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超;张万忠;何滨;史晓林;宋小平;余文臣
目的 探讨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内皮细胞(EC)与自体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BMS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BMSCs成骨诱导组)、C组(EC诱导组)及D组(BMSCs和诱导的EC联合培养组),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EC对BMSCs成骨活性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C组培养诱导的细胞为EC.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显示EC与BMSCs混合生长良好.MTT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检测结果:D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由BMSCs诱导的EC能够增强BMSCs的成骨活性,提高BMSCs的增殖能力.
作者:孙源;林红;吴子征;陈瑜;董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05年6月采用肱骨颈型钢板内固定治疗9例儿童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其中转子间骨折2例,转子下骨折7例.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0.5~7.0年(平均3.6年)随访.所有患者均于11周内获骨性愈合.股骨无髋内外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股骨头骺滑脱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 肱骨颈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转子部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准确、稳定,不损伤骨骺,可尽早行功能锻炼,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载建辉;林海滨;吴献伟;陈国立;占鲤生;李荣议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腺相关病毒(AAV-EGFP)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组织工程寻找一种理想的病毒载体及细胞示踪标记方法.方法 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BMSCs,诱导培养液诱导细胞成骨转化,行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表面抗原鉴定、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Von Kossa染色,评价细胞成骨情况.在此基础上转染AAV-EGFP,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及荧光表达的时间与强度,计算转染效率,确定转染的较佳感染复数(MOI)值,MTF法描记细胞生长曲线,观察AAV载体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细胞扩增迅速、形态良好、纯度较高,经诱导后呈现明显的成骨改变.实验确定AAV转染细胞的较佳MOI值为1×105,以此值转染AAV-EGFP后细胞荧光持续高效稳定表达(>8周),并可随细胞有丝分裂传至子代,可以满足示踪标记的需要,AAV转染效率高,对细胞活性影响小.结论 AAV长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病毒载体;基于基因转染方法高效稳定表达EGFP,可作为种子细胞良好的示踪标记方法.
作者:郑召民;董智勇;邝冠明;李佛保 刊期: 2006年第10期
Objectiv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in young adults comprise a distinct fracture pattern that is difficult to manage and associated with a high frequency of post-traumatic arthritis. Restoration of articular congruency and alig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outcome. Methods In this study we p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results of 21 consecutive cases of dorsally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fter failing to achieve articular congruency with closed reduction. Results 3 patients were lost to follow-up. For the rest of 18 patients, follow-up time ranges from 18 to 75 weeks the fractures had healed with highly satisfactory radiographic and functional results. The final volar tilt averaged 4.9°; radial inclination 23.9°; radial length 14mm; and articular incongruity, 0. 1 mm. Wrist motion at final follow-up examination averaged flexion 62°, extension 60°, radial deviation 16°, ulnar deviation 27°, pronation 77°and supination 74°. Grip strength averaged 83% of the uninjured side. The overall outcome of 18 patients (94.4%) had a good or excellent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of Gartland and Werley and 18 patients (72. 2% ) had a good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system of Green and O'Brien at the most recent evaluation. The only complication in this series was a superficial pin tract infection, which was rapidly resolved with removal of pins at 5th week of external fixation.Conclusion Thus restoration of articular congruency and alignment is possible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 using modern non-angular stable methods of internal fixation.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修饰聚乳酸-羟基乙酸/天冬氨酸-聚乙二醇(PLGA-[ASP-PEG)支架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其表面粘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化学方法将Ⅰ型胶原接枝到PLGA-[ASP-PEG]表面,同时在材料表面物理涂层胶原溶液.将改性PLGA-[ASP-PEG]复合兔BMSCs培养,检测BMSCs粘附、增殖性能的变化及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Ⅰ型胶原、核心结合因子a1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证实Ⅰ型胶原成功接枝到PLGA-[ASP-PEG]表面.经化学接枝-物理涂层技术改性后PLGA-[ASP-PEG]膜表面的Ⅰ型胶原含量大大提高,明显高于经单纯化学接枝或单纯物理涂层技术改性后膜表面的胶原含量,且远高于二者之和.改性PLGA-[ASP-PEG]表面BMSCs的粘附、增殖能力显著提高,其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Ⅰ型胶原能显著改善PLGA-[ASP-PEG]的细胞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作者:潘海涛;郑启新;郭晓东;刘勇;宋玉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长期动态机械拉伸力对类骨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方法 利用机械形变发生装置拉伸类骨细胞,分析类骨细胞是否因拉伸力而使分化更趋成熟.应用Flexercell Strain Unit机械力拉伸装置对MG63及C2C12细胞株施加0~10%的拉伸形变72 h.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RT-PCR反应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添加测试来检测长期动态机械拉伸力对类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拉伸力使MG63细胞的ALP活性约增加2倍,RT-PCR检测显示骨标志物[骨钙素(OCN)及ALP]表达均因拉伸力作用而增加.而单独施加拉伸力并不能增加C2C12肌原细胞内ALP的活性.添加BMP-2培养能促进C2C12细胞向骨细胞分化,并增加细胞ALP的活性.在BMP-2刺激下拉伸力可使C2C12细胞内ALP的活性增加2倍以上.结论 本研究确立10%拉伸力能促进类骨细胞向骨细胞分化.对于未分化的肌原细胞,拉伸力刺激并不能使其直接向骨分化,但却能使分化中的骨细胞加速分化或成熟.
作者:陈宗贤;林名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随访带血管蒂髂骨块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1983年1月~2005年1月采用带血管蒂髂骨块植入治疗并获得3年以上随访者187例(208侧)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Ⅱ期32侧,其中ⅡA期16侧,ⅡB期10侧,ⅡC期6侧;Ⅲ期170侧,ⅢA期91侧,ⅢB期60侧,ⅢC期19侧;Ⅳ期6侧.统计随访各期的优良率.结果 187例(208侧)患者术后获3~22年(平均9.5年)随访.按中华医学会骨坏死学组制定的全国统一疗效标准(1995年,丹东)评价疗效.32侧Ⅱ期中,优29侧,良3侧,优良率为100%;170侧Ⅲ期中,优124侧,良32侧,可12侧,差2侧,优良率为91.8%;Ⅳ期6侧,良3侧,差3侧,优良率为50%.合计208侧中,优153侧,良38侧,可12侧,差5侧,优良率为91.8%.结论 带血管蒂髂骨块植入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效果良好,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梁俊生;张宁;刘兰泽;王志强;刘德群;张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低温保存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脱钙骨(DBM)上生长特性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3例志愿者骨髓(3~5 mL),密度梯度离心、差速贴壁法获得BMSCs.第3代BMSCs在-196℃下保存24 h,37℃复苏,测定细胞成活率.低温保存前、后的BMSCs分别用成骨诱导液诱导培养,至90%融合时,收集细胞接种在DBM支架上,并测定细胞在DBM上的粘附率.DiI荧光染料标记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SEM观察低温保存前、后的BMSCs在DBM上的生长及基质分泌情况,MTT法测定细胞在DBM上的增殖活性.通过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OCN)含量观察细胞在DBM上的成骨能力.结果 复苏细胞的存活率为(90.24±0.02)%.低温保存前、后的BMSCs在DBM上的粘附率分别为(97.25±1.17)%和(97.00±1.09)%.倒置相差显微镜及SEM观察显示低温保存前、后的BMSCs在DBM上粘附、生长良好,有大量细胞外基质分泌、沉积.低温保存前、后的BMSCs在DBM上MTY吸光度值和ALP活性的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体外培养12 d时,MTT吸光度值及ALP活性同时达到峰值.低温保存前、后的BMSCs在DBM上分泌OCN的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OCN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上升,在观察期(16 d)内未出现平台期.结论 低温保存对人BMSCs在DBM上的体外增殖、粘附及成骨能力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低温保存的人BMSCs可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广鹏;舒朝锋;尹烁;李宇琳;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0年10月~2005年6月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对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胸椎骨折7例(爆裂骨折6例、骨折脱位1例),腰椎骨折8例(爆裂骨折7例、陈旧性骨折并椎间盘突出1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7例,D级1例.结果 术后影像学显示椎管减压彻底、植骨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15例患者术后获4~12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除术前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13例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腰椎前路手术具有微创特点,为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彭明;马晓程;李言杰;曹新风;张国庆;李维林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6年1月~2005年1月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9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骨折根据Regan-Morrey分型:ⅡA型3例,ⅡB型4例,ⅢB型2例.结果 9例患者获9~28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根据Morrey和Cha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好,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左玉明;王志强;阎连元;刘会仁;王月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移植治疗距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4月~2004年9月收治15例距骨骨折患者,其中6例伴距下或胫距脱位,7例伴内踝或外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带血管蒂的腓骨瓣逆行转移治疗距骨骨折,术后石膏托外固定踝关节3~6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获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坏死.踝关节平均背伸20°,跖屈35°,内翻30°,外翻17°.1例患者术后9个月行走仍感疼痛,另1例伴胫距、距下关节脱位患者术后1年踝关节中度畸形,外翻肌力仅达3级,踝关节功能按照Hawkins评定标准:优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结论 带血管蒂的腓骨瓣血运丰富,不需内固定,是治疗距骨颈、体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巫伟东;詹伟彦;文永强;黄醒中;邱华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9月~2004年3月采用膝关节外侧入路手术治疗43例Schatzker分型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功能结果.结果 41例患者获12~42个月(平均23.5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为75 min,出血量平均为300 mL.2例患者术后2周拆线时出现局部皮缘浅层坏死,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出现肺栓塞.术后膝关节外侧稳定,未见松弛.按Rasmussen疗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2例,良13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结论 膝关节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是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比较可靠的方法.
作者:魏万富;辛景义;张铁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等离子体引发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肝素化及肝素化后SIS膜的抗凝血性能.方法 利用等离子体引发技术在SIS膜表面结合肝素,通过体外凝血时间检测及循环血流下观察肝素化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 肝素结合到低温等离子体引发的SIS膜表面,肝素化SIS膜表面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肝素化SIS小口径血管支架保持通畅达6周.结论 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肝素固化处理后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能,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作者: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疗效及LISS的内涵与操作原则.方法 2002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LISS治疗103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其中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8例,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5例.术后4周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个月随访1次,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或其它并发症.结果 103例患者获6~27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95例患者下肢力线满意;8例患者成角有所改善,其中5例患者矢状面上成角8°,3例冠状面上成角6°.仅1例患者出现断钉、拔钉并发症,其余患者均无感染、断钉及拔钉等并发症发生.HSS评分:优84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1%.结论 LISS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但应正确认识和掌握LISS的内涵及操作原则,术中确保钢板位置及锁钉方向正确,术后避免过早负重.应用13孔胫骨近端LISS时,远端应切开皮肤、解剖出腓浅神经后再锁定锁钉.
作者:刘璠;唐亮;茹江英;张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介绍胫骨截骨骨延长方法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同时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Ilizarov型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18例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骨坏死缺损长度为4~12 mm,平均5.6 mm.对骨缺损处彻底清创,尽大限度覆盖创面,在小腿近侧干骺端处行水平截骨,骨段牵移直到与远骨折端接触并加压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5~24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全部患者创面均得到良好的软组织覆盖,骨延长与缺损处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正常,踝关节维持术前状态,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结论 小腿截骨骨延长修复术治疗创伤后小腿骨、皮缺损感染疗效良好.
作者:戴士峰;张志刚;张军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自锁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1年3月~2004年8月采用自锁型带锁髓钉治疗38例股骨、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股骨13例,胫骨25例,按照AO分型均为C2型;闭合性骨折17例,开放性骨折21例.结果 35例患者获1~3年(平均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其中30例患者骨折愈合(85.7%),5例患者延迟愈合(14.2%),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8周(11~25周).未见骨折畸形愈合.并发症:1例锁钉断裂,3例浅表感染,2例局部皮肤坏死,1例骨感染.结论 自锁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多段骨折,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李跃辉;秦祖恩;王纯育;梁刚;彭勇;钟晓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自锁型可膨胀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9月~2005年9月应用自锁型可膨胀髓内钉治疗21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其中股骨骨折9例,胫骨骨折12例.从手术情况、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评价等方面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4~15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无感染发生,骨折端均获愈合,无骨不愈合、骨延迟愈合及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功能评价参考Johner-Wruh方法: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 自锁型可膨胀髓内钉固定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方法.
作者:许超;张万忠;何滨;史晓林;宋小平;余文臣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6月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4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Even分型:均为一类,其中Ⅱ型26例,Ⅲ型12例,Ⅳ型9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参照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39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无死亡、髋内翻、患肢短缩畸形、内固定物断裂、螺钉切割及迟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压滑动鹅头钉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加强了静压力和动压力的加压作用及抗扭转力,操作简单,使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部分负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吴献伟;戴建辉;占鲤生;林海滨;郑祖高;陈国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外侧小切口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腓骨尖至第4跖骨基底的外侧小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1例(32侧)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1侧,Ⅲ型11侧.术后第2天首次换药,拔除引流片的同时尽量驱除伤口内的残留淤血,患肢垫棉垫加压包扎.结果 31例患者术后获3~18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32侧跟骨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术前B(o)hler角为6.84°±9.36°,术后为32.06°±6.87°;术前Gissane角为106.04°±12.03°,术后为115.81°±9.48°,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美国骨科足髁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分:60~70分2侧,70~80分9侧,80~90分16侧,90~100分5侧.结论跟骨外侧小切口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外侧延长切口小、骨折显露清晰、且便于后期内固定的取出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实施,是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一种较好切口选择.
作者:刘津浩;徐向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前支和后支)损伤的潜在风险.方法 应用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技术,固定C3-7节段,每种技术使用2具标本和20枚螺钉.使用直径为3.5 mm、长度为20 mm的螺钉进行过度穿透侧块腹侧皮质固定.仔细解剖颈部的前侧方,观察螺钉与脊神经前、后支的关系.结果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总体神经损伤比例(45%)明显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9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引起的神经损伤均多见于脊神经后支,分别为25%和45%.结论 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损伤的风险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
作者:刘观焱;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