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玉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和呼吸困难分级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约0.05);两组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分级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约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约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采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呼吸状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映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内科患者中为常见的疾病,由于其发病因素和病理生理有多方面的重叠,因此在极大多数的心衰患者中同时合并心房颤动的存在,而后者的出现无疑是对心衰患者的又一大危险因素,因此从临床治疗上来讲,需要兼顾二者,合理用药。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关系做分析同时对合理用药治疗策略做介绍,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疗效。
作者:李春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倍他洛克在扩心病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3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扩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4例。对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以倍他洛克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24例患者中,有21例病人疗效显著,仅有3例患者因心衰显著加重,就立刻停止治疗。结论在扩心病治疗之中,采取倍他洛克进行治疗,其可以改善患者病情,但存在一定风险。
作者:谢家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特征进行总结及分析,旨在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8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回顾性分析心电图改变。结果86份心电图中,有79例心电图异常,占据总体的91.8%,有7例心电图正常,占据总体的8.2%。结论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心电图检查及心电图变化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具备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及价值,医务人员应当提起高度重视,并且在临床诊断中加以应用及推广。
作者:袁晓静;佟念念;蔡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固尔苏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剂量为每千克200mg固尔苏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剂量为每千克100mg固尔苏联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体内PaO2、PaCO2、pH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体内pH经治疗后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治疗前以及两组比较结果并不明显(P>0.05),两组患儿经治疗后体内PaO2显著上升,而PaCO2则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儿变化效果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患儿NCPAP持续时间、吸氧持续时间、再次使用固尔苏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经治疗后,需再次进行固尔苏给药治疗患儿所占比例为28.57%,显著低于对照组66.67%,且P<0.05,两组患儿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大剂量固尔苏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进行治疗,较小剂量治疗患儿更能有效改善其体内血气情况,减少辅助通气及吸氧时间,快速控制病情,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德浪;余木英;陈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脏植入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采用心脏植入三腔起搏器治疗5例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治疗前,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6min步行试验显著长于术前(P<0.05)。结论心脏植入三腔起搏器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病需要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呵护。
作者:保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主要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睡眠护理的干预方法做了探讨,为了证明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肝部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生存的质量,因此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并对他们同时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护理与治疗。其中对于干预组中的患者除了进行基础的护理与治疗之外,也要同时给予他们护理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饮食方面的调节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等。干预组在进行了护理干预的方法之后患者的入睡的时间、睡眠的质量、睡眠的时间、睡眠的效率以及睡眠的障碍等情况均取得了很大改善。
作者:何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8月于我院就诊随访的1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组)和130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观察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差明显低于治疗组,舒张压高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比例明显少于治疗组。两组患者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收缩压、脉压差明显降低,舒张压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脉压差增大,收缩压升高,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充分了解,并且个体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钟寿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8例患者治疗显效,9例患者治疗有效,8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15例患者治疗显效,9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为明显长于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春霓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院前急救特点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行完善的院前急救,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次选取病例中,抢救成功48例,占60%,死亡32例,占40%。抢救成功患者年龄逸65岁占25%(4/16),明显少于死亡组70.8%(17/24),CPR、电除颤时间明显早于死亡组,气管插管人数抢救成功组为18.8%(3/16),明显低于死亡组45.8%(1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救网络的配置,普及急救知识,对院前急救流程行完善建立,加强规范救治,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需引起各级部门重视。
作者:段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分析研究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当中的实用效果,对白细胞分类技术、血细胞自动化分析技术等相关措施进行描述,对红细胞面积大小、网织血小板等相关参考数据在临床当中的实用效果以及本文作者的一些心得,对我国血细胞分析仪当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作者:杨艾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出院前的血压、体重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控制血压。
作者:王红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服用胺碘酮的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优于口服普罗帕酮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效果颇佳,可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前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08月到2013年04月收治的12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患者进行过治疗心功能在II级以上的患者占96例,经过药物综合治疗后基本上得到控制,16例患者需要转院进行换瓣术治疗,6例患者在出院后猝死,10例患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结论超声心动图应用于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中更为显著,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地信息。
作者:何岚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研究冠心病和血尿酸的形成、扩散与患者治疗、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给予血尿酸检测的冠心病病人180例(实验组),并且再次抽取在这期间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180例(对照组)当做对比分析观察。结果实验组病人的血尿酸含量:(421.23依43.52)μmol/L;对照组的血尿酸含量:(362.45依40.57)μ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尿酸水平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对照组病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尿酸水平(平均)和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形成、扩散是造成患者血尿酸的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对于冠心病病人应该采取定期对血尿酸进行检测,这样对及时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对病人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作者:杨桂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所收治的首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同时选取采用常规PCI治疗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肌缺血后适应治疗,并评定患者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在CPK、CK-MB和cTnT峰值浓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三个月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观察组患者在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 PCI治疗中加用缺血后适应治疗,可以改善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且无需额外产生治疗费用,不会造成患者经济负担,适合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杨翠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乳腺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住院乳腺肿块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准确性。结果220例患者中,高频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性为89.1豫,特异性为78.3豫,阳性预测值为85.1豫,阴性预测值别为83.7豫,准确性为84.5豫。结论高频超声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对临床工作起着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蔡念;莫家宝;李华丽;罗良平;吴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对三种经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优缺点、用后观察、使用体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而今由于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过多,而医师数量相对不足,如何提高介入效率已成了一个常见问题,其中如何能更好的压迫止血已成为医护人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作者:杜晓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围手术期处理方式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需接受外科手术的32例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6例患者,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处理方法进行围手术期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方法进行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剂使用情况、术后苏醒拔管时间、心脏代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时采用的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手术效果,降低麻醉风险,帮助患者迅速恢复心脏功能,在帮助患者缓解病痛的同时减轻经济负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志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层级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心内科护理管理的护士15名进行分析,通过科学设置护士层级进行管理,观察实施前后医生和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后护理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充分调动现有人力资源,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院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作者:黄秀芳;邹长琳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