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蔡阳;朱玮;封光华;夏金声;罗中尧;金慧成;林乃弓;钱锡元;张健

关键词:原发性,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临床误诊率, 早期症状, 术前诊断, 患者, 好发部位, 分析报告, 恶性肿瘤, 病理证实, 特异性, 结外型, 手术, 疗效
摘要:胃肠道是结外型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误诊率高,其疗效和预后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不同.我院1995~2001年共收治38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检测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56例胃癌中,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5%,hMSH2蛋白为100%;在Ⅰ、Ⅱ期胃癌、胃窦部胃癌、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中,hMLH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hMLH1蛋白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在胃癌各期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结论hMLH1蛋白可能与早期和(或)胃窦部胃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陈国庭;尹浩然;朱正纲;刘炳亚;林言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约50%~70%,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中约50%是肝转移所致,如何处理肝转移成为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1].

    作者:陈亚进;杨明智;陈积圣;闵军;张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第七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先天性双卵黄管纤维索带致绞窄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男,20岁.右下腹疼痛8h,伴呕吐,于1999年7月29日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患者因饱餐后出现右下腹、脐周及腰背部持续性闷胀痛,疼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既往于幼年时曾有脐周疼痛发作史及右腹股沟斜疝史.

    作者:刁同进;李又林;赵晓东;严玉平;王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五期胃肠外科新技术应用研修班报名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消化道原发性间叶肿瘤是一种异源性肿瘤,由几组不同的整体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缺乏定向分化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作者:宋明;王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诱导抗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肿瘤疫苗诱导的抗胃癌效应对荷瘤裸小鼠的作用.方法使用胃癌细胞冻融抗原,体外致敏从小鼠骨髓诱导分化来源的DCs成为肿瘤疫苗,用其来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得到肿瘤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其对荷瘤裸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早期凋亡诱导作用.结果经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得到大量形态典型、具备强烈刺激增殖能力、高表达CD1a、CD11c、CD40和CD80的DCs.肿瘤抗原致敏DCs刺激脾脏淋巴细胞成为CTL后,可显著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并致瘤细胞早期凋亡增加.结论DCs肿瘤疫苗可通过CTL的作用,抑制荷瘤裸小鼠的胃癌细胞生长及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

    作者:雷晓;余佩武;石彦;万颖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再切除7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199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残胃断端再发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Ⅰ式2例,BillrothⅡ式5例).首次手术到残胃断端再发癌诊断平均间隔时间461个月(25~66个月).再手术均为残胃全切,其中6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和(或)部分肝切除.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286%.结论早期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残胃断端再发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振华;秦华东;张建国;果永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P27KIP1和P53及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P27KIP1、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567%、511%;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恶性程度增加,P27KIP1、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53阳性表达则相反;P27KIP1与P53、P21WAF1/CIP1表达显著相关(P<005);P27KIP1、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P5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27KIP1、P53、P21WAF1/CIP1异常表达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胃癌的发生,其蛋白检测尤其是P27KIP1、P21WAF1/CIP1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杜少陵;黄文斌;李树仁;陈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意义及消化道重建的佳术式.方法总结分析我科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及各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580例,随访率943%.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453%、325%.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07例,姑息性切除术108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489%与5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比同期近侧胃大部切除术466例5年生存率202%,全胃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P<005).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手术死亡率为29%.消化道重建术式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对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除皮革样胃癌、胃体癌、多原发癌以及残胃癌应行全胃切除术外,贲门区癌无论早、晚期,只要一般条件许可,应常规行全胃切除术,以提高生存期.消化道重建术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建中;卢辉山;黄昌明;吴心愿;官国先;王川;郑朝晖;张祥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指导合理清除淋巴结的意义.方法通过185例D2以上手术切除的转移淋巴结资料,对各站、各组转移淋巴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常分布在第Ⅰ、Ⅱ站各组淋巴结,其中No.6多,No.12~14v各组亦有一定的转移率;(2)第Ⅰ站各组淋巴结转移后,易发生第Ⅱ站No.7及No.8a淋巴结转移;(3)第Ⅱ、Ⅲ站中存在两个中间淋巴结群,一个由No.1、No.7及No.9组成,另一个由No.8a及No.12组成.No.3、No.4d、No.6及No.4d可分别预测No.8a、12群及No.1、7、9群转移;(4)跳跃转移占103%,其中超越第Ⅱ站者4例.结论(1)胃下部癌根治术应强调扩大清除淋巴结,范围至少达D2,并应注意彻底清除No.6、No.7及No.8a;(2)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2版规定的胃下部癌D2清除范围欠充分,部分病例需清除No.12~14v;(3)中间淋巴结群No.8a、12群及No.1、7、9群应整体清除,No.3、No.4d、No.6术中活检,预测它们的转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4)D2清除术的有效性受跳跃转移的干扰.

    作者:毛伟征;陈峻青;王舒宝;徐惠绵;戴冬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道是结外型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误诊率高,其疗效和预后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不同.我院1995~2001年共收治38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蔡阳;朱玮;封光华;夏金声;罗中尧;金慧成;林乃弓;钱锡元;张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证实了以往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神经鞘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光镜)是不全面的,它们属于一类间叶性肿瘤,是一个从良性到高度恶性都有的概念,现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1].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GIST较为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1例GIST,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于志强;朱立元;王有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灌肠致乙状结肠穿孔一例

    患者女,65岁.灌肠后全腹剧痛4h,于2001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习惯性便秘50年,长期用温盐水灌肠导泻,4h前用约500ml温盐水自行灌肠导泻后出现全腹剧痛,不能平卧.

    作者:石彦;宋爽;余佩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发胃癌胃切除范围的研究

    目的明确多发胃癌的合理胃切除范围.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发早期胃癌及背景黏膜上分布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状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和癌抑制基因产物变异型P53蛋白的阳性率.结果分化型多发早期胃癌与其背景黏膜上的异型增生病变的分布一致,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03%)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及肠上皮化生黏膜(78%,210%),且高度异型增生病变的PCNA阳性细胞率(389%)与癌(441%)相近.与此同时,变异型P53蛋白在异型增生病变中被发现,并随其异型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分化型多发胃癌及具有高度癌变潜能的异型增生病变主要分布于幽门腺、中间带领域.因此,多发胃癌切除时应将幽门腺领域、中间带领域一并切除.

    作者:胡祥;毕伟;安伟德;刘革;吴功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一期外长产治疗内镜新进展研修班报告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

    1980年2月至2001年3月,我院收治了19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德;孙玉成;金恩鸿;李哲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肠系膜精原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76岁.持续性右下腹疼痛10d,伴寒战、发热,于1999年5月9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9.3℃,右下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并可触及一8cm×6cm大小的肿块.

    作者:张运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阑尾周围脓肿致阑尾子宫瘘一例

    患者男,45岁,右下腹包块13个月.发现包块时约鸡蛋大小,近几个月增大较明显,站立时有胀痛感,大便无异常改变,无恶心、呕吐、发热.于2001年5月18日入院.

    作者:薛文龙;李庆;卜德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