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龙磊;周启昌;于杰;叶辉;郗昌磊;龚治林
影响排便功能的因素众多,功能性、器质性或手术损伤等因素所致的便秘、大便失禁等临床常见,症状重叠,如同冰山一角。肛管直肠测压可提供括约肌功能障碍、排便协调性障碍、感觉功能障碍及直肠推动力不足4种类型功能障碍的组合,这些均为排便障碍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肛管直肠测压对于盆底失弛缓所致的便秘、失禁、肛门痛以及肠造口还纳和儿童顽固性便秘的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预测价值较大。测压数据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直肠指检、盆底影像学(盆底超声、磁共振和排粪造影)、功能学(盆底表面肌电、盆底诱发电位)及心理等测试的发现,综合评定排便功能状态。
作者:丁曙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直肠阴道瘘的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处理直肠阴道瘘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直肠阴道瘘修补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全组直肠阴道瘘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24.7(6~48)月,34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获得痊愈,总的治愈率为67.6%。其中经肛门、经阴道、经会阴、经腹入路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68.4%(13/19)、6/10、0/1。6例术前存在大便失禁症状患者中,3例经会阴直肠切开术的患者术后平均Wexner评分(3.0分)明显低于术前平均评分(11.0分);其余3例经阴道及经直肠修补的患者术后平均Wexner评分(7.3分)与术前平均评分(8.0分)接近。结论直肠阴道瘘病因复杂,根据病因、瘘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特点把握佳治疗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迪;陈华显;李娟;彭慧;任东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功能性便秘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并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的高发疾病之一,美国每年用于购买非处方(over the counter,OTC)泻药的花费高达80亿美元[1]。然而,许多难治性便秘患者对包括泻药在内的保守治疗无效。根据目前对于功能性便秘的个体化和分级诊疗原则,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应采用外科手段治疗[2]。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外科手段有限,且比较公认的结肠全切除又存在风险大,并发症高、长期疗效不确定等缺点[3]。所以,当骶神经刺激技术(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SNS)被报道治疗难治性便秘成功后,立即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寄予厚望。
作者:崔喆;王争;叶光耀;Klaus E Matzel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11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142例符合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中功能性肛门直肠痛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话和门诊复查形式进行标准化随访,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0~10分)和简明汉化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0~148分),并对患者治疗结束时(近期)和随访期间(远期)的总满意度及总体有效率( VAS 评分下降≥30%)进行评价。结果全组142例患者中101例(71.1%)在随访中获得有效问卷,随访时间3~67(中位数28)月。101例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期间VAS评分分别为6.09±1.78、1.99±1.89和3.55±2.60,尽管随访期间VA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有所增高,但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31例患者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82.0±16.9、94.0±15.1和88.1±15.3,随访期间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结束时有所下降,但亦优于治疗前水平(P <0.05)。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的近期总有效率为85.9%(122/142),远期为75.2%(76/101)。患者近、远期总满意率分别为92.3%(131/142)和84.2%(85/101)。结论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郑玲;丁曙晴;丁义江;薛雅红;周惠芬;李敏;曹建葆;王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排便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结肠慢传输和/或肛门括约肌矛盾收缩。消化道动力检查在排便障碍的诊断、分型以及指导治疗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通过肛门直肠测压(ARM)可以全面了解肛门括约肌和直肠的功能,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模拟排便时直肠和肛门压力、直肠感觉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和直肠顺应性。然而,ARM不能单独诊断排便障碍,需与其他检查方法,如排粪造影或球囊逼出试验等联合应用。排粪造影用于评估肛门直肠和盆底的结构及功能。胃肠传输试验是一种检测结肠运动功能的方法,用于评估各节段和全结肠传输功能。上述检测方法对排便障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各项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常需要联合应用。
作者:黄智慧;戴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腹腔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进一步实现了腹部无瘢痕的理想效果。我院近两年来使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应用于慢性顽固性便秘患者结肠切除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慢性顽固性便秘治疗中的作用及开展情况。我科行单孔腹腔镜时为了尽量形成操作三角,避免器械之间的“打架”,遂利用切口保护器与橡胶手套制作多孔道单孔穿刺器。该“器械”的优势是可以给主刀医生更大的操作空间,手术过程更加便利顺畅,但橡胶手套的固定性较差,器械没有可以依靠的支点,要保证视野的清晰、稳定,对于扶镜手的要求就更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器械的研发,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慢性顽固性便秘的治疗中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龚文敬;姜亚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干预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STC并符合精神心理障碍判定标准的9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干预组(结肠次全切除术配合术后精神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单纯结肠次全切除术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24月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0~96分,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0~56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Wexner便秘评分(WCS,0~30分,分值越高便秘越重)和胃肠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0~144分,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差),分析便秘症状及精神心理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 <0.05)。术后24月心理干预组患者抑郁症状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的概率分别为2.6%(1/39)、66.7%(26/39)、25.6%(10/39)和5.1%(2/39),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34.2%(13/38)、44.7%(17/38)和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心理干预组患者焦虑症状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的概率分别为10.3%(4/39)、53.8%(21/39)、28.2%(11/39)及7.7%(3/39),优于对照组[分别为0、28.9%(11/38)、55.3%(21/38)及15.8%(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术后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WC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术后3、6、12、24月时,心理干预组患者的GIQL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结合精神心理干预治疗STC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而且可提高STC的手术疗效。
作者:龚文敬;赵希忠;赵美珠;蓝海波;安辉;杨向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直肠阴道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面临挑战。无论何种病因所致,术前均应作全面评价,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没有一种手术方法适合所有的直肠阴道瘘,首次修补应选择创伤小的手术,推移瓣修补是欧美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粪便转流并不能提高直肠阴道瘘修补的成功率,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造口是不必要的(除非行组织植入手术),对多次修补失败或复发性直肠阴道瘘,可考虑行组织植入手术或经腹修补。熟悉掌握直肠阴道瘘各种修补技术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邵万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肛瘘尤其是高位肛瘘的流行病学特征、内口分布特点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5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1783例肛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瘘管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者定义为高位肛瘘(125例)。内口位置分为后方(5~7点)、前方(11~1点)、左侧(2~4点)和右侧(8~10点)。结果1783例肛瘘患者中男性1526例,中位年龄36岁;女性257例,中位年龄35岁;男女比例为5.9∶1.0,其中高位肛瘘男女比例为7.3∶1.0。瘘管内口位于后方者占51.4%(884/1720),其中在高位肛瘘中占66.4%(83/125),明显高于其在低位肛瘘中50.2%(801/1595)的占比(P=0.002)。术后复发率为2.6%(45/1720),其中高位肛瘘与低位肛瘘的复发率分别为13.6%(17/125)和1.8%(28/1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肛瘘位置(OR=5.475,95%CI:2.230~13.445,P=0.000)、肛瘘手术史( OR=2.671,95%CI:1.315~5.424,P=0.007)、肛瘘挂线史(OR=4.707,95%CI:1.675~13.232, P=0.003)及合并肠炎(OR=10.300,95%CI:1.187~89.412, P=0.034)是肛瘘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肛瘘挂线史则是高位肛瘘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OR=6.476,95%CI:1.116~37.589)。结论肛瘘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肛瘘尤其是高位肛瘘内口多见于后方位。高位肛瘘术后复发率较高,既往行挂线治疗的高位肛瘘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
作者:李嘉钦;杨巍;黄志坚;梅祖兵;杨达成;吴海燕;汪庆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成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大约为16%,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60岁以上患者高达30%。手术是部分症状顽固、长期综合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终选择。由于便秘分类的多样,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外科手术方式繁多,缺乏金标准与共识。针对慢传输型便秘有结肠全切除、次全切除和旷置术等,对出口梗阻型便秘,仅仅直肠内脱垂的术式就不止10种。而且目前在手术指征的把握、术式的选择以及疗效判断标准上也缺乏权威指南。当前的现实是顽固性便秘的手术疗效并不很理想,特别是出口梗阻型便秘,总体有效率仅70%左右。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可寄望于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近几年,有关骶神经调节和电刺激特别是足三里等穴位电刺激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初步结果。便秘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和感觉神经调控机制等正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转化医学成果能够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提高便秘的综合疗效。
作者:童卫东;王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组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高度异质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在过去几十年间持续升高,达到0.89~5.25/10万。NEN根据发病部位的胚胎起源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NEN。胃肠NEN是常见的NEN类型,占所有NEN的47%~65%[1-4]。根据是否产生激素及存在激素相关症状分为功能性肿瘤和非功能性肿瘤。胃肠NEN常见的激素相关症状为类癌综合征和卓-艾综合征。
作者:张雨;陈旻湖;陈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NOSE)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6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0例符合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加传统护理组(腹腔镜手术加传统护理方案)、腹腔镜手术加ERAS组(传统腹腔镜手术加ERAS方案)和NOSE加ERAS组(NOSE手术加ERAS方案)。比较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及疼痛评分。结果3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腹腔镜手术加ERAS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腹腔镜手术加传统护理组,NOSE加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腹腔镜手术加ERAS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优于腹腔镜手术加传统护理组患者,而NOSE加ERAS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采用NOSE手术联合ERAS方案治疗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癌患者优势明显。
作者:张焕标;俞金龙;崔春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女性,76岁。因肛门坠痛4年余,加重伴肛门溃烂、便血1年于2016年2月29日入院。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可,两侧腹股沟区未及淋巴结肿大及肿物。视诊见肛周皮肤溃烂,见图1a,触痛明显,闻及溃烂表面腥臭味。直肠指诊:膝胸位,9点方向距肛缘约2.5 cm可触及一大小约2 cm×3 cm肿物,质韧,有部分活动度,占肠腔周径约1/3,指套退出见血染。结肠镜检提示:距肛缘2.5 cm可见一肿物,表面局部可见散在紫黑色斑点。取活检病理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示: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elanA及S-100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PCK阴性,见图2。盆腔MR提示:直肠壁增厚,肠腔占位性病变,侵犯至黏膜肌层。胸部、肝脏CT未见明显异常。癌胚抗原(CEA):7.73μg/L。排除手术禁忌证后,遂于3月10日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术后切除肿瘤标本,见图1b。术后病理示: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局灶区域细胞异型伴角化珠形成,另见固有层内有少量异型增生的腺体伴黏液产生,异型腺上皮细胞Paget病样扩散至表皮及增生的鳞状上皮间,见图3a;免疫组化示:增生的鳞状上皮P63、CK5/6阳性,异型腺上皮CK8、CK20阳性, ;CK7局灶阳性;提示为:(1)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侵及黏膜肌层;(2)腺癌伴Paget病样扩散;(3)鳞状上皮假上皮瘤样增生,高度疑为高分化鳞癌;见图3b-3d。终诊断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腺癌伴Paget病与鳞癌的复合癌。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并于3月29日转入我院肿瘤科继续行辅助放化疗等治疗。7月22日患者复查,行胸部、上腹部、盆腔MR检查未见复发征象,CEA:2.3μg/L。自述精神体力好,无不适症状。
作者:曹龙磊;周启昌;于杰;叶辉;郗昌磊;龚治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种特发性、多因素共同干预的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报导其可能与肠神经系统(ENS)改变有关,包括肠道神经细胞改变或退变、肠道神经胶质细胞受损和肠道神经递质改变。此外,肠道肌病、Cajal间质细胞减少、自身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泻剂、精神心理因素和饮食运动习惯等因素也可能与STC的发生与加重相关。目前STC的诊断一方面要参考罗马Ⅲ标准的功能性便秘诊断,同时需结合结肠传输实验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 STC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经规范化内科治疗无明显好转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较为认可的术式是结肠次全切除术,肠道重建的方式则比较多样,“金陵术”、“逆袢吻合术”等都能取得不错的预后。但STC的外科治疗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目前STC治疗的发展方向为针对其发病机制开发新型药物。随着更多深入研究不断揭示STC根本的发病机制,相信针对具体病因的治疗手段也将帮助人们解决STC的困扰。
作者:张东旭;朱安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的克罗恩病患者需早期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克罗恩病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需行早期手术干预(脓肿发生后60 d内接受的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24例;诊断克罗恩病时的年龄平均28.4岁;自发性腹腔脓肿发生的年龄平均30.4岁,腹腔脓肿平均病程为3年,其中回结肠型(L3)占81.9%(77/94),单发脓肿占76.6%(72/94)。有33例(35.1%)既往接受过腹部手术;52例(55.3%)合并肠狭窄;71例(75.5%)合并肠瘘。克罗恩病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后60 d内,有44例(46.8%)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有腹部手术史(OR=3.23,95%CI:1.12~9.31,P =0.030)、合并肠狭窄(OR =3.52,95%CI:1.26~9.85,P =0.017)和合并肠瘘(OR =4.31,95%CI:1.25~14.80,P =0.020)为早期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肠内营养(OR =0.18,95%CI:0.05~0.62,P =0.007)则为早期手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合并自发性腹腔脓肿的克罗恩病患者如果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合并肠狭窄或肠瘘,则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而使用肠内营养可降低早期手术干预的风险。
作者:何晓生;郑晓彬;练磊;周驰;何小文;吴小剑;兰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比沙可啶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雌性Wister大鼠,其中20只采用复方苯乙哌啶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设立STC比沙可啶组(喂饲比沙可啶)和STC对照组(普通喂饲),每组10只;剩余的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对比空白对照组、STC对照组和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的体质量、排便粒数、粪便干重以及肠运输时间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及其c-Kit蛋白的表达。结果喂饲复方苯乙哌啶混悬液第100天时,STC模型大鼠组较空白对照大鼠的体质量下降,粪便粒数减少,粪便干重增加,肠道传输时间延长(均P<0.05),成功建立STC大鼠模型。比沙可啶治疗1个月后,空白对照组、STC对照组和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粪便粒数、粪便干重、肠道传输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其中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粪便粒数较STC对照组增多[(36.6±6.8)粒/d比(26.8±6.0)粒/d],而粪便干重减少[(150.6±10.5) mg/粒比(171.6±16.3) mg/粒],肠道传输时间缩短[(416.9±50.6) min比(495.3±66.8)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TC对照组大鼠结肠壁ICC出现基膜溶解,与周围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有破坏,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单视野中数量为(8.20±1.92),结肠c-Kit表达量为(12.68±2.59)%,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6.00±6.25)和(71.50±8.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STC对照组相比,STC比沙可啶组大鼠结肠壁 ICC与周围细胞的紧密连接明显增加, ICC数量增多(18.80±3.70),结肠c-Kit蛋白表达亦增加(45.91±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结论比沙可啶治疗可改善大鼠STC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结肠ICC数量并提高ICC内c-Kit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凌杰;张文忠;徐斌;邱伟;王永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PEM)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南京市中医院肛肠外科诊治的17例PEM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17例PEM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4±4.9)岁,妊娠年龄(26.9±2.9)岁,曾妊娠1~3(平均1.6)次,均经阴道分娩,分娩过程中均伴有会阴侧切或撕裂伤。17例患者术前均行肛管腔内超声检查,13例(76.5%)病灶呈现低回声,无包膜,边界不清,其中6例病灶内部可见液性暗区;2例(11.8%)病灶呈现囊性回声,边界清晰,均可见液性暗区;2例(11.8%)病灶呈混合性不均匀回声,边界尚清。镜下病理表现为典型(类似于正常内膜,有弯曲的、分泌反应很好的腺体和蜕膜样变的间质)和非典型(存在内膜腺体、间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3种成分)两种类型。11例PEM患者未累及肛门括约肌,采用完全切除病变治疗,均未接受激素治疗,随访1~10年,未见复发。2例累及肛门括约肌患者,采用病变切除后接受避孕药治疗3月,随访9月~4年,未见复发。4例累及肛门括约肌且合并肛瘘患者,采用病变切除后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治疗3月,随访2~3年,3例复发,1例继续口服避孕药治疗,症状好转;2例再次术,术后继予GnRH治疗3月,未复发。结论 PEM临床少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肛管腔内超声等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治疗PEM的主要手段,但病变累及肛门括约肌时需注意保护肛门功能,同时辅助GnRH或避孕药治疗是有效的。
作者:祁新琴;丁义江;张苏闽;丁曙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罗马Ⅳ诊断体系中,与慢性便秘相关的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阿片引起的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排便障碍4种疾病,每种疾病有其临床表现特点和相应的病理生理机制。罗马Ⅳ对其诊断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主要基于近年的研究进展,并强调对便秘相关的功能性疾病的诊断要尽量少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包括结肠镜和病理生理学检查)。充分理解每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理生理机制,对灵活应用罗马Ⅳ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指导治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秀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便秘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己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的患者,需在外科进一步诊治。随着新技术、新器械的临床应用,在便秘的外科治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术方法,提高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疗水平。
作者:杨新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术中腹腔温热化疗(HIPEC)对于进展期胃癌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14年6月前,Embase、Pubmed、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平台及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手术联合HIPEC与单纯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e协作网上的指南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所获取数据进Meta分析,通过排除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失效安全数(Nfs0.05)评估发表偏移。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的148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698例患者接受手术联合HIPEC(手术联合HIPEC组),791例仅接受手术治疗(单纯手术组);并根据患者术前有无肉眼腹膜转移,将手术联合HIPEC组分为治疗性HIPEC组(102例)和预防性HIPEC组(4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手术组比较,手术联合HIPEC组患者1年生存率(OR =2.26,95%CI:1.71~3.00,P=0.000)、3年生存率(OR=2.27,95%CI:1.80~2.87, P=0.000)及5年生存率(OR =1.58,95% CI:1.20~2.07,P =0.001)均明显提高,包含肝脏、肺、骨及腹膜转移在内的总复发率(OR =0.43,95% CI:0.26~0.71, P =0.001)和腹膜转移率(OR=0.30,95%CI:0.17~0.52, P=0.000)均显著降低。但手术联合HIPEC组较单纯手术组有着较高不良事件发生率(OR=1.67,95%CI:1.13~2.45,P=0.009);其中,手术联合HIPEC组的骨髓抑制(OR =4.90,95% CI:1.05~22.83,P =0.040)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OR =3.59,95% CI:1.67~7.74, P =0.001),其余如吻合口瘘、肠梗阻及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亚组分析显示,与单纯手术组比较,预防性HIPEC组的腹膜转移复发率显著降低(OR =0.34,95% CI:0.24~0.48, P=0.000),而治疗性HIPEC组腹膜转移复发率并未降低(OR=0.07,95%CI:0.00~1.88,P =0.110)。结论手术联合HIPEC能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时间并同时降低术后腹膜复发率,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倪震天;李琛;严超;刘文韬;姚学新;陈明敏;燕敏;朱正纲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