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泰;李晓文;欧春培;利春叶
骨盆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多合并其他部位损伤[1],在全身所有骨折中约占3%,且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3].
作者:孙旭;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筋膜间室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而出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迅速发展为肌肉坏死,肢体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55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通过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钦泰;李晓文;欧春培;利春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骨折之一,伤者以青壮年为多见[1],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70%~75%的骨折涉及距下关节面,骨折常移位明显,极易造成跟距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或者骨折畸形愈合后导致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预后较差,致残率高达30%[2-3].
作者:黄久勤;王传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以明胶凉尼平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SD大鼠胫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60只SD大鼠制备右侧胫骨上端骨缺损模型,并将切除的骨质磨成颗粒骨,随机分为四组(n=15),A组为空白组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单纯填充明胶、京尼平,C组单纯植入自体颗粒骨,D组填充明胶、京尼平和自体颗粒骨.各组术后10 d、4周和8周时各处死大鼠5只,取材检测,通过观察大体标本、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修复能力. 结果 在术后各时期,从大体观察、X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表明C、D组均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A、B组的骨修复效果相似但明显差于C、D组.材料植入10 d时,D组复合物表面均形成明显的纤维包裹,植入物不会再移动,打开包膜后,材料均可被夹起而不散开,C组颗粒骨有部分移位于周围软组织间隙. 结论 明胶、京尼平具有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作者:曾荣;金勋杰;吴少科;郭伟韬;胡资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骨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及软骨基因表达谱,探讨骨性关节炎与各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只Wistar种大鼠,随机分为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骨性关节炎模型组进行骨性关节炎造模.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根据遗传学中心法则,利用基因互补配对原理,用含有588个基因的大鼠基因表达谱芯片从基因表达水平在同一载体上同时进行多基因检测,研究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滑膜基因表达谱,动态、整体、定量地考察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种类、数量的改变. 结果 骨性关节炎模型组12周时可见关节软骨失去光泽,呈灰黄色,软骨变薄、碎裂,滑膜充血水肿.正常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骨性关节炎表现.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软骨及滑膜的基因表达谱相比,骨性关节炎模型组大鼠软骨与滑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82个,主要基因种类包括生长因子类基因、免疫基因、细胞凋亡基因、生长发育基因、疾病相关基因、能量相关基因及其他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7个,下调基因55个. 结论 本研究在骨性关节炎大鼠软骨与滑膜中检测出的82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相关,为进一步基因治疗骨性关节炎提供了重要讯息.
作者:陈宏贤;朱伟民;王大平;牛琼;欧阳侃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骨科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临床症状隐匿,常导致严重后果,甚至肺栓塞(pulmouary thromboembolism,PTE)死亡.我国学者报道国内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5.7%~61.0%,天津医院报道2年中有6例创伤骨折患者死于PTE[1].
作者:彭朝安;王介毅;孙华斌;李小双;叶刚;肖兢;张畅;喻紫晨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CT观测与评价金属置入物与周边骨组织结合状况的优势. 方法 选取大鼠股骨标本8个、犬股骨标本6个、羊L2椎体标本8个,大鼠股骨标本置入钛合金髓内钉,犬股骨标本置入低弹性模量钢板、螺钉,L2椎体标本置入椎弓根螺钉.首先应用标准扫描协议,分别采用不同标本放置方法 (上下单一放置和水平多标本放置、内置钉一般放置和轴向中心放置),观测对比伪影消除效果;然后分别采用标准扫描协议与增强扫描协议(即高能量360°扫描协议),双标准校样校准,对比分析金属置入物与周边骨组织的扫描重建效果、伪影影响及三维测试结果 . 结果 在消减金属固定物引起的伪影方面,增强型扫描协议明显优于标准型扫描协议.采用钉体与周边骨组织三维分割等校正措施后,可有效获得周边骨组织精确的密度与结构参数. 结论 通过优化扫描协议和伪影校正方法 ,显微CT能够有效观测金属置入物与周边骨组织的结合与生长状况.
作者:王军;毕龙;付军;白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3岁,高处坠落致全身多处受伤,右髋关节活动受限9 d于2007年7月11日入院.患者9 d前从五层楼坠落,致胸部、腹部、髋关节多处受伤.受伤当时胸部疼痛,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肾挫伤及包膜下血肿、骨盆骨折、右髋臼骨折、右股骨颈骨折.
作者:朱仕文;王满宜;吴新宝;杨明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今年3月份以来,一些国家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波及全球五大洲12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的确诊病例数89922例,死亡病例382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老年髋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术后死亡率,探讨术后患者死亡的原因. 方法 对1999年3月至2008年1月得到随访的349例老年(60~98岁)髋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总体死亡率和术后1年内死亡率,分析其构成特点及术后患者死亡的原因. 结果 手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死亡率为8.9%(31/349),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5.4%(19/349).围手术期死亡3例,随访期内死亡28例.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血管事件(7例)、呼吸功能衰竭(7例)、慢性疾病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肿瘤(5例)、脑血管疾病(2例)、肝硬化(2例)、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脑外伤(1例),另1例原因不详.统计结果 显示年龄、性别是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患者死亡率(1.8%)低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患者(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07,P=0.006);女性患者的股骨颈骨折发生率(59.4%)明显高于男性(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40,P=0.006). 结论 与相关文献比较,手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能够获得较低的死亡率.完善术前准备,选择微创的手术方法 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作者:党育;周靖;付中国;张殿英;芦浩;王天兵;徐海林;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病率约占骨折总发病率的4%~5%[1].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肱骨近端骨折为第三大常见骨折类型(仅次于髋关节骨折与桡骨远端骨折)[2].虽然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没有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可以通过颈腕吊带制动、功能锻炼等保守疗法治愈,
作者:刘晓宇;马胡晶;张君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7月12日,由国际卫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承办的第七届世界卫生经济大会在京开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7日说,鉴于日前甲型H1N1流感的发展趋势,疫情严重的国家应该把精力从个例病毒检测转移到对疫情的宏观监测上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透视导航下髋臼前柱骨折术中参考图像的可靠性,为采集并选用可靠性较高、符合术中螺钉置入要求的X线图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8个人工骨盆模型,逆行钻人克氏针于髋臼前柱中,共80次,每次按照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同侧闭孔斜位和出口-闭孔斜位采集图像,并加以组合,A组:骨盆正位、入口位和出口位;B组:入口位、出口位和闭孔斜位;C组: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和闭孔斜位;D组: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和出口-闭孔斜位;E组:骨盆正位、入口位、闭孔斜位和出口-闭孔斜位;F组:骨盆正位、出口位、闭孔斜位和出口-闭孔斜位;G组:入口位、出口位、闭孔斜位和出口-闭孔斜位.分别根据单幅透视图像或图像组合,做出克氏针是否进入髋关节的判断,并明确其与真实位置的一致性. 结果 单幅透视图像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86,P=0.001),其中出口-闭孔斜位符合率高,为72.50%.图像组合A、B、C、D组之间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91,P=0.001),其中图像组合D组(骨盆正位、出、入口位和出口-闭孔斜位)符合率高,为85.00%.图像组合C、D、E、F、G组之间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53,P=0.006),其中图像组合D组符合率高,为85.00%. 结论 透视导航下髋臼前柱骨折术中出口-闭孔斜位片和图像组合骨盆正位、出、入口位和出口-闭孔斜位的可靠性较高.
作者:李飞;罗从风;周凯华;范鑫斌;朱斌;胡承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SummaryEvidence from one meta-analysis (12 studies) and f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totaling more than 150, 000 subjects, suggests that BMI i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hip fracture.
作者:Branko Kopjar;王汉;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冻干同种异体骨材料的免疫原性,分析何种动物更适合做免疫相关实验研究. 方法 人淋巴细胞来源于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外周静脉血,Balb/c、C57小鼠(各10只)的淋巴细胞为其脾脏所分离,新西兰兔(10只)的淋巴细胞为其外周静脉血所分离.人、BMb/c小鼠、C57小鼠、新西兰免的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分别分为六组:阳性对照组(植物血球凝集素/刀豆蛋白加淋巴细胞),阴性对照组(羟基磷灰石加淋巴细胞)、骨粉A组(冻干骨粉2.0 g/L加淋巴细胞)、骨粉B组(冻干骨粉1.0 g/L加淋巴细胞)、骨粉C组(冻干骨粉0.5 g/L加淋巴细胞)及空白组(单纯培养液加淋巴细胞),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Alamarblue法进行细胞与材料共培养,72 h后酶标仪570、600 nm双波长下读取吸光度值,计算各组淋巴细胞转化率.并将三种动物与人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数做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人、BMb/c小鼠骨粉A、B、C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粉A、B、C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7小鼠及新西兰兔符组之间淋巴细胞转化率比较筹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alb/c小鼠与人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数的相关系数为0.959,P=0.003,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C57小鼠与人的相父系数为0.527,P=0.283,新两兰兔与人的相关系数为0.866,P=0.026.结论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冻干同种异体骨粉的免疫原性对淋巴细胞的影响很低,不足以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在以下三种动物中,Balb/c小鼠更适合做免疫原性相关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明东;奚廷斐;金丹;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美国可视人计划(1989)的出现推动了数字化人与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对数字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1].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骨关节解剖研究,用连续断层图像(CT、MRI)进行三维重建,可以精确地显示骨关节的三维结构,并可以进行解剖测量等形态学研究,进而可用于建立骨关节数据库.
作者:田建;王金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自甲型HlNl流感病毒从墨西哥开始向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蔓延开来后,不少国家一直认为达菲是治疗这种流感病毒的主流药物,多国科学家也通过临床实验证明,甲型HlNl流感病毒对达菲没有抗药性.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第二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而现行的科研水平评价制度被认为是引发学术造假的主要诱因.调查显示,从2OO2年到2007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959万人增加到5160万人,增长74%.其中,40岁以下科技人员占总量的2/3以上,年轻化趋势明显.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