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经纬;毕建威

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 治疗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 肿瘤, 完全切除, 手术切除, 患者, 化疗, 复发
摘要:手术切除一直是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即使肿瘤完全切除,亦有很多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而传统的放、化疗亦缺乏明显的效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院士荐书--《普通外科肿瘤学》

    自维也纳外科医生C. A. Theodor Billroth 首先打开腹腔至20世纪末,普通外科已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深邃宽广,自成体系的一门应用科学,其内涵也已远远超出手术的范围,涉及理论的更新、技术的突破、特别是某些传统观念的变革.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携带小鼠白介素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对胃癌细胞株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携带白介素12(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 CNHK200-mIL-12对胃癌细胞株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扩增增殖型腺病毒 Onyx-015及携带小鼠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L-12,利用 MTT法测定同一病毒滴度下联合应用不同浓度化疗药物及同一化疗药物浓度下联合应用不同滴度病毒对胃癌细胞株杀伤作用,并观察增殖型腺病毒联合化疗药物对裸鼠腹腔种植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当不同感染复数(MOI)=0.5时,增殖型病毒 Onyx-015、CNHK200-mIL-12对胃癌细胞 SGC-7901无明显的杀伤作用.加入化疗药物阿霉素(ADM)、氟尿嘧啶(5-Fu)和卡铂(CAP)后,两者对SGC-7901的杀伤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单纯使用化疗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10μg/ml的 5-Fu对 SGC-7901的杀伤作用不明显,单用增殖型腺病毒对 SGC-7901的杀伤作用也较弱,两者联合应用杀伤活性明显提高,与未加 5-F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试验证明:经 Onyx-015联合 5-Fu治疗后,裸鼠腹腔内肿瘤形成率为 1/6,而 CNHK200-mIL-12联合 5-Fu组未见腹腔内肿瘤生长,与单用增殖型腺病毒或单用化疗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 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能够提高胃癌细胞株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杀伤胃癌细胞株的作用中具有协同性.

    作者:薛绪潮;方国恩;王星华;毕建威;曹贵松;钱其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胃扭转误诊三例

    患者例 1 女, 53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左胸及上腹剑突下疼痛 10余年,每次发作疼痛较剧烈,持续时间 2~ 10 min不等,多伴恶心,可自行缓解.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心电图检查均正常而诊断为非特异型心绞痛,给予消心痛、复方丹参滴丸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作者:刘洪波;丛明华;姚青华;杨世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AdKDR-CDglyTK系统对结直肠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启动子驱动 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血管内皮细胞及结直肠癌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质粒 pAdEasy-KDR-CDglyTK和 pAdEasy-CMV-CDglyTK在 293细胞中包装、扩增后 ,体外感染表达 KDR的 ECV304、 SW620细胞株和不表达 KDR的 LS174T细胞株 ,观察其感染效率并以 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 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 5-氟胞嘧啶(5-FC)及更昔洛韦 (GCV)处理,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结果两种病毒滴度均为 2.0× 1012 pfu/ml.两种重组体对各细胞株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 RT-PCR方法检测发现:除感染 AdKDR-CDglyTK的 LS174T细胞外,感染 AdCMV-CDglyTK的所有细胞及感染 AdKDR-CDglyTK的其他两种细胞均有目的基因 CDglyTK的表达.该体系治疗结果提示: (1)感染 AdCMV-CDglyTK的所有细胞株和感染 AdKDR-CDglyTK的 ECV304、 SW620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且其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 P >0.05),与前两者相比感染 AdKDR-CDglyTK的 LS174T细胞对前药不敏感(均 P< 0.001); (2)双自杀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的疗效(均 P< 0.001); (3)该体系旁观者效应明显.结论 KDR基因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表达 KDR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结直肠癌肿瘤细胞.

    作者:黄宗海;苏国强;杨祖立;俞金龙;厉周;范应方;宋慧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定位价值

    目的探讨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手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通过小肠镜明确出血部位并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小肠镜术前的病灶定位与术中发现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但其中2例定性诊断不一致.结论 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值得肯定,是一项安全、直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作者:尹路;林谋斌;赵任;钱倩健;吴云林;张晨莉;许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克罗恩病82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 30年经外科治疗的 8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确诊 38例, 误诊率 53.7%.发病类型以腹痛、腹泻和腹部肿块为主,分别占 96.3%、 89.0%和 28.0%;其他还有瘘管形成、肠出血、肛门直肠周围病变,甚至肠外表现如口腔溃疡、鹅口疮性口腔炎.全组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小肠部分切除术 57例,结肠部分切除造口术 4例,回肠部分切除造口术 2例,小肠结肠短路手术 3例,内瘘者行小肠及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 3例,回肠穿孔修补术 2例,肠粘连松解术 6例,腹腔脓肿引流术并小肠造口术 3例,结肠癌变行根治术 2例.手术缓解(或有效) 73例(89.0%), 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死亡 2例.结论 克罗恩病临床类型多种多样,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维良;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张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肛门直肠局部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肉毒毒素 A治疗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方法对 8例经病理组织学和钡灌肠诊断证实为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截石位 3、6、9钟位,将肉毒毒素 A注射入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肌层内,总剂量 1.5 U/kg.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1年分别作肛门直肠测压,治疗后 3~6个月复查钡灌肠,以后每年钡灌肠复查 1次.结果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1年内所有患儿均能自主排便,未发现腹胀、便秘.有 3例 1年后再次出现便秘(3~5d排便1次)和轻度腹胀症状,但经扩肛后均迅速缓解.随访 1个月时,肛门直肠静息压 8例均较术前降低, 1年后复查 6例仍低于术前.术后 3~6个月复查钡灌肠, 8例扩张结肠均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肉毒毒素 A注射治疗短段型巨结肠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其损伤小,近期疗效良好;但作用机制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一华;彭强;刘铭;植勇;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生态免疫肠内营养保护肠屏障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脂多糖 (LPS)建立 SIRS大鼠模型, 6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标准营养组、免疫增强组、生态营养组、生态免疫组),分别给予不同构成的肠内营养剂 7 d,观察各组大鼠血浆 D-乳酸、二胺氧化酶 (DAO)以及尿乳果糖 /甘露醇 (L/M)比值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 7 d后,生态营养组大鼠血浆 D-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标准营养组和免疫增强组(P<0.05),但这 3组均高于生态免疫组 3倍或以上(P<0.01).血浆 DAO水平标准营养组显著高于其他 3组(P<0.01).注射 LPS后第 1天起,各组大鼠尿液 L/M比值均有大幅升高,至第 6天回落到注射前水平.第 1天时生态免疫组尿 L/M比值低于其他 3组(P<0.05),第 3天时标准营养组尿 L/M比值显著高于另外 3组(P<0.01),至第 6天各组已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应用免疫增强营养素和生态制剂的生态免疫肠内营养能更有效地保护肠屏障功能.

    作者:彭俊生;赵晓雷;詹文华;赵宗刚;尹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D44v9和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 CD44v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RT-PCR方法分别检测 46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 CD44v9 及 MMP-9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4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CD44v9 和 MMP-9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58.7%和 82.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8.7%和 47.8%),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CD44v9 和 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大小、分化高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且两者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D44v9和 MMP-9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性有关,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

    作者:张翠萍;张琪;武军;江月萍;朱德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胃癌患者血清选择素-E和整合素-β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选择素-E(E-selectin)和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技术检测 47例健康人(对照组)和 5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术前及术后7d血清 E-selectin、integrin β1和 ICAM-1含量,并进行对照.结果胃癌组患者术前血清E-selectin、ICAM-1及integrin β1均高水平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4.6%、33.3%和 28.1%. ICAM-1和 integrin β1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 0.01);但 E-selectin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其术前的表达水平与胃癌分期、胃壁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肿瘤根治性切除的患者3个黏附分子的血清浓度显著降低;而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其水平几乎保持不变;其高水平表达是患者预后的显著预测因子,但不能单独评估肿瘤分期.结论血清 E-selectin、ICAM-1和Integrin β1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肿瘤的病理进展及转移情况.

    作者:邵钦树;叶再元;凌志强;张威;陈学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004全国便秘基础与临床新技术演示研讨会纪要

    由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主办,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承办的 2004全国便秘基础与临床新技术演示研讨会于 2004年 11月 18至 21日在重庆召开.

    作者:张连阳;杨新庆;刘宝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迷你腹腔镜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

    目的评价迷你腹腔镜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 3月至 2004年 1月,应用迷你腹腔镜行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18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 15~ 45(平均 30) min;术后第 1天下床活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12~ 28(平均 22) h;术后第 2天开始进食, 3~ 5(平均 4) d痊愈出院,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3~ 18个月,全组术后恢复良好,均无复发.结论 选择性地应用迷你腹腔镜,行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小儿粘连性肠梗阻,操作简单,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姚干;李宇洲;梁健升;杨庆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手术切除一直是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即使肿瘤完全切除,亦有很多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而传统的放、化疗亦缺乏明显的效果.

    作者:经纬;毕建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手术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一、抗生素相关性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 colitis,AAC)的概念和命名肠道是人体大的细菌库,细菌种群在 500以上,其中许多是条件致病菌.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宿主肠道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屏障).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对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评价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绿支安对贲门癌根治术患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前瞻、对照原则,将 80例贲门癌根治术患者分为研究组(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组)及对照组(市售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组),每组 40例,术后第 1~7d予以全营养混合液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等氮等热卡,每 d输注时间不少于 12 h.比较患者体重变化,并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连蛋白,分析血浆氨基酸谱并计算氮平衡.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体重均有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明显,组间比较, P=0.0250.研究组较对照组恢复正氮平衡早 2 d.对照组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术后下降较研究组明显,两组比较 P=0.0446和 P=0.0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氨基酸谱分析,研究组术后 7 d缬氨酸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3);但精氨酸浓度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结论 复方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在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中,更有益于纠正患者负氮平衡,抑制肌蛋白分解,改善各营养指标.

    作者:李金茂;赖大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低热量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低热量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123例可切除胃癌患者随机分成 A、B两组,术后第 2天始分别接受低热量肠内营养(HEN组)和低热量肠外营养(HPN组).比较两组术后的氮平衡和营养、免疫指标.结果 HEN组术后氮丢失少,氮储留率(58.3%)高,术后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免疫球蛋白 IgA、IgG、IgM下降少, CD3和 CD4/CD8易恢复至术前水平;与 HPN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N支持有利于胃癌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改善.

    作者:王敏;詹利永;宋永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新辅助治疗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35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 35例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案.常规分割放疗,放疗总剂量 DT:46 Gy,每次 2 Gy,每周 5次.全身化疗 2个疗程,每次予以奥沙利铂 130 mg/m2,第 1天静脉点滴;甲酰四氢叶酸钙(CF) 200 mg/m2,第 1~ 3天静脉点滴;氟尿嘧啶(5-FU) 500 mg/m2,第 1~ 3天静脉点滴.治疗结束后 4~ 6周进行手术.结果 经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 7例,肿瘤平均缩小 34.4%, 65.7%的病例 T分期下降,淋巴结阴转率为 55.6%.根治切除 34例,其中腹会阴联合切除 18例,保肛手术 16例,保肛率为 45.7%.姑息性 Hartmann术 1例.随访至今,肝转移 2例,根治切除术后无 1例局部复发.保肛患者肛门功能良好.结论对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分期降低,提高手术切除率和保肛率.

    作者:冯海洋;李德川;楼荣灿;朱远;刘鲁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人肠旋转异常并结肠癌一例

    患者男, 45岁,农民.右上腹部间歇性疼痛 8~ 9年,曾行 B超、 CT、腹部平片等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阳性体征,以急性胃肠炎对症治疗能得到缓解,故未在意.症状加重 1年伴排黏液血便 6个月,于 2003年 12月 10日入院.

    作者:任培土;鲁葆春;阮新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GISTs)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伊马替尼治疗的 5例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其中有 4例曾接受1~ 3次手术)经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表达 c-kit基因,因肿瘤严重浸润或广泛转移已无手术指征,对射频和全身化疗无效.经伊马替尼 (400 mg/d)1~ 6个月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病情稳定;且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伊马替尼可有效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的 GISTs.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 (Kit)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剂有别于传统的化疗,是治疗 GISTs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方案.

    作者:沈坤堂;侯英勇;秦新裕;宋陆军;宿杰阿克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病理与质量控制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 已在欧洲确定为直肠癌治疗的标准术式[1]. TME的技术也趋于成熟[2].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外科医师已经接受了 TME的概念,并在努力实施这种手术.

    作者:顾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