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纲
按语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呈逐年增高之势。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结直肠外科陆续成立,结直肠癌治疗模式日趋标准化、规范化。然而,我国结直肠癌的治疗仍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各级医院对其手术方式和放化疗方案等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总体诊治水平,《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应运而生。第一版《规范》首次发布于2010年(见我刊第13卷865-875页),由国家卫计委医政司牵头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制订,是一部依据国际结直肠癌相关指南并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诊疗规范。5年来,在国家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等学术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对《规范》进行了各地巡讲,有效地规范了各级医院对结直肠癌的诊疗行为。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为了进一步推广便秘诊疗的先进理念,更快地推动便秘事业的发展,中国便秘联谊会决定每年举办两期全国便秘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由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科承办。成都肛肠专科医院系中国便秘联谊会会长单位,源于1884年由中国痔瘘泰斗黄济川老先生开办的痔漏诊所,历经130余年、跨越三个世纪发展成为现在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三级专科医院。医院在杨向东院长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慢性顽固性便秘的研究,并成立了全球首个便秘科,逐渐形成了实力强大的便秘专科团队,总结出了一整套从诊断到治疗具有鲜明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中国便秘联谊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肿瘤未侵犯浆膜的576例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对可能影响全组患者和其中T1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T2期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T1期[22.9%﹙108/463)比9.7%﹙11/113),P=0.002],而T2a期与T2b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38/173)比23.4%﹙68/290),P=0.73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化差﹙HR=1.54,95%CI:1.12~2.13)、糖链抗原﹙CA)199水平异常﹙HR=2.05,95%CI:1.16~3.62)、溃疡型肿块﹙HR=1.58,95%CI:1.05~2.39)和肿瘤浸润至肌层(浸润至内环肌层:HR=3.55,95%CI:1.79~7.02;浸润至外纵肌层:HR=2.35,95%CI:1.21~4.60)为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肿瘤分化差﹙HR=4.43,95%CI:1.51~13.03)、癌胚抗原﹙CEA)水平异常﹙HR=4.66,95%CI:1.18~20.11)和溃疡型肿块﹙HR=6.23,95%CI:1.51~25.66)为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分化差、术前CA199水平异常、溃疡型肿块和肿瘤浸润至肌层的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而肿瘤浸润固有肌层的深度对淋巴结转移风险无影响。此外,肿瘤分化差、术前CEA水平异常、溃疡型肿块的T1期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可作为判断是否适宜局部切除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何建;楼征;张卫;孟荣贵;傅传刚;于恩达;王颢;郝立强;王汉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胃肠道神经鞘瘤﹙GIS)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征象,寻找有助于提高二者鉴别诊断水平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7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行CT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0例GIST和15例G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肿瘤的CT征象,对两种肿瘤CT征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GIS与GIST的肿瘤大小、形状、是否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肿瘤血管、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绝对CT值和标准化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各种CT征象中,肿块大小、囊变、肿瘤周围淋巴结、强化方式及动脉期标准化CT值﹙Sa)的鉴别诊断能力较好,AUC均大于0.7,其中肿瘤大小的敏感性高,为90%;而囊变和Sa的特异性高,为87%。结论 GIS更倾向于是一种较均质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肿瘤周围多有明显强化的肿大淋巴结;而GIST具备恶性肿瘤的特征,如血供相对丰富,体积较大,易出现坏死和囊变等。 CT征象中的囊变和Sa对GIST与GIS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何明燕;张嵘;翟凤仪;周丽莎;王猛;姜梦洁;李子平;冯仕庭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西京医院消化外科诊断为胃癌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83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ABO血型﹙A、B、O及AB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不同ABO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联﹙均P>0.05)。A、B、O和AB血型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3%、54.7%、57.4%和53.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72)。但在Ⅲ期和有吸烟史的亚组中,AB血型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AB血型者﹙Ⅲ期:44.7%比25.2%,P=0.014;吸烟史:74.9%比53.4%,P=0.044)。结论 ABO血型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均无明显关联;但对于Ⅲ期患者以及有吸烟史的患者,AB血型可提示相对更好的预后。
作者:肖书傲;丰帆;孙力;徐光辉;连肖;郭曼;柰超;刘震;刘书尚;张磊;蔡磊;柳金强;张洪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应用DNA甲基化芯片检测胃癌组织基因组甲基化情况。方法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方法﹙MeDIP)结合DNA甲基化芯片对6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甲基化情况分析,寻找启动子区域和CpG岛中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并通过Gene Ontology分析和Pathway分析了解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的功能。结果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于胃癌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13个﹙如SHP1、FGF8和CSF2RA等),存在于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61个﹙如TNF、IGF2和BMP7等)。在CpG岛,存在于胃癌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23个﹙如WNT2B、JAK2和TPT1等),存在于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39个﹙如TNFRSF4、HOXC8和NFYA等)。这些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胃癌组织中以1号和4号染色体多﹙11个),18号和20号染色体少﹙1个);癌旁组织中以11号染色体多﹙17个),而Y染色体未见甲基化差异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的功能包括蛋白磷酸化、调节细胞分解代谢、离子转运、酶活性调节、转录调控、细胞分裂、细胞周期调节和信号转导等。结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存在许多甲基化差异基因,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其个数和分布差异很大,与多条肿瘤相关通路有关。
作者:彭涛;杨永江;赵轶峰;高建朝;Muhammad Abbas;王国强;孙虹;李曙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肝转移瘤切除手术已被证明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和结直肠癌化疗方案的改进,肝转移瘤手术的适应证已较前明显改变,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治疗肝转移瘤的态度也更为积极。此外,多学科联合治疗已成为肝转移瘤治疗的发展方向,同时性和异时性肝转移瘤的治疗也逐渐达成共识。
作者:何伟;元云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ACC1蛋白高表达率为75.0%﹙72/96),显著高于癌旁5 cm以上结直肠黏膜组织的14.6%﹙14/96)﹙χ2=68.43,P<0.01);MAC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均P>0.05)。TNM分期越晚,癌组织MACC1的阳性表达率越高;当出现远处转移时,肿瘤组织均高表达MACC1。中位随访13﹙4~21)月,7例患者死亡,其中MACC1高表达6例﹙8.3%,6/72),MACC1低表达1例﹙4.2%,1/24);9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高表达7例﹙9.7%),低表达2例﹙8.3%);2例局部复发均为高表达。结论 MAC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徐徕;玄之玄;林国乐;邱辉忠;肖毅;吴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由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Chinese College of Surgeons, CCS)主办、北京医师协会和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将于2016年5月20-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FIRE-3试验中,我们观察了接受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A组)和FOLFIRI联合贝伐单抗﹙B组)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这两组患者进一步采取后续治疗措施,以探讨后续治疗,尤其是二线治疗的选择、持续时间及有效性。后续线程﹙二线或三线)治疗的起始定义为应用的抗肿瘤药物方案并非之前方案的一部分。采用意向性分析的592例患者中,414例﹙69.9%)接受了二线治疗,265例﹙43.2%)接受了三线治疗。在后续治疗线程中,A组有47.1%的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治疗,B组中有52.2%的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治疗。 A组和B组分别有55.9%和53.2%的患者后续接受了奥沙利铂治疗。结果显示,二线治疗中A组的中位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5.0月比3.2月,P<0.001)。 A组和B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5月和4.7月﹙HR=0.68,95% CI=0.54~0.85;P<0.001),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6.3月和13.2月﹙HR=0.70,95% CI=0.55~0.88;P=0.0021),自二线治疗开始A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治愈胃癌重要的手段。放疗作为一种有效而无创的局部治疗手段,可以为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益处。先进放射治疗技术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优化靶区,降低重要正常组织器官的受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伴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先进化疗药物的出现,同步放化疗在将来会在局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放疗的疗效与毒性两方面来谈及胃癌辅助放疗的利与弊。
作者:王鑫;金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筛选并验证可调控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微小RNA﹙miRNA)。方法以癌基因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作为靶基因,通过miRWalk 2.0软件筛选可能调控结肠癌增殖的m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在30例结肠癌手术标本和3种结肠癌细胞系﹙SW480、HT-29和HCT116)中的表达。选取其中表达量低的miR-204和SW480进行后续研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TFAM和miR-204的作用关系。分别应用miR-204慢病毒和anti-miR-204慢病毒上调和下调miR-204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感染后SW480细胞中TFAM蛋白水平的变化;并采用MTT实验和BrdU实验观察慢病毒感染后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初筛获得miR-204、miR-211、miR-214、miR-381、miR-590-3p 5种miRNA,其中miR-204、miR-211、miR-214和miR-38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在3种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亦较正常结肠细胞降低﹙P<0.05),其中miR-204的表达量低;而miR-590-3p表达水平则在结肠癌组织和3种结肠癌细胞中均明显上调﹙P<0.05)。结肠癌组织中miR-204表达与TFAM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TFAM与miR-204可直接结合。通过慢病毒感染上调miR-204表达后,SW480细胞中TFAM蛋白表达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下调miR-204表达后,TFAM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结论 miR-204可以通过降低TFAM的蛋白表达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吴恺明;何裕隆;李广华;彭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经上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两种入路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应用于胃肠肿瘤患者化疗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行输液港植入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臂静脉入路组86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输液港均成功植入。上臂静脉入路组与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19/86)比17.2%﹙21/122), P=0.38];其中上臂静脉组导管异位的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组[14.0%﹙12/86)比5.7%﹙7/122),P=0.04],但这些异位的导管均可在X线透视下调整到正确位置。上臂静脉入路组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7.0%﹙6/86)比27.0%﹙33/122),P=0.01);其中上臂静脉组输液不.发生率低于锁骨下静脉组[1.2%﹙1/86)比9.8%﹙12/122),P=0.02]。结论与锁骨下静脉植入方式相比,上臂静脉输液港术后远期并发症更低,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植入方式。
作者:蔡永华;黎燕红;邓颖晖;叶俊文;康亮;张兴伟;邓艳红;黄美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横向入路法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结肠脾曲游离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横向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横向入路法即先切断横结肠系膜后叶,进入并充分扩展胰腺前间隙后,切断胰腺后方下缘附着的筋膜,提前从上方进入左侧Toldt间隙。结果术中见附着于胰体尾后下缘及脾静脉近端的系膜为左结肠系膜后叶,而非横结肠系膜;3例术中可见Riolan血管弓。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无副损伤、意外出血及死亡。手术时间为﹙155±23) min,术中出血量为﹙20±15) 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2~28﹙平均15.4)枚,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腺癌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2 h内肛门排气;术后出现吻合口渗血和切口感染各1例,均经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住院时间为﹙8.3±3.0) d。全组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肿瘤复发;1例术后78 d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横向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可有效解决结肠脾曲游离困难的问题。
作者:刁德昌;万进;王伟;邹瞭南;李洪明;郑燕生;何耀彬;熊文俊;卢新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承办的“2015广州消化道疾病周”将于2015年11月12-15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将邀请中外消化道疾病领域的外科、内科和肿瘤科等多学科权威专家和医学名家逾百人担任大会演讲嘉宾、主持嘉宾和手术演示嘉宾。大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6个并全天手术演示,内容丰富、新颖,充分展示国内外胃肠、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的新进展。在这里,除了一瞩名家风采、收获宝贵知识外,您还能结交到更多的同行朋友,以加强与同行们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与会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结直肠癌不是单纯的一个病,而是表现各异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相似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可能显著不同。因此,在肿瘤TNM分期的基础上增加危险评估或基于分子进行分型非常必要。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利于从源头上对其进行亚型分类,也有利于后续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研发。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为更加全面系统地区分结直肠癌亚型提供了可能。目前,结直肠癌亚型联盟﹙CRCSC)将结直肠癌分为5种亚型但仍需验证。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明确指导意义的常规应用的分子标志物包括MSI、RAS、BRAF、PI3KCA和HER2。
作者:邓艳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病例1男,54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0 h”于2012年11月8日入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年,无肝炎和肝硬化史,无糖尿病史及长期服用中药史。入院查体:右中下腹部轻度肌紧张,有明显压痛及轻度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8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25 mg/L;腹部平扫CT提示右下腹升结肠轻度水肿,阑尾增粗积气,可见结肠系膜血管钙化,见图1。考虑为急性阑尾炎。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于当天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见盲肠及升结肠轻度水肿,横结肠无明显异常,阑尾充血水肿。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患者恢复顺利,无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术后6d出院;术后病理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d后患者因“腹胀、腹痛3d”再次入院。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肠鸣音弱,脐周及下腹部有压痛,伴轻度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4×109/L,中性粒细胞79%,CRP 155 mg/L。腹部立位X线片提示肠管胀气明显。腹部增强CT提示肠梗阻,结肠系膜血管钙化,见图2。考虑术后炎性肠梗阻,予以保守治疗,但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4d后患者转外院治疗,并于当天接受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末端回肠至降结肠缺血坏死改变,遂行末端回肠切除加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造瘘术。镜下见:结肠黏膜下层至外膜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见广泛严重纤维化,血管壁纤维化玻璃样变伴钙化,见图3;病理诊断为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术后患者恢复顺利,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
作者:周林;付天红;任宏宇;谭群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治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2014年1月间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标准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的60例Ⅱ~Ⅲ期结肠癌患者。记录患者神经毒性程度,并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后第10天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全组60例患者中,发生1度神经毒性患者17例、2度42例、3度1例,无4度及以上神经毒性病例发生;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39例,单神经损伤9例﹙桡浅神经损伤4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2例),余12例患者未见明显神经损伤。奥沙利铂治疗后较治疗前的神经电生理潜伏期延长[﹙2.55±0.346) m/s比﹙2.67±0.338) m/s,P=0.01],传导速度下降[﹙47.29±5.49) m/s比﹙45.14±3.16) m/s,P=0.001],波幅下降[﹙5.68±1.06) mV比﹙5.41±0.88) mV,P=0.001]。结论神经传导速度作为客观的量化指标,可以用于评价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
作者:廖丽红;刘甲兴;张江灵;何文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是胃肠外科医师的主要工作之一。掌握结直肠癌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对许多胃肠外科医师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新药物的不断出现,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氟尿嘧啶药物为主联合奥沙利铂的方案。在当前的各种指南和规范中,Ⅲ期结肠癌是辅助化疗的指征,而Ⅱ期结肠癌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尚无定论。另一方面,直肠癌的辅助治疗则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患者化疗的适应证仍存在很大争议。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作者:顾晋;陈鹏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成人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15年3月24日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的1例成人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疼痛反应轻;术后第2天恢复肛门排气,第4天恢复排粪,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第7天出院。术后病理示:切缘肠管肌壁间均可见神经节细胞。术后随访3月,排粪基本正常,体质量增加12 kg,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单孔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成人巨结肠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俞晓军;王永向;杨瑾;赵忠扩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