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同进;李又林;赵晓东;严玉平;王志远
患者女,19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4h,伴发热,于2001年8月22日入院.体检:体温37.9℃,脉搏86次/分.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正常,腹平坦,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及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及腰大肌试验(±).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32g/L,白细胞20.1×109/L.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遂于硬膜外麻醉下经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右侧髂窝处无脓血性分泌物,回盲部游离,其下位可见阑尾长约7cm,直径约1cm,系膜较长,浆膜充血不明显,遂切除阑尾.因术中见阑尾组织炎症反应与临床表现不相符,进一步探查回盲部及末段回肠后,意外发现回盲部内上方还有一阑尾,长约6cm,充血肿胀明显,呈紫黑色,未见穿孔及粪石,根部未见脓苔,周围有少许渗液,系膜短,紧贴回盲部,两阑尾根部相距4cm,逆行切除阑尾,术后检查两标本均有黏膜空腔管道及盲端.病理诊断:双阑尾,其一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其二是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作者:傅岳武;王树声;杨明;陈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20岁.右下腹疼痛8h,伴呕吐,于1999年7月29日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患者因饱餐后出现右下腹、脐周及腰背部持续性闷胀痛,疼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既往于幼年时曾有脐周疼痛发作史及右腹股沟斜疝史.
作者:刁同进;李又林;赵晓东;严玉平;王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DNA倍体异常与结直肠癌预后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82例Ⅱ、Ⅲ期结直肠腺癌癌组织标本的DNA倍性.结果在82例标本中,二倍体36例,占439%,异倍体46例,占561%.近侧结肠癌的二倍体数目明显多于远侧结肠癌(分别为657%和277%,P=0001),DNA倍性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关系.全组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DNA异倍体肿瘤患者术后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二倍体患者(P=0043).此外,在近侧和Ⅱ期结直肠肿瘤中,均以异倍体组患者的预后为差(分别为P<00001;P=00005).结论流式细胞DNA倍性分析有助于阐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洪义;顾晋;金山;薛钟麒;王怡;徐光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胃肠道是结外型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误诊率高,其疗效和预后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不同.我院1995~2001年共收治38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蔡阳;朱玮;封光华;夏金声;罗中尧;金慧成;林乃弓;钱锡元;张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65岁.灌肠后全腹剧痛4h,于2001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习惯性便秘50年,长期用温盐水灌肠导泻,4h前用约500ml温盐水自行灌肠导泻后出现全腹剧痛,不能平卧.
作者:石彦;宋爽;余佩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45岁,右下腹包块13个月.发现包块时约鸡蛋大小,近几个月增大较明显,站立时有胀痛感,大便无异常改变,无恶心、呕吐、发热.于2001年5月18日入院.
作者:薛文龙;李庆;卜德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提高胃癌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间经外科治疗的5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1例行胃癌切除术,切除率952%.其中根治性切除405例(808%),姑息性切除96例(192%).手术死亡率09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5%.随访5~10年,总的5年生存率为353%.其中根治性切除组为434%,姑息性切除组为73%,未行肿瘤切除组为0.胃癌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746%,Ⅱ期560%,Ⅲ期250%,Ⅳ期10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根据病期早晚、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浆膜改变、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生物学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施行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作者:詹友庆;李威;孙晓卫;仲坚;徐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GISMT)的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GISMT中MVD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MVD、VEGF的表达按平滑肌瘤、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高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的顺序依次明显增高(P<001或P<005).同时,MVD、VEGF的表达与肿瘤良、恶性的生长方式、肿瘤大小、肿瘤中心有无坏死亦有明显关系(P<001或P<005).MVD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1).而VEGF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则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1).此外,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组的MVD(P<001).结论MVD、VEGF是反映GISMT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标志物,联合测定可以互补作为判断GISMT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春生;秦晔;王强;孙威;赵毅;王明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现就我院近40年来收治的82例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汪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78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同时或异时结直肠多原发癌134例,占3.2%;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39例,占0.9%.结直肠多原发癌伴结直肠腺瘤96例,占71.6%,以管状腺瘤多见,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可使其术前检出率从48.3%(1990年以前)提高到91.4%(1990年以后),1990年后行术后结肠镜检查并及时治疗结直肠腺瘤使术后异时癌的发生率由1.5%降至0.7%.结论结直肠多原发癌和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应注重术前行全结直肠纤维镜检查,术中全面探查和术后随访.
作者:屠世良;邹寿椿;王辉;邓高里;刘放;董全进;郭杰;王仁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指导合理清除淋巴结的意义.方法通过185例D2以上手术切除的转移淋巴结资料,对各站、各组转移淋巴结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常分布在第Ⅰ、Ⅱ站各组淋巴结,其中No.6多,No.12~14v各组亦有一定的转移率;(2)第Ⅰ站各组淋巴结转移后,易发生第Ⅱ站No.7及No.8a淋巴结转移;(3)第Ⅱ、Ⅲ站中存在两个中间淋巴结群,一个由No.1、No.7及No.9组成,另一个由No.8a及No.12组成.No.3、No.4d、No.6及No.4d可分别预测No.8a、12群及No.1、7、9群转移;(4)跳跃转移占103%,其中超越第Ⅱ站者4例.结论(1)胃下部癌根治术应强调扩大清除淋巴结,范围至少达D2,并应注意彻底清除No.6、No.7及No.8a;(2)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2版规定的胃下部癌D2清除范围欠充分,部分病例需清除No.12~14v;(3)中间淋巴结群No.8a、12群及No.1、7、9群应整体清除,No.3、No.4d、No.6术中活检,预测它们的转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4)D2清除术的有效性受跳跃转移的干扰.
作者:毛伟征;陈峻青;王舒宝;徐惠绵;戴冬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检测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56例胃癌中,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5%,hMSH2蛋白为100%;在Ⅰ、Ⅱ期胃癌、胃窦部胃癌、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中,hMLH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hMLH1蛋白的表达与PCNA的表达在胃癌各期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1).结论hMLH1蛋白可能与早期和(或)胃窦部胃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陈国庭;尹浩然;朱正纲;刘炳亚;林言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证实了以往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神经鞘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光镜)是不全面的,它们属于一类间叶性肿瘤,是一个从良性到高度恶性都有的概念,现统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1].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GIST较为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1例GIST,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于志强;朱立元;王有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传输性便秘(STC)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检测患者结肠mu、kappa阿片受体,观察其含量变化.结果STC患者结肠mu阿片受体的大结合数(Bmax)和解离常数(KD)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Bmax400950比96304pmol,KD431314比179839pmol);kappa阿片受体含量检测亦有类似结果(Bmax:375073比45264pmol,KD485407比141016pmol).结论STC患者阿片受体含量增加,内源性阿片肽活性增加.提示采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可能是治疗STC的一个新途径.
作者:王亚旭;时德;刘宝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27KIP1、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567%、511%;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恶性程度增加,P27KIP1、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53阳性表达则相反;P27KIP1与P53、P21WAF1/CIP1表达显著相关(P<005);P27KIP1、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P5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27KIP1、P53、P21WAF1/CIP1异常表达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胃癌的发生,其蛋白检测尤其是P27KIP1、P21WAF1/CIP1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杜少陵;黄文斌;李树仁;陈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肿瘤疫苗诱导的抗胃癌效应对荷瘤裸小鼠的作用.方法使用胃癌细胞冻融抗原,体外致敏从小鼠骨髓诱导分化来源的DCs成为肿瘤疫苗,用其来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得到肿瘤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观察其对荷瘤裸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早期凋亡诱导作用.结果经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得到大量形态典型、具备强烈刺激增殖能力、高表达CD1a、CD11c、CD40和CD80的DCs.肿瘤抗原致敏DCs刺激脾脏淋巴细胞成为CTL后,可显著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并致瘤细胞早期凋亡增加.结论DCs肿瘤疫苗可通过CTL的作用,抑制荷瘤裸小鼠的胃癌细胞生长及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
作者:雷晓;余佩武;石彦;万颖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意义及消化道重建的佳术式.方法总结分析我科615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及各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580例,随访率943%.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453%、325%.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07例,姑息性切除术108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489%与5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比同期近侧胃大部切除术466例5年生存率202%,全胃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P<005).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手术死亡率为29%.消化道重建术式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对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除皮革样胃癌、胃体癌、多原发癌以及残胃癌应行全胃切除术外,贲门区癌无论早、晚期,只要一般条件许可,应常规行全胃切除术,以提高生存期.消化道重建术采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建中;卢辉山;黄昌明;吴心愿;官国先;王川;郑朝晖;张祥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