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伦;钟芸诗;周平红;姚礼庆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HGF-cMet)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关系。方法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有30例结直肠癌同性性肝转移患者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原发癌和肝转移癌一期根治性切除术,根据其是否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分为实验Ⅰ组(T1~T4N1~N2M1,21例)和实验Ⅱ组(T1~T4N0M1,9例)。并选取与实验Ⅰ组匹配的T1~T4N1~N2M0患者(21例)和T1~T4N0M0患者(21例)以及与实验Ⅱ组匹配的T1~T4N0M0患者(9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其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Ⅰ组(T1~T4N1~N2M1)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71%(15/21)]明显高于其匹配的T1~T4N1~N2M0对照组[43%(9/21)]和T1~T4N0M0对照组[19%(4/21)](均P<0.05);且c-Met阳性表达率[90%(19/21)]也明显高于 T1~T4N0M0对照组[43%(9/21),P<0.05],但与T1~T4N1~N2M0对照组[86%(18/21)]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T1~T4N0M1)与其对照组(T1~T4N0M0)原发灶HGF阳性表达率(6/9比5/9,P>0.05)和c-Met阳性表达率(8/9比6/9,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Ⅰ组患者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HGF和c-Met表达一致率分别为81%(17/21)和76%(16/21)。结论 HGF及其受体c-Met可能对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而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作用可能较小。
作者:孙燕来;李增军;徐忠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结直肠癌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常见肿瘤和癌症第四常见致死原因。随着近几年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生率不断上升,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发病的排位中,结直肠癌首次超过胃癌,跃居第二。但我国的结直肠癌诊治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结直肠外科的领军人物汪建平教授在本期的述评文章中提到,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研究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情况下,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结直肠专科化发展滞后,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的诊疗模式尚未普及;由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使得规范的个体化治疗难以实现。因此,汪建平教授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强化治疗后患者肿瘤的降期情况及与术后无病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135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放疗总剂量为50 Gy,分25次完成;化疗采用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的方案,放疗结束后4~8周接受手术。通过术后病理分期(ypTNM)与术前临床分期(uTNM)的对比,研究肿瘤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的变化及与患者无病生存率(DFS)的关系。结果13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7.1(12~87)月,3年DFS为85.2%。其中T分期降期患者(76例)3年DFS为90.8%,明显优于无变化者(48例)的75.0%(P=0.040);N分期降期患者(54例)3年DFS为98.1%,明显优于无变化者(53例)的77.4%和进展者(16例)的75.0%(P=0.009)。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N分期下降在肿瘤预后判断方面更有意义(HR=0.793,95%CI:0.626~1.004,P=0.054)。结论直肠癌新辅助强化治疗后能达到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下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生存优势;N分期降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作者:肖毅;陆君阳;仲光熙;熊光冰;吴斌;林国乐;薛华丹;邱辉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过去20年中,中国结直肠癌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发病率快速上升、筛查工作尚未普遍开展、诊疗欠规范、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甚少以及缺乏中国特色的临床RCT研究等。本文就当前我国结直肠癌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以期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作者:汪建平;王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六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4]”定于2014年8月23-2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将邀请Han-kwang YANG教授(韩国)、Ichiro Uyama教授(日本)和季加孚教授等4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亲临大会,共同探讨当前胃癌外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会议期间,季加孚教授和黄昌明教授将分别进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场3D高清手术演示,切身感受标准胃癌D2根治术的魅力。此外,与以往五届不同的是,我们将开设“胃上部癌脾门淋巴结清扫论坛”,集各家手术之精华,切磋技艺,并进一步推广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理念和技术。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从事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参加本次盛会,分享喜悦、共谋发展,携手推动我国胃癌外科事业的发展。参会代表将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6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摘要排粪失禁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会阴部康复训练及手术治疗。法国结直肠肛门病学会基于当前文献数据给出了一些建议,包括了近期新出现的一些治疗手段。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数据,大多数建议是基于B级推荐或专家意见(4级证据)得出的。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女,23岁。因“血便3 h”于2013年8月13日入院。患者诉无明显诱因下出现3次排血便,不成形,呈暗红色,量1500~2000 ml,一过性晕厥3次,每次持续约3~5 s,伴头晕,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和呕血。既往有阑尾切除史。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78次/min,血压99/65 mmHg,贫血貌。腹部体检未见异常。肛诊示:直肠空虚,未及肿块,退出指套染鲜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47 g/L(入院前门诊检查血红蛋白为110 g/L)。积极行抗休克治疗,同时行经皮穿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见末段回肠造影剂外溢,考虑其为出血部位,见图1a。全身麻醉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探查所见:末段回肠及结肠内有陈旧积血,探查见距回盲部约100 cm处回肠肠壁有一大小为0.5 cm ×0.5 cm 暗红色病灶,考虑为出血部位。自股动脉穿刺导管(头端位于肠系膜上动脉2级分支血管)注射亚甲蓝稀释液,可见相应小肠系膜及肠管染蓝色,见图1b;肠钳夹闭着色的肠管边缘,打开肠壁,可见回肠黏膜隆起性病变,大小为0.5 cm×0.5 cm,中间部位可见血栓,拔除血栓,可见活动性出血,证实为下消化道出血部位,见图1c。行病变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回肠血管瘤,见图2。患者恢复良好,于2013年8月22日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未见黑粪或血便出现。
作者:沈阳;李瑜;吕兴;章由贤;廖凯兵;计春燕;何小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直肠癌的外科手术方法包括经腹根治术及局部切除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直肠癌外科治疗的金标准,随着功能外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早期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手术可以获得和传统经腹根治术相同的生存率。但总体而言,局部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要高于TME,因此需要术前做到全面、精确的分期和评估,从而严格掌握局部切除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锡山;刘正;苗大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ELAPE)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重要术式。由于ELAPE 切除了更多的肿瘤周围组织,从而降低了环周切缘阳性率、肿瘤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形成的盆底巨大缺损增加了会阴伤口相关的并发症,因此,ELAPE术后盆底巨大缺损的修复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已报道的关闭盆底的技术主要有直接缝合和借助于自体或异体组织修复(大网膜或子宫填塞、肌皮瓣移植修复和生物补片修补等)。直接缝合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对自体或异体组织修复技术而言,每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公认的佳修复技术目前尚不明确。一项对比生物补片和臀大肌皮瓣修复盆底的综述指出,两种技术的术后并发症相似,但生物补片修复技术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花费减少,故推荐采用生物补片修复盆底。今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是组合使用几种技术来提高盆底修复的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佳的单一或组合技术尚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来证实。
作者:王振军;韩加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回顾历史,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已历经近200年的发展。1826年,法国Lisfranc为一位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实施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他牵开肛门后即用剪刀直接将肿瘤剪除,并切除了大约5 cm的直肠黏膜;术中由于出血较多,他使用纱布压迫直肠创面数小时后才得以止血[1]。1879年,Gussenbauer成功地完成了首例经腹直肠癌切除术。1884年,德国Czerny施行首例腹会阴联合切除,但是患者死于手术[2]。1885年,Kraske在德国第14届外科年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经骶尾部入路的直肠癌切除术”的文章,此后该术式被称为 Kraske 手术[3]。1897年, Cripps报道了首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908年,英国Miles报道了第1例根治性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4]。至此,直肠癌的手术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由于永久性人造肛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1938年,Dixon创立经腹直肠前切除术[5]。该术式保留了部分下段直肠和完整的肛管、肛门内外括约肌及其支配神经和肛提肌,保留了肛门生理位置及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1945年,Bacon创立了拖出切除术并保留肛门括约肌[6]。1948年,Brunschwig创立了盆腔多脏器整块切除[7]。此后,直肠癌的术式还在不断地改进,诸如直肠癌切除乙状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手术)[8]、结肠贮袋肛管吻合术[9]等。
作者:练磊;汪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影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收治的69例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与直肠 NET 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有9例(13.0%)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直肠NET大小、T分期及G分级有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是独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P=0.002,OR=46.000,95%CI:4.030~525.126)。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9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及G分级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有关(分别为P<0.01和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分期是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HR=2.285,95%CI:1.484~3.518)。 TNM分期Ⅰ期行局部和根治切除手术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及以上分期患者,行非根治切除与根治切除手术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直肠NET的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TNM与M分期两者交互作用影响患者的预后,故可以作为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预测因素。 TNM分期Ⅰ期的患者推荐行局部切除,Ⅱ期及以上的患者推荐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作者:陈悦;李强;宋纯;王永鹏;王旭;孟庆凯;张睿;刘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低位直肠癌解剖病理的深入认识,各种保肛手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相关的下切缘长度、新辅助治疗、手术适应证及术后并发症等问题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在临床实践中,兼顾长期生存与完整功能两全是当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低位保肛手术取得了长足进展。
作者:叶枫;赵任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也应运而生,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水平。本文通过解读2013版的《指南》内容,提出应该重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以用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中的作用,并合理选择分子靶向药物。同时,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时机选择、微创手术的应用和肝转移灶的局部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德祥;任黎;许剑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