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相关问题

何伟;元云飞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肝切除术
摘要: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肝转移瘤切除手术已被证明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和结直肠癌化疗方案的改进,肝转移瘤手术的适应证已较前明显改变,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治疗肝转移瘤的态度也更为积极。此外,多学科联合治疗已成为肝转移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同时性和异时性肝转移瘤的治疗也逐渐达成共识。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2015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会议暨征文通知

    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承办的“2015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将于2015年11月12-15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将邀请中外消化道疾病领域的外科、内科和肿瘤科等多学科权威专家和医学名家逾百人担任大会演讲嘉宾、主持嘉宾和手术演示嘉宾。大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6个并全天手术演示,内容丰富、新颖,充分展示国内外胃肠、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的新进展。在这里,除了一瞩名家风采、收获宝贵知识外,您还能结交到更多的同行朋友,以加强与同行们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与会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EK-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 NEK-6在的表达及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36例新鲜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胃黏膜组织、人胃癌细胞株﹙BGC-823、MKN-28、SGC-7901、MGC-803、HGC-27及AGS)及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中的NEK-6表达情况;选取NEK-6表达水平高的胃癌细胞株进行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并观察利用siRNA下调NEK-6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94例胃癌石蜡组织标本中NEK-6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NEK-6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EK-6 mRNA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00280±0.00136比0.00191±0.00148,P<0.05);人胃癌细胞株中NEK-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GES-1中的表达,其中BGC-823和AGSNEK-6表达水平高。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显示,与阴性siRNA对照组相比,转染NEK-6 siRNA后的BGC-823和AGS胃癌细胞株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94例胃癌组织标本中,NEK-6的阳性表达率为60.6%﹙57/94);NEK-6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 NEK-6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下调其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徐继;何琦文;何徐军;邵钦树;陶厚权;叶再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西京医院消化外科诊断为胃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83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ABO血型﹙A、B、O及AB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ABO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联﹙均P>0.05)。A、B、O和AB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3%、54.7%、57.4%和53.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72)。但在Ⅲ期和有吸烟史的亚组中,AB血型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AB血型者﹙Ⅲ期:44.7%比25.2%,P=0.014;吸烟史:74.9%比53.4%,P=0.044)。结论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均无明显关联;但对于Ⅲ期患者以及有吸烟史的患者,AB血型可提示相对更好的预后。

    作者:肖书傲;丰帆;孙力;徐光辉;连肖;郭曼;柰超;刘震;刘书尚;张磊;蔡磊;柳金强;张洪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征文通知

    由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Chinese College of Surgeons, CCS)主办、北京医师协会和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将于2016年5月20-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发表的有关IGF-1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研究;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文献方法学评价参照“欧洲肺癌工作组对肺癌预后因子的评价标准”,文献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来评价。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篇,累计病例6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GF-1R表达与胃癌肿瘤TNM分期﹙OR=5.20,95%CI:1.12~24.15,P=0.035)、淋巴结转移﹙OR=8.24,95%CI:2.68~25.34,P=0.000)、远处转移﹙OR=17.34,95%CI:6.52~46.15,P=0.000)有关;IGF-1R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劣于低表达者﹙HR=2.63,95%CI:1.29~5.40,Z=2.64,P=0.008)。结论 IGF-1R高表达胃癌患者的预后更差。

    作者:高云鹤;崔建新;郗洪庆;申伟松;张珂诚;李佶阳;梁文全;胡翀;卫勃;陈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应用DNA甲基化芯片对胃癌组织基因组甲基化的分析

    目的:应用DNA甲基化芯片检测胃癌组织基因组甲基化情况。方法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方法﹙MeDIP)结合DNA甲基化芯片对6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甲基化情况分析,寻找启动子区域和CpG岛中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并通过Gene Ontology分析和Pathway分析了解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的功能。结果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于胃癌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13个﹙如SHP1、FGF8和CSF2RA等),存在于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61个﹙如TNF、IGF2和BMP7等)。在CpG岛,存在于胃癌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23个﹙如WNT2B、JAK2和TPT1等),存在于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39个﹙如TNFRSF4、HOXC8和NFYA等)。这些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胃癌组织中以1号和4号染色体多﹙11个),18号和20号染色体少﹙1个);癌旁组织中以11号染色体多﹙17个),而Y染色体未见甲基化差异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的功能包括蛋白磷酸化、调节细胞分解代谢、离子转运、酶活性调节、转录调控、细胞分裂、细胞周期调节和信号转导等。结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存在许多甲基化差异基因,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其个数和分布差异很大,与多条肿瘤相关通路有关。

    作者:彭涛;杨永江;赵轶峰;高建朝;Muhammad Abbas;王国强;孙虹;李曙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线粒体转录因子A相关的微小RN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增殖调控研究

    目的:筛选并验证可调控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微小RNA﹙miRNA)。方法以癌基因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作为靶基因,通过miRWalk 2.0软件筛选可能调控结肠癌增殖的m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在30例结肠癌手术标本和3种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和HCT116)中的表达。选取其中表达量低的miR-204和SW480进行后续研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TFAM和miR-204的作用关系。分别应用miR-204慢病毒和anti-miR-204慢病毒上调和下调miR-204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感染后SW480细胞中TFAM蛋白水平的变化;并采用MTT实验和BrdU实验观察慢病毒感染后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初筛获得miR-204、miR-211、miR-214、miR-381、miR-590-3p 5种miRNA,其中miR-204、miR-211、miR-214和miR-38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在3种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亦较正常结肠细胞降低﹙P<0.05),其中miR-204的表达量低;而miR-590-3p表达水平则在结肠癌组织和3种结肠癌细胞中均明显上调﹙P<0.05)。结肠癌组织中miR-204表达与TFAM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TFAM与miR-204可直接结合。通过慢病毒感染上调miR-204表达后,SW480细胞中TFAM蛋白表达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下调miR-204表达后,TFAM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结论 miR-204可以通过降低TFAM的蛋白表达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吴恺明;何裕隆;李广华;彭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肠道神经鞘瘤与胃肠间质瘤CT征象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胃肠道神经鞘瘤﹙GIS)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征象,寻找有助于提高二者鉴别诊断水平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7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CT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0例GIST和15例G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肿瘤的CT征象,对两种肿瘤CT征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GIS与GIST的肿瘤大小、形状、是否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肿瘤血管、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绝对CT值和标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种CT征象中,肿块大小、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强化方式及动脉期标准化CT值﹙Sa)的鉴别诊断能力较好,AUC均大于0.7,其中肿瘤大小的敏感性高,为90%;而囊变和Sa的特异性高,为87%。结论 GIS更倾向于是一种较均质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多有明显强化的肿大淋巴结;而GIST具备恶性肿瘤的特征,如血供相对丰富,体积较大,易出现坏死和囊变等。 CT征象中的囊变和Sa对GIST与GIS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何明燕;张嵘;翟凤仪;周丽莎;王猛;姜梦洁;李子平;冯仕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术前放化疗和术后化疗中加入奥沙利铂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的影响:开放、Ⅲ期多中心随机试验(CAO/ARO/AIO-04)的终结果

    德国CAO/ARO/AIO-94试验的结果使得应用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术前放化疗和术后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标准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了探讨标准的放化疗或化疗方案中加入奥沙利铂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将临床T3~4或N1~2期的直肠腺癌患者,随机分至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标准综合治疗组﹙标准组,术前放疗28次、共50.4 Gy,并于第1~5天及第29~33天每天静脉输注氟尿嘧啶1000 mg/m2,然后行手术治疗,再于开始术后化疗的第1~5天及第29天每天静脉推注500 mg/m2,术后化疗共4程)和加入奥沙利铂的观察组﹙联合奥沙利铂组,术前放疗28次、共50.4 Gy,同期第1~14天及第22~35天每天静脉输注氟尿嘧啶250 mg/m2,并于第1、8、22和29天加入奥沙利铂50 mg/m2,然后行手术治疗,化疗开始术后,第1~2天及第15~16天每天静脉输注氟尿嘧啶2400 mg/m2,并于第1天及第15天加入奥沙利铂100 mg/m2和亚叶酸400 mg/m2,术后化疗共8程)。终1236例患者纳入意向性分析,其中联合奥沙利铂组613例、标准组623例,主要比较两组的无病生存率﹙无病生存时间定义为随机后至R2切除、R0/R1切除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间隔)。中位随访50月﹙四分位间距28~61),结果显示,联合奥沙利铂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75.9%﹙95%CI:72.4~79.5),明显高于标准组[71.2%﹙95% CI:67.6~74.9);HR=0.79,95%CI:0.64~0.98,P=0.03]。联合奥沙利铂组实际接受氟尿嘧啶加奥沙利铂治疗的患者共607例,其中144例﹙24%)术前出现3~4级毒性反应;实际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共625例,其中128例﹙20%)术前出现3~4级毒性反应。在实际接受氟尿嘧啶、亚叶酸和奥沙利铂辅助治疗的445例患者中,158例﹙36%)出现了3~4级毒性反应,而实际接受标准辅助治疗的470例患者中,170例﹙36%)出现了3~4级毒性反应;两组后期出现3~4级毒性反应的患者分别为112例﹙25%)和100例﹙21%)。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入路输液港应用于胃肠肿瘤化疗的并发症比较

    目的:比较经上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两种入路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应用于胃肠肿瘤患者化疗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行输液港植入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臂静脉入路组86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输液港均成功植入。上臂静脉入路组与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19/86)比17.2%﹙21/122), P=0.38];其中上臂静脉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组[14.0%﹙12/86)比5.7%﹙7/122),P=0.04],但这些异位的导管均可在X线透视下调整到正确位置。上臂静脉入路组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7.0%﹙6/86)比27.0%﹙33/122),P=0.01);其中上臂静脉组输液不.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组[1.2%﹙1/86)比9.8%﹙12/122),P=0.02]。结论与锁骨下静脉植入方式相比,上臂静脉输液港术后远期并发症更低,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植入方式。

    作者:蔡永华;黎燕红;邓颖晖;叶俊文;康亮;张兴伟;邓艳红;黄美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的现状与进展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模式目前主要是以胃癌D2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已有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但手术前后的联合化疗和术后辅助放疗的治疗作用尚存争议。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研究者设计了多项临床试验,期望能更好地寻找目标人群,优化治疗方案。同时,对于胃癌分子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和基于胃癌基因图谱研究结果的新分子分型的出现,将会有助于对胃癌患者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化疗方案的制订,从而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刘娜;王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便秘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推广便秘诊疗的先进理念,更快地推动便秘事业的发展,中国便秘联谊会决定每年举办两期全国便秘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由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承办。成都肛肠专科医院系中国便秘联谊会会长单位,源于1884年由中国痔瘘泰斗黄济川老先生开办的痔漏诊所,历经130余年、跨越三个世纪发展成为现在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三级专科医院。医院在杨向东院长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慢性顽固性便秘的研究,并成立了全球首个便秘科,逐渐形成了实力强大的便秘专科团队,总结出了一整套从诊断到治疗具有鲜明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中国便秘联谊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ACC1蛋白高表达率为75.0%﹙72/96),显著高于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的14.6%﹙14/96)﹙χ2=68.43,P<0.01);MAC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均P>0.05)。TNM分期越晚,癌组织MACC1的阳性表达率越高;当出现远处转移时,肿瘤组织均高表达MACC1。中位随访13﹙4~21)月,7例患者死亡,其中MACC1高表达6例﹙8.3%,6/72),MACC1低表达1例﹙4.2%,1/24);9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高表达7例﹙9.7%),低表达2例﹙8.3%);2例局部复发均为高表达。结论 MAC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徐徕;玄之玄;林国乐;邱辉忠;肖毅;吴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

    按语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呈逐年增高之势。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结直肠外科陆续成立,结直肠癌治疗模式日趋标准化、规范化。然而,我国结直肠癌的治疗仍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各级医院对其手术方式和放化疗方案等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总体诊治水平,《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应运而生。第一版《规范》首次发布于2010年(见我刊第13卷865-875页),由国家卫计委医政司牵头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制订,是一部依据国际结直肠癌相关指南并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诊疗规范。5年来,在国家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等学术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对《规范》进行了各地巡讲,有效地规范了各级医院对结直肠癌的诊疗行为。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相关问题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肝转移瘤切除手术已被证明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和结直肠癌化疗方案的改进,肝转移瘤手术的适应证已较前明显改变,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治疗肝转移瘤的态度也更为积极。此外,多学科联合治疗已成为肝转移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同时性和异时性肝转移瘤的治疗也逐渐达成共识。

    作者:何伟;元云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本期导读

    自《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以下简称《规范》)第一版(见我刊第13卷865-875页)公布以来,有效地规范了我国各级医院对结直肠癌的诊疗行为,大大提高了我国结直肠癌的总体诊疗水平。5年来,随着国际上结直肠癌诊治领域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由国家卫计委医政管理局再次牵头,委托我国结直肠癌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顾晋教授和汪建平教授为组长成立了《规范》修订小组,历经多次讨论和集体会议,形成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见本期961-973页)。《规范》修订不追求“高、大、上”,尽量做到既符合目前国际结直肠癌诊疗的潮流,又能够接我国地气。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一线采用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治疗的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FIRE-3试验)经后续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FIRE-3试验中,我们观察了接受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A组)和FOLFIRI联合贝伐单抗﹙B组)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这两组患者进一步采取后续治疗措施,以探讨后续治疗,尤其是二线治疗的选择、持续时间及有效性。后续线程﹙二线或三线)治疗的起始定义为应用的抗肿瘤药物方案并非之前方案的一部分。采用意向性分析的592例患者中,414例﹙69.9%)接受了二线治疗,265例﹙43.2%)接受了三线治疗。在后续治疗线程中,A组有47.1%的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治疗,B组中有52.2%的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治疗。 A组和B组分别有55.9%和53.2%的患者后续接受了奥沙利铂治疗。结果显示,二线治疗中A组的中位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5.0月比3.2月,P<0.001)。 A组和B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5月和4.7月﹙HR=0.68,95% CI=0.54~0.85;P<0.001),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6.3月和13.2月﹙HR=0.70,95% CI=0.55~0.88;P=0.0021),自二线治疗开始A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洛铂应用于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化疗的安全性评估

    目的:探讨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中使用洛铂腹腔化疗对术后肠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在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3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病例分配随机表分为腹腔化疗组﹙55例)和对照组﹙48例)。腹腔化疗组术中采用洛铂40 mg进行腹腔化疗,术后行FOLFOX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手术后予以FOLFOX方案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化疗不良反应及手术后、静脉化疗后的血细胞和肝肾功能。结果腹腔化疗组和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2.1±11.8) h 和﹙68.7±13.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有6例﹙10.9%和12.5%)出现切口脂肪液化﹙P>0.05),均无全身感染及腹腔内感染发生。静脉化疗过程中,两组分别有42例﹙76.4%)和40例﹙83.3%)出现恶心呕吐,38例﹙69.1%)和29例﹙60.4%)出现便秘,4例﹙7.3%)和5例﹙10.4%)出现腹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或在化疗结束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无论是手术后还是化疗结束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肌酐浓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展期结肠癌术中使用洛铂行腹腔化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作者:冯立波;刘亿;巫晓龙;刘庆;夏冬;徐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5杭州国际盆底疾病学术论坛暨国际盆底疾病协会成立会议通知

    为提高盆底疾病的诊治水平,促进盆底疾病多学科诊治及交流,经过多年的筹备及反复与国内外专家广泛沟通协商,达成共识,计划将于2015年11月6-8日在中国杭州浙江宾馆﹙杭州市三台山路278号)召开“2015杭州国际盆底疾病学术论坛暨国际盆底疾病协会成立”会议。会议由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欧亚结直肠技术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和国际盆底疾病协会﹙筹)共同主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承办,《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学术支持。会议包括基础研究、临床进展、疑难及成功病例讨论和手术演示等精彩内容。同时会议期间将成立由消化、肛肠、妇科、泌尿、精神心理、影像及解剖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国际盆底疾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将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会,20余名境外专家抵杭交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成人巨结肠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成人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15年3月24日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的1例成人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疼痛反应轻;术后第2天恢复肛门排气,第4天恢复排粪,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第7天出院。术后病理示:切缘肠管肌壁间均可见神经节细胞。术后随访3月,排粪基本正常,体质量增加12 kg,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成人巨结肠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俞晓军;王永向;杨瑾;赵忠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