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徐刚;蔡槱伯;郭源

关键词:股骨颈, 骨折, 儿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摘要:目的 探讨儿奄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994年6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33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Delbet Ⅰ型1例、Ⅱ型15例、Ⅲ型14例、Ⅳ型2例.平均受伤年龄10.7岁(3.7-14.1岁).所有患儿均随访至骨折愈合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4年(1.0-12.2年).1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Ratliff Ⅰ型犁8例、Ⅱ型3例、Ⅲ璎4例、分型不详1例.将受伤年龄、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物类型等影响凶素分别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10岁组(11例)有4例、年龄≥10岁组(22例)有1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0.465).骨折Delbet Ⅱ型组(15例)有8例、Ⅲ型组(14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无移位骨折组(4例)有1例、移位骨折组(26例)有14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复位满意组(20例)有10例、复位不满意组(9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非坚强内固定组(27例)有13例、坚强内固定组(4例)有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受伤年龄等因素均可以影响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牛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奥运开幕式的科技解读

    本届奥运会开幕式舞台和道具的技术应用是一个较大的亮点.场地中央出现的LED屏幕长147米、宽22米,是历届开幕式科技含量高的一个舞台.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第八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T在四肢长骨骨不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CT扫描在诊断四肢}乏骨骨不连中的价值.方法 2003年2月至2007年5月间收集四骨骨不连及疑似骨不连患者118例,对其中X线片难以做出明确诊断的33例进行CT扫描.诊断骨折是否愈合的金标准为术中观察(114例接受手术治疗)和连续6个月的随访观察(4例经CT证实骨折已愈合),由资深医生分组对CT结果进行双盲评估,CT诊断骨不连的灵敏度及特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结果 CT扫描诊断骨不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00%),总的准确率为83.3%.在33例X线不能明确诊断为骨小连的患者中,CT诊断骨小连29例,骨愈合4例;而经手术或随访让实骨不连27例,皮质部分连接2例,骨愈合4例,导致其特异性相对较低(66.7%).不同专家对CT评估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1(P<0.001),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结论 对于X线片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CT扫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程相国;陈圣宝;张长青;盛加根;徐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偏心距重建对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重建股骨偏心距(FO)对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47例单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对比患侧与健侧FO.分析术后FO与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FO绝对值大小与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低尢相关关系(r=0.23,P=0.1 18),是否进行FO重建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P<0.001)髋关节外展范围与FO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80,P<0.001),全髋置换术及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FO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FO的重建能影响髋关节的外展范围,但与术式选择(全髋置换术或人工双极头置换术)无关.

    作者:胡弘;夏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儿奄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994年6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33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Delbet Ⅰ型1例、Ⅱ型15例、Ⅲ型14例、Ⅳ型2例.平均受伤年龄10.7岁(3.7-14.1岁).所有患儿均随访至骨折愈合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4年(1.0-12.2年).1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Ratliff Ⅰ型犁8例、Ⅱ型3例、Ⅲ璎4例、分型不详1例.将受伤年龄、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物类型等影响凶素分别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10岁组(11例)有4例、年龄≥10岁组(22例)有1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0.465).骨折Delbet Ⅱ型组(15例)有8例、Ⅲ型组(14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无移位骨折组(4例)有1例、移位骨折组(26例)有14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复位满意组(20例)有10例、复位不满意组(9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非坚强内固定组(27例)有13例、坚强内固定组(4例)有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受伤年龄等因素均可以影响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牛率.

    作者:徐刚;蔡槱伯;郭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植骨内固定在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髋臼骨折日趋增多.其中髋臼后壁骨折为多见[1,2],约占所有髋臼骨折的25%~33%,加之前后柱骨折伴后壁骨折总数达70%~8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后壁粉碎性骨折,由于其潜在复杂性,如邻近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后壁骨块的严重粉碎,关节软骨面的挫伤和剥离等,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棘手.有学者报道髋臼后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不满意率达30%[3].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包括伴有后壁骨折)共12例应用取髂骨加盖植骨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建良;郑晓东;张龙君;叶锋;王晓;许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瑞士的水

    今年7月我随足踝外科临床手术观摩团来了顼士,我深深的被瑞士那美玉的自然风光,皑皑的雪山,清澈见底的湖泊河流,翠绿的山谷,木制的小屋,蔚蓝的天空,漂浮在半山的云雾和依山峦起伏而健的城市和小镇所震撼和感动.

    作者:王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转染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生长分化因子5(GDF5)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生长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GDF5基因导人人BMSCs,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观察细胞形态,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榆测GDF5和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柠檬酸铅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法检测骨钙素mRNA表达.结果 GDF5在转染细胞内得到稳定表达,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与未转染细胞基本一致.光镜下转染细胞中多角形细胞相对增多,排列方式不规则.电镜下转染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细胞器丰富.转染细胞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骨钙素mRNA表达阴性.结论 GDF5基因脂质体法转染BMSCs成功,转染细胞仍保持正常生长增殖特性.GDF5可诱导BMSCs向软骨表型分化,GDF5基因修饰的B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上程的候选种子细胞.

    作者:卢康荣;朴仲贤;刘真喜;王万山;顾为望;朴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Herbert螺钉在年轻运动员舟状骨骨折中的应用

    背景 舟状骨骨折是竞技体育中常发生的致残性外伤.本研究评估使用捷迈公司生产的Herbert螺钉治疗年轻运动员舟状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30例舟状骨骨折的运动员接受治疗.根据Herbert分类标准,其中10例为急性骨折(Ⅰ组),另外包括6例纤维连接(Ⅱ组)和14例为假关节(Ⅲ组);20例患者由于漏诊或内固定失败形成骨不连.结果 Ⅰ、Ⅱ、Ⅲ组术后形成明显骨连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9.2、8.0、11.9周,恢复运动能力的时间分别为10.7、14.0、22.9周.使用Mayo腕关节评分评价临床效果,Ⅰ、Ⅱ组表现优秀(分别为97.5和93.3分),Ⅲ组表现良好(85.4分).结论 及早确诊和治疗可使年轻运动员早期恢复运动能力.捷迈公司生产的Herbert螺钉技术治疗舟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出色.

    作者:Keiichi Muramatsu;Kazuteru Doi;Noriyuki Kuwata;Fujio Kawakami;Koichiro Ihara;Shinya Kawai;曹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的价值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40例ACL断裂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ACL,股骨端移植物应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移植物应用Intrafix系统固定,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进行6~12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30°,伸直达到0°,随访时前抽屉试验35例阴性,5例Ⅰ度阳性,Lachman试验37例阴性,3例Ⅰ度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的主观症状.术前及随访时前抽屉试验阳性率比较(100% 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2,P<0.01);术前及随访时轴移试验阳性率比较(82.5% 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2,P<0.01).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0.3±4.2)分提高至(90.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1).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重建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惠清;姜雪峰;杨惠光;张云庆;周正明;金峥;任亚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伴有跟骨前部粉碎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跟骨骨折常伴有跟骨前部粉碎性骨折,治疗不当常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致足部功能受限[1-2].2002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43例(51足)跟骨前部粉碎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酌情取自体髂骨植骨,观察其临床效果,探讨跟骨骨折前部固定点的选择及固定方法.

    作者:闵祥辉;王煜;曲闽;郭瑞超;黄正接;夏永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动力髋螺钉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各类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DHS内固定治疗1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资料,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负重时间、DHS在股骨头的位置、尖顶距、X线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率等方面比较不同类型骨折(按AO/OTA 31-A1、31-A2、31-A3不同分型分为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98例患者中有170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7个月(8-121个月).术中并发症5例,术后并发症15例.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参照Zuckerman等的髋部骨折专用评分标准:优130例,良30例,较差2例,差8例,优良率为94.1%.各组除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X线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是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在不稳定型骨折中,如术后管理得当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钢;陈凯宁;陈滨;张大保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严重小腿损伤的中晚期修复

    目的 探讨严重小腿损伤中晚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5例严重小腿损伤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面感染,显微外科方法治疗小腿软组织及骨缺损、骨小连,骨迁移技术修复大段胫骨骨缺损,关节松解或成形术改善膝踝关节功能.结果 45例患者中有41例获12-6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全部组织瓣均成活,39例骨折愈合,2例并发慢性骨髓炎发牛病理性骨折.下肢功能评价:优20例,良15例,差6例,优良率为85.4%.结论 综合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显微外科方法、骨迁移技术及关节松解或成形术修复中晚期严重小腿损伤,可以恢复小腿功能,降低致残率.

    作者:漆白文;喻爱喜;祝少博;余国荣;潘振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人文视线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假体的存在使其治疗更为棘手,尤其是对高龄体质差、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非手术治疗,如使用牵引、石膏或支具等[1];手术治疗,如使用钢丝钢缆环扎、钢板、异体皮质骨板、髓内钉、长柄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翻修,联合或不联合使用植骨(自体植骨或异体植骨)等[2-3].本文通过对我科1998年12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对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刘建;徐萍;钟雪萍;李红;方冰;周光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中前、后路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107例,根据McCormack评分:46例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前路手术组),61例行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同定术(后路手术组).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16例,C级39例,D级45例.利用重复测世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手术前、后骨折高度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7例患者获6个月-7年(平均2.8年)随访.两组中,Frankel 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均获1-3级神经功能恢复,但后路手术组中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减低,6个月后恢复.前路手术组脊柱Cobb角术前、术后及随访期未分别为23.7°±7.9°、10.6°±3.4°、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07,P<0.01);后路手术组脊柱Cobb角分别为16.3°±5.6°、8.4°±2.0°、1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1,P<0.01).前路手术组中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血气胸1例;后路手术组中棒脱落1例,椎弓根钉偏人椎管刺激神经根引起根性疼痛2例,螺钉松动3例.结论 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首选,McCormack评分总分小于7分者可考虑行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恰当地选择手术方式、小心操作及恰当的康复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条件.

    作者:叶伟;李春海;彭焰;梁安靖;殷海东;黄东生;刘尚礼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apondylitis,AS)是一种影响中轴骨骼,引起疼痛和脊柱进行性强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引起各个椎间关节滑膜炎性改变、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致软骨和骨的破坏和侵蚀,进而引起机体修复反应、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全身骨骼骨质疏松及骨骼韧性减弱[1-2].因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遭受外力作用时容易脊柱骨折并引起脊髓损伤.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创伤与普通脊柱损伤的特点明显不同,主要包括:骨折多为三柱骨折,高度不稳,部分患者普通x线检查易漏诊,脊髓损伤发生率较高[3].

    作者:许国华;叶晓健;袁文;欧阳跃平;陈德玉;倪斌;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胫骨内侧平台骨折两种入钉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采用平行胫骨平台和垂直骨折线两种方法固定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取6对新鲜成年猪胫骨标本,制作内侧胫骨平台斜行劈裂的骨折模型,用3枚6.5mm松质骨螺钉分为平行关节而和垂直骨折线两组进行固定,即刻检测内侧平台抗压缩的大载荷、达到大载荷时的功耗、关节面下陷2 mm时的载荷与功耗.结果 两组标本内侧平台抗压缩的大载荷、达到大载荷时的功耗、关节面下陷2 mm时的载荷与功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斜行劈裂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垂直骨折线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不优于平行关节面固定组.

    作者:张亚军;张培训;陈建海;姜保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