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氩氦冷冻联合GM-CSF治疗对荷胶质瘤小鼠脾脏DCs细胞因子分泌及CTLs杀伤活性的影响

徐红超;陶静莉;林春南;王其福;王惠清;张世忠

关键词:胶质瘤, 氩氦冷冻治疗,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氩氦冷冻联合GM-CSF治疗对荷胶质瘤小鼠脾脏DCs分泌细胞因子及CTLs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皮下GL261胶质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单纯GM-CSF注射组、单纯氩氦冷冻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7天取各组小鼠脾脏制备细胞悬液,部分体外培养,ELISA法检测上清IL-10、IL-12p70、IFN-γ的分泌情况;BD磁珠分选系统分离CD8+ CTLs,与GL261胶质瘤细胞共培养,LDH法检测脾脏CD8+ CTLs杀伤活性.结果 单纯氩氦冷冻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脾脏IL-10分泌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下降,联合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单纯氩氦冷冻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脾脏IL-12、IFN-γ分泌水平、脾脏CD8+ CTLs杀伤活性均较模型对照组升高,且以联合治疗组升高为明显(P均<0.05).结论 氩氦冷冻联合GM-CSF治疗能通过刺激DCs,分泌大量Th1型细胞因子,从而进一步有效激活T细胞,增强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PSA密度在PSA2.5~10.0ng/mL和10.1~20.0ng/mL患者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位于2.5~10 ng/mL和10.1~20.0 ng/mL患者前列腺癌诊断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两家医院中PSA在2.5~20.0 ng/mL之间,行经直肠前列腺体积测量并行前列腺穿刺的461名患者临床资料,入选者分为PSA 2.5~10.0 ng/mL和PSA10.1~20.0 ng/mL两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评价PSAD与PSA在预测前列腺癌的诊断效力.结果 PSA 2.5~10.0 ng/mL和PSA 10.1~20.0 ng/ml两组的曲线下面积比较,PSAD均高于PSA.在PSA 2.5~10.0 ng/mL组,PSAD预测前列腺癌的佳临界点为0.15 ng·mL-1 ·mL-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4%和64.6%;在PSA10.1~20.0 ng/mL组,PSAD预测前列腺癌的佳临界点为0.33 ng· mL-1· mL-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3%和82.7%.结论 对于PSA2.5~10.0 ng/mL和10.1~20.0 ng/mL的中国男性,PSAD是一种更优的前列腺癌预测指标.

    作者:韦兴华;林煜荣;杨文俊;谢克基;汤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学本科生暑期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探讨医学本科生暑期科研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对参与过暑期研的医学本科生进行网络问卷及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校方在暑期科研的前期准备中,关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能力的活动,导师在科研指导过程中,需更加尽职尽责.结论 从学生角度调查来看,现行的医学本科生暑期科研活动在校方管理、导师方面均需有所改善.

    作者:刘艳琳;吴琛;郑大会;武迪德;刘延晴;杨冬梓;赵晓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腹腔低渗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评估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低渗热灌注联合静脉化疗(HIPE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5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HIPEC联合静脉化疗组(研究组,n=30)及单纯静脉化疗组(对照组,n=35).根治性切除术后,研究组行HIPEC并FOLFOX6方案静脉化疗.对照组则行单纯FOLFOX6化疗方案静脉化疗,对其临床效果与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KPS评分升高率53.33%,对照组升高率40.00%,两组KPS升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可逆性,停药后好转.研究组术后3d以内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为20.0%,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无明显增加,两组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研究组腹腔局部复发率(x2=18.056,x2=10.187,所有P<0.05)和肝转移率(14.29% VS 34.38%)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PEC联合静脉化疗组的复发和肝转移率呈下降改变.研究组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3%、71.8%、50.9%;对照组分别为96.7%、60.3%、39.2%,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HIPEC联合静脉化疗安全有效,患者3、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获益,是分期较晚的结直肠癌较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

    作者:周军;韩渊;孙国辉;宋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氩氦冷冻联合GM-CSF治疗对荷胶质瘤小鼠脾脏DCs细胞因子分泌及CTLs杀伤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氩氦冷冻联合GM-CSF治疗对荷胶质瘤小鼠脾脏DCs分泌细胞因子及CTLs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皮下GL261胶质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单纯GM-CSF注射组、单纯氩氦冷冻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7天取各组小鼠脾脏制备细胞悬液,部分体外培养,ELISA法检测上清IL-10、IL-12p70、IFN-γ的分泌情况;BD磁珠分选系统分离CD8+ CTLs,与GL261胶质瘤细胞共培养,LDH法检测脾脏CD8+ CTLs杀伤活性.结果 单纯氩氦冷冻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脾脏IL-10分泌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下降,联合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单纯氩氦冷冻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脾脏IL-12、IFN-γ分泌水平、脾脏CD8+ CTLs杀伤活性均较模型对照组升高,且以联合治疗组升高为明显(P均<0.05).结论 氩氦冷冻联合GM-CSF治疗能通过刺激DCs,分泌大量Th1型细胞因子,从而进一步有效激活T细胞,增强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作者:徐红超;陶静莉;林春南;王其福;王惠清;张世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儿肾积水术后短期肾盂内压力的恢复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肾积水小儿行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肾盂内压力的恢复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单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行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的患儿.术中放置肾造瘘管.手术后14天内,每天测量肾盂内压力、膀胱内压力、患侧尿量.结果 术后第一天,患侧肾盂内压力即降低至和膀胱内压力无明显差异.术后7天左右,肾盂内压力短暂升高,之后再次降低并保持稳定.患肾尿量于术后7天左右短暂性增多.结论 术后7天左右,吻合口存在“功能性”梗阻.肾造瘘管或者输尿管支架管至少应该放置1周.

    作者:邓高燕;孙俊杰;莫家骢;邓志坚;汪凤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对结核性胸膜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胸膜纤维化是结核性胸膜炎疾病进展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胸膜纤维板剥脱手术,对于结核性胸膜纤维化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实际上,胸膜纤维化对该疾病的预后更具有指导意义.已有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与结核性胸膜纤维化的关系密切,本文就TGF-β在结核性胸膜纤维化中的作用予以综述,以进一步提高对结核性胸膜纤维化的理论认识.

    作者:姜友定;高健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肠镜诊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调查

    目的 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肠镜诊疗患者护理中,评价其对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肠镜诊疗的76例患者,分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患者舒适度和肠镜操作完成时间情况.结果 综合护理组肠道清洁度和患者舒适度数据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首次排便<60 min所占比例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肠道准备<4 h前者所占比例远远优于后者(P<0.05).结论 对于行肠镜诊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患者肠道清洁度和舒适度,还可缩短肠道准备时间.

    作者:涂路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直肠缝线固定术:一种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简便有效术式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缝线固定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腹腔镜直肠缝线固定术治疗的36例完全性直肠脱垂病例进行观察,并与同期采用腹腔镜直肠补片固定术治疗的16例同病种病例进行对照.结果 采用直肠缝线固定术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直肠补片固定术(110±13 min vs 120±9 min,P<0.05),而且住院费用也较低(16227±845元vs 19143±1163元,P<0.05).两组在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无术后早期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和术后1年的直肠脱垂复发率、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指标GIQL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缝线固定术对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而近期和远期随访均具有满意的效果.

    作者:余思;邓建中;计勇;林义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治疗可切除局部晚期结肠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病例对照分析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可切除的局部晚期结肠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100例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结肠腺癌患者(T3/T4或N+),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研究组)及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手术、化疗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至2015年12月,研究组有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35.2个月;对照组3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27.7个月.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T、N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经新辅助化疗后T、N分期降期明显,PR38例(76%),SD11例(22%),PD1例(2%),新辅助化疗期间无3°以上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常见的1°~2°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1例/42%)、粒细胞降低(4例/8%)及血小板降低(2例/4%).术后T分期、N分期、阳性淋巴结数及TNM分期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瘘发生率及腹腔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31.5个月后(6~68个月),两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44.9%及33.6%(P=0.041).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1.0%及41.6%(P=0.033).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对局部晚期可切除的结肠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庄业忠;林佳锐;黄棉生;王伟峰;许慕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央记忆T细胞和效应记忆T细胞亚群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布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5RO+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s,Tm)表面标志CD45RO、CD62L和CCR7的表达,以了解CD45RO+CD62L+CCR7+T细胞(中央型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s,TCM)和CD45RO+CD62L-CCR7-T细胞(效应型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s,TEM)亚群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获取正常人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8例和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的初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肝对照组)28例以及同期患有乙肝的肝癌患者(乙肝肝癌组)30例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polychromatic flow cytometry,PFC)检测外周血PBMC中记忆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CD45RO、CD62L、CCR7的表达情况.结果 乙肝肝癌组外周血PBMC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分别占外周血PBMC的比例显著高于乙肝对照组(28.15±12.32 VS 11.56±5.78,29.33±15.54 VS 13.11±6.64)(P<0.001,P=0.019);而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乙肝肝癌组外周血PBMC的T淋巴细胞中CD4+TEM占CD4+T记忆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93.78±5.63 VS 75.82±19.74,93.78±5.63 VS 68.25±15.65) (P=0.001,P=0.018),而CD4+TCM则显著低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0.55±1.02 VS 4.87±6.28,0.55±1.02VS 4.16±3.49)(P均小于<0.001).三组的CD4+TE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4+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CD4+TC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4+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91.78±5.63 VS 0.55±1.02,75.82±19.74 VS 4.87±6.28,68.25±15.65 VS 4.16±3.49)(P值均小于0.001).乙肝肝癌组外周血PBMC的T淋巴细胞中CD8+TEM和CD8+TCM占CD8+T记忆淋巴细胞比例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三组的CD8+TE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8+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CD8+TCM记忆细胞占外周血PBMC中CD8+T记忆淋巴细胞的比例(80.12±13.56 VS 3.25±2.47,79.21±11.34 VS 4.44±7.19,73.33±16.88 VS 2.66±3.10)(P值均小于0.001).结论 在乙肝肝癌组、乙肝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无论是CD4+T记忆淋巴细胞,还是CD8+T记忆淋巴细胞,均以TEM占绝大多数,而TCM比例很小.乙肝肝癌组中,CD4+TEM显著高于乙肝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CD4+TCM显著低于乙肝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8+TEM和CD8+TCM则与乙肝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礼东;袁晓东;骆必伟;谢勇;田佩凯;欧希;林泽伟;刘晓平;刘吉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胆囊管入路法347例临床总结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中行胆囊管入路一期缝合预防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应用腹腔镜胆囊管入路法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以胆囊管为解剖学标志,顺利显露胆囊壶腹部、胆囊管及胆总管,以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为胆总管探查入路,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并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未发生血管、胆管损伤,术后随访8~24月,未发现胆管狭窄.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囊管入路法,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行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可有效避免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发生.

    作者:巨邦律;陈永兵;张维一;聂洪峰;杨荣华;沈小青;于聪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与内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治疗输尿管狭窄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与内切开联合期囊扩张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到2015年12月入院治疗的66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1年12月之前接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狭窄内切开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0例;2012年1月以后接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狭窄内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共36例.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73.3% vs 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输血尿管穿孔及脱套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内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狭窄,具有临床疗效显著、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锦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结石术前抗生素使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术前抗生素的使用,预防术后感染.方法 选择96例无合并泌尿系感染的鹿角形肾结石拟行PCNL术的患者,分成两组,预防性用药组术前1小时给予抗生素,治疗性用药组术前予以头孢菌素治疗3天,对比术后菌尿、发热的发生率.结果 预防性用药组49例,术后菌尿发生率18.4%,术后发热发生率26.5%;治疗性用药组47例,术后菌尿发生率4.3%,术后发热发生率10.6%,均低于预防性用药组(P<0.05).结论 对于无临床及实验室感染证据的鹿角形结石患者行PCNL术前应用抗生素3天,可有效降低术后菌尿及发热的发生率.

    作者:曾鹏;蒋重和;陈少娟;潘楚灶;曾健文;莫鉴锋;曾少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百白破预防接种中小于90度进针角度增加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观察不同注射角度注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提高接种质量.方法 分析两组共933例接种百白破疫苗(DPT)的小儿,按照注射角度不同分为对照组(注射角度<90°斜行进针)和观察组(90°垂直进针),比较两种角度注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2%,观察组小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FLACC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严格执行DPT接种操作规程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杨素华;徐小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腋前线单切口腔镜辅助乳腺手术切除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腋前线单切口腔镜辅助乳腺手术切除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患者行经腋前线单切口腔镜辅助乳腺手术切除肿瘤,对照组35例患者经乳晕切口行常规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手术相关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皮肤淤斑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至病灶远端的距离、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上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切口至病灶远端的距离≤8.0 cm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均小于切口至病灶远端的距离>8.0 cm患者,P<0.05,其他各项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腋前线单切口腔镜辅助乳腺手术切除肿瘤相较于常规乳腺肿瘤切除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采用距病灶过长的通道可能增加损伤.

    作者:刘远坤;胡增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效果与手术技巧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潮安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部小儿腹股沟斜疝200例,全部研究对象均根据患儿家属的治疗意愿分组,观察组采用患儿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切口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切口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显著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

    作者:陈权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构建Alb启动子调控HBEGF肝特异性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及其功能验证

    目的 构建肝特异性Alb(白蛋白)启动子调控HBEGF(Heparinbinding-epidermal growth factor)表达的慢病毒载体pLV-ATTG.方法 首先以pAlb-Cre-GH/BS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Alb-enhancer/promoter,In-Fusion克隆至Not Ⅰ酶切的pTRECK6-GFP中,获得pAlbTRECK6(TRECK:toxin receptor-mediated conditional cell knockout);接着以pAlb-TRECK6为模板,PCR扩增Alb-TRECK6,In-Fusion克隆至Xba Ⅰ/BamH Ⅰ酶切的pCD823A-1载体(该载体已卸去EF-1α启动子)中,获得终的慢病毒载体pLV-ATTG,所构建的质粒均经测序和酶切鉴定.然后按Invitrogen公司推荐的标准程序进行慢病毒包装.包装成功的慢病毒LV-ATTG感染肝癌细胞株BEL-7402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copGFP表达,并收集细胞提取总RNA,以检测HBEGF表达.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pLV-ATTG;LV-ATTG感染BEL-7402细胞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同时qRT-PCR检测结果显示HBEGF转基因能够正常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Alb启动子调控HBEGF表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贾俊双;陈傍柱;林霞;刘宇;肖东;林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术后疲劳综合征评估的研究进展

    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其评估方法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研究进展.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术后疲劳综合征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公认能动态评估术后疲劳综和征的方法,综述其研究进展,生化指标主要用比较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不同水平,不作为诊断指标;心理学的调查量表或问卷主要用来辅助诊断.总之,POFS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尚没有很好的评估不方法,多种评估手段互补使用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陈红燕;庞凤舜;秦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二孔法小儿肠套叠整复术

    目的 探讨腹腔镜二孔法小儿肠套叠整复术的可行性及手术经验.方法 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32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后复发的肠套叠患儿行腹腔镜二孔法肠套叠整复术,回顾患儿临床资料,对比二孔法复位成功和中转开腹复位两组患儿的年龄、起病时间、套叠类型、套头长度、合并病变等资料,分析影响腹腔镜下复位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32例患儿中24例应用腹腔镜二孔法肠套叠整复术复位成功,成功率75%,包括3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腹腔镜探查发现其中2例合并梅克尔憩室.其余8例需扩大脐部伤口中转开腹复位,中转手术原因包括:肠管穿孔或坏死后套叠肠管粘连4例、回肠息肉套头内嵌顿1例、套头过长3例.中转患儿的套头长度和合并病变占比明显长于腔镜复位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儿年龄、起病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二孔法肠套叠整复术具有手术微创、成功率高的优点,掌握好适应症后可成为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非重症患儿和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法;套头长度和合并病变可能是影响二孔法复位成功率的因素.

    作者:张庆峰;姚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应用于胆道造影对胆道残石诊断效果的临床价值初探

    目的 初步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在胆道残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上诊断为肝胆管结石并行胆道手术后停留胆道引流管患者31例,均在常规数字化摄影(DR)直接胆道造影基础上加DTS断层成像,以胆道镜探查为参考标准,经影像医师对DR和DTS图像分别阅片诊断胆道残石、对图像评分分析两种方法图像显示效果.结果 DR图像阅片方法诊断胆道残石敏感度72%、特异度33.3%、正确率64.52%;DTS图像阅片方法诊断胆道残石敏感度88%、特异度66.7%、正确率86.67%;DR图像得分3.03±0.87分、DTS图像得分4.03±0.79分,两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TS成像技术对胆道残石诊断临床应用价值优于DR,且对胆道残石影像显示效果更佳.

    作者:王其清;侯东生;叶劲松;张程鹏;魏嘉亮;余展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