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婵;刘星伟;熊大芾
目的探讨几丁糖在预防术后肠粘连的作用.方法对135例作腹部手术的患者在关腹前应用几丁糖覆盖表面,观察术后5年内肠粘连的发生情况,并与80例同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结果135例患者术后5年内发生肠粘连的有17例,占12.1%,对照组发生肠粘连的有19例,占23.7%,经x2检验,P<0.05.结论应用几丁糖组的患者肠粘连发生情况明显减少,几丁糖具有较好的预防术后肠粘连的作用.
作者:吴秋南;黄擎雄;吴志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和硝酸异山梨酯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后气管内导管撤除期间心血管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ASA Ⅰ~Ⅱ级,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80人,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气管导管撤除前给予生理盐水5ml(Ⅰ组,n=20),硝酸异山梨酯20μg/kg(Ⅱ组,n=20),艾司洛尔1mg/kg(Ⅲ组,n=20)以及艾司洛尔1mg/kg+硝酸异山梨酯20μg/kg(Ⅳ组,n=20).记录患者麻醉前和围拔管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收缩压-心率乘积(RPP),随访患者相关并发症.结果与Ⅰ组相比较,围拔管期Ⅱ、Ⅲ组患者HR、MAP和RPP均明显降低(P<0.05),Ⅳ组患者MAP低于Ⅲ组,更趋于平稳(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和心肌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全身麻醉气管内导管撤除前适量使用艾司洛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心血管反应,合并使用硝酸异山梨酯效果更佳.
作者:钟飞焱;朱彩艳;卢健芳;刘友坦;王显春;黄绍农;段开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我院4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结果与经验.方法2000年7月~2004年7月,在我科收治2例严重冠心病中,成功的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其中青年例术前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术中均采用Octopus稳定器.另外3例患者因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转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是治疗冠心病的良好方法.
作者:俞晓立;曹嘉湘;郭琳锐;王刚;张冬成;林清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4年我院76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76例患者均有急性上腹部疼痛和急性腹膜炎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均阳性.76例中非手术治疗34例,占44.7%,12例死亡(占非手术治疗的35.3%);手术治疗42例,占54.3%,6例死亡(占手术治疗的14.3%).结论病史、影像学检查和腹腔穿刺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保守治疗或缝扎止血、手术肝切除、肝动脉结扎等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费凛;苏树英;王军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胆囊良性病变合并肝硬化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自1999年以来44例胆囊良性病变合并肝硬化(Child-Pugg肝功能分级为A或B级)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仅4例术后出现腹水,经护肝、营养支持及利尿治疗,7d后腹水均消失,无1例出现肝昏迷和死亡.结论:在术前充分做好各项检查及准备,术中及术后恰当的处理,胆囊良性病变合并肝硬化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术中操作应注意避开曲张的血管、严密止血,注意无菌操作,防止腹腔内污染.
作者:郭建平;凌亚飞;黄秋林;龚连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排尿困难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24例TURP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患者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引起TURP术后排尿困难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前列腺水肿,尿道狭窄,残留组织、血块、结石堵塞等.通过延长停留尿管时间,扩张尿道,取出堵塞物等措施多可解决.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膀胱颈部和前列腺尖部的慎重处理可减少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解决排尿困难.
作者:林靖波;尹杰;施旖旎;何国伟;陈向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出现精神异常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观察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分析30例肝移植术后监护期患者精神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精神异常,其中躁狂伴焦虑失眠4例,单纯焦虑失眠2例,抑郁1例,自杀倾向1例.经相应处理及精心护理后,精神异常现象消除.结论药物、环境及心理因素等为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出现精神异常的原因.须密切观察以排除术后并发症的可能.镇静辅助治疗与适当的支持护理为治疗精神异常的关键.
作者:李月婵;刘星伟;熊大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基层医院对严重多器官损伤的救治特点.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已收治的148例严重多器官损伤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治愈117例,治愈率79%,死亡31例,死亡率21%.死亡原因:①严重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6例;②手术后死亡17例,其中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11例,血气胸6例;③误诊,延误手术时机8例.结论交通事故伤、机械工业伤是主要伤因.早期正确判断伤情,及时实施确定性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有效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效果.
作者:黄炳福;陈代忠;陈少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从2003年6月~2004年6月,80例ICU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地被分为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每组各40例,异丙酚组先静注异丙酚1.5 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注异丙酚0.5~4 mg/kg/h.咪唑安定组,先静注咪唑安定0.06 mg/kg行镇静诱导,以0.03~0.2 mg/kg/h的剂量,用注射泵持续静脉内泵入.维持理想的镇静深度约2~3级.观察各项镇静指标.结果镇静持续时间异丙酚组为(28.3±5.6)h,咪唑安定组为(26.8±6.4)h.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异丙酚组为(26.3±7.7)s,咪唑安定组为(62.6±12.3)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镇静有效率异丙酚组92%,咪唑安定组为90%.停药后苏醒时间异丙酚组为(21.2±15.7)min,咪唑安定组(114±36)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异丙酚组有6例出现血压下降,发生率为15%,2例出现心率减慢,发生率为5%,l例停药后出现恶心,发生率为2.5%;咪唑安定组有l例出现血压下降,发生率为2.5%,4例停药清醒后再入睡,发生率为10%,5例停药后出现恶心,发生率为12.5%.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作为ICU的镇静剂安全有效,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异丙酚易引起血压下降,咪唑安定易引起恶心.
作者:誉铁鸥;周立新;方滨;毛克江;马明远;李轶男;邹毅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伤的诊断,治疗及如何降低病死率.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闭合性腹部外伤1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单一脏器损伤78例,多脏器或合并其他重要系统损伤109例.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176例.结果痊愈178例,死亡9例.结论及时确诊,早期抗休克,合理处理多发伤是腹部闭合伤治疗的关键.
作者:陈展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试图通过体外化疗药物敏感试验系统(ATP-TCA系统)模拟希罗达在消化道恶性实体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取肝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共18例的手术、活检和穿刺标本应用体外药敏试验ATP-TCA法,其中应用20倍的氟尿嘧啶模拟希罗达.结果ATP-TCA的可评估率为100%;1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诺消灵5.88%,足叶乙甙11.76%,顺铂17.65%,,丝裂霉素23.53%,表阿霉素23.53%,草酸铂27.78%,开普拓38.89%,健择47.06%,泰素52.94%,20倍氟尿嘧啶(相当于希罗达)72.22%.结论希罗达可能适宜用于消化道恶性实体肿瘤化疗.
作者:褚忠华;陈涛;刘建平;赵海燕;王捷;区庆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14例早期胃癌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并探讨佳诊治方法.方法对1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接受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率96.8%;本组2例采用内镜粘膜切除术;2例采用保留迷走神经胃段切除术;其余10例采用D2根治术8例,D1根治术2例.结论早期胃癌缺乏特异症状、早期误诊率高,胃镜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首选方法.D2根治术应做为根治早期胃癌的标准术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保留迷走神经胃段切除术有利于保持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李伯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Bel-7402与QGY-7701人肝癌细胞株生长激素受体(GHR)的表达情况,以获得肝癌GHR在细胞水平上的定量表达.方法分别采用放射性配体分析与RT-PCR法检测GHR在Bel-7402与QGY-7701肝癌细胞株的表达.结果7402肝癌细胞可表达GHRmRNA,在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配体法发现GHR在此肝癌细胞位点数量(Site,103/cell)为7.348±0.891,平衡解离常数为0.63±0.04583nmol/L;未发现7701肝癌细胞株表达GHR.结论7402肝癌细胞株表达GHR,可为将来研究rhGH与原发性肝癌的增殖关系奠定一些实验基础.
作者:刘建平;陈涛;陈小萱;区庆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道狭窄及闭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和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加电切术的疗效.结果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16例,一次性治愈7例(43.8%).作经尿道内切开加电除术21例,一次性治愈17例(81.0%).结论内窥镜直视下尿道内切开加电切术具有损伤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和复发率较低.因此,它是目前治疗尿道狭窄的有首选方法.
作者:彭新发;郭正辉;许可慰;周凤昌;蔡先球;陈桥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低蛋白血症的调理作用.方法40例肝癌切除术后并低蛋白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基础治疗+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rhGH)和对照组(20例,基础治疗+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浆蛋白浓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低热量营养支持加rhGH联合应用能迅速有效改善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代谢障碍,增强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永辉;陈志勇;彭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移植手术中出血特点及观察活化重组凝血因子Ⅶ(rFⅦa)在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肝移植手术各个时间段出血的特点;前瞻性研究使用rFⅦa,观察术中止血效果,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广泛渗血是造成肝移植手术出血的主要原因;病肝切除阶段是主要的出血时间段;rFⅦa可以较好地改善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并且使血栓弹力图指标r,k,α角度和大振幅(MA)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全部实验组6例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结论肝移植切肝时间的广泛渗血为整个手术过程中的主要出血时间;rFⅦa应用于临床肝移植手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陈涛;刘建平;王捷;彭书崚;李珏;区庆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对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的疗效.方法178例小儿诊断为急性肠套叠,其中174例采用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178例肠套叠患儿中,168例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94.4%,其中2例5天内共水压灌肠5次,10例转为手术治疗.结论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水压灌肠技术简易,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葛午平;朱小春;劳伟华;肖尚杰;洪淳;俞钢;林炎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1977年1月至2004年12月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病例共5402例,分成A、B两组.1977年1月至1995年12月3785例为A组,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1617例为B组.将A、B两组间吻合口漏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5402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 吻合口漏共111例,总发生率为2.1%;死亡31例,总死亡率27.9%.A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2%,吻合口漏死亡率为34.9%;B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7%,吻合口漏死亡率为7.1%.B组吻合口漏死亡率显著低于A组(P<0.01).B组胸腔内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1.9%vs 32.1%,P<0.01).结论改进吻合技术、早期诊断吻合口漏和早期积极干预对防治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智勇;郑海波;范扬航;黄建豪;李学明;杨窦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提高闭俣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自1985年1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治疗闭合性胰腺损伤32例的临床资料.Ⅰ~Ⅱ级18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4例.结果29例治愈.3例发生胰瘘,2例并发胰腺囊肿.3例死亡,其中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住院期间死亡2例.胰十二指肠损伤并肝破裂、出血性休克,术中死亡1例.总死亡率9.37%.结论胰腺损伤多为合并损伤,术前诊断不易,术中应注意对胰腺全面而仔细的探查,切勿漏诊.根据胰腺损伤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以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王颖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收治106例肛周脓肿经行1期切开、开窗引流、高位挂线术治疗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102例治愈,4例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术后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6%.结论1期切开、开窗引流、高位挂线术能减少病人痛苦、缩短疗程、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刘向伟;黄宝权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