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二例

周林;付天红;任宏宇;谭群亚

关键词:静脉, 硬化性, 结肠系膜, 患者, 下腹部, 中性粒细胞, 术后炎性肠梗阻, 实验室检查,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抗感染治疗, 血管钙化, 末端回肠,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原发性高血压病, 右下腹, 纤维化, 水肿, 疏松结缔组织, 升结肠, 结肠次全切除
摘要:病例1男,54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0 h”于2012年11月8日入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年,无肝炎和肝硬化史,无糖尿病史及长期服用中药史。入院查体:右中下腹部轻度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及轻度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8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25 mg/L;腹部平扫CT提示右下腹升结肠轻度水肿,阑尾增粗积气,可见结肠系膜血管钙化,见图1。考虑为急性阑尾炎。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于当天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见盲肠及升结肠轻度水肿,横结肠无明显异常,阑尾充血水肿。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患者恢复顺利,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术后6d出院;术后病理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d后患者因“腹胀、腹痛3d”再次入院。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肠鸣音弱,脐周及下腹部有压痛,伴轻度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4×109/L,中性粒细胞79%,CRP 155 mg/L。腹部立位X线片提示肠管胀气明显。腹部增强CT提示肠梗阻,结肠系膜血管钙化,见图2。考虑术后炎性肠梗阻,予以保守治疗,但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4d后患者转外院治疗,并于当天接受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末端回肠至降结肠缺血坏死改变,遂行末端回肠切除加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造瘘术。镜下见:结肠黏膜下层至外膜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见广泛严重纤维化,血管壁纤维化玻璃样变伴钙化,见图3;病理诊断为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术后患者恢复顺利,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横向入路法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横向入路法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结肠脾曲游离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横向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横向入路法即先切断横结肠系膜后叶,进入并充分扩展胰腺前间隙后,切断胰腺后方下缘附着的筋膜,提前从上方进入左侧Toldt间隙。结果术中见附着于胰体尾后下缘及脾静脉近端的系膜为左结肠系膜后叶,而非横结肠系膜;3例术中可见Riolan血管弓。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无副损伤、意外出血及死亡。手术时间为﹙155±23) min,术中出血量为﹙20±15) 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2~28﹙平均15.4)枚,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腺癌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2 h内肛门排气;术后出现吻合口渗血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住院时间为﹙8.3±3.0) d。全组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肿瘤复发;1例术后78 d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横向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可有效解决结肠脾曲游离困难的问题。

    作者:刁德昌;万进;王伟;邹瞭南;李洪明;郑燕生;何耀彬;熊文俊;卢新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影响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肿瘤未侵犯浆膜的576例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对可能影响全组患者和其中T1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T2期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T1期[22.9%﹙108/463)比9.7%﹙11/113),P=0.002],而T2a期与T2b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38/173)比23.4%﹙68/290),P=0.73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化差﹙HR=1.54,95%CI:1.12~2.13)、糖链抗原﹙CA)199水平异常﹙HR=2.05,95%CI:1.16~3.62)、溃疡型肿块﹙HR=1.58,95%CI:1.05~2.39)和肿瘤浸润至肌层(浸润至内环肌层:HR=3.55,95%CI:1.79~7.02;浸润至外纵肌层:HR=2.35,95%CI:1.21~4.60)为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肿瘤分化差﹙HR=4.43,95%CI:1.51~13.03)、癌胚抗原﹙CEA)水平异常﹙HR=4.66,95%CI:1.18~20.11)和溃疡型肿块﹙HR=6.23,95%CI:1.51~25.66)为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分化差、术前CA199水平异常、溃疡型肿块和肿瘤浸润至肌层的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而肿瘤浸润固有肌层的深度对淋巴结转移风险无影响。此外,肿瘤分化差、术前CEA水平异常、溃疡型肿块的T1期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可作为判断是否适宜局部切除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何建;楼征;张卫;孟荣贵;傅传刚;于恩达;王颢;郝立强;王汉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本期导读

    自《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以下简称《规范》)第一版(见我刊第13卷865-875页)公布以来,有效地规范了我国各级医院对结直肠癌的诊疗行为,大大提高了我国结直肠癌的总体诊疗水平。5年来,随着国际上结直肠癌诊治领域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由国家卫计委医政管理局再次牵头,委托我国结直肠癌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顾晋教授和汪建平教授为组长成立了《规范》修订小组,历经多次讨论和集体会议,形成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见本期961-973页)。《规范》修订不追求“高、大、上”,尽量做到既符合目前国际结直肠癌诊疗的潮流,又能够接我国地气。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发表的有关IGF-1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研究;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文献方法学评价参照“欧洲肺癌工作组对肺癌预后因子的评价标准”,文献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来评价。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4篇,累计病例6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GF-1R表达与胃癌肿瘤TNM分期﹙OR=5.20,95%CI:1.12~24.15,P=0.035)、淋巴结转移﹙OR=8.24,95%CI:2.68~25.34,P=0.000)、远处转移﹙OR=17.34,95%CI:6.52~46.15,P=0.000)有关;IGF-1R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劣于低表达者﹙HR=2.63,95%CI:1.29~5.40,Z=2.64,P=0.008)。结论 IGF-1R高表达胃癌患者的预后更差。

    作者:高云鹤;崔建新;郗洪庆;申伟松;张珂诚;李佶阳;梁文全;胡翀;卫勃;陈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便秘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推广便秘诊疗的先进理念,更快地推动便秘事业的发展,中国便秘联谊会决定每年举办两期全国便秘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由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承办。成都肛肠专科医院系中国便秘联谊会会长单位,源于1884年由中国痔瘘泰斗黄济川老先生开办的痔漏诊所,历经130余年、跨越三个世纪发展成为现在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三级专科医院。医院在杨向东院长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慢性顽固性便秘的研究,并成立了全球首个便秘科,逐渐形成了实力强大的便秘专科团队,总结出了一整套从诊断到治疗具有鲜明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中国便秘联谊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相关问题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肝转移瘤切除手术已被证明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和结直肠癌化疗方案的改进,肝转移瘤手术的适应证已较前明显改变,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治疗肝转移瘤的态度也更为积极。此外,多学科联合治疗已成为肝转移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同时性和异时性肝转移瘤的治疗也逐渐达成共识。

    作者:何伟;元云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入路输液港应用于胃肠肿瘤化疗的并发症比较

    目的:比较经上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两种入路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应用于胃肠肿瘤患者化疗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行输液港植入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臂静脉入路组86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输液港均成功植入。上臂静脉入路组与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19/86)比17.2%﹙21/122), P=0.38];其中上臂静脉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组[14.0%﹙12/86)比5.7%﹙7/122),P=0.04],但这些异位的导管均可在X线透视下调整到正确位置。上臂静脉入路组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7.0%﹙6/86)比27.0%﹙33/122),P=0.01);其中上臂静脉组输液不.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组[1.2%﹙1/86)比9.8%﹙12/122),P=0.02]。结论与锁骨下静脉植入方式相比,上臂静脉输液港术后远期并发症更低,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植入方式。

    作者:蔡永华;黎燕红;邓颖晖;叶俊文;康亮;张兴伟;邓艳红;黄美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神经传导速度在评价奥沙利铂相关性外周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治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2014年1月间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标准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的60例Ⅱ~Ⅲ期结肠癌患者。记录患者神经毒性程度,并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第10天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全组60例患者中,发生1度神经毒性患者17例、2度42例、3度1例,无4度及以上神经毒性病例发生;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39例,单神经损伤9例﹙桡浅神经损伤4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2例),余12例患者未见明显神经损伤。奥沙利铂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神经电生理潜伏期延长[﹙2.55±0.346) m/s比﹙2.67±0.338) m/s,P=0.01],传导速度下降[﹙47.29±5.49) m/s比﹙45.14±3.16) m/s,P=0.001],波幅下降[﹙5.68±1.06) mV比﹙5.41±0.88) mV,P=0.001]。结论神经传导速度作为客观的量化指标,可以用于评价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

    作者:廖丽红;刘甲兴;张江灵;何文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洛铂应用于结直肠癌术中腹腔化疗的安全性评估

    目的:探讨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术中使用洛铂腹腔化疗对术后肠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在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3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病例分配随机表分为腹腔化疗组﹙55例)和对照组﹙48例)。腹腔化疗组术中采用洛铂40 mg进行腹腔化疗,术后行FOLFOX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手术后予以FOLFOX方案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化疗不良反应及手术后、静脉化疗后的血细胞和肝肾功能。结果腹腔化疗组和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2.1±11.8) h 和﹙68.7±13.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有6例﹙10.9%和12.5%)出现切口脂肪液化﹙P>0.05),均无全身感染及腹腔内感染发生。静脉化疗过程中,两组分别有42例﹙76.4%)和40例﹙83.3%)出现恶心呕吐,38例﹙69.1%)和29例﹙60.4%)出现便秘,4例﹙7.3%)和5例﹙10.4%)出现腹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或在化疗结束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无论是手术后还是化疗结束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肌酐浓度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展期结肠癌术中使用洛铂行腹腔化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作者:冯立波;刘亿;巫晓龙;刘庆;夏冬;徐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ACC1蛋白高表达率为75.0%﹙72/96),显著高于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的14.6%﹙14/96)﹙χ2=68.43,P<0.01);MAC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均P>0.05)。TNM分期越晚,癌组织MACC1的阳性表达率越高;当出现远处转移时,肿瘤组织均高表达MACC1。中位随访13﹙4~21)月,7例患者死亡,其中MACC1高表达6例﹙8.3%,6/72),MACC1低表达1例﹙4.2%,1/24);9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高表达7例﹙9.7%),低表达2例﹙8.3%);2例局部复发均为高表达。结论 MAC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徐徕;玄之玄;林国乐;邱辉忠;肖毅;吴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术前放化疗和术后化疗中加入奥沙利铂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的影响:开放、Ⅲ期多中心随机试验(CAO/ARO/AIO-04)的终结果

    德国CAO/ARO/AIO-94试验的结果使得应用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术前放化疗和术后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标准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了探讨标准的放化疗或化疗方案中加入奥沙利铂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将临床T3~4或N1~2期的直肠腺癌患者,随机分至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标准综合治疗组﹙标准组,术前放疗28次、共50.4 Gy,并于第1~5天及第29~33天每天静脉输注氟尿嘧啶1000 mg/m2,然后行手术治疗,再于开始术后化疗的第1~5天及第29天每天静脉推注500 mg/m2,术后化疗共4程)和加入奥沙利铂的观察组﹙联合奥沙利铂组,术前放疗28次、共50.4 Gy,同期第1~14天及第22~35天每天静脉输注氟尿嘧啶250 mg/m2,并于第1、8、22和29天加入奥沙利铂50 mg/m2,然后行手术治疗,化疗开始术后,第1~2天及第15~16天每天静脉输注氟尿嘧啶2400 mg/m2,并于第1天及第15天加入奥沙利铂100 mg/m2和亚叶酸400 mg/m2,术后化疗共8程)。终1236例患者纳入意向性分析,其中联合奥沙利铂组613例、标准组623例,主要比较两组的无病生存率﹙无病生存时间定义为随机后至R2切除、R0/R1切除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间隔)。中位随访50月﹙四分位间距28~61),结果显示,联合奥沙利铂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75.9%﹙95%CI:72.4~79.5),明显高于标准组[71.2%﹙95% CI:67.6~74.9);HR=0.79,95%CI:0.64~0.98,P=0.03]。联合奥沙利铂组实际接受氟尿嘧啶加奥沙利铂治疗的患者共607例,其中144例﹙24%)术前出现3~4级毒性反应;实际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共625例,其中128例﹙20%)术前出现3~4级毒性反应。在实际接受氟尿嘧啶、亚叶酸和奥沙利铂辅助治疗的445例患者中,158例﹙36%)出现了3~4级毒性反应,而实际接受标准辅助治疗的470例患者中,170例﹙36%)出现了3~4级毒性反应;两组后期出现3~4级毒性反应的患者分别为112例﹙25%)和100例﹙21%)。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肠外科医师应重视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

    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是胃肠外科医师的主要工作之一。掌握结直肠癌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对许多胃肠外科医师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新药物的不断出现,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氟尿嘧啶药物为主联合奥沙利铂的方案。在当前的各种指南和规范中,Ⅲ期结肠癌是辅助化疗的指征,而Ⅱ期结肠癌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尚无定论。另一方面,直肠癌的辅助治疗则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患者化疗的适应证仍存在很大争议。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作者:顾晋;陈鹏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第八届全国胃肠肿瘤学术研讨会暨胃癌高级培训班通知

    由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和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联合承办的第八届胃肠肿瘤学术研讨会暨胃癌高级培训班定于2015年12月4-6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将邀请国际和国内消化肿瘤领域著名专家作胃癌机器人、胃肠间质瘤、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等专题研讨,大会还举办手术视频、MDT病例和论文征文比赛,欢迎广大医师踊跃投稿和参会,会务组将筛选出手术视频、MDT病例和论文各6个进行现场比赛,特等奖奖金1万元并免费在《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进行发表。参会者可获国家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分。会议期间,还将举行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全委会和青委会选举大会,以及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全委会议。

    作者:《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西京医院消化外科诊断为胃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83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ABO血型﹙A、B、O及AB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ABO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联﹙均P>0.05)。A、B、O和AB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3%、54.7%、57.4%和53.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72)。但在Ⅲ期和有吸烟史的亚组中,AB血型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AB血型者﹙Ⅲ期:44.7%比25.2%,P=0.014;吸烟史:74.9%比53.4%,P=0.044)。结论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均无明显关联;但对于Ⅲ期患者以及有吸烟史的患者,AB血型可提示相对更好的预后。

    作者:肖书傲;丰帆;孙力;徐光辉;连肖;郭曼;柰超;刘震;刘书尚;张磊;蔡磊;柳金强;张洪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本刊对参考文献撰写的要求

    文稿引用参考文献时请按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未发表的观察资料一般不用作参考文献,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2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文献作者在3位以内者,姓名均予以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et al”﹙西文)、“他”﹙日文)、“ИДP”﹙俄文);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Lndex Medicus》格式为准。参考文献必须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征文通知

    由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Chinese College of Surgeons, CCS)主办、北京医师协会和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将于2016年5月20-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血清学指标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起病隐匿且急骤,其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存在局部或全身的高凝状态,但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很难诊断此类疾病,并且患者自诉的症状与体格检查常不相符,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常常延误诊治甚至误诊。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良好预后依赖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血管的及时再通等,尽管随着CT血管成像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对肠管生机活性的判断仍缺乏一个客观的评判指标。本文总结分析近几年来关于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探讨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临床医师评估其肠黏膜屏障功能提供帮助。

    作者:刘凯;丁威威;吴性江;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对临床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结直肠癌不是单纯的一个病,而是表现各异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相似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可能显著不同。因此,在肿瘤TNM分期的基础上增加危险评估或基于分子进行分型非常必要。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利于从源头上对其进行亚型分类,也有利于后续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研发。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为更加全面系统地区分结直肠癌亚型提供了可能。目前,结直肠癌亚型联盟﹙CRCSC)将结直肠癌分为5种亚型但仍需验证。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明确指导意义的常规应用的分子标志物包括MSI、RAS、BRAF、PI3KCA和HER2。

    作者:邓艳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