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

李冬松;刘建国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无菌性松动, 临床检查, 影像学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问题始终是临床上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临床及放射学检查,观察分析假体松动的表现与过程,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及时临床处理及预防均有指导意义.本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临床及各影像学评估方法的意义,提出正确的评估原则.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 1996~ 2003年间收治的 10例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延迟诊断及漏诊的原因. 结果延迟诊断及漏诊的主要原因与入院时忽略髋部损伤而未行 X线检查有关,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满意,随访时未见有股骨头坏死迹象. 结论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有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可能,必要的影像检查可避免延迟诊断及漏诊.一旦确诊股骨颈骨折,应行手术内固定,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福生;汤欣;张羽飞;李洪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桡骨远端骨折--磷酸钙骨水泥注射与常规治疗的比较

    近的一些随机试验表明,新鲜桡骨远端骨折采用 Norian骨骼修复系统 (SRS),即磷酸钙骨水泥治疗,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方法,而且术后疼痛减轻.关于再移位骨折的小型研究发现:采用磷酸钙骨水泥握力和活动度恢复加快,但不同方法间的疼痛没有差异.对再移位骨折还需要进行更大型的研究.

    作者:Suthorn Bavonratanavech;Ian Harris;David L. Helfet;陈国奋;顾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初步观察

    目的通过对猕猴的解剖和实验,初步建立一种可行的利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 方法对一只自然死亡的猕猴进行新鲜解剖,观察其胫骨的形态及周围知名血管束的解剖路径;将 10只猕猴双侧胫骨(共 20处)制成中段 20m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成 2组,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的一段,组织工程骨外被带蒂深筋膜;对照组只填塞组织工程骨.另取 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对照.钢板螺钉固定.在 4、8、12周时间点分别行放射线检测,墨汁灌注标本,组织学检测及标本大体观察. 结果各时间点上,实验组在成骨、血管化程度及材料吸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填充任何材料的缺损无愈合.各组猕猴术后一般表现无差异;术前、术后表现无明显变化. 结论本组实验所建立的猕猴胫骨段性缺损修复模型及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曾宪利;裴国献;金丹;唐光辉;王学明;刘晓霞;曾俊岭;张文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齿状突骨折的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的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00年9月~ 2004年6月,对 32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 X线检查、螺旋 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 ,评价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结果 X线片检查对齿状突骨折的漏诊率为 28.13% (9/32), CT平扫漏诊率为 6.25% (2/32), CT三维重建无 1例漏诊. 结论 X线片对齿状突骨折易造成漏诊或诊断不确切. CT三维重建能直观、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提供分型依据,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燕树义;李书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逆行交锁髓内钉套用骨栓内固定治疗C2型股骨髁部骨折

    目的探索治疗 C2型股骨髁部骨折的新方法. 方法 2000年5月~ 2003年10月,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套用骨栓内固定治疗 C2型股骨髁部骨折 16例,并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结果 16例经 8~ 48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按 Shelbourne评定标准,优 5例,良 9例,可 2例,差 0例,优良率 87.5%. 结论利用逆行交锁钉和骨栓各自的优点对 C2型股骨髁部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和坚强的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功能锻炼早、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作者:张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1991年3月~ 2003年10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 2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24例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 2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吻合后成活.其中创面一期愈合 22例, 2例皮瓣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愈合. 20例患者得到随访,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 结论背阔肌皮瓣具有解剖位置恒定、血管蒂长、口径粗、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等特点,是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斌;李康华;廖前德;邓展生;张宏其;陈立科;孙太存;向铁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钢板系统的稳定性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钛板系统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适宜长度. 方法 18具新鲜颈椎标本 ,制成 C4-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 ,分别用长度为 20mm、28mm的椎弓根螺钉,以及 AXIS侧块螺钉钢板系统三种方法固定 ,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 结果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但 20mm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显著高于侧块螺钉固定. 结论颈椎经椎弓根固定,选择 20mm长度的螺钉,即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安全性相对较高.

    作者:刘景堂;唐天驷;刘兴炎;葛宝丰;王东来;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骨(BP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4月~ 2004年7月,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 BPB移植重建 ACL 41例.术中取髌韧带偏内切口,修整预张切取的 BPB,建立骨隧道,界面螺钉屈膝 45°固定植入 BPB两端骨块,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随访 4~ 14个月,平均 7个月.术前改良 Lysholm评分(55.3± 7.5)分,术后改良 Lysholm评分(90.5± 6.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按改良 Lysholm评分标准,优 28例,良 13例,优良率 100%. 结论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 BPB移植重建 ACL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克远;曹力;阿斯卡尔;李国庆;熊道海;辛龙;白成宝;刘新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型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与该聚乳酸羟基乙酸 (PLGA)类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及体外粘附情况 ,为制备负载多种细胞因子的 PLGA类支架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抽取新西兰兔骨髓 ,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单核细胞 ,经条件培养液体外诱导、扩增.设立空白 BMSCs组和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的β磷酸三钙 (β-TCP)为对照组. BMSCs以 1× 106/ mL浓度接种于 PLGA和β-TCP上 ,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细胞与材料的附着情况.以 MTT实验、流式细胞仪等手段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情况. 结果 BMSCs可较好粘附于 PLGA支架上,且该 PLGA类支架对细胞增殖、生长周期无明显影响. 结论该 PLGA类支架的细胞相容性较好,并可进一步作为多种细胞因子载体构建缓释型支架,从而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胡稷杰;裴国献;全大萍;金丹;魏宽海;黄爱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改变体位提高断趾再植成活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改变体位在提高断趾再植成活率中的作用. 方法对 20例 52趾离断足趾进行再植,术后根据血管吻合情况将患肢分别置于低于床沿 20cm或膝关节屈曲 90°足底平放状态. 结果成活 46趾,成活率为 88.4%,再植趾外形良好,趾尖两点辨别觉 10~ 18mm,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患肢体位的放置可能是影响断趾再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术后采用患肢放低体位能够显著提高断趾再植成活率.

    作者:谢昌平;陈朝辉;马运刚;韩颖干;李雅伟;常强省;张海波;华占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儿颈椎外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策略

    小儿颈椎尚处于发育阶段,其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随着发育进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小儿颈椎在遭受外伤时无论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策略均与成人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年龄组的小儿之间也有所差别,这为小儿颈椎外伤后的诊治带来了挑战.本文从小儿颈椎解剖、影像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

    作者:陶春生;倪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 Moriya法重建膝前交叉韧带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应用 Moriya(守屋 )法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切取股薄肌腱、远段髂胫束瓣,胫骨止点保留,以髂胫束瓣包裹股薄肌腱重建 ACL.手术 16例,男 12例,女 4例.术前 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皆为阳性,经关节镜证实 ACL内、外侧束完全断裂. 结果术后随访 4~ 17个月,平均随访 9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学会 (JOA)制定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疗效评定标准,≥ 90分 10例; 80~ 90分 5例;≤ 80分 1例 ,优良率为 93.75%. 结论该术式对膝关节伸屈肌腱无损伤,不残留术后膝前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为关节镜下重建 ACL的优良方法.

    作者:李松;宫琦;张义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与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1997年1月~ 2003年1月,我院共收治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 1274例,对 27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回顾和分析. 结果 275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中颈椎间盘突(脱)出 213例,占 77.5%. 213例颈椎间盘突(脱)出患者中, 82.2%的患者椎间盘突出 MRI图像显示有脊髓信号改变, 94.4%的患者神经损伤平面与椎间盘突出平面一致.手术结果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疗效较为明确,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越短疗效越好. 结论对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诊断要明确,一旦明确诊断应手术治疗,且应尽早手术.

    作者:许国华;叶晓健;袁文;陈德玉;谭俊铭;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生SD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培养与纯化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讨简单、可靠地获取大量纯度高、活力强的雪旺细胞的细胞培养方法. 方法选用新生 4~ 6d的 SD大鼠,解剖双侧坐骨神经,在解剖镜下剥离去除神经外膜,获得神经束.将其剪碎,采用双酶二次消化法消化, DMEM培养液培养 4d后应用 G-418纯化, 4d后对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计数、活力测定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结果该法从新生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可提取 3.62× 106个雪旺细胞,纯化后经 S-100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雪旺细胞的纯度可达 96%以上.细胞活力强,经培养 8d后即可进行传代. 结论该方法可以获得纯度高、活力强的大量雪旺细胞,满足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的需要.

    作者:黄小强;罗卓荆;李明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修复手部创面

    目的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修复手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桡神经浅支伴行动脉与沿途主干动脉发出的营养动脉在桡腕关节处的连结,在前臂桡侧设计及切取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转位修复手部创面 8例. 结果 8例皮瓣全部存活, 6例获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 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修复手部创面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王亚平;王振强;蒋华付;沈成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以踝周围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瓣转移术

    目的探讨踝部三种带蒂皮神经营养的转移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分别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治疗内踝溃疡 5例、踝前溃疡 2例,顺行皮瓣治疗胫前溃疡 2例;腓肠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及跟腱外露 3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踝前溃疡 4例.皮瓣面积大 7cm× 9cm. 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 结论以踝周围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有感觉、耐磨,血管蒂长,蒂部不需带过多组织,转移范围大.利用局部解剖和皮瓣特点,选择合适的带皮瓣营养血管蒂皮瓣,效果是满意的.

    作者:童贤平;朱峰;卢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质量 X线评估与骨折愈合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质量与骨折愈合关系,探讨手术失败原因及防范补救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月~ 2003年 7月间本科收治并随访 1年以上的 477例 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并按照骨质量状况将其分组,分析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转子间骨折手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 结果轻度骨质疏松组 A级愈合者 164例 (93.2% ), B级愈合者 12例(6.8%).中度骨质疏松组 A级愈合者 182例 (68.9% ),B级愈合者 72例 (27.3% ), C级愈合者 10例 (3.8% ).重度骨质疏松组 B级愈合者 20例 (54.1% ),C级愈合者 17例 (45.9% ).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1). 结论动力髋螺钉 (DHS)固定术对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是必要的,但骨质量对骨折愈合有显著影响.临床上应根据骨质疏松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以获得佳效果.

    作者:张权;黄煌渊;夏军;姜建元;周建伟;陈文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 1997~ 2002年收治 32例胫腓骨 Gustilo分类Ⅲ型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 结果随访 6个月~ 3年,除 3例骨延迟愈合、1例骨不愈合外,其他 28例均骨性愈合. 结论单臂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简单、有效,二期截肢率低.

    作者:张发平;王爱民;吴思宇;杜全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问题始终是临床上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临床及放射学检查,观察分析假体松动的表现与过程,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及时临床处理及预防均有指导意义.本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临床及各影像学评估方法的意义,提出正确的评估原则.

    作者:李冬松;刘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

    目的通过 2例病例的分析鉴别多发性骨折患者是否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 方法对 2003年4~ 12月收治的多发性骨折患者中 2例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特征. 结果弥漫性轴索损伤有一个缓慢发病过程,早期可无明显体征,不易鉴别. 结论对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应该进行持续的意识、呼吸、血压、脉搏等体征观察,加强对合并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鉴别.

    作者:杨秀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