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比较

庞力;周良辅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微侵袭手术
摘要:目的比较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定向引流术)和锁孔血肿清除术(锁孔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用范围.方法观察44例定向引流术和70例锁孔术各项临床指标、近期(术后1个月)和远期(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预后优良率、近期死亡率、远期预后优良率、远期死亡率在定向引流术组和锁孔术组中分别为:29.5%和35.7%,36.4%和45.7%,4.6%和12.9%,64.3%和65.6%,4.8%和1.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t-PA溶栓引起的脑出血并发症

    作者:贺道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迷路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附5例报告)

    大型听神经瘤听力往往已经丧失,所以其手术重点主要在于面神经的功能保留,因而近年经迷路入路及中颅凹入路又多被神经外科医师所重视.作者1999年采用经迷路入路切除了5例大型听神经瘤,作初步尝试,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保平;张翼;胡乐农;叶锦平;何士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后PKC亚型的表达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亚型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缺氧再灌注损伤后采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PKC亚型表达.结果PKCβⅠ型表达明显增加,PKCα、βⅡ、ε、δ亚型无明显变化.结论PKCβⅠ型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良平;徐如祥;瞿文军;邹玲;蔡颖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9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应用内窥镜辅助锁孔手术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经翼点锁孔开颅后,应用手术显微镜初步显露动脉瘤后,置入硬性神经内镜了解动脉瘤颈及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动脉瘤夹闭后再次用内镜了解夹闭情况.结果术后9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开颅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使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手术时间缩短,术后病人恢复快,且不影响美容.

    作者:王智;肖玉强;王玉春;付立旗;曹振宇;邢立举;付振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型脑干动静脉畸形伴动静脉瘘出血的治疗

    1病例报告男性,13岁,因头痛2h,昏迷lh,于1998年2月1日第一次入院,询问病史,患儿自幼即有行走不稳.入院查体:深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2mm,右侧4mm,光反射消失;左侧肢体软瘫,右侧肢体硬瘫.急诊头颅CT示脑干出血(桥脑、中脑交界处)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急诊行脑室外引流,术中见脑脊液压力异常升高,术后第2天转至中度昏迷,瞳孔对光反射灵敏,第4天头颅CT示扩大的脑室有明显缩小.

    作者:郭希高;刘杰明;李子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解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分析

    本文就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病理改变等作一综述.

    作者:张海斌;刘建民;凌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锥颅穿刺在抢救脑疝中的临床作用

    脑疝为颅内血肿常见并发症,单纯给予脱水利尿剂常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及早行锥颅引流术,抽吸引流出部分血液,降低颅内压并配合脱水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不仅降低了死亡率,且为下一步行开颅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适用于特急性颅内血肿的紧急抢救.现将我们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赵阳;李艳红;黄英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导航辅助下的颅内微侵袭手术

    目的研究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术前的导航工作站依据三维影像显示的病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特点设计手术入路、规划手术范围,术中在观察棒及镜内导航下寻找病灶.结果导航下完成75例手术,均准确定位,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结论神经导航在部位深、病灶小或边界不清、肉眼难以识别的胶质瘤等手术中应用,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

    作者:刘宏毅;常义;张锐;邹元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分析本组9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所采用的手术方式,29例经颅入路,61例经鼻-蝶入路,2例联合入路.结果92例诊断明确,手术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率达81.5%,除2例术后出现单眼失明外,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无手术死亡.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必须进行综合判断和综合治疗.

    作者:计颖;魏建军;汪业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目的介绍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4年3月~2001年3月采用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812例.手术沿一侧鼻腔置牵开器抵蝶窦腹侧壁,弧形切开鼻中隔根部和蝶窦腹侧壁粘膜后翻向外侧,咬除鼻中隔根部少许骨质即进入蝶窦,随后按经蝶窦入路常规方法切除肿瘤.同时对手术技巧特别是肿瘤切除和手术定位技巧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定位准确,手术经过顺利.微腺瘤内分泌学治愈率为137/158,术后影像学检查大腺瘤全切率为455/601,巨大腺瘤(≥5cm)全切率为23/53.无局部感染、死亡和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理想的手术入路.

    作者:孙炜;庞琦;张庆林;徐淑军;邵毅;鲍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神经源性高血压,约占人群高血压病人中的95%以上,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近20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采用颅内神经微血管减压的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得了一些成功.这可能为高血压的病因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也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傅华;孙克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目前认为,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在栓塞的方法、保持颈内动脉(ICA)的通畅和球囊的充盈等方面还无一致的看法.本文报告我院从1996年1月到2000年7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4例TCCF.

    作者:陈军;陈覃;施辉;李爱民;王富元;吴海滨;江伟;刘希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松果体区肿瘤的X刀治疗(附8例报告)

    我院自1997年以来,使用X刀治疗8例松果体区肿瘤病人,经随访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1~85岁.主要临床表现:头痛6例,复视2例,脑积水1例,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显示松果体区圆形高密度占位性病变,体积小为0.5cm×1cm×1cm,大为3cm×3cm×2.6cm.

    作者:李文超;廖贤;李春森;陈文斗;陈国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23例,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Ⅱ级病人中,预后良好者(GOS评分4~5分)为100%,Ⅲ~V级病人中分别为95%、78%、50%,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92%、6%、2%,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81%、13%、6%,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有关,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载瘤动脉的形态影响GDC栓塞的操作,采用双弯塑形,有利于动脉瘤的超选与致密填塞.而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周晓平;倪宝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急诊手术中B超的应用

    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术中常会发生脑膨出,迫使神经外科医师不得不进行探查和减压,有创探查招致脑细胞的损伤将影响到神经功能的康复.我院自1987年起,对术中判断有困难的急性脑膨出实施术中B超检查,为手术顺利进行,减少脑损伤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唐运涛;刘伦波;彭涛;刘第模;梅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附14例报告)

    目的评估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有效性.方法14例DAVF病人,其中海绵窦区8例,横窦、乙状窦区5例,Galen静脉1例,均经静脉途径栓塞.结果随访时间1个月~4年,临床治愈10例,症状缓解4例.影像学:瘘口完全消失8例;部分消失6例,但血流明显缓慢.结论经静脉途径栓塞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于建军;凌锋;张鹏;宋庆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比较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定向引流术)和锁孔血肿清除术(锁孔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用范围.方法观察44例定向引流术和70例锁孔术各项临床指标、近期(术后1个月)和远期(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预后优良率、近期死亡率、远期预后优良率、远期死亡率在定向引流术组和锁孔术组中分别为:29.5%和35.7%,36.4%和45.7%,4.6%和12.9%,64.3%和65.6%,4.8%和1.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

    作者:庞力;周良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兔颈总动脉动脉瘤中药白芨胶栓塞研究

    目的探讨动脉瘤中药白芨胶液体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10只兔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将超微导管插至动脉瘤腔并进行中药白芨胶液体栓塞,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组织病理标本观察栓塞前后瘤腔及载瘤动脉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7只瘤腔全部闭塞,3只瘤腔大部被白芨栓塞.栓塞后半年组织病理标本示10只动脉瘤瘤腔均完全闭塞,8只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通畅,2只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闭塞.未见血管壁明显炎症及远端组织缺血表现.结论应用中药白芨胶栓塞动脉瘤具有可行性.

    作者:丁永红;戴大英;程瑞新;耿坚;朱琼;黄学箐;丁乃时;张善生;张忠;罗其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确立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71个.结果发生并发症4例次,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人均获临床治愈.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姚国杰;马廉亭;余泽;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深部脑脓肿

    我院1998年8月~2000年3月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穿刺治疗深部脑脓肿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65岁,病程10天~5个月,7例均经CT确诊.多发性脓肿2例,单发多囊性脓肿1例,总共11个脓肿分布如下:基底节区2个,鞍区1个,桥小脑角1个,颞叶深部4个,额叶深部3个.

    作者:戴荣权;李之邦;汪海关;陶荣真;周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