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映松;罗庆昌
分析研究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当中的实用效果,对白细胞分类技术、血细胞自动化分析技术等相关措施进行描述,对红细胞面积大小、网织血小板等相关参考数据在临床当中的实用效果以及本文作者的一些心得,对我国血细胞分析仪当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作者:杨艾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A组、B组及C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使用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各时间段体内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体内血脂各项指标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经临床治疗两个月及四个月后,体内血脂中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下降幅度越大,C组患者下降幅度更为明显,HDL-C含量则随治疗时间延长出现上升趋势,C组患者上升幅度更为明显(P<0.05),三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三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机体耐受性良好且无他汀类药物禁忌症情况下,可适当加大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他汀类药物使用量,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但若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作者:施明;袁光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P)RR存在于肾系膜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脏、大脑等细胞和器官中,具有升高血压,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等作用。有关(P)RR在内皮细胞表达的报道仍然有限,本研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探讨(P)RR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中表达。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的新鲜婴儿脐带,获得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HUVECs,以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P)RR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实验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内皮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多角形和单层铺路石样排列。经过峪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棕褐色物质核周围分布密集,细胞边缘颗粒相对较少峪因子相关抗原阳性,提示该细胞为HUVECs。未加(P)RR抗体的对照组,可见呈紫色的苏木素复染的细胞核,未见细胞膜及细胞浆,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阴性。加入(P)RR抗体的(P)RR组,呈DAB染色阳性的棕褐色反应产物存在于细胞膜上和细胞浆中,提示免疫细胞化学(P)RR相关抗原阳性。结论 HUVECs中存在(P)RR的表达,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作者:陈佳;宋玮;张英;杜作义;米芋枚;任丽丽;姜一农;林玉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主要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睡眠护理的干预方法做了探讨,为了证明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肝部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生存的质量,因此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并对他们同时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护理与治疗。其中对于干预组中的患者除了进行基础的护理与治疗之外,也要同时给予他们护理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饮食方面的调节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等。干预组在进行了护理干预的方法之后患者的入睡的时间、睡眠的质量、睡眠的时间、睡眠的效率以及睡眠的障碍等情况均取得了很大改善。
作者:何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主要综述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一些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作用;探讨了局部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在预防性全脑照射的临床意义。同时,我院分析了251例患者在我院进行综合学科的治疗结果,为今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蒋鹏;章龙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数均为49人,其中实验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每周心绞痛发病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的时间、心率、血压及血糖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在心绞痛发病次数及心绞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心绞痛发病次数、心绞痛的持续时间及空腹血糖均有所降低。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曲美他嗪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治疗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病次数并降低血糖,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6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专职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简单教育,观察两组实施前后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实施后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均有明显提高(P约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约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约0.05)。结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中采用专职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舒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8例患者,进行血脂、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分成冠心病(CHD)组、糖尿病(DM)组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DM+CHD)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随访1年,观察血脂和心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前DM+CHD组血清HDL和ApoA1水平低于CHD组和DM组(P约0.05),DM+CHD组LDL和ApoB水平明显高于CHD组和DM组(P约0.05);治疗后DM+CHD组HDL和ApoA1水平明显升高(P约0.05), LDL和ApoB水平明显降低(P约0.05);DM+CHD组LVEF水平明显改善(P约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明显的调脂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荣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与硫酸镁联合运用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9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观察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与硫酸镁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硝苯地平与硫酸镁联合运用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硫酸镁注射液的患者。结论硝苯地平与硫酸镁联合运用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作者:刘安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所收治的首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对象,同时选取采用常规PCI治疗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观察组患者采用心肌缺血后适应治疗,并评定患者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在CPK、CK-MB和cTnT峰值浓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三个月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观察组患者在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 PCI治疗中加用缺血后适应治疗,可以改善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且无需额外产生治疗费用,不会造成患者经济负担,适合在今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杨翠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肾损害是高血压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规血液及尿液检查都正常的情况下,通过应用比较灵敏的检查手段仍能发现一些异常,对及时和准确评估肾功能状况,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降低或延缓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损害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一些评价指标作一综述。
作者:钱威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2年8月于我院就诊随访的1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组)和130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观察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脉压差明显低于治疗组,舒张压高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比例明显少于治疗组。两组患者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收缩压、脉压差明显降低,舒张压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脉压差增大,收缩压升高,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充分了解,并且个体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钟寿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脏植入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采用心脏植入三腔起搏器治疗5例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治疗前,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6min步行试验显著长于术前(P<0.05)。结论心脏植入三腔起搏器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肌病需要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呵护。
作者:保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围手术期处理方式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需接受外科手术的32例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6例患者,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处理方法进行围手术期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方法进行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剂使用情况、术后苏醒拔管时间、心脏代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时采用的硬膜外加浅全身麻醉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手术效果,降低麻醉风险,帮助患者迅速恢复心脏功能,在帮助患者缓解病痛的同时减轻经济负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志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对三种经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优缺点、用后观察、使用体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而今由于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过多,而医师数量相对不足,如何提高介入效率已成了一个常见问题,其中如何能更好的压迫止血已成为医护人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作者:杜晓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研究冠心病和血尿酸的形成、扩散与患者治疗、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给予血尿酸检测的冠心病病人180例(实验组),并且再次抽取在这期间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180例(对照组)当做对比分析观察。结果实验组病人的血尿酸含量:(421.23依43.52)μmol/L;对照组的血尿酸含量:(362.45依40.57)μ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尿酸水平明显优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对照组病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尿酸水平(平均)和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形成、扩散是造成患者血尿酸的浓度升高的重要因素,对于冠心病病人应该采取定期对血尿酸进行检测,这样对及时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对病人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作者:杨桂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引发拔管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3月到2012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心血管的冠脉介入治疗的22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10例患者,甲组患者采用直接拔管的方式拔管,乙组患者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进行拔管,在患者拔管后采用沙袋加压的方法进行止血,比较两组患者出现拔管反应的例数和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对于出现拔管反应的患者,针对其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结果220例患者共有44,例患者发生拔管反应,其中甲组出现拔管反应的例数明显多于乙组(P<0.05),针对患者的快率反应和慢率反应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处理如药物介入、CABG治疗等后,有42例患者处理效果良好,有效率达到95.45%。结论拔管反应主要有快率反应和慢率反应两种,针对两种不同反应的症状采取不同处理措施,能够有效治疗因拔管而带来的综合征。
作者:刘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紊乱的发生情况及胰岛素、内皮素水平变换状况。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调查对象,使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上述选取对象的睡眠进行检测,为了方便相关数据的记录和治疗,根据检测出来的AHI(呼吸紊乱指数)将患者分成两组,以每小时为单位将检测AHI>10次的患者分为SDB(睡眠呼吸紊乱)组,将AHI≤10的患者分为非SDB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AHI和SaO2(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体内胰岛素和内皮素的含量水平。结果舒张性心衰心力衰竭患者91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分为SDB组,且这44例患者均存在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另外47例患者均分入非SDB组中,两组患者在单位小时内测定的AHI依次为(3.2依14.7)次、(5.0依2.5)次;其中SDB组患者中测定SaO2低,与低的SaO2呈现负相关关系;SDB组患者的低心率低于非SDB组,低心率与AHI呈现负相关,而大心率变化和AHI呈现正相关变化(P<0.05);SDB组中22例患者和非SDB组中26例患者在空腹检测血糖浓度数据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两组患者进食2h后,发现SDB组患者内体的胰岛素和内皮素两者浓度均出现大幅度变化且明显比非SDB组患者体内相关激素浓度高(P<0.05)。结论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睡眠呼吸紊乱的几率很高,且容易引发夜间严重低氧血症,进而导致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发生严重心动过缓,使得相关内皮组织出现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作者:罗映松;罗庆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和呼吸困难分级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约0.05);两组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分级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约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约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采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呼吸状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映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及半暗带在时间及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方法以4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4月接诊收治的2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第1、3、5及25天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进行MRI动态检查,记录观察数值,分别对不同时间及不同空间位置下灌注标准及代谢标准中半暗带阳性率进行统计。结果灌注标准下阳性病例为8例,阳性率28.57%;在第1、3、5、25天检查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分别为7.14%、3.57%、7.14%及10.71%。代谢标准下阳性病例25例,阳性率89.29%。代谢标准下,在第1、3、5、25天检查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分别为39.29%、20.00%、16.00%及20.00%。半暗带在内侧多见,代谢标准下内侧发现13个半暗带,占52.00%,灌注标准下,内侧发现3个半暗带,占37.50%。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患者在血肿周围存在半暗带,且半暗带在内侧多见,存在于出血危险期的各个时间段。
作者:谢家斌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