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尺骨冠状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的治疗

王鹏程;宋景仑;张奉琪;王俊江;张志娟

关键词:尺骨冠状突骨折, 合并, 桡骨小头, 粉碎骨折, 肘关节稳定性, 手术修复, 实验研究, 功能障碍, 保守治疗
摘要:尺骨冠状突骨折多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常引起肘关节脱佗和功能障碍.我们曾对尺骨冠状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关节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1],结论是在单纯冠状突骨折情况下,Ⅰ、Ⅱ型骨折时肘关节在伸直外翻位及在伸直外旋位足稳定的,应以保守治疗为主;Ⅲ型骨折时不稳定,应该手术修复冠状突骨折.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123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5例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寻发牛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结果骨水泥渗漏的原因:1例骨水泥经椎体后壁破裂处渗漏至椎管内,2例骨水泥经椎弓根内侧壁穿刺针道破裂口进入椎管,另2例骨水泥可能经椎体后部血管进入椎管内.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发生部位:T121例,L12例,L31例,L4 1例.5例患者平均随访2.4年(1.0~4.5年),均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腰背痛消失或明显缓解. 结论 PKP可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但并不一定产生临床症状.术中良好的透视监护设备及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减少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杨惠林;王根林;郑召民;梅昕;孟斌;朱若夫;唐天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可注射壳聚糖-β-磷酸三钙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骨修复作用

    目的 以新型可注射生物材料壳聚糖-β-磷酸三钙(β-TCP)为支架,负载富血小板血浆(PRP)构建成复合体,观察其体内成骨效应.方法 18只中国青山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建立双侧胫骨平台下腔穴型骨缺损模型.空白组:骨缺损部不植入任何牛物材料;单纯材料组:单纯植入可注射生物材料壳聚糖-β-TCP;PRP组:植人复合PRP的壳聚糖-B-TCP.于术后第4、8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绀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缺损区域骨组织的牛成比例. 结果大体标本显示4、8 周时PRP组骨缺损部硬度均强于空白组、单纯材料组.组织切片显爪空白组到8 周时骨缺损区域仍未修复,仅在骨缺损边缘部分区域有少苗类骨质形成,骨缺损区域多为纤维组织填允;单纯材料组骨缺损边缘区域有少量类骨质形成,骨缺损区域多为小的点片状新牛骨组织,中央区域到8周时无明显新生骨组织形成;PRP组骨缺损边缘区域类骨质较单纯材料组增多,骨缺损中间部多为点片状新牛骨助织,骨缺损中央区同中间部相似,见点片状新生骨组织.术后4周空白组、单纯材料组、PRP组的成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79±3.63)%、(14.49±3.72)%、(24.18±5.38)%,8周时分别为(15.41±4.21)%、(25.36±5.37)%、(30.71 ±4.39)%,4周、8周PRP组骨修复效果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负载PRP的壳聚糖-β-TC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PRP在体内早期对骨组织修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程文俊;金丹;裴国献;江汕;相大勇;刘华;周长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致腓总神经损伤一例

    患者,男性,22岁,因车祸致身体多处疼痛、畸形伴活动受限2 h送入当地医院,入院诊断:腹部脏器损伤,膀胱损伤,左股骨干骨折,左桡骨骨折.

    作者:张志凌;陈爱民;卢旭华;李莉洁;江曦;鹿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活件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制备重组胶原矿化骨支架材料,将BMP-2活性多肽通过交联剂共价结合到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取第3代BMSCs接种到材料上,以未结合多肽的重组胶原矿化骨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沉淀法检测BMSCs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率;扣描电镜观察比较BMSCs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形态;通过检测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观察BMSCs在材料表面的分化情况. 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旱多孔状;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证实BMP-2活性多肽成功共价结合到材料表面;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表面BMSCs的黏附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S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MP-2活性多肽可以显著改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经BMP-2活性多肽修饰的重组胶原矿化骨复合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吴斌;郑启新;郭晓东;吴永超;李长文;潘海涛;王玉;崔福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同一个骨科同样的生命

    全国规模大的骨科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于2008年11月13至16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Lisfranc关节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I期跗趾关节融合术的比较

    两个小样本对照试验得到的证据尚不足以说明,在Lisfranc关节损伤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的治疗效果要优于I期跗趾关节融合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桥式游离皮瓣移植血管蒂采用植皮包裹的方法介绍

    小腿软组织缺损伴骨与肌腱外露难以用常规局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且仪有1条主要血管时,常用健肢血管桥式吻合皮瓣移植.血管蒂以往常采用皮管包裹血管蒂技术,为了减轻对供区的损伤,我们采用血管蒂上植皮而不采用皮管包裹的方法,进行桥式吻合血管皮瓣移植术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方法如下.

    作者:张功林;章鸣;丁法明;郭翱;张灵芝;郁辉;吴发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Colville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内翻应力导致的外踝扭伤是一种常见外伤,而大约10%~15%的损伤导致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断裂.然而经过治疗后,仍然有部分患者出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1].1999年8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ColviHe术式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2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沙勇;丁晶;徐永清;李春晓;李军;师继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2008年工作回顾

    创伤骨科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因为它包含了急救、骨折固定、晚期功能重建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因此创伤骨科学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引导创伤骨科医生在此领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性地工作学组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2008年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作者:王满宜;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尺骨冠状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的治疗

    尺骨冠状突骨折多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常引起肘关节脱佗和功能障碍.我们曾对尺骨冠状突骨折及合并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肘关节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1],结论是在单纯冠状突骨折情况下,Ⅰ、Ⅱ型骨折时肘关节在伸直外翻位及在伸直外旋位足稳定的,应以保守治疗为主;Ⅲ型骨折时不稳定,应该手术修复冠状突骨折.

    作者:王鹏程;宋景仑;张奉琪;王俊江;张志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髋臼双柱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髋臼双柱骨折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 自2001年4月至2006年12月,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09例髋臼骨折中,其中双柱骨折193例,男147例,女46例;年龄34.4岁(19~75岁).合并股骨头软骨损伤37例,颅腩外伤31例,膀胱尿道损伤27例,胸腹脏器损伤68例,合并骨盆或(和)骶髂关节损伤59例,术前有坐骨神经损伤11例.损伤1周内手术者15例,1~2周121例,2~3周34例,超过3周者23例;采用单一髂腹沟入路4例,联合入路189例.结果 手术平均耗时238 min(150~330 min),术中失血平均为1453 mL(450~4400 mL).平均随访44.2个月(14~84个月),采用Matta的复位标准、x线评估标准以及改良的Merle d'Aubingne和Postel临床结果评分.复位结果:解剖复位168例,不满意复位17例,差8例;X线结果:优162例,良16例,一般8例,差7例;临床结果:优152例,良27例,一般9例,差5例.复位情况与临床结果及X线结果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77.77例发生异位骨化,术后坐骨神经一过性麻痹3例. 结论联合人路能有效地显露双柱骨折,有利于前后的协同复位;髋臼顶部复位对恢复髋臼正常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复位结果与I临床结果呈正相关,且与手术医牛的经验有关.

    作者:孙玉强;金东旭;唐明杰;鲍琨;陈圣宝;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广东医改试点出方案:常见病处方药实行高限价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广东成为全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试点,并已出台价改方案.方案将把常见病处方药纳入政府监管、实施高限价;并在深圳、湛江、韶关三市试点降低公立医院的药价加成,在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探索单病种收费,以遏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缓解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微型骨锚在锤状指治疗中的应用

    指伸肌腱终腱止点处断裂和撕脱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手外伤,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锤状指畸形.

    作者:黄俊锋;王大平;刘建全;杨欣建;熊建义;陈宏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言两语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分析

    肱骨近端骨折是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以中老年人多见,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4%~5%[1];多年来其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9例,保守治疗14例,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15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福聪;余德涛;艾江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带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不同蒂皮瓣的l临床解剖与应用

    自张高孟国内首先报告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以来,因其不牺牲主干动脉、切取方便等优点,在手外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2].

    作者:夏增兵;王丹;袁永健;闵继康;杨文龙;徐旭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不同体位下肘关节镜常用入路与周围神经的解剖关系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下各种肘关节镜入路与毗邻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评价肘关节镜操作中各种标准入路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新鲜尸体肘关节10个进行解剖,测量9种标准肘关节镜入路与毗邻神经血管的近距离,并根据各入路下关节镜检的镜下视野及操作灵活性评价其应用价值. 结果肘关节镜人路与毗邻神经距离受注水膨胀关节、肘关节伸直或屈曲及前臂旋前或旋后体位变化影响.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中立、旋前位,前外侧入路关节镜套管与桡神经距离分别为(2.9±1.1)mm、(4.5±1.5)mm、(5.8 ±1.7)mm,穿刺造成神经损伤风险大;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2例肘关节中套管与桡神经直接接触.近端前内侧或近端前外侧人路观察肘关节前间室、后正中人路观察后间室视野良好且穿刺风险小.后方入路均安全. 结论近端前内侧或近端前外侧入路优于前内侧或前外侧人路,与后正中入路结合应用可基本满足多数肘关节镜手术的要求,是一组安全、有效的人路点.

    作者:曾春;黄冬梅;蔡道章;王昆;王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靶向CD40的shRNA干扰抗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靶向CD40的RNA干扰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纯系SD大鼠为供体,纯系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27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注射入梭华.Sofast.siCD40-2/pSilencer载体复合物600 μL;B组:注射Sofast-pSilencer4.1-CMV neo空载体复合物600 μL;C组:注射生理盐水600μL,以上均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于第7天对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B、C组相比,A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 d),未见排斥反应征象;B、C组均于术后近期发牛排斥反应.A组大鼠对供体的淋巴细胞呈现低反应性,移植的供体同系大鼠的肢体得以存活. 结论术后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靶向CD40的shRNA干扰可以抗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张震宇;刘伟;毕郑钢;董清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应用前臂带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初步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髓内钉固定系统治疗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3年lO月至2007年3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尺、桡骨骨折患者共94例,其中尺骨骨折35例,桡骨骨折38例,尺、桡骨双骨折2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前若伴有上、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病例则行石膏单托前臂旋后位固定3周,否则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9~26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2周.并发症:术中骨质劈裂2例,桡神经浅支挫伤1例,骨桥连接1例,无血管、肌腱损伤、骨髓炎、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病例,并发症发生率4.2%.术后半年Anderson功能评价:优68例,良22例,可4例,总优良率95.7%.肘关节屈伸丧失0.150,平均5.5°,前臂旋前丧失0~35°,平均14.2°,旋后丧失0~50°,平均18°. 结论髓内钉用于尺、桡骨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多段、粉碎骨折,具有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但在l临床应用中需要掌握一定的熟练技术及指征.

    作者:赵亮;王宝军;刘长贵;李亚东;刘振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第二足趾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治疗躅趾背侧皮肤缺损

    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躅趾背侧皮肤缺损时,常常伴有肌腱、趾骨和关节的外露,此时创面的覆盖是修复建外科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采用短缩截趾的方法[1],虽然简单,但是以牺牲重要足趾为代价,必然会影响足的外观和功能.应用交腿皮瓣等带蒂皮瓣的方法[2],虽然能获得创面的覆盖,但是存在需要二次手术、术后固定姿势不适等问题.应用游离皮瓣移植覆盖的方法存在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的缺点.近些年,足背带蒂皮瓣方法的应用撤告较多[3],但是由于供区位于明显的外露部位,手术往往造成明显的瘢痕,存在外观和功能的缺陷.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我们应用以第二足趾胫侧趾血管神经为蒂的岛状皮瓣治疗8例躅趾背侧皮肤缺损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邱继宇;李玉成;赵海涛;沦洛红;王涛;徐军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