室进行检查的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04例患者均应用256层螺旋CT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CA),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分析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情况;并对比分析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CA)与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检查对患者LV-EDV、LV-ESV、LVEF各项心功能参数的评价情况.结果 通过对患者左冠主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动脉等340支血管进行检查,CTA检出146支冠状动脉狭窄,CAG检出134支冠状动脉狭窄,两种方式均显示狭窄的冠状动脉共计128支,两种检查方式冠状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CTCA与2D-TTE检查患者的LV-EDV、LV-ESV、LVEF等心功能参数的评价情况,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诊断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其对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取性,且该检查方式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的优点,因此该检查方式可作为目前临床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首先方式.
作者:吴景强;赖发明;何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抽选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90例,对照组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监测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96.7%v s 83.3%)(P<0.05);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症状轻微对症治疗后消失,均坚持服药未终止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文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上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的实际价值,为进一步合理有效的诊断老年性心脏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98例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实验组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心电图进行检查,观察分析不同检查诊断方法的实际临床价值.结果 实验组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临床诊断,其左室增大、左室肥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心肌缺血及室间隔弥漫增厚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超声心动图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采用普通心电图进行检查,准确性高,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孟一;王春燕;王朝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并发症预防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50例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25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对其实施早期并发症预防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髋关节脱位、泌尿系统感染、静脉血栓、褥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预后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4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前(19.28±0.17)μmol/L,Hcy水平明显比对照组(9.62±0.11)μmol/L高,治疗后,观察组(11.91±0.13)μmol/L血浆Hcy水平明显降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高水平Hcy可作为心肌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结论 血浆Hcy水平是心肌梗死的独立致病因素,Hcy水平超过正常值,心肌梗死危险性明显增加.因此,Hcy水平可作为诊断和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作者:覃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和分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优质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A组(n=51)和B组(n=51)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A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干预,而B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评价护理干预对患者PCI的影响.结果 护理干预后,A组患者的焦虑(SAS)、抑郁(SDS)以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干预能缓解患者治疗的痛苦,让患者能更加配合治疗,使PCI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作者:黄晓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辛伐他汀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功用.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约20mg/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血浆内皮素,总胆固醇、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的变化,随访观察24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情况优于对照组,血浆内皮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除了降低血脂的作用外,且能协同降压药,具有降压作用,防止或减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蒋叔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在本院实施手术治疗的74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按照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含量,将患者分为嗜酸性组与非嗜酸性组(n=37).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并评价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嗜酸性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与非嗜酸性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嗜酸性组患者复发率21.62%,在复发的7例嗜酸性组患者中,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5例,显著高于非嗜酸性组5.41%,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治疗中需要加以重点分析.
作者:耿雪渊;刘本伦;陈昌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措施的疗效.方法 从我院选取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为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治疗措施,为观察组患者实施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相应治疗措施,观察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状况与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中高危比例为82.0%,治疗有效率达到94%,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了高血压病的治愈率,因而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影响.方法 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观察组44例则予以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比评价不同用药后疗效、血压水平、心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心率改善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稳定血压水平,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熊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运动强度的适宜性.方法 取60例服用β阻断剂患者为A组,取未服用β阻断剂患者60例为B组,对两组患者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期间记录患者心率变化,进而判断患者运动强度适宜性.结果 两组患者运动时间比较,P>0.05;两组峰值心率比较(P<0.05).A组患者心率在85次/min以上时,峰值心率百分比及主观用力感觉明显增加,B组患者心率超过95次/min时,峰值心率百分数明显增加,心率超过105次/min时,患者摄氧量、峰值心率百分数及主观用力感觉较之前增加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行运动锻炼时,运动强度的选择应控制患者心率在65-85次/min,以免加重患者运动损伤.
作者:申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于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以本院从2014年5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81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所有的患儿在入院检查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腹痛、情绪烦躁不安以及就诊时不同程度哭闹等相关的现象.所有的患儿均在被临床拟诊为肠套叠之后,采用脉冲加压的方式缓缓地提升患者肠腔内的气压,待气压回升至16kPaz左右,大多数的患儿的肠套叠成功的复位.并且对于患儿治疗的基本效果进行研究和观察.结果 所有的81例患儿确诊之后,采用经空气灌肠的方式成功复位的患者有72例,占总数的88.89%,另有5例患儿因为复位失败终转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有3例患儿为结肠型,占总数的60%;小肠型1例,占总数的20%;盲肠部1例,占总数的20%.所有的患儿经过治疗之后有49例患儿完全的治愈,有27例患儿治疗有效,只有5例患儿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3.83%.结论 空气灌肠疗法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拟诊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作为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式来进行推广.
作者:谢华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91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未感染的91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结合患者病情变化,给予不同方案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由于抗生素、抑酸剂、侵袭操作以及合并症等因素出现感染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其优势明显,医护人员要做好用药指导和预防工作,按照流程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感染的现象.
作者:沈栩;吴永雪;杨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实施分层培训(进阶模式下)提高护士专业能力的成效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 自2014年3月-2015年8月从我院选取60名护士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名.为对照组护士人员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培训,为观察组护士采用分层护理管理的模式进行培训.对两种不同培训模式下的两组护士所护理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及综合能力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分层培训(进阶模式下)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经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分层培训(进阶模式下)对于提高护士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率.
作者:陈妹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肺功能准确评估对预测患者手术耐受性、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和制定术后肺康复方案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用的肺功能检测手段包括:肺量计、气体交换试验、运动试验和影像学技术等;作为临床中常用的观察肺部组织改变的方法,影像学技术在定量分析肺功能和预测术后残余肺功能等方面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多种影像学技术在测量肺体积、预测术后肺功能和评估术后残肺生长中的研究现状,总结其优缺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刘霜纯;刘亚康;曾斌;谭海智;熊丽芳;张鸣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及该基础上的中医护理干预(观察组45例),观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评分等多项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8.9%)与对照组患者(79.5%)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等护理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身体疼痛、情绪反应、睡眠质量、社交隔离等生存质量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进程、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均有重要意义,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游芬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析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ICU科室的53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6年7月我院ICU科室的53例实施品管圈管理患者为此次研究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及医用耗材使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及医用耗材使用有效率分别为96.23%、1.89%、98.78%,与对照组的83.02%、9.43%、86.09%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科室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更好的提升ICU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投诉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医患关系的良性、和谐发展,可在临床护理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作者:吴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