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

王以进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伤骨科, 临床, 基础, 理论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 应用前景, 细胞分子, 生物力学, 数学化, 模型化, 精细化, 定量化, 数据
摘要:随着我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迫在眉睫.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逐步精细化和定量化,大量数据的积累要求模型化和数学化,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的出现,为创伤骨科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时事聚焦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部分损伤重建术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选择性后交叉韧带(PCL)部分重建治疗PCL部分损伤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自2001年1月~2005年6月对21例单纯PCL部分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PCL部分重建,其中前外侧束损伤13例,后内侧束损伤8例.11例采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1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后抽屉试验、后向Lachman试验、KT-1000试验及Lysholm评分.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5年(平均32.4个月)随访.后向Lachman试验:术前13例阳性患者术后12例阴性,1例阳性;后抽屉试验:术前8例阳性患者术后均为阴性;KT-1000(70°)试验:术前平均(7.3±2.5)mm,术后平均(1.8±0.6)mm.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68.2±6.4)分,术后平均(90.6±4.3)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级:术前D级16例,C级5例;术后A级9例,B级11例,C级1例,总优良率95.2%.结论 PCL部分韧带束损伤后行部分韧带重建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黄华扬;张余;郑小飞;章莹;丁焕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的三年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大段骨与骨膜缺损3年后的远期效果.方法中国青山羊3只,制备单侧胫骨20mm的骨与骨膜缺损模型,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骨髓基质干细胞(CHAP/BMSCs),术后3年采用普通X线片、组织学观察以及血管铸型等方法对其进行远期观察检测,与健侧正常骨对照,观察其成骨及血管化效果.结果 X线片骨吸光度测定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灌注后大体解剖观察示组织工程骨血管来源于周围软组织、髓腔血管及两端正常皮质骨;灌注后未脱钙骨磨片显示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沿哈佛管和伏克曼管分布交织成网状,横切面磨片采用图像分析仪分析与正常骨血管相对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钙后的组织切片HE、硫堇染色示组织工程骨具有与正常骨一致的显微结构.结论 CHAP/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能力,其远期显微结构和血管化效果与正常骨生理无异.

    作者:唐光辉;裴国献;陈滨;曾宪利;程文俊;任义军;金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虚拟现实互动技术在交叉韧带等长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应用

    目的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膝关节骨性结构在屈伸运动过程中的三维空间形态,为观测膝关节面交叉韧带附丽区的相对位置变化和进一步研究前、后交叉韧带等长重建佳等长点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方法.方法采用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鲜人体膝关节标本进行屈伸运动实验,并通过激光三维扫描方法记录、计算膝关节的空间活动指标,然后重建膝关节计算机三维模型.通过实验中的空间活动指标控制此模型虚拟运动,再现膝关节各屈伸角度下股骨、胫骨和腓骨的空间位置.结果 计算机还原出各运动角度下膝关节骨性结构(股骨、胫骨及关节面)的空间形态,利用软件Geomagic的几何计算功能可分别测量模型中各个运动状态交叉韧带附丽区两点问的三维空间距离. 讨论本研究方法可以真实地记录和再现膝关节三维运动过程,从空间结构上更精确、合理地寻找重建等长点,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手术重建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姜楠;黄文华;张美超;余正红;赵卫东;李鉴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运动医学与生物力学

    运动损伤在骨科门诊及急诊都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大部分与运动有关的损伤都发生于或涉及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与一般的创伤、人工关节重建等手术相比,其需考虑的因素及层面更广、更复杂.

    作者:郑诚功;魏鸿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比较

    骨不连是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5%~30%[1],治疗比较棘手.比较一致的治疗意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骨,但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固定骨折存在争议.回顾2002年10月~2005年10月间分别采用钢板或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8例肱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黄沛彦;安智全;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修复与不修复急性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韧带愈合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新西兰白兔56只,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8只切断右肘尺侧副韧带后随即缝合,为缝合组;另28只切断尺侧副韧带后不缝合,为不缝合组.分别于术后3、6、9、12周四个阶段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2周时缝合组和不缝合组的韧带断端间均被平行的胶原纤维桥接,并与原韧带纤维相连,但前者翻转交错明显,纤维间隙较后者小.除术后3周外各时间点检测韧带缝合组位移均明显小于切断不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负荷及功耗则明显高于韧带不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后手术和非手术修复韧带均能愈合,但手术修复后的韧带愈合质量明显比未修复高.

    作者:王友华;马江川;吴菊;徐水珠;韩领炎;刘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明胶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复合明胶羟基磷灰石(HA)涂层多孔钛对兔股骨远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以多孔钛粉末为原料,制备三维多孔结构钛载体,然后运用碱热处理+模拟体液等化学方法进行HA涂层,制备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HA涂层多孔钛复合材料.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制备股骨远端圆柱状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BMP-2的HA涂层多孔钛材料,对照组单纯植入HA涂层多孔钛材料.分别于6、12、24周取材通过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于各时间点实验组骨生成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在推出实验中所有样品的剪切应力都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其中在6周、12周实验组多孔钛在所有时间点均表现出了比对照组高得多的剪切力(P<0.05),在2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复合明胶HA涂层多孔钛较单纯HA涂层多孔钛植入早期具有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可成功修复兔股骨远端骨缺损.

    作者:边卫国;彭磊;梁芳慧;徐华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急诊处理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

    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因其创伤严重、伤情复杂,处理棘手.我们于2000~2004年采用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急诊治疗小腿严重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23例,报告如下.

    作者:祝少博;余国荣;蔡林;喻爱喜;曾中华;陶圣祥;潘振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混合构型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常见,处理不当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并发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甚至造成死亡.

    作者:刘林;孟华鹏;董立平;冷永德;李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加强创伤骨科的临床基础理论研究迫在眉睫.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逐步精细化和定量化,大量数据的积累要求模型化和数学化,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的出现,为创伤骨科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以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语在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医生咖啡吧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神经营养因子-3诱导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体内外能否诱导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方法 从孕龄15 d的胚胎SD大鼠脊髓组织中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研究:实验组在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时,去除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入NT-3进行诱导;对照组则单纯培养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内诱导分化研究:实验组将去除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入NT-3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混合悬液移植于成年SD大鼠切断胫神经远端,对照组则移植未加NT-3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鉴定分化结果.结果 经NT-3诱导的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法鉴定,体内外培养均可检测到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细胞,而对照组则未检测到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细胞.结论 NT-3在体内外均可诱导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

    作者:林森;徐建光;胡韶楠;徐文东;徐雷;顾玉东;汪洋;周国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胭绳肌腱部分重建、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目的 研究使用腘绳肌腱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部分重建、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共包括56例ACL重建病例,其中部分重建11例,单束重建25例,双束重建2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均进行IKDC2000、Tegner和Lysholm评分以及常规KT-2000和后推KT-2000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9.84±5.03个月(13~22个月).对三组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的配对t检验显示,术后的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比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后推法KT-2000测量显示,ACL双束重建可以比单束重建获得更好的膝关节稳定性,ACL部分重建组膝关节的稳定性优于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组.但常规KT-2000测量无法辨别三种术式之间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结论 ACL双束重建可以比单束重建更好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ACL部分重建的临床效果优于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后推KT-2000测量在ACL双束重建和部分重建的术后稳定性评估上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余家阔;敖英芳;于长隆;王健全;崔国庆;胡跃林;龚熹;郭秦炜;江东;程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仿生活性人工骨的生物制造研究

    骨损伤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随着高能创伤的不断涌现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复杂大段骨损伤的发生率还将继续增加,研制出具有良好结构性、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成骨活性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马兴;胡蕴玉;韩一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科技前沿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的保肢治疗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下肢严重开放性损伤的保肢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作者:胡飞;尚希福;方诗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肌源性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再生组织甚至器官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广泛认可.在众多组织工程的研究中,骨组织工程被认为是目前具前途和町行性的领域之一[1].

    作者:刘辉;邝冠明;张奎渤;郑召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运动创伤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于长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