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贤;张英泽;彭阿钦;潘进社;吴希瑞;王鹏程;赵昌平;闫金成;侯志勇;赵立力
目的探讨改变体位在提高断趾再植成活率中的作用. 方法对 20例 52趾离断足趾进行再植,术后根据血管吻合情况将患肢分别置于低于床沿 20cm或膝关节屈曲 90°足底平放状态. 结果成活 46趾,成活率为 88.4%,再植趾外形良好,趾尖两点辨别觉 10~ 18mm,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患肢体位的放置可能是影响断趾再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术后采用患肢放低体位能够显著提高断趾再植成活率.
作者:谢昌平;陈朝辉;马运刚;韩颖干;李雅伟;常强省;张海波;华占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修复手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桡神经浅支伴行动脉与沿途主干动脉发出的营养动脉在桡腕关节处的连结,在前臂桡侧设计及切取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转位修复手部创面 8例. 结果 8例皮瓣全部存活, 6例获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 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修复手部创面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王亚平;王振强;蒋华付;沈成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骨(BPB)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4月~ 2004年7月,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 BPB移植重建 ACL 41例.术中取髌韧带偏内切口,修整预张切取的 BPB,建立骨隧道,界面螺钉屈膝 45°固定植入 BPB两端骨块,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随访 4~ 14个月,平均 7个月.术前改良 Lysholm评分(55.3± 7.5)分,术后改良 Lysholm评分(90.5± 6.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按改良 Lysholm评分标准,优 28例,良 13例,优良率 100%. 结论关节镜下界面螺钉固定 BPB移植重建 ACL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克远;曹力;阿斯卡尔;李国庆;熊道海;辛龙;白成宝;刘新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与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1997年1月~ 2003年1月,我院共收治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 1274例,对 27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回顾和分析. 结果 275例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中颈椎间盘突(脱)出 213例,占 77.5%. 213例颈椎间盘突(脱)出患者中, 82.2%的患者椎间盘突出 MRI图像显示有脊髓信号改变, 94.4%的患者神经损伤平面与椎间盘突出平面一致.手术结果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疗效较为明确,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越短疗效越好. 结论对椎间盘损伤相关颈脊髓损伤诊断要明确,一旦明确诊断应手术治疗,且应尽早手术.
作者:许国华;叶晓健;袁文;陈德玉;谭俊铭;贾连顺;李家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 1996~ 2003年间收治的 10例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延迟诊断及漏诊的原因. 结果延迟诊断及漏诊的主要原因与入院时忽略髋部损伤而未行 X线检查有关,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满意,随访时未见有股骨头坏死迹象. 结论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有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可能,必要的影像检查可避免延迟诊断及漏诊.一旦确诊股骨颈骨折,应行手术内固定,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福生;汤欣;张羽飞;李洪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锁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骨折,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以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方法 1995年1月~ 2003年7月,对 289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例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其中克氏针加钢丝固定 141例,单纯克氏针固定 24例,单纯钢丝固定 12例,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 21例,普通钢板固定 20例,重建钛板固定 42例,锁骨钩钢板固定 12例, T形钢板固定 7例, NiTi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 10例. 结果平均随访 22个月(12~ 56个月),出现克氏针、钢丝、钢板松脱 19例,其中再骨折 4例需再手术固定加植骨.按连学全功能评定标准,总优良率为 92%. 结论根据锁骨骨折的部位、类型,结合患者的年龄、经济承受能力、职业要求和医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均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成本强;邓海棠;陈友明;区国集;龙朝仪;吴世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从放射学方面评价其修复自体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A、B、C三组,每组 12只.所有动物术前 1周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 PRP. A组于术前 1~ 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 BMSCs,在体外与 FG及自体 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 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 B、C两组分别植入 PRP+ 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 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 4、8、12周时摄前臂正位 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 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 结果 A、B两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 4、8、12周均优于 C组 (P< 0.05), A、B两组之间在放射影像学评分上无明显差别 (P > 0.05),但在新生骨痂密度上, A >B >C(P< 0.05).空白组术后 16周骨缺损无愈合. 结论 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 PRP的可注射型材料与 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黄爱文;金丹;裴国献;陈书军;胡稷杰;林海宁;曾宪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应用 Moriya(守屋 )法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切取股薄肌腱、远段髂胫束瓣,胫骨止点保留,以髂胫束瓣包裹股薄肌腱重建 ACL.手术 16例,男 12例,女 4例.术前 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皆为阳性,经关节镜证实 ACL内、外侧束完全断裂. 结果术后随访 4~ 17个月,平均随访 9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学会 (JOA)制定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疗效评定标准,≥ 90分 10例; 80~ 90分 5例;≤ 80分 1例 ,优良率为 93.75%. 结论该术式对膝关节伸屈肌腱无损伤,不残留术后膝前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为关节镜下重建 ACL的优良方法.
作者:李松;宫琦;张义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膝关节僵硬手术方式的改进,以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方法 1999~2003年 11例重度膝关节僵硬患者采用膝关节周围及关节内松解后,股直肌起点松解下移、膝旁双侧旋转支持带腱瓣、双侧双蒂皮瓣、旋转皮瓣联合成形术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0~ 35个月,平均 20个月.术前活动度 5°~ 20°,平均 15°;术后活动度 90°~ 120°,平均 100°,较术前平均增加 85°.无皮肤坏死、裂开、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股直肌起点松解下移、膝旁双侧旋转支持带腱瓣、双侧双蒂皮瓣、旋转皮瓣联合成形术是治疗重度膝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防止术后再粘连、皮肤坏死、裂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作者:李兴华;贺长清;吴卫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8年8月~ 2003年12月,采用不同类型的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多段骨折 38例. 结果除 1例术后骨不连行二次手术植骨后愈合外,余 37例均于 3~ 6个月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5.2个月,疗效评定:优 36例,良 1例,差 1例,优良率为 97.37%. 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多段骨折是一种具有多种优越性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智斌;高宗强;朱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与该聚乳酸羟基乙酸 (PLGA)类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及体外粘附情况 ,为制备负载多种细胞因子的 PLGA类支架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抽取新西兰兔骨髓 ,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单核细胞 ,经条件培养液体外诱导、扩增.设立空白 BMSCs组和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的β磷酸三钙 (β-TCP)为对照组. BMSCs以 1× 106/ mL浓度接种于 PLGA和β-TCP上 ,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及细胞与材料的附着情况.以 MTT实验、流式细胞仪等手段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变化情况. 结果 BMSCs可较好粘附于 PLGA支架上,且该 PLGA类支架对细胞增殖、生长周期无明显影响. 结论该 PLGA类支架的细胞相容性较好,并可进一步作为多种细胞因子载体构建缓释型支架,从而用于骨组织工程.
作者:胡稷杰;裴国献;全大萍;金丹;魏宽海;黄爱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1991年3月~ 2003年10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 2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 24例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 2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吻合后成活.其中创面一期愈合 22例, 2例皮瓣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愈合. 20例患者得到随访,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 结论背阔肌皮瓣具有解剖位置恒定、血管蒂长、口径粗、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等特点,是修复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斌;李康华;廖前德;邓展生;张宏其;陈立科;孙太存;向铁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小儿颈椎尚处于发育阶段,其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随着发育进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小儿颈椎在遭受外伤时无论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策略均与成人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年龄组的小儿之间也有所差别,这为小儿颈椎外伤后的诊治带来了挑战.本文从小儿颈椎解剖、影像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
作者:陶春生;倪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质量与骨折愈合关系,探讨手术失败原因及防范补救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月~ 2003年 7月间本科收治并随访 1年以上的 477例 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并按照骨质量状况将其分组,分析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转子间骨折手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 结果轻度骨质疏松组 A级愈合者 164例 (93.2% ), B级愈合者 12例(6.8%).中度骨质疏松组 A级愈合者 182例 (68.9% ),B级愈合者 72例 (27.3% ), C级愈合者 10例 (3.8% ).重度骨质疏松组 B级愈合者 20例 (54.1% ),C级愈合者 17例 (45.9% ).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1). 结论动力髋螺钉 (DHS)固定术对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是必要的,但骨质量对骨折愈合有显著影响.临床上应根据骨质疏松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以获得佳效果.
作者:张权;黄煌渊;夏军;姜建元;周建伟;陈文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假体无菌性松动问题始终是临床上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临床及放射学检查,观察分析假体松动的表现与过程,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及时临床处理及预防均有指导意义.本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临床及各影像学评估方法的意义,提出正确的评估原则.
作者:李冬松;刘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 2例病例的分析鉴别多发性骨折患者是否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 方法对 2003年4~ 12月收治的多发性骨折患者中 2例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特征. 结果弥漫性轴索损伤有一个缓慢发病过程,早期可无明显体征,不易鉴别. 结论对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应该进行持续的意识、呼吸、血压、脉搏等体征观察,加强对合并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鉴别.
作者:杨秀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钛板系统固定的三维稳定性,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适宜长度. 方法 18具新鲜颈椎标本 ,制成 C4-5节段三柱损伤模型 ,分别用长度为 20mm、28mm的椎弓根螺钉,以及 AXIS侧块螺钉钢板系统三种方法固定 ,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 结果两种长度的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但 20mm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显著高于侧块螺钉固定. 结论颈椎经椎弓根固定,选择 20mm长度的螺钉,即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安全性相对较高.
作者:刘景堂;唐天驷;刘兴炎;葛宝丰;王东来;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猪小肠粘膜下层 (SIS)的细胞相容性,探讨用 SIS为生长载体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筑组织工程骨的可能性. 方法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猪小肠粘膜下层,将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 SIS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分别进行组织学、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经物理和化学处理的 SIS纯度高,孔隙多,胶原纤维未受损; BMSCs在 SIS材料上生长、粘附、增殖 ,并能长入材料的孔隙内 ,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结论 SIS的细胞相容性良好 ,不影响 BMSCs的形态,对细胞生长和功能表达无抑制作用,可以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张开刚;曾炳芳;张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微创置入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以减少由于手术刺激引起的并发症和潜在疾病. 方法 1999年 3月~ 2003年 12月,我院应用微创方法置入 DHS治疗 96例(男 70例,女 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年龄 60.1~ 87.2岁(平均 7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 3~ 10d(平均 5.7d),均做充分的术前准备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 结果 96例患者获随访 0.5~ 5.2年(平均 3.2年),无死亡病例,旋转畸形 2例,成角畸形 4例,髋内外翻畸形 4例,内固定失败 2例,晚期髋内翻畸形 2例,髋疼痛 4例,无延迟愈合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18.8%.愈合时间 8~ 12周(平均 8.9周),关节功能优 80例,良 10例,可 4例,差 2例,优良率为 93.8%. 结论微创 DHS手术创伤小、卧床时间短、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好、髋内翻等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英泽;王庆贤;潘进社;彭阿钦;吴希瑞;王鹏程;赵昌平;闫金成;侯志勇;赵立力;姚双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踝部三种带蒂皮神经营养的转移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分别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治疗内踝溃疡 5例、踝前溃疡 2例,顺行皮瓣治疗胫前溃疡 2例;腓肠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跟骨及跟腱外露 3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踝前溃疡 4例.皮瓣面积大 7cm× 9cm. 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 结论以踝周围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有感觉、耐磨,血管蒂长,蒂部不需带过多组织,转移范围大.利用局部解剖和皮瓣特点,选择合适的带皮瓣营养血管蒂皮瓣,效果是满意的.
作者:童贤平;朱峰;卢进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