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晋;陈鹏举
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是胃肠外科医师的主要工作之一。掌握结直肠癌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对许多胃肠外科医师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新药物的不断出现,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氟尿嘧啶药物为主联合奥沙利铂的方案。在当前的各种指南和规范中,Ⅲ期结肠癌是辅助化疗的指征,而Ⅱ期结肠癌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尚无定论。另一方面,直肠癌的辅助治疗则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患者化疗的适应证仍存在很大争议。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作者:顾晋;陈鹏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结直肠癌不是单纯的一个病,而是表现各异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相似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可能显著不同。因此,在肿瘤TNM分期的基础上增加危险评估或基于分子进行分型非常必要。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利于从源头上对其进行亚型分类,也有利于后续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研发。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为更加全面系统地区分结直肠癌亚型提供了可能。目前,结直肠癌亚型联盟﹙CRCSC)将结直肠癌分为5种亚型但仍需验证。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明确指导意义的常规应用的分子标志物包括MSI、RAS、BRAF、PI3KCA和HER2。
作者:邓艳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西京医院消化外科诊断为胃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83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ABO血型﹙A、B、O及AB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ABO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联﹙均P>0.05)。A、B、O和AB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3%、54.7%、57.4%和53.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72)。但在Ⅲ期和有吸烟史的亚组中,AB血型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AB血型者﹙Ⅲ期:44.7%比25.2%,P=0.014;吸烟史:74.9%比53.4%,P=0.044)。结论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均无明显关联;但对于Ⅲ期患者以及有吸烟史的患者,AB血型可提示相对更好的预后。
作者:肖书傲;丰帆;孙力;徐光辉;连肖;郭曼;柰超;刘震;刘书尚;张磊;蔡磊;柳金强;张洪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起病隐匿且急骤,其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存在局部或全身的高凝状态,但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很难诊断此类疾病,并且患者自诉的症状与体格检查常不相符,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常常延误诊治甚至误诊。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良好预后依赖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血管的及时再通等,尽管随着CT血管成像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对肠管生机活性的判断仍缺乏一个客观的评判指标。本文总结分析近几年来关于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的相关血清学指标,探讨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临床医师评估其肠黏膜屏障功能提供帮助。
作者:刘凯;丁威威;吴性江;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模式目前主要是以胃癌D2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已有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但手术前后的联合化疗和术后辅助放疗的治疗作用尚存争议。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研究者设计了多项临床试验,期望能更好地寻找目标人群,优化治疗方案。同时,对于胃癌分子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和基于胃癌基因图谱研究结果的新分子分型的出现,将会有助于对胃癌患者进行个体化围手术期化疗方案的制订,从而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刘娜;王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病例1男,54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0 h”于2012年11月8日入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年,无肝炎和肝硬化史,无糖尿病史及长期服用中药史。入院查体:右中下腹部轻度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及轻度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8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25 mg/L;腹部平扫CT提示右下腹升结肠轻度水肿,阑尾增粗积气,可见结肠系膜血管钙化,见图1。考虑为急性阑尾炎。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于当天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见盲肠及升结肠轻度水肿,横结肠无明显异常,阑尾充血水肿。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患者恢复顺利,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术后6d出院;术后病理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d后患者因“腹胀、腹痛3d”再次入院。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肠鸣音弱,脐周及下腹部有压痛,伴轻度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4×109/L,中性粒细胞79%,CRP 155 mg/L。腹部立位X线片提示肠管胀气明显。腹部增强CT提示肠梗阻,结肠系膜血管钙化,见图2。考虑术后炎性肠梗阻,予以保守治疗,但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4d后患者转外院治疗,并于当天接受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末端回肠至降结肠缺血坏死改变,遂行末端回肠切除加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造瘘术。镜下见:结肠黏膜下层至外膜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见广泛严重纤维化,血管壁纤维化玻璃样变伴钙化,见图3;病理诊断为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术后患者恢复顺利,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
作者:周林;付天红;任宏宇;谭群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FIRE-3试验中,我们观察了接受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A组)和FOLFIRI联合贝伐单抗﹙B组)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这两组患者进一步采取后续治疗措施,以探讨后续治疗,尤其是二线治疗的选择、持续时间及有效性。后续线程﹙二线或三线)治疗的起始定义为应用的抗肿瘤药物方案并非之前方案的一部分。采用意向性分析的592例患者中,414例﹙69.9%)接受了二线治疗,265例﹙43.2%)接受了三线治疗。在后续治疗线程中,A组有47.1%的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治疗,B组中有52.2%的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治疗。 A组和B组分别有55.9%和53.2%的患者后续接受了奥沙利铂治疗。结果显示,二线治疗中A组的中位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5.0月比3.2月,P<0.001)。 A组和B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5月和4.7月﹙HR=0.68,95% CI=0.54~0.85;P<0.001),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6.3月和13.2月﹙HR=0.70,95% CI=0.55~0.88;P=0.0021),自二线治疗开始A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由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和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联合承办的第八届胃肠肿瘤学术研讨会暨胃癌高级培训班定于2015年12月4-6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将邀请国际和国内消化肿瘤领域著名专家作胃癌机器人、胃肠间质瘤、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等专题研讨,大会还举办手术视频、MDT病例和论文征文比赛,欢迎广大医师踊跃投稿和参会,会务组将筛选出手术视频、MDT病例和论文各6个进行现场比赛,特等奖奖金1万元并免费在《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进行发表。参会者可获国家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分。会议期间,还将举行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全委会和青委会选举大会,以及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全委会议。
作者:《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腹膜肿瘤播散是进展期胃癌转移或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常见的类型,患者一旦出现腹膜转移复发的临床症状,其中位数生存期仅约4~6个月,预后极差。既往,一些辅助性化疗方案虽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由于“血浆-腹膜屏障”作用,全身性化疗对于腹膜转移复发收效甚微。有鉴于此,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全身性与腹腔内联合新辅助化疗﹙NIPS)治疗胃癌腹膜转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静脉内与腹腔内给以紫杉醇,并口服替吉奥﹙S-1)的联合化疗方案经过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业已证实对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并在预防与治疗胃癌腹膜转移过程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中,作者对联合紫杉醇与S-1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疗效作了较系统的介绍。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肿瘤未侵犯浆膜的576例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对可能影响全组患者和其中T1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T2期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T1期[22.9%﹙108/463)比9.7%﹙11/113),P=0.002],而T2a期与T2b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38/173)比23.4%﹙68/290),P=0.73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化差﹙HR=1.54,95%CI:1.12~2.13)、糖链抗原﹙CA)199水平异常﹙HR=2.05,95%CI:1.16~3.62)、溃疡型肿块﹙HR=1.58,95%CI:1.05~2.39)和肿瘤浸润至肌层(浸润至内环肌层:HR=3.55,95%CI:1.79~7.02;浸润至外纵肌层:HR=2.35,95%CI:1.21~4.60)为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肿瘤分化差﹙HR=4.43,95%CI:1.51~13.03)、癌胚抗原﹙CEA)水平异常﹙HR=4.66,95%CI:1.18~20.11)和溃疡型肿块﹙HR=6.23,95%CI:1.51~25.66)为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分化差、术前CA199水平异常、溃疡型肿块和肿瘤浸润至肌层的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而肿瘤浸润固有肌层的深度对淋巴结转移风险无影响。此外,肿瘤分化差、术前CEA水平异常、溃疡型肿块的T1期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可作为判断是否适宜局部切除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何建;楼征;张卫;孟荣贵;傅传刚;于恩达;王颢;郝立强;王汉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胃肠道神经鞘瘤﹙GIS)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征象,寻找有助于提高二者鉴别诊断水平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7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CT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0例GIST和15例G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肿瘤的CT征象,对两种肿瘤CT征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GIS与GIST的肿瘤大小、形状、是否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肿瘤血管、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绝对CT值和标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种CT征象中,肿块大小、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强化方式及动脉期标准化CT值﹙Sa)的鉴别诊断能力较好,AUC均大于0.7,其中肿瘤大小的敏感性高,为90%;而囊变和Sa的特异性高,为87%。结论 GIS更倾向于是一种较均质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多有明显强化的肿大淋巴结;而GIST具备恶性肿瘤的特征,如血供相对丰富,体积较大,易出现坏死和囊变等。 CT征象中的囊变和Sa对GIST与GIS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何明燕;张嵘;翟凤仪;周丽莎;王猛;姜梦洁;李子平;冯仕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 NEK-6在的表达及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36例新鲜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胃黏膜组织、人胃癌细胞株﹙BGC-823、MKN-28、SGC-7901、MGC-803、HGC-27及AGS)及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中的NEK-6表达情况;选取NEK-6表达水平高的胃癌细胞株进行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并观察利用siRNA下调NEK-6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94例胃癌石蜡组织标本中NEK-6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NEK-6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NEK-6 mRNA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00280±0.00136比0.00191±0.00148,P<0.05);人胃癌细胞株中NEK-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GES-1中的表达,其中BGC-823和AGSNEK-6表达水平高。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显示,与阴性siRNA对照组相比,转染NEK-6 siRNA后的BGC-823和AGS胃癌细胞株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94例胃癌组织标本中,NEK-6的阳性表达率为60.6%﹙57/94);NEK-6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 NEK-6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下调其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徐继;何琦文;何徐军;邵钦树;陶厚权;叶再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湖南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承办的“第十届﹙2015)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巡讲﹙长沙站)”定于2015年11月6-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人民医院举行。大会邀请了俄罗斯、巴西、意大利和国内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就结直肠肛门外科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进展进行演讲、会议以临床应用为核心,侧重于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多学科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MDT)、手术现场演示及优秀手术视频展播;会议同时进行第二届全国青年医师结直肠肛门手术视频大奖赛。大会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及手术视频、图片并参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承办的“2015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将于2015年11月12-15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将邀请中外消化道疾病领域的外科、内科和肿瘤科等多学科权威专家和医学名家逾百人担任大会演讲嘉宾、主持嘉宾和手术演示嘉宾。大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6个并全天手术演示,内容丰富、新颖,充分展示国内外胃肠、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的新进展。在这里,除了一瞩名家风采、收获宝贵知识外,您还能结交到更多的同行朋友,以加强与同行们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与会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为提高盆底疾病的诊治水平,促进盆底疾病多学科诊治及交流,经过多年的筹备及反复与国内外专家广泛沟通协商,达成共识,计划将于2015年11月6-8日在中国杭州浙江宾馆﹙杭州市三台山路278号)召开“2015杭州国际盆底疾病学术论坛暨国际盆底疾病协会成立”会议。会议由国际大学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欧亚结直肠技术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和国际盆底疾病协会﹙筹)共同主办,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承办,《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学术支持。会议包括基础研究、临床进展、疑难及成功病例讨论和手术演示等精彩内容。同时会议期间将成立由消化、肛肠、妇科、泌尿、精神心理、影像及解剖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国际盆底疾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将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会,20余名境外专家抵杭交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为了进一步推广便秘诊疗的先进理念,更快地推动便秘事业的发展,中国便秘联谊会决定每年举办两期全国便秘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由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承办。成都肛肠专科医院系中国便秘联谊会会长单位,源于1884年由中国痔瘘泰斗黄济川老先生开办的痔漏诊所,历经130余年、跨越三个世纪发展成为现在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三级专科医院。医院在杨向东院长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慢性顽固性便秘的研究,并成立了全球首个便秘科,逐渐形成了实力强大的便秘专科团队,总结出了一整套从诊断到治疗具有鲜明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中国便秘联谊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应用DNA甲基化芯片检测胃癌组织基因组甲基化情况。方法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方法﹙MeDIP)结合DNA甲基化芯片对6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甲基化情况分析,寻找启动子区域和CpG岛中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并通过Gene Ontology分析和Pathway分析了解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的功能。结果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于胃癌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13个﹙如SHP1、FGF8和CSF2RA等),存在于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61个﹙如TNF、IGF2和BMP7等)。在CpG岛,存在于胃癌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23个﹙如WNT2B、JAK2和TPT1等),存在于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39个﹙如TNFRSF4、HOXC8和NFYA等)。这些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胃癌组织中以1号和4号染色体多﹙11个),18号和20号染色体少﹙1个);癌旁组织中以11号染色体多﹙17个),而Y染色体未见甲基化差异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的功能包括蛋白磷酸化、调节细胞分解代谢、离子转运、酶活性调节、转录调控、细胞分裂、细胞周期调节和信号转导等。结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存在许多甲基化差异基因,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其个数和分布差异很大,与多条肿瘤相关通路有关。
作者:彭涛;杨永江;赵轶峰;高建朝;Muhammad Abbas;王国强;孙虹;李曙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经上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两种入路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应用于胃肠肿瘤患者化疗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行输液港植入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臂静脉入路组86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输液港均成功植入。上臂静脉入路组与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19/86)比17.2%﹙21/122), P=0.38];其中上臂静脉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组[14.0%﹙12/86)比5.7%﹙7/122),P=0.04],但这些异位的导管均可在X线透视下调整到正确位置。上臂静脉入路组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7.0%﹙6/86)比27.0%﹙33/122),P=0.01);其中上臂静脉组输液不.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组[1.2%﹙1/86)比9.8%﹙12/122),P=0.02]。结论与锁骨下静脉植入方式相比,上臂静脉输液港术后远期并发症更低,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植入方式。
作者:蔡永华;黎燕红;邓颖晖;叶俊文;康亮;张兴伟;邓艳红;黄美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文稿引用参考文献时请按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未发表的观察资料一般不用作参考文献,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2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文献作者在3位以内者,姓名均予以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et al”﹙西文)、“他”﹙日文)、“ИДP”﹙俄文);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Lndex Medicus》格式为准。参考文献必须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者女,64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8 h”于2015年3月5日急诊入院。该患者8h前行体力劳动后突感上腹部呈持续性疼痛,休息后无缓解,于乡镇卫生院予以解痉及对症治疗后,腹痛未见缓解,并出现发热,体温高38.2℃,遂急诊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检查示腹韧,上腹部压痛阳性,尤以右上腹为著,伴明显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叩诊腹部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4次/min,未闻及血管杂音;直肠指诊未见异常;诊断性腹腔穿刺示:于左侧和右侧McBurney点及右侧脐水平腋前线连线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送检提示渗出液﹙Rivalta阳性反应和白细胞计数增加);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2.9×109/L,中性粒细胞92.3%,降钙素原0.45 ng/mL,尿淀粉酶2928 U/L,凝血酶原时间16.2 s、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1.38;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及电解质均在参考值范围。复查腹部X线片未见异常。 CT检查示:长约2 cm空心具有内核样特征的异物位于十二指肠的第2部到第3部之间;十二指肠周围区域水肿明显,后腹膜内可见斑驳的脂肪组织改变及气体密度影;腹膜后的气体,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相通;腹腔内未见游离气体,但右侧结肠系膜肿胀及右侧肾周筋膜增厚,胰腺周围、尤其是胰头周围脂肪间隙清楚,无渗出。见图1。考虑十二指肠异物引发穿孔,但患者否认异物吞入史。
作者:马志明;刘天舟;刘晶晶;大成;房学东;朱甲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