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文;金丹;裴国献;陈书军;胡稷杰;林海宁;曾宪利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 1996~ 2003年间收治的 10例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延迟诊断及漏诊的原因. 结果延迟诊断及漏诊的主要原因与入院时忽略髋部损伤而未行 X线检查有关,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满意,随访时未见有股骨头坏死迹象. 结论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有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可能,必要的影像检查可避免延迟诊断及漏诊.一旦确诊股骨颈骨折,应行手术内固定,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福生;汤欣;张羽飞;李洪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骨(BP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4月~ 2004年7月,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 BPB移植重建 ACL 41例.术中取髌韧带偏内切口,修整预张切取的 BPB,建立骨隧道,界面螺钉屈膝 45°固定植入 BPB两端骨块,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随访 4~ 14个月,平均 7个月.术前改良 Lysholm评分(55.3± 7.5)分,术后改良 Lysholm评分(90.5± 6.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按改良 Lysholm评分标准,优 28例,良 13例,优良率 100%. 结论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 BPB移植重建 ACL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克远;曹力;阿斯卡尔;李国庆;熊道海;辛龙;白成宝;刘新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猪小肠粘膜下层 (SIS)的细胞相容性,探讨用 SIS为生长载体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筑组织工程骨的可能性. 方法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猪小肠粘膜下层,将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 SIS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分别进行组织学、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经物理和化学处理的 SIS纯度高,孔隙多,胶原纤维未受损; BMSCs在 SIS材料上生长、粘附、增殖 ,并能长入材料的孔隙内 ,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结论 SIS的细胞相容性良好 ,不影响 BMSCs的形态,对细胞生长和功能表达无抑制作用,可以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张开刚;曾炳芳;张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1991年3月~ 2003年10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 2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24例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 2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吻合后成活.其中创面一期愈合 22例, 2例皮瓣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愈合. 20例患者得到随访,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 结论背阔肌皮瓣具有解剖位置恒定、血管蒂长、口径粗、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等特点,是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斌;李康华;廖前德;邓展生;张宏其;陈立科;孙太存;向铁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分析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并发症. 方法 1994年1月~2004年 1月,我院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46例.合并髋关节脱位或股骨头骨折的患者术后行骨牵引 3~ 4周,术后 3d开始髋关节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8~ 16周逐渐扶拐下地行走, 16~ 24周逐步进行负重活动.所有患者术毕给予吲哚美辛口服,剂量为 25mg,每日 2次,持续 3个月.有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给予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为预防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对老年及高危患者术后预防性使用肝素等抗凝剂,出院后继续使用华法令等抗凝剂 3~ 4周,直至能主动. 结果本组优 28例,良 9例,一般 5例,差 4例,优良率为 80.4%.本组病例中 1例发生深部感染, 11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术前 6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 4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本组有 3例合并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经抗凝剂治疗, 2例已完全康复.本组有 6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有 4例已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结论对于绝大多数移位的髋臼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彭阿钦;潘进社;吴希瑞;王鹏程;赵昌平;闫金成;侯志勇;赵立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X线片、CT平扫及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1997年11月~ 2004年3月对 74例髋臼骨折患者拍前后位、多方位即闭孔斜位、髂骨斜位、骨盆出、入口位 X线片,其中 57例行 CT平扫, 17例行 CT三维重建.分别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对髋臼骨折的检出率,同时根据影像学所见进行诊断、分型,并在术中验证得出分型符合率后进行对比. 结果骨折检出率:前后位 X线片为 90.54%,多方位 X线片为 97.30%, CT平扫为 98.25% ,CT三维重建为 100%;其分型符合率分别为 41.79%, 97.22%, 100% ,100%. 结论传统的前后位与多方位 X线片为髋臼骨折诊断中经济实用的首选方法, CT平扫与三维重建可提高诊断率,并对准确分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起关键作用.
作者:刘璠;保国锋;朱文峰;赵剑;王友华;曹毅;刘坚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的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方法 2000年9月~ 2004年6月,对 32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 X线检查、螺旋 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 ,评价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结果 X线片检查对齿状突骨折的漏诊率为 28.13% (9/32), CT平扫漏诊率为 6.25% (2/32), CT三维重建无 1例漏诊. 结论 X线片对齿状突骨折易造成漏诊或诊断不确切. CT三维重建能直观、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提供分型依据,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燕树义;李书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小儿颈椎尚处于发育阶段,其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随着发育进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小儿颈椎在遭受外伤时无论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策略均与成人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年龄组的小儿之间也有所差别,这为小儿颈椎外伤后的诊治带来了挑战.本文从小儿颈椎解剖、影像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
作者:陶春生;倪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钛板系统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适宜长度. 方法 18具新鲜颈椎标本 ,制成 C4-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 ,分别用长度为 20mm、28mm的椎弓根螺钉,以及 AXIS侧块螺钉钢板系统三种方法固定 ,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 结果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但 20mm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显著高于侧块螺钉固定. 结论颈椎经椎弓根固定,选择 20mm长度的螺钉,即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安全性相对较高.
作者:刘景堂;唐天驷;刘兴炎;葛宝丰;王东来;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修复手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桡神经浅支伴行动脉与沿途主干动脉发出的营养动脉在桡腕关节处的连结,在前臂桡侧设计及切取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转位修复手部创面 8例. 结果 8例皮瓣全部存活, 6例获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 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修复手部创面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王亚平;王振强;蒋华付;沈成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从放射学方面评价其修复自体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A、B、C三组,每组 12只.所有动物术前 1周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 PRP. A组于术前 1~ 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 BMSCs,在体外与 FG及自体 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 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 B、C两组分别植入 PRP+ 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 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 4、8、12周时摄前臂正位 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 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 结果 A、B两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 4、8、12周均优于 C组 (P< 0.05), A、B两组之间在放射影像学评分上无明显差别 (P > 0.05),但在新生骨痂密度上, A >B >C(P< 0.05).空白组术后 16周骨缺损无愈合. 结论 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 PRP的可注射型材料与 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黄爱文;金丹;裴国献;陈书军;胡稷杰;林海宁;曾宪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与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1997年1月~ 2003年1月,我院共收治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 1274例,对 27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回顾和分析. 结果 275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中颈椎间盘突(脱)出 213例,占 77.5%. 213例颈椎间盘突(脱)出患者中, 82.2%的患者椎间盘突出 MRI图像显示有脊髓信号改变, 94.4%的患者神经损伤平面与椎间盘突出平面一致.手术结果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疗效较为明确,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越短疗效越好. 结论对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诊断要明确,一旦明确诊断应手术治疗,且应尽早手术.
作者:许国华;叶晓健;袁文;陈德玉;谭俊铭;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简单、可靠地获取大量纯度高、活力强的雪旺细胞的细胞培养方法. 方法选用新生 4~ 6d的 SD大鼠,解剖双侧坐骨神经,在解剖镜下剥离去除神经外膜,获得神经束.将其剪碎,采用双酶二次消化法消化, DMEM培养液培养 4d后应用 G-418纯化, 4d后对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计数、活力测定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结果该法从新生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可提取 3.62× 106个雪旺细胞,纯化后经 S-100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雪旺细胞的纯度可达 96%以上.细胞活力强,经培养 8d后即可进行传代. 结论该方法可以获得纯度高、活力强的大量雪旺细胞,满足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的需要.
作者:黄小强;罗卓荆;李明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质量与骨折愈合关系,探讨手术失败原因及防范补救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月~ 2003年 7月间本科收治并随访 1年以上的 477例 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并按照骨质量状况将其分组,分析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转子间骨折手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 结果轻度骨质疏松组 A级愈合者 164例 (93.2% ), B级愈合者 12例(6.8%).中度骨质疏松组 A级愈合者 182例 (68.9% ),B级愈合者 72例 (27.3% ), C级愈合者 10例 (3.8% ).重度骨质疏松组 B级愈合者 20例 (54.1% ),C级愈合者 17例 (45.9% ).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1). 结论动力髋螺钉 (DHS)固定术对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是必要的,但骨质量对骨折愈合有显著影响.临床上应根据骨质疏松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以获得佳效果.
作者:张权;黄煌渊;夏军;姜建元;周建伟;陈文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种预防高位神经损伤后远端效应器官不可逆性肌肉萎缩的新方法. 方法首先将高位神经损伤处如臂丛根、干部、坐骨神经出口部等,常规进行探查修复.然后在尽量接近受损伤神经所支配的主要效应器官的部位,将损伤神经与邻近的正常神经相互靠拢,切开两神经相对应侧的神经外膜和束膜 1~ 1.5cm后,将切开处相互紧密并拢,用 9-0~ 11-0显微外科针线分别将两条神经的束、外膜相互侧侧缝合. 结果 21例患者经术后 2~ 5年(平均 3.2年)随访,其中 5例达到 M4/S4, 8例达到 M3/S3, 5例为 M3/S2, 3例为 M2/S2.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同部位损伤采用相同方法修复但未做远端侧侧缝合的病例,因为后者无 1例达到 M4/S4. 结论高位神经损伤在进行常规修复的基础上,将其远端与邻近的正常神经行侧侧缝合对预防远端效应器官的不可逆性肌萎缩有一定效果.
作者:张少成;马玉海;孙来卿;朱亚中;李付强;张燕鹏;张秋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 1997~ 2002年收治 32例胫腓骨 Gustilo分类Ⅲ型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 结果随访 6个月~ 3年,除 3例骨延迟愈合、1例骨不愈合外,其他 28例均骨性愈合. 结论单臂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简单、有效,二期截肢率低.
作者:张发平;王爱民;吴思宇;杜全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膝关节僵硬手术方式的改进,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 1999~2003年 11例重度膝关节僵硬患者采用膝关节周围及关节内松解后,股直肌起点松解下移、膝旁双侧旋转支持带腱瓣、双侧双蒂皮瓣、旋转皮瓣联合成形术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0~ 35个月,平均 20个月.术前活动度 5°~ 20°,平均 15°;术后活动度 90°~ 120°,平均 100°,较术前平均增加 85°.无皮肤坏死、裂开、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股直肌起点松解下移、膝旁双侧旋转支持带腱瓣、双侧双蒂皮瓣、旋转皮瓣联合成形术是治疗重度膝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防止术后再粘连、皮肤坏死、裂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作者:李兴华;贺长清;吴卫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8年8月~ 2003年12月,采用不同类型的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多段骨折 38例. 结果除 1例术后骨不连行二次手术植骨后愈合外,余 37例均于 3~ 6个月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5.2个月,疗效评定:优 36例,良 1例,差 1例,优良率为 97.37%. 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多段骨折是一种具有多种优越性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智斌;高宗强;朱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猕猴的解剖和实验,初步建立一种可行的利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 方法对一只自然死亡的猕猴进行新鲜解剖,观察其胫骨的形态及周围知名血管束的解剖路径;将 10只猕猴双侧胫骨(共 20处)制成中段 20m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成 2组,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的一段,组织工程骨外被带蒂深筋膜;对照组只填塞组织工程骨.另取 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对照.钢板螺钉固定.在 4、8、12周时间点分别行放射线检测,墨汁灌注标本,组织学检测及标本大体观察. 结果各时间点上,实验组在成骨、血管化程度及材料吸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填充任何材料的缺损无愈合.各组猕猴术后一般表现无差异;术前、术后表现无明显变化. 结论本组实验所建立的猕猴胫骨段性缺损修复模型及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曾宪利;裴国献;金丹;唐光辉;王学明;刘晓霞;曾俊岭;张文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治疗 C2型股骨髁部骨折的新方法. 方法 2000年5月~ 2003年10月,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套用骨栓内固定治疗 C2型股骨髁部骨折 16例,并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结果 16例经 8~ 48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按 Shelbourne评定标准,优 5例,良 9例,可 2例,差 0例,优良率 87.5%. 结论利用逆行交锁钉和骨栓各自的优点对 C2型股骨髁部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和坚强的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功能锻炼早、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作者:张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