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报告甲型H1N1病例已逾百例世卫组织将警戒级别提至高级严格防控甲型H1N1流感

关键词:甲型, 确诊病例, 世卫组织, 警戒, 最高级, 内地, 流感, 卫生部, 治愈
摘要:卫生部10日通报,我国内地共新增1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至此我国内地共报告11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治愈出院58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解读甲流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内固定系统倒置固定治疗股骨近段及转子下骨折

    股骨近段及转子下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骨折,骨折线常位于股骨近端并累及股骨上段和中上段,目前尚无统一的名称.

    作者:洪劲松;潘永雄;李中万;杨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我国报告甲型H1N1病例已逾百例世卫组织将警戒级别提至高级严格防控甲型H1N1流感

    卫生部10日通报,我国内地共新增1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至此我国内地共报告111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治愈出院58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杂中足损伤的临床治疗

    目的 回顾复杂中足损伤的临床治疗,评价其临床治疗的特点及要点.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问收治22例复杂中足损伤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伴有软组织缺损者5例.急诊收治患者13例,另9例为外院已处理的患者.急诊患者中仅1例行舟骨和中间、外侧楔骨的关节融合,其余均行复位和内固定.转诊患者:2例行距舟关节融合,3例行Lisfranc关节融合伴1例行趾近节截除,1例行舟楔火节融合,1例行跗横火节融合,1例行内侧柱截除,1例行外侧柱重建.5例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4例行游离前锯肌移植,1例行腓肠神绛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5~44个月,平均17.5个月.急诊患者随访时的主要后遗症状为长时问行走后疼痛,2例患者经应用局部封闭及非甾体类镇痛药治疗后症状缓解.转诊患者中,2例行走时易疲劳、酸痛;2例外侧第4、5跖骨头跖侧胼胝伴疼痛;1例前、中、后足僵硬,同时存在足内肌较广泛的萎缩,有较重的行走疼痛;内侧柱截除的患者有足弓塌陷、后足外翻的表现,使用特制鞋行走.急诊收治患者AOFAS评分为(80.3±8.7)分,转诊患者为(60.1±16.3)分.结论 复杂的中足损伤应在允分了解功能解剖、创伤病理的基础上早期手术,解剖复位和牢靠同定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徐向阳;李鸿庆;刘津浩;朱渊;徐继平;钱龙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肱骨近端骨密度的测量及其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e 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虽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忐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 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 SD和RMS 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 SD=0.011 g/cm2,RMS 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晕(59.4±7.5)kg,平均BMI 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 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苗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人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作者:朱前拯;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浓度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目的 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佳标记浓度、时间及细胞毒性,探讨作为山羊BMSCs标记及示踪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10个月龄健康中国青山千骨髓.贴壁培养并鉴定.以浓度分别为5、10、15和20 μmol/L的BrdU标记第4代细胞,分别记为A、B、C、D组;末用BrdU标记的细胞作为卒白对照组(E组).分别标记12、24、48和72 h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标记阳性率,锥虫蓝拒染法检测标记后细胞存活率.结果 原代及传代培养的山羊BMSCs态主要为梭彤,经诱导后能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胞核呈绿色荧光.随着标记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各实验组标记阳性率逐渐增高,于15 μmol/L孵育48 h后,其标记率可达剑(93.32±3.25)%,与15 μmol/L孵育72 h和20 μmol/L孵育48,72 h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绀各时间点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空白对照组标记阳性率均为均为0.锥虫蓝拒染实验示各组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dU浓度为15μmol/L,标记时间为48 h时,对山羊BMSCs可得纠佳的标记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晓强;李旭;金丹;黎健伟;吴涛;江汕;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置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评价采用微创前置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对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肱二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上臂前侧远离骨折部位的小切口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O)置入4.5 mm窄动力加压钢板治疗20例肱骨十中、下段闭合性骨折患者.观察术后桡神经功能、肌皮神经功能、前后何肱骨干力线、骨折愈合时间和后一次随访时肱二头肌肌力.结果 4例患者术后出现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小,无医源性桡神经麻痹患者.肱骨干前后位X线片示骨折远、近端0°成角7例,2例内翻成角达11°,内翻成角2°、3°、4°、5°、6°、7°和10°各1例.外翻成角3°,4°、6°和7°各1例.19例患者得到平均10.4个月(8~32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4周(4~32用).伞部患者肱三头肌肌力均为5级.结论 采用前置钢板微创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巾、下骨折不会损伤桡神经和肱二头肌,但可能会干扰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功能.

    作者:安智全;何小健;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个体化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通过与常规手术比较,探讨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个体化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二踝骨折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设计手术组(A组)12例,常规手术组(B组)12例.A绀手术前采取CT三维重建、计算机模拟、快速成型与个体化标本预手术.比较两组的切开暴露时间、复位与固定时间及手术疗效优秀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5个月.两组切开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P=0.102);A组手术复位与固定时间为(45.43±9.38)min,低于B组(58.61±12.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8,P<0.05);A组于术疗效优秀率为83.3%,B组手术疗效优秀率为66.7%.结论 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个体化技术可提高三踝骨折手术效率与精确度.

    作者:章莹;万磊;尹庆水;吴文;谭新宇;谢会斌;刘汉辉;张海燕;周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曹奇勇;吴新宝;蒋协远;朱仕文;吴宏华;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对三踝骨折诊疗的指导作用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X线片是其基本的检查手段,可以满足骨折脱位的筛查需要,但对于复杂的踝关节骨折X线片诊断的敏感性一般或较差.

    作者:朱仲庚;董斌;方镇洙;秦涛;麻文谦;王逸群;徐小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愈合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lebral fractures,OVF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随着人口平的老龄化,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1-2].随着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彤术的开展,人们发现骨质疏松件椎体骨折同其他骨折一样,也存在骨不愈合现象.

    作者:王根林;杨惠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1].青年患者常山高能量损伤导致,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通常低能量的损伤即可导致骨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这种骨折的发生率亦有所增加.

    作者:姜柏林;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和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作者:高梁斌;陈嘉裕;张亮;张志;付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导航下与传统方法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导航下与传统方法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期间接受导航下与传统方法应用DHS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资料.导航下DHS内固定组(导航组)25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4例,Ⅱ犁11例.传统DHS内固定组(传统组)31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16例,Ⅱ型15例.比较两纽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X线暴露时间、内科并发症、3个月内骨折愈合率、内置物并发症及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结果 与传统绀比较,导航组切口小、术中出血少,X线暴露时间少、术后卧床时间短及3个月内骨折愈合牢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23例患者术后获11~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2例火访.传统组30例患者术后获14~23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例因心血管意外而于1年内死亡.术后1年髋火节功能Harris评分:导航组(91.3%)优于传统组(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术后3例发生内科并发症,1例发生内置物并发症;传统组术后9例发生内科并发症,5例发生内置物并发症,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导航下DHS内固定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卧床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李锋生;陈瑞光;梁伟国;刘向荣;叶冬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外固定与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比较

    通过四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等级Ⅱ级),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外固定(EF)与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任何一种治疗方式都没有绝对优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生咖啡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

    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更多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接受了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

    作者:梅昕;杨惠林;王根林;孟斌;干旻峰;戴思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2例踝父节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美国足踝机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骨折部位的疼痛评估(VAS评分)、患者满意度、踝关节活动度.并对踝关节健侧与患侧的关节活动度差异,以及不同AO分型之间、骨折累及不同部位(单踝、双踝、三踝骨折)之间、不同随访时限之间这二种情况下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5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AOFAS评分平均为93.6分,优良率100%;VAS评分平均为0.17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为9.62分.健、患侧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O分型之间、骨折累及小同部位之问、不同随访时限之问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海林;徐人杰;王静;张殿英;付中国;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