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语在线

关键词:双语
摘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急诊处理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

    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因其创伤严重、伤情复杂,处理棘手.我们于2000~2004年采用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急诊治疗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23例,报告如下.

    作者:祝少博;余国荣;蔡林;喻爱喜;曾中华;陶圣祥;潘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Mini-Herbert螺钉治疗舟骨近端骨折和骨折不愈合的疗效评价

    舟骨近端因全部被关节软骨覆盖,所以仅能通过舟骨内血管网获得血供,舟骨近端骨折后影响其血供,石膏外固定疗效不确切,骨折愈合时间长,骨折不愈合率高.2001年9月~2005年9月,我们采用背侧切开复位、Mini-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近端骨折和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12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振兵;洪光祥;王发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开放性胫骨骨折早期与延迟处理的比较——感染、并发症及骨愈合

    在近的三项回顾性临床研究中,对不同时限(包括伤后6 h以上及6 h以内)处理的开放性胫骨骨折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开放性胫骨骨折伤后6 h以上处理并不会显著增加感染、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或住院时间.对于以上结果,仍需要经过混淆因素校准和总体随访的严格方法学研究来验证.

    作者:Branko Kopjar;李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肱骨小头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关节镜治疗

    目的 了解肱骨小头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关节镜下表现,探讨其关节镜下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8年7月~2005年6月期间通过关节镜治疗的33例肱骨小头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手术包括取出关节内游离体,切除病灶周围松动的骨软骨,清理关节内其它部位损伤的软骨.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53 min,术中发现18例(54.5%)患者肘关节前方存在游离体,11例(33.3%)患者鹰嘴窝中存在游离体,10例(30.3%)患者仅肱桡关节间隙内存在游离体.12例患者伴有尺骨鹰嘴和肱骨滑车软骨的病变.术后仅7例患者需要口服索米痛止痛.所有患者获得平均3.2年(6~70个月)随访,肘关节的HSS评分由术前平均(78.00±16.35)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4.00±1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患者均恢复术前训练水平,2例患者残留支撑时关节疼痛,1例患者有桡神经深支的损伤.结论 肘关节镜治疗肱骨小头剥脱性骨软骨炎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对病灶的了解和处理更加全面、彻底,是一种安全、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健全;敖英芳;崔国庆;于长隆;余家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闻特写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修复与不修复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韧带愈合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新西兰白兔56只,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8只切断右肘尺侧副韧带后随即缝合,为缝合组;另28只切断尺侧副韧带后不缝合,为不缝合组.分别于术后3、6、9、12周四个阶段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2周时缝合组和不缝合组的韧带断端间均被平行的胶原纤维桥接,并与原韧带纤维相连,但前者翻转交错明显,纤维间隙较后者小.除术后3周外各时间点检测韧带缝合组位移均明显小于切断不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负荷及功耗则明显高于韧带不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手术和非手术修复韧带均能愈合,但手术修复后的韧带愈合质量明显比未修复高.

    作者:王友华;马江川;吴菊;徐水珠;韩领炎;刘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运动创伤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于长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侧前方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常由于骨折块的压迫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对于神经功能正常或者完全损伤者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好,目前仍有争议[1-4].

    作者:韩晓斌;刘牛庆;李玉民;袁义明;许有银;刘郑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仿生活性人工骨的生物制造研究

    骨损伤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随着高能创伤的不断涌现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复杂大段骨损伤的发生率还将继续增加,研制出具有良好结构性、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成骨活性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马兴;胡蕴玉;韩一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折端微动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折端微动时轴向应力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微动组与固定组,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两组动物骨折端BMP-2蛋白及mRNA表达的不同.结果 BMP-2蛋白及mRNA表达于间质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骨细胞及骨基质.在骨折愈合过程早期高度表达,峰值位于骨折后14 d,其后表达水平降低.BMP-2蛋白及mRNA染色阳性指数术后14、21、28 d微动组大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端微动时BMP-2蛋白及mRNA表达在特定时间增强.

    作者:乔林;侯树勋;张树明;孙大铭;刘敏;高亚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T型钛板加钛缆捆扎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应用日益广泛,并发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病例在临床上日趋多见.

    作者:姜世平;何健飞;王建云;徐谦;黄薇;唐敏;李俊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的三年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大段骨与骨膜缺损3年后的远期效果.方法中国青山羊3只,制备单侧胫骨20mm的骨与骨膜缺损模型,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骨髓基质干细胞(CHAP/BMSCs),术后3年采用普通X线片、组织学观察以及血管铸型等方法对其进行远期观察检测,与健侧正常骨对照,观察其成骨及血管化效果.结果 X线片骨吸光度测定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灌注后大体解剖观察示组织工程骨血管来源于周围软组织、髓腔血管及两端正常皮质骨;灌注后未脱钙骨磨片显示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沿哈佛管和伏克曼管分布交织成网状,横切面磨片采用图像分析仪分析与正常骨血管相对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钙后的组织切片HE、硫堇染色示组织工程骨具有与正常骨一致的显微结构.结论 CHAP/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能力,其远期显微结构和血管化效果与正常骨生理无异.

    作者:唐光辉;裴国献;陈滨;曾宪利;程文俊;任义军;金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体与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 比较自体与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24周内,大抗拉负荷的不同变化,探讨肌腱移植重建ACL的生物力学转归.方法 采用成年家犬12只,麻醉下无菌手术将其伸趾肌腱取材后,经髌内侧人路,将原ACL切除后,一侧膝关节移植自体肌腱,另一侧移植异体肌腱重建ACL.分别于术后6、12、24周取材股骨-ACL-胫骨作为测试件,进行大抗拉负荷检测,同时与正常犬股骨-ACL-胫骨及移植即刻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无论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移植后24周时,大抗拉负荷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自体=54.576,F异体=29.651,P<0.01).自体肌腱达到正常犬ACL的53%,其中83%来源于愈合作用;而异体肌腱达到正常犬ACL的25%,其中62%来源于愈合作用,但二者之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正常ACL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腱移植重建ACL 24周时,由于愈合作用使其大抗拉负荷显著增加,但仍显著低于正常ACL;异体肌腱大抗拉负荷明显低于自体肌腱.

    作者:张春礼;范宏斌;徐虎;张大伟;李明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肌源性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再生组织甚至器官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广泛认可.在众多组织工程的研究中,骨组织工程被认为是目前具前途和町行性的领域之一[1].

    作者:刘辉;邝冠明;张奎渤;郑召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比较

    骨不连是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5%~30%[1],治疗比较棘手.比较一致的治疗意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骨,但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固定骨折存在争议.回顾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间分别采用钢板或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8例肱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黄沛彦;安智全;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体格检查在肩关节疾患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进步使医学诊断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例如CT、MRI和超声等技术可以明确很多肩关节疾患的诊断.

    作者:朱立军;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语在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科会客室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迫在眉睫.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逐步精细化和定量化,大量数据的积累要求模型化和数学化,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的出现,为创伤骨科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