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的价值

孙惠清;姜雪峰;杨惠光;张云庆;周正明;金峥;任亚军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重建, 肌腱, 关节镜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40例ACL断裂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ACL,股骨端移植物应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移植物应用Intrafix系统固定,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进行6~12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30°,伸直达到0°,随访时前抽屉试验35例阴性,5例Ⅰ度阳性,Lachman试验37例阴性,3例Ⅰ度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的主观症状.术前及随访时前抽屉试验阳性率比较(100% 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2,P<0.01);术前及随访时轴移试验阳性率比较(82.5% 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2,P<0.01).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0.3±4.2)分提高至(90.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1).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重建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植骨内固定在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髋臼骨折日趋增多.其中髋臼后壁骨折为多见[1,2],约占所有髋臼骨折的25%~33%,加之前后柱骨折伴后壁骨折总数达70%~8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后壁粉碎性骨折,由于其潜在复杂性,如邻近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后壁骨块的严重粉碎,关节软骨面的挫伤和剥离等,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棘手.有学者报道髋臼后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不满意率达30%[3].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包括伴有后壁骨折)共12例应用取髂骨加盖植骨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建良;郑晓东;张龙君;叶锋;王晓;许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的价值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10月,40例ACL断裂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胭绳肌肌腱单束重建ACL,股骨端移植物应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移植物应用Intrafix系统固定,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进行6~12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30°,伸直达到0°,随访时前抽屉试验35例阴性,5例Ⅰ度阳性,Lachman试验37例阴性,3例Ⅰ度阳性,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的主观症状.术前及随访时前抽屉试验阳性率比较(100% 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2,P<0.01);术前及随访时轴移试验阳性率比较(82.5% 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2,P<0.01).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0.3±4.2)分提高至(90.4±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1).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肌腱重建ACL时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惠清;姜雪峰;杨惠光;张云庆;周正明;金峥;任亚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奥运会定点医院扫描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壳聚糖与Ⅰ型胶原复合制作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复合Ⅰ型胶原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方法 将壳聚糖与Ⅰ型胶原蛋白分别溶于0.05 mol/L的醋酸溶液中,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并以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使其交联.经扫描电镜观察内部结构的排列规律及走行,比较其与周围神经的异同,测量其孔径大小、计算孔隙率等指标.观察在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30 d体外降解率.并对材料进行力学及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构建的材料为均匀圆柱状,内部为孔径均匀且平行排列的微观结构,其微孔直径为60-130μm,孔隙率为83.30%,体外降解率为16.95%,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与周阡司组织无毒性反应.结论 使用壳聚糖复合Ⅰ型胶原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具有良好三维空间构型的新型人工神经支架材料,其牛物相容性良好,具有应用潜力.

    作者:李沫;罗卓荆;胡学昱;孟浩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T在四肢长骨骨不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CT扫描在诊断四肢}乏骨骨不连中的价值.方法 2003年2月至2007年5月间收集四骨骨不连及疑似骨不连患者118例,对其中X线片难以做出明确诊断的33例进行CT扫描.诊断骨折是否愈合的金标准为术中观察(114例接受手术治疗)和连续6个月的随访观察(4例经CT证实骨折已愈合),由资深医生分组对CT结果进行双盲评估,CT诊断骨不连的灵敏度及特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结果 CT扫描诊断骨不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00%),总的准确率为83.3%.在33例X线不能明确诊断为骨小连的患者中,CT诊断骨小连29例,骨愈合4例;而经手术或随访让实骨不连27例,皮质部分连接2例,骨愈合4例,导致其特异性相对较低(66.7%).不同专家对CT评估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1(P<0.001),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结论 对于X线片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CT扫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程相国;陈圣宝;张长青;盛加根;徐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切口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逆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社会活动的增加,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仍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动力髋(髁)螺钉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1].传统的加压滑动鹅头钉同定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广泛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使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我院从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大转子外侧小切口、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逆转子间骨折56例,疗效满意.

    作者:李西成;焦振清;潘进社;吴希瑞;王鹏程;彭阿羡;宋连新;侯志勇;张英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Pipkin骨折的分类与治疗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创伤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创伤性髋关节脱位占全身所有关节脱位的2%-5%,髋关节前脱位和后脱位的发生率比例为1:10-1:19[1].股骨头骨折主要并存于髋关节脱位,后脱位中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为4%-17%[2],前脱位中的发生率为10%[3],也有罕见的无髋关节脱位的股骨头骨折[4].由于前脱位发生率较低,其并存股骨头骨折的文献资料较少[5],本文主要介绍髋关节后脱位中的股骨头骨折,即Pipkin骨折[2-3,6].

    作者:周智勇;赵学琴;王海;高富贵;卫小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儿奄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1994年6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33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Delbet Ⅰ型1例、Ⅱ型15例、Ⅲ型14例、Ⅳ型2例.平均受伤年龄10.7岁(3.7-14.1岁).所有患儿均随访至骨折愈合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4年(1.0-12.2年).1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Ratliff Ⅰ型犁8例、Ⅱ型3例、Ⅲ璎4例、分型不详1例.将受伤年龄、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物类型等影响凶素分别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10岁组(11例)有4例、年龄≥10岁组(22例)有1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P=0.465).骨折Delbet Ⅱ型组(15例)有8例、Ⅲ型组(14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无移位骨折组(4例)有1例、移位骨折组(26例)有14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复位满意组(20例)有10例、复位不满意组(9例)有6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4).非坚强内固定组(27例)有13例、坚强内固定组(4例)有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骨折类型、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及受伤年龄等因素均可以影响儿童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牛率.

    作者:徐刚;蔡槱伯;郭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伴有跟骨前部粉碎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跟骨骨折常伴有跟骨前部粉碎性骨折,治疗不当常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致足部功能受限[1-2].2002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43例(51足)跟骨前部粉碎的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术中酌情取自体髂骨植骨,观察其临床效果,探讨跟骨骨折前部固定点的选择及固定方法.

    作者:闵祥辉;王煜;曲闽;郭瑞超;黄正接;夏永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单纯前路手术治疗无明显后方压迫的陈旧性颈椎半脱位

    目的 探讨无明显后方压迫的陈旧性颈椎半脱位行单纯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收治陈旧性颈椎半脱位患者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超过2个月,行前路减压,术中试图通过撑开螺钉及钛网钢板同定的运用,以获得减压固定、恢复正常序列.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颈椎序列及椎间隙高度,随访6-11个月,平均8.5个月,无植骨未融合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病例.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3.4分恢复为后随访时平均15.9分,改善率为69.4%.结论 对于陈旧性颈椎半脱位,后方结构已纤维愈合稳定,而且无明显后方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技术完全能达到减压融合重建颈椎序列的目的 .

    作者:赵必增;袁文;徐建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严重小腿损伤的中晚期修复

    目的 探讨严重小腿损伤中晚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5例严重小腿损伤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面感染,显微外科方法治疗小腿软组织及骨缺损、骨小连,骨迁移技术修复大段胫骨骨缺损,关节松解或成形术改善膝踝关节功能.结果 45例患者中有41例获12-6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全部组织瓣均成活,39例骨折愈合,2例并发慢性骨髓炎发牛病理性骨折.下肢功能评价:优20例,良15例,差6例,优良率为85.4%.结论 综合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显微外科方法、骨迁移技术及关节松解或成形术修复中晚期严重小腿损伤,可以恢复小腿功能,降低致残率.

    作者:漆白文;喻爱喜;祝少博;余国荣;潘振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胫骨内侧平台骨折两种入钉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采用平行胫骨平台和垂直骨折线两种方法固定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取6对新鲜成年猪胫骨标本,制作内侧胫骨平台斜行劈裂的骨折模型,用3枚6.5mm松质骨螺钉分为平行关节而和垂直骨折线两组进行固定,即刻检测内侧平台抗压缩的大载荷、达到大载荷时的功耗、关节面下陷2 mm时的载荷与功耗.结果 两组标本内侧平台抗压缩的大载荷、达到大载荷时的功耗、关节面下陷2 mm时的载荷与功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斜行劈裂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垂直骨折线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不优于平行关节面固定组.

    作者:张亚军;张培训;陈建海;姜保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人文视线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动力髋螺钉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各类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DHS内固定治疗1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资料,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负重时间、DHS在股骨头的位置、尖顶距、X线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率等方面比较不同类型骨折(按AO/OTA 31-A1、31-A2、31-A3不同分型分为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98例患者中有170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7个月(8-121个月).术中并发症5例,术后并发症15例.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参照Zuckerman等的髋部骨折专用评分标准:优130例,良30例,较差2例,差8例,优良率为94.1%.各组除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X线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是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在不稳定型骨折中,如术后管理得当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钢;陈凯宁;陈滨;张大保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1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骨折、外伤等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意识障碍、皮肤粘膜出血点和发热等,严重时可以出现ARDS和脑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创伤患者发生率一般为0.8%~25.0%,其病死率高达10%~15%[1].本文回顾性研究总结了我科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2例FES患者的诊断、治疗,尤其对出现ARDS和脑功能损害的患者采取了较先进的机械通气理念和新型脑保护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陈辉;陈仲清;傅卫军;王瑞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桡骨远端骨折:经皮穿针合并石膏固定与石膏固定的比较

    来自五项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表明,桡骨远端骨折常优先采用经皮穿针合并石膏固定治疗而非单纯的石膏固定,但是在大多数的临床试验中发现,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并无统计学差异.在解剖测量和功能评分方面,经皮穿针固定(除Kapandlii穿针外)与石膏固定的效果相近或较之更好,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采用Kapandii穿针技术时,在功能评分方面与石膏固定效果相当,但是桡侧缩短畸形更为严重,而且桡神经浅支的损伤也更为常见.这些结果并不代表终的结论,根据标准指引进一步开展严格的临床试验将会更有利.

    作者:Branko Kopjar;Ladislav Nagy;王簕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转染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生长分化因子5(GDF5)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生长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GDF5基因导人人BMSCs,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观察细胞形态,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榆测GDF5和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柠檬酸铅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法检测骨钙素mRNA表达.结果 GDF5在转染细胞内得到稳定表达,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与未转染细胞基本一致.光镜下转染细胞中多角形细胞相对增多,排列方式不规则.电镜下转染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细胞器丰富.转染细胞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骨钙素mRNA表达阴性.结论 GDF5基因脂质体法转染BMSCs成功,转染细胞仍保持正常生长增殖特性.GDF5可诱导BMSCs向软骨表型分化,GDF5基因修饰的B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上程的候选种子细胞.

    作者:卢康荣;朴仲贤;刘真喜;王万山;顾为望;朴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第八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奥运开幕式的科技解读

    本届奥运会开幕式舞台和道具的技术应用是一个较大的亮点.场地中央出现的LED屏幕长147米、宽22米,是历届开幕式科技含量高的一个舞台.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