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骨性关节炎组织中表达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胡侦明;肖强;蒋煜文;舒钧;浦波;杨庆秋;劳汉昌

关键词:白血病抑制因子, 骨性关节炎, 软骨, 滑膜, 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不同时期骨性关节炎(OA)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临床相关性.方法取35只日本兔制作兔右膝OA模型,左膝为对照组行假手术;于术后第3、7、14、28、42、56及84天各处死5只动物,免疫组化检测LIF在关节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另取32例OA患者自愿捐赠的73具关节病变组织标本,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分别检测不同病变阶段OA组织中LIF mRNA的表达和含量.结果LIF在正常关节组织中少量表达;OA关节软骨、滑膜均见LIF表达,实验性OA术后28 d为LIF表达高峰期.人中度OA软骨下骨中LIF mRNA表达量高,其次为软骨和滑膜.重度OA软骨中LIFmRNA表达量高,软骨下骨低.结论LIF在兔及人关节组织中的表达呈一定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在OA早中期,LIF可能对软骨下骨病变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骨性关节炎组织中表达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不同时期骨性关节炎(OA)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临床相关性.方法取35只日本兔制作兔右膝OA模型,左膝为对照组行假手术;于术后第3、7、14、28、42、56及84天各处死5只动物,免疫组化检测LIF在关节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另取32例OA患者自愿捐赠的73具关节病变组织标本,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分别检测不同病变阶段OA组织中LIF mRNA的表达和含量.结果LIF在正常关节组织中少量表达;OA关节软骨、滑膜均见LIF表达,实验性OA术后28 d为LIF表达高峰期.人中度OA软骨下骨中LIF mRNA表达量高,其次为软骨和滑膜.重度OA软骨中LIFmRNA表达量高,软骨下骨低.结论LIF在兔及人关节组织中的表达呈一定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在OA早中期,LIF可能对软骨下骨病变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侦明;肖强;蒋煜文;舒钧;浦波;杨庆秋;劳汉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体外高能震波治疗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的初步结果

    目的观察Ossatron高能体外震波仪治疗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体外震波治疗18例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和4例骨延迟愈合患者,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震波能量、频率和冲击次数.内固定不稳定者震波治疗后以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术后6、12周及以后每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直至骨折愈合.结果所有患者获3~12个月(平均6.7个月)随访.10例患者震波后出现局部瘀斑或肿胀,术后1~3 d缓解;无其它并发症发生.22例患者中,13例(59.1%)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6周~6个月).18例内固定稳定的患者中12例骨折获愈合,其愈合率为66.7%.9例患者(40.9%)骨折未愈合.结论震波治疗对骨折断端稳定的骨不连和延迟愈合具有一定疗效,其突出特点是安全、无创.

    作者:朱振安;孙月华;严孟宁;唐坚;郝永强;史定伟;张蒲;戴克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交锁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扩髓后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55例(164侧)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力固定.结果143例患者获6~36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疗效按马元璋等评定标准评定:优124例,良1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6.5%.1例患者交锁髓内钉断裂再手术,3例患者远端锁钉偏出.结论扩髓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理想的方法,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李海平;孔志强;龙朝仪;彭海峰;潘乐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可疑因素.方法以2000年3月~2003年3月间56例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仔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等,并对可疑因素(年龄、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例患者61侧跟骨手术后9侧(14.8%)出现伤口感染、血肿、切口裂开、足跟坏死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其中,坠落高度大于3.4 m、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于7 d、手术时间超过2 h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超过1.5 h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骨折后7~10 d行手术治疗、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可以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邹剑;章暐;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目的介绍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4年12月采用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12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按AO分型:C1型2例,C2型6例,C3型4例.术后3~7 d开始主、被动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按H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6例,良5例,一般1例.所有患者截骨块均愈合,未见截骨块移位及畸形愈合.2例诉鹰嘴处钢丝尾部隆起部轻度不适.1例关节活动角度欠佳.结论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入路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力学性能优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该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优良.

    作者:王振威;徐建高;常林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多元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及其多元关系.方法对1999年5月~2004年5月间收治的30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对随访资料完整的99例患者资料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即对其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复位时间、复位质量、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及术前是否行牵引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9例患者获平均24.5个月(8~60个月)随访.1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15.2%,发生坏死的时间为术后8~50个月.由复位质量、术前牵引、年龄及年龄×取出内固定构成的多因素组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显著.结论闭合复位质量对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程度极大;不良位置的术前牵引可能加重股骨头坏死;年龄在多因素共同影响中的相对危险度不大;Garden分型是判断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一项重要指标,与骨折复位质量具有相关性,但其并非是多因素共同影响下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粤;张长青;孟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并为内侧平台骨折提出具体分型,以指导治疗,减少并发症.方法对1998年6月~2004年9月间手术治疗失败的17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骨折类型、固定方法、骨折复位质量及术后康复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析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根据内侧平台骨折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具体分型.结果17例失败患者伴有严重的膝关节功能障碍,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41分(24~54分).手术治疗失败原因:手术方法不当4例,固定方法选择不当11例,术后康复治疗错误2例.结论骨折复位不良、固定方法选择不当、对软组织情况及肢体力线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及术后错误的康复治疗均是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根据具体的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条件制订适当的治疗计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罗从风;姜锐;周曼瑜;胡承方;程方庆;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膝关节外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与评价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膝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6月~2005年6月,6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经X线检查后进行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STIR序列,按Schatzker骨折分类法分类,比较X线片与MRI诊断的结果,分析膝关节外伤的MRI表现.结果6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中X线检查60例阳性(90.9%).MRI检查65例阳性(98.5%);其中合并半月板损伤57例,韧带损伤48例,关节软骨损伤58例,局部骨挫伤34例,关节囊积液或积血61例.结论MRI检查是诊断和评价膝关节外伤较全面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蔡志胜;严志汉;周忠洁;池永龙;黄磊;毛传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13~72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4.0%.215例患者中31例出现内固定相关术后并发症,其中髋内翻14例,主要发生于股骨转子内后方存在明显骨折碎裂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12例,为骨折累及股骨距及小转子,术中做软组织广泛剥离、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并螺钉穿入髋关节腔5例,其中3例再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许杰;马若凡;彭焰;苏培强;黄东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对骺板影响的研究进展

    目前,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生物降解吸收性能、机械性能及其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骺板的结构及损伤,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对骺板的影响及临床应用研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蔡林;雷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其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1999年8月~2004年2月,采用股骨重建钉治疗14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3 d(6~18 d).全部采用有限扩髓、闭合复位穿钉.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16~28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完全负重时间平均20周(14~32周),愈合时间平均为10个月(5~21个月).根据Sanders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6例,良4例,差1例.1例患肢轻度外旋,1例肢体短缩1.5 cm.髋、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无髋内翻、切口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限扩髓、闭合复位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该类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兰玉平;殷光义;钟风林;王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外固定架结合髓内钉延长术治疗股骨缺损和不等长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髓内钉及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缺损和不等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2月联合应用髓内钉及外固定架治疗2例股骨缺损分别为8 cm和11cm的患者、3例股骨短缩为4~7 cm的患者.手术于股骨内顺行置入带锁髓内钉(或保留原有髓内钉),带锁髓内钉仅锁定一端,安装外固定架.4例于股骨近段截骨,1例于股骨远段截骨.5例患者中2例使用Ilizarov重建外固定架,3例使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术后平均延迟16.2 d(13~24 d)后开始牵开延长,1 mm/d,共分4次完成.对于股骨短缩患者,当股骨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再次手术将髓内钉远端锁定,然后去除外固定架,开始早期功能锻炼.对于骨缺损患者,当股骨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仍须等待新生骨痂密度有所增加后将髓内钉远端锁定并去除外固定架.结果5例患者获平均36.4个月(22~47个月)随访,平均延长长度为7.2 cm(4~10 cm),外固定架放置时间平均为5个月(3~8个月),外固定架指数平均为0.75个月/cm(0.57~1.00个月/cm).所有患者股骨延长段未出现轴向偏移或再骨折,坚实化良好.后随访时,5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07°(80°~135°).结论联合应用髓内钉及外固定架肢体延长术能够明显缩短外固定架置放时间,避免肢体畸形,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在治疗大段骨缺损及肢体不等长中具有一定优势.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治疗费用高和手术切口瘢痕增加是其缺点.

    作者:黄雷;朱峰;王慎东;张建立;朱仕文;王金辉;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一期后方、侧前方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腰椎骨折脱位换

    目的探讨一期后方、侧前方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腰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05年2月采用一期后方、有限侧前方联合入路复位、减压、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8例严重腰椎骨折伴横向脱位患者.结果8例患者术后复位满意,获10~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一级以上恢复,植骨块融合,椎间稳定,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出现松脱、断裂,后凸矫正度无丢失.结论对于累及脊柱三柱并伴有横向脱位的严重腰椎骨折患者,一期后方、侧前方联合入路具有能完全复位、彻底减压及良好融合固定的优点,效果可靠;但其创伤较大和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应注意手术适应证的掌握.

    作者:刘志祥;汤勇智;才忠民;江永发;贺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应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外伤至手术时间与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例患者获平均(3.2±2.5)年(1~11年)随访.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骨折周围再骨折2例,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年龄是引起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还与骨质情况及内固定技术有关.本组16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坏死率为13.8%.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主要是骨折类型,其次为骨折复位情况.结论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多.②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高龄患者,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③内固定术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牢靠,以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作者:韩纲;王岩;梁雨田;陶笙;唐佩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高压氧在手术治疗小腿皮肤难愈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小腿皮肤难愈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月30例男性小腿开放性骨折患者经手术及抗感染治疗创面不愈合,应用高压氧配合抗生素辅助治疗1~3个疗程.随机选择单纯外科治疗患者32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高压氧组治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3.3%;常规治疗组治愈9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28.1%.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可促进局部血运、减轻水肿、改善受损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和增强抗感染能力,从而加快难愈创面的愈合.

    作者:刘晖;杨启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三种不同器械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三种胫骨骨折不同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效果,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14具新鲜胫骨标本,制成斜形骨折模型,先分成单侧外固定支架(UADF)组和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LC-DCP)组,每组7具标本.UADF组测试完毕后,标本斜行骨折处加用1枚螺钉固定,制成UADF加有限内固定组.各组标本进行压缩、弯曲及旋转性能测试.结果在抗压缩性能和抗弯曲性能方面,UADF固定较UADF加有限内固定和LC-DCP固定弱,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在抗旋转性能方面,UADF固定也较UADF加有限内固定和LC-DCP固定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UADF加有限内固定和LC-DCP固定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UADF固定后抗压缩和抗弯曲能力较LC-DCP固定差,但应力遮挡较小,加用有限内固定后抗变形能力接近LC-DCP固定,值得推荐.

    作者:黄俊武;王向阳;石成第;郭晓山;柳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5年9月采用THR和自体股骨头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治疗24例成人DDH患者.Hartofilakidis分型:Ⅰ型11例(13髋),Ⅱ型9例(11髋),Ⅲ型4例(4髋).结果24例患者获1~3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2分提高到92分.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移位.跛行4例,关节感染1例,关节轻度疼痛6例.结论对于成人DDH且伴有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选用THR治疗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文志;冯世庆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12月对41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其中男32例,女9例;平均年龄37.5岁(17~67岁).骨不愈合类型:肥大型16例,萎缩型2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22.6个月(8~42个月)随访.40例(97.6%)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个月(3~12个月).并发症:桡神经损伤3例,伤口感染1例,骨折不愈合1例.终随访时,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于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加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新宝;杨明辉;李庭;王满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髓内植骨加长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髓内钉断裂后骨不愈合

    目的探讨髓内植骨加长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断裂后骨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4月~2005年3月,采用髓内自体植骨及矩形开槽骨块倒置植骨结合长的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12例股骨交锁髓内钉断裂致骨不愈合患者.结果所有患者获9~30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12例患者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4个月.参照Merchant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1例,中1例.结论对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断裂后骨不愈合患者可借助原切口,在取髓内钉的同时,采用髓内自体植骨及矩形开槽骨块倒置植骨结合长的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作者: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张晓明;李冉;陈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微创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5年2月采用MIPO治疗1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按AO分型:A型6例,B型3例,C型1例.所有患者均使用AO系列的动力加压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3个月(平均7.1个月)随访.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及肩关节疼痛-残疾指数评价术后关节功能:优7例,良3例.术后3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恢复日常生活.无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且不增加桡神经损伤的风险.

    作者:王小兵;巫宗德;刘显东;徐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