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创面的应用

叶国强;朱小平;刘远秀;姚晓芳;朱展亮;黄志珩;覃碧兰

关键词:顺行,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摘要:目的 探讨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术式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2月,应用顺行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缺损创面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54岁.缺损范围为3 cm×3.5 cm~4cm×8 cm.术中切取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4 cm×4.5 cm~5 cm×9 cm,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约2mm,经二期整复推进皮瓣创面愈合.13例均获随访3~6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薄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患足均能正常负重行走,皮瓣及供区植皮处皮肤无破溃.结论 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修复足背远端外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分析

    目的 探讨4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34~82岁,平均53.5岁.患者包括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13例,跌倒伤24例.按Evans法分型:Ⅰ型2例,Ⅱ型17例,Ⅲ型19例,Ⅳ型8例,Ⅴ型3例.伤后手术时间1~5 d,平均2.5 d.全部采用手术治疗,43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3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e screw,DCS)治疗,3例采用半髋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1年,平均9.2个月.DHS组2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余内固定患者于术后10~15周骨折达临床愈合.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根据Brumback评价标准评定,DHS手术治疗组优28例,良12例,差3例;DCS手术治疗者优2例,良1例;半髋组优3例.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案应综合考虑骨折类型、内固定器材特点以及患者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何钢;何永滔;黄建荣;黄斌;欧阳振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表达肾癌G250基因和hGM-CSF基因HEK293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肾癌G250基因与基因佐剂hGM-CSF基因编码蛋白的的HEK293细胞系.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表达肾癌G250基因与细胞因子GM-CSF基因的双顺反子pIG250-GM真核表达质粒导入HEK293细胞中;经持续G418压力选择和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用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 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经600 μg/mL的G418压力筛选后,获得了抗性细胞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到表达G250的阳性细胞;ELISA方法检测到pIG250-GM转染组细胞培养上清中hGM-CSF的表达与空载体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到G250蛋白的表达,分子量约54Ku,与预期大小相符.结论 成功建立可稳定表达肾癌G250基因与细胞因子GM-CSF基因的HEK293细胞系,为研究防治肾癌疫苗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陈怡;叶秋萍;刘鑫;宫君原;李淑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目的 探讨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Heller手术的12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2例病人均完成腹腔镜手术,中位手术时间93(81~109)min,中位术中出血量30(23~48)ml,中位住院天数9(7~10)d.其中2例出现术中食管黏膜破损,经术中修补后均顺利愈合,全部病例围手术期均无出现严重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3(8~21)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成功率91.7%(11/12).结论 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可靠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蔡观福;姚学清;吴伍林;林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医用拉链联合超低位引流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医用拉链联合超低位引流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实用性.方法 实验组为手术指征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组共31例,使用医用拉链联合超低位引流技术关闭皮肤切口;对照组为有手术指征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共23例,使用可吸收丝线+原位引流技术关闭皮肤切口;术中统计切口长度、关闭皮肤切口时间,1个月后就美容效果调查满意度.结果 两组在切口长度上不存在差异(P=0.423),但实验组在关闭切口花费的时间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且对切口长度变化不敏感;大部分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对切口感到满意(满意度93.5%),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83%)存在差异.结论 采用医用拉链联合超低位引流技术进行甲状腺手术,能有效的减少关闭皮肤切口的时间,满足人们对于美容效果日益增长的要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梁树雄;詹庆华;蔡伊珊;蔡旌槐;方志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122例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实验组按制定的临床路径实施护理,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 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6),实验组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8),住院费用和时间少于对照组.结论 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按临床路径实施护理,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了护士服务的主动性,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作者:潘银珍;梁智强;曾伟红;林慕贞;胡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颅骨钻孔与传统开颅术在处理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颅骨钻孔/和联合尿激酶引流(SU)与传统开颅术式(CT)在处理硬膜外血肿(ED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76例急性或亚急性EDH患者随机分为颅钻组及开颅组,每组各38例,分别给予颅骨钻孔或颅骨钻孔+尿激酶引流及开颅术治疗,比较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半年,比较术后并发症的例数构成.结果 所有7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出现死亡或致残;手术效果方面,颅钻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颅组(P=0.000),且手术耗时及住院时间亦明显短于开颅组(P=0.000,0.032).并发症方面,两组在术后感染、头痛、再出血、癫痫及脑膜粘连的例数构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颅骨钻孔与传统开颅术在处理硬膜外血肿的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后者.

    作者:梁仔;罗赛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手术操作空间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手术操作空间的建立方法.方法 150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先用肾上腺素盐水作为“膨胀液”皮下注射,通过乳晕旁小切口,用皮下分离棒穿刺皮下分离胸前皮瓣,然后在腔镜直视下用超声刀补充分离,完成皮下空间的制造.结果 皮下手术操作空间的平均制造时间为14.5 min,制造手术空间平均失血量约5 ml.术后胸前皮瓣平坦美观,除有5例切口位于胸骨前正中者疤痕增生明显外,其余病人对外观均较满意.结论 这种建立手术操作空间的方法出血少、创伤小,避免了一些传统甲状腺手术的一些缺陷,可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耀;汤治平;丁纪伟;袁淑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微创原则是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之一,腔镜技术的出现使外科的微创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21世纪的新发展的腔镜手术,它的基本理念是将所有的腔镜器械通过单一的手术切口通道来进行操作,从而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及器械的发展滞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受到了较多的限制.本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梁华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胆管合流异常与胆胰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graphy,MRCP)和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realjunction,PBM)病例的检出率有较大幅度提高,PBM与胆胰部疾病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首先由Kozumi和Kodama于1916年提出,他们是从先天性胆管囊肿的病例中发现胰胆管汇合的异常.

    作者:陈长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塑型钛板颅骨修补20例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塑型钛板在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科在2009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颅骨缺损20例,使用塑型钛板进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塑型颅骨修补术病人,手术时间除2例颅骨肿瘤为即时修补外,其余均为第一次手术后3~6个月;除1人术后出现继发癫痫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术后无伤口感染、皮下积液、继发出血、钛板外露等并发症,术后颅骨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采用塑型钛板行颅骨修补术,手术快捷方便、效果满意,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凡根;李颖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灌肠致直肠穿孔2例分析

    灌肠是护理工作中很常见的操作,但灌肠致直肠穿孔比较少见,且后果严重.我院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诊治2例灌肠致直肠穿孔病例,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女,52岁,因子宫肌瘤入住妇科.术前一天晚清清灌肠后,出现下腹痛.对症处理无效,腹痛进行性加重.查体,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

    作者:李永浩;金京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创面的应用

    目的 探讨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术式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2月,应用顺行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远端外侧缺损创面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54岁.缺损范围为3 cm×3.5 cm~4cm×8 cm.术中切取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缺损,皮瓣大小为4 cm×4.5 cm~5 cm×9 cm,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3例皮瓣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约2mm,经二期整复推进皮瓣创面愈合.13例均获随访3~6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薄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患足均能正常负重行走,皮瓣及供区植皮处皮肤无破溃.结论 顺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修复足背远端外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叶国强;朱小平;刘远秀;姚晓芳;朱展亮;黄志珩;覃碧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Sublay法无张力修补术在老年人腹壁切口疝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ublay法无张力修补术在老年人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Sublay法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32例老年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3~112min,平均72 min.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积液、积血以及肠梗阻.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13~73个月,平均38.5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Sublay法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治疗老年人腹壁切口疝的可靠方法.

    作者:钟锋;陈晓明;王金重;陈亚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疝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中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68例(其中双侧疝26例,复发疝8例)行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时间35~89分钟(平均50分钟),住院时间4~7天;术后无切口感染;出现阴囊积液2例,予穿刺抽液后痊愈;术后疼痛轻,无明显腹股沟不适感;随访3个月至3年,无术后复发.结论 采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中老年腹股沟疝具有损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和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蔡育志;张彤;梁伟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亚甲蓝注射液用于门诊肛肠手术镇痛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亚甲蓝注射液在门诊肛肠手术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选择142例门诊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亚甲蓝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4例采用亚甲蓝注射液+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组68例,单纯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观察对比两组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根据术后第1天、第3天的患者的疼痛评分,亚甲蓝治疗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在显著性(P<0.01).结论 亚甲蓝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术后长效镇痛疗效,且副作用低,适合在门诊肛肠手术中应用.

    作者:何嘉辉;陈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微创穿刺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微创穿刺清除术与传统保守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中等量(30~60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微创组,45例)和传统保守治疗(保守组39例),评价两组患者1周时的意识恢复情况、治疗1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D)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治疗第7天时微创组的意识恢复率(75.6%)明显高于保守组(46.0%);1个月后微创组患者的NID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患者ADL达自理水平的较好状态者(Barthel指数≥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优于保守组.结论 与保守组相比,微创穿刺术可明显改善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的意识状况,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作者:黄鸣;余大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传统开腹、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传统开腹、腹腔镜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三者在治疗胆囊结石中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89例胆囊切除术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3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2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30例)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组,29例),分析三类不同方法手术的优缺点.结果 LC组和MC组的出血量、消化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OC组(P<0.05),而LC组和M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的手术时间,扩大手术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C术和LC术效果较OC组好,是治疗胆石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彭云恒;王小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囊管结石的诊治分析(附13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其成因,总结降低其发生率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010年收洽的13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的临床表现、术前影像、诊治结果.结果 13例残留胆囊管结石均为术前诊断,并经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残留胆囊管,去除病灶.除1例术后轻微胆漏和1例肠粘连经保守治疗后恢复外,其余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0个月至2年,术前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诊断并不困难,手术是治疗残留胆囊管合并结石唯一方法.严格精准的手术操作是减少残留胆囊管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志宏;张建龙;王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辅助在小切口下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在小切口下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患者行腹腔镜辅助在小切口下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D2根治术,无中转开腹.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8例,手术时间(231±21)min,术中出血量(163±23)mL;根治性全胃切除6例,手术时间(322±25)min,术中出血量(320±28)mL.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16例,手术时间(203±26)min.结论 腹腔镜辅助在小切口下胃癌D2根治术在保留腹腔镜手术微创优点的同时降低了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难度,获得开腹手术相当的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上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邻近延迟扩张皮瓣在躯干四肢创面修复的应用

    目的 总结邻近延迟扩张皮瓣在躯干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3年4月至2008年7月期间,应用邻近延迟扩张皮瓣的方法修复8例躯干及四肢骨外露创面,每例患者共需要2~3次皮瓣延迟手术,修复缺损的供区可直接缝合.结果 8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扩张器外露及皮瓣血运障碍等并发症,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全部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的躯干四肢缺损区域,在难以应用局部皮瓣、带蒂皮瓣或扩张皮瓣修复时,合理应用邻近延迟扩张皮瓣的方法修复以上缺损区,有效解决了皮瓣转移的长宽比值、旋转半径及皮瓣成活面积,而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徐路生;梁伟强;张金明;潘淑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