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婕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牛津残障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优化方案相关治疗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各项指标的尽快地、有效的恢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李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疤痕妊娠组织清除术的应用.方法 病例组行经阴道子宫疤痕妊娠组织清除术,对照组行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刮宫术.结果 两组患者在多种指标中无显著差异.病例组的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阴道子宫疤痕妊娠组织清除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方福珍;李励军;林力华;周燕;许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微栓子检测的意义.方法 将患者分成阵发性心房纤颤和健康对照两组,微栓子信号检测评定.结果 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MES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微栓子信号检测技术有利于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潜在脑栓塞风险.
作者:颜丽丽;董礼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主要受到何种危险因素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防治.方法 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时间范围内,从我院选取接受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共包括150例,根据年龄段方面存在的不同,将患者进行科学分类,Ⅰ组患者年龄段位于55岁-70岁范围内,Ⅱ组患者年龄段位于70岁-85岁范围内.通过一定分析调查,对患者潜在危险因素加以有效分析记录,然后对患者进行有关数据统计.结果 经过一定时间统计分析,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吸烟及嗜酒等一系列行为习惯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在吸烟率方面,Ⅰ组患者(74.67%)相对于Ⅱ组患者,明显要更高(40.00%).在熬夜方面,Ⅰ组患者(37.33%)相对于Ⅱ组患者,明显要更高(28.00%).相对而言,Ⅱ组患者在高脂饮食与易怒方面,明显具有更大关联性(P<0.05).在嗜酒方面,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都存在嗜酒现象,且均被认为心血管疾病重要影响因素,但是Ⅱ组患者关联性相对要更大一些,P<0.05.Ⅱ组患者与Ⅰ组患者进行对比,高收缩压(72.00%)相对而言比Ⅰ组患者(39.60%)更易发生,但体重异常及高血糖方面,Ⅱ组患者明显更低.结论 Ⅰ组患者和Ⅱ组患者发病过程中,易怒、熬夜与吸烟都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嗜酒同样起到间接性关系,肥胖、高血压同样起到直接性影响.
作者:张绍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随着国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并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现代医学主要是以控制血压及防止升高的血压对其他系统造成损害为主,然而对一些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出现失眠的症状,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失眠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对血压的控制产生不利的影响.临床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有较好疗效,在高血压痛的一些中医证型中应用酸枣仁汤不仅可以改善睡眠,而且还可以协助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张云洪;衣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旨在掌握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本情况,找出有效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提升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50例,对这5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诊治情况展开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结果 在对50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动脉血气情况研究之后发现,主要包括Ⅰ型呼衰患者、Ⅱ型呼衰患者,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20例和30例,主要包括慢性呼衰患者以及急性呼衰患者,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31例和19例,在对50例患者临床抢救之后,抢救成功患者48例,无效患者2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0%.结论 要想有效治愈呼吸衰竭患者,必须在掌握临床诊断结果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情况诊断,还要对患者进行肺功能诊断检查以及影像学诊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症治疗,降低患者临床治疗无效率.
作者:温金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06月-2015年06月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28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64)与对照组(n=64),对照组按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双抗血小板、调脂、抗凝及行PCI术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出院后随访1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及速效救心丸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曹应坤;欧新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与探讨采用手术方式对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以及心血管钙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在2011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甲状旁腺加自体前臂移植术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前后,观察期在血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贫血、脂质代谢以及透析充分性的变化,并分析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发病机制与心血管之间的联系,对手术治疗继发性甲亢与心血管钙化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切除甲状腺结节3.96枚,均重3.32g,术后血钙、磷、IPTH、甘油三酯含量较术前明显下降,血红蛋白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具有显著效果,在临床上应进一步加以推广与实践.
作者:洪猛猛;洪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后再出血的临床情况,旨在找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4年1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把这些患者随机均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组患者进行微创清除手术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后期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病情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6.0%,在进行临床有效处理之后,患者临床死亡率达到了4.00%,对照组患者后期再出血发生率为32.0%,患者临床死亡率为14.0%.结论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开颅手术治疗效果,可以明显降低后期再出血发生率,但也存在一定的临床死亡风险,必须加强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后期再出血的预防,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临床死亡率.
作者:房正华;方耀春;马宝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钙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口服5mg/d的氨氯地平控制血压后,观察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钙,对照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药量均为10mg/d.结果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63.33%,观察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6.67%(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可以更好地改善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高血脂和高血压状况,治疗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钙,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光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对综合护理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30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设为观察组,另外30例给予一般护理,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3.3%-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60,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7%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429,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技术进行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卢竹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和非静脉溶栓治疗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探讨超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急性脑梗塞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非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出血发生率,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4%对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9.1%,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15.2%,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是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而且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是临床上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惠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院前急救护理之后,两组患者在入院时间方面、病情加重与死亡情况上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患有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院前进行优质的急救护理干预,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加重情况,缩短入院时间,还可以降低其病死率,便于患者的及时治疗.
作者:陈品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治疗采用不同的方式,观察患者的质量情况和影响治疗的原因.方法 将医院2013年8月到2014年7月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抽取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式,对照组只是用单纯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下,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两组患者均按照医嘱按时服药,生活情况方面对实验没有影响,实验组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加强护理,实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收缩压(126.72±6.98)mmHg、舒张压(80.21±5.67)mmHg,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以后的收缩压(149.73±16.22)mmHg、舒张压为(81.27+7.21)mmHg,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治疗年人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的质量方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明险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好,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大力推广.
作者:杨天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究脊髓电刺激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选取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49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脊髓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将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脊髓电刺激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梅立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75)与治疗组(n=75),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其中治疗组另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症状表现、心功能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病状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0%,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疗效明显,值得深入研究及广泛推广.
作者:马司光;宋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剖腹产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24~33岁,无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产手术的病人70例.选择L2-3为穿刺间隙,头向置管3.5cm.开放静脉通路,以15ml.Kg-1h-1的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15%丁卡因混合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分次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针刺法测定麻醉平面,控制麻醉平面达T6~S4.分别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15min、胎儿取出、手术结束时的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LF(低频段功率)、HF(高频段功率),LF/HF值.结果 HR、MAP于麻醉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LF、HF、LF/HF于麻醉后5分钟即出现变化,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麻醉后15分钟至手术结束(手术时间为40:±:5.5min),LF、HF、LF/HF与麻醉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HRV能反映硬膜外阻滞效果,可作为判断硬膜外麻醉是否成功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继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与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剖宫产围术期内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年6月~2014年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方式.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心理状况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在焦虑量评分与抑郁量表评分上更低,低血糖、饥饿、感染发生率以及消化道并发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剖宫产妇采取循证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孕妇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助于产妇缓解紧张心理与焦虑情绪,有效提升孕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作者:石素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及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满意率分别为100.00%和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x2=7.636、6.22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8%、0.00%和0.00%,显著低于对照组(x2=7.265、6.461、11.351,P<0.05).观察组等候时间、抢救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9.526、12.252、10.785、5.263,P<0.05).结论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能有效缩短AMI患者等候时间及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作者:彭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经病理尸解确定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36例小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6例小儿心血管畸形患儿中,室间隔缺损17例(47.2%),房间隔缺损9例(25.0%),动脉导管未闭5例(13.9%),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例(8.3%)、房室间隔缺损以及卵圆孔未闭各1例,发生率均为2.8%.临床诊断符合率显示,16例新生儿中5例(31.3%)完全符合病理,≤6个月的12例患儿中8例(75.0%)完全符合病理,≥15个月的8例患儿全部符合病理结果,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可通过此种检查方式准确筛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作者:闫丽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