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龙;何耀华;王琦;蒋垚;眭述平;曾炳芳
目的研究五指毁损伤手指功能重建方法.方法急诊行双侧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示(中)指,必要时携带足背皮瓣一同移植.结果本组12例24指全部成活,除1例局部皮肤(1.5cm×1.0cm)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均为一期愈合.结论采用急诊双侧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示(中)指重建毁损手功能,使患手功能得到大限度地恢复.
作者:胡洪良;陈滨;宋文超;沈卫军;余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交锁髓内钉作为四肢管状骨骨折治疗的主流器械,使用方法有动力性固定和静力性固定,前者骨折端应力遮挡效应小,但稳定性差,后者恰相反.所以临床上常选用交锁髓内钉静力性固定作为手术常规.因应力遮挡造成的各种并发症时常发生,本文意在阐明微动与骨折愈合的关系,并且展望一种具有微动功能的交锁髓内钉.
作者:王兆林;曹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总体而言,这些关于股骨近端关节内骨折治疗的报道,并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说明内固定或者关节置换术相比对方而言在死亡率上有优势.不过确实提示与关节置换术相比,内固定的再手术率更高.患者的不同特性使直接比较很困难.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9例胫骨远端骨折,依据分型,分别用外固定支架及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13个月,根据Olerud评定标准:优3例,良5例,差1例.结论无论是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治疗,均可使骨折端良好复位,固定可靠,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
作者:丘奕军;冯毅;郭树彰;汪伟基;李海峰;王保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股骨近端骨折目前创伤骨科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其中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有待加强.术前影像学诊断应重视内侧弓的完整性和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对骨折的稳定性做出准确性判断.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对于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反转子间骨折,应首选髓内钉中心位固定.导航系统的骨科辅助手术技术的应用,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将促进股骨近端骨折的诊疗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鲜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72例,平均34.4(20~48)岁.其中头下型32例,经颈型12例,基底型28例,均用多枚钛合金空心钉固定.闭合复位51例,切开复位同时分别联合应用股方肌骨瓣或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21例.平均随访3年4个月.结果5例复位不良,其中4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共10例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应力求早期解剖复位,牢固固定.钛合金空心钉呈等腰三角形平行固定可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有动力加压作用,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长期存留体内,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股骨颈骨折治疗手段.带肌蒂或血管蒂的髂骨瓣植入可以改善局部的血运.良好的骨折复位、早活动晚负重,有利于降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王华民;王钢;陈滨;任义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生于老年人,放射影像学诊断要注意骨折线方向、小转子是否累及、骨折粉碎和移位程度,可用Evans分型、Jensen改良的Evans分型、AO分型等重点在于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手术治疗、牢固固定是目前基本治疗原则,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如DHS)、髓内固定(如Gam-ma钉、PFN)两大类.外固定支架仅用于严重多发创伤与老年体弱多病者,人工关节置换仅用于严重粉碎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者.
作者:危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简要叙述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坏死预测等的新进展.为使骨折后骨坏死尽量减少,早期手术和关节穿刺减压,避免髋关节放置在伸直及内旋位是必要的,建议屈曲位牵引.应用Gd-DTPA增强MRI T1脂肪浸润扫描,可预测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建议将股骨头坏死分为静息型骨坏死和临床型骨坏死.
作者:李子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体骨-ACL-骨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的组织学、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将60只日本大耳兔和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自体骨-ACL-骨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骨-ACL-骨同种异体移植组.术中及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术后4、8、12周切取移植膝关节及健侧膝关节,行ACL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12周切取ACL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检查.结果自体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组的ACL所测大拉伸强度和拉伸刚度与同期正常对照ACL相比显著下降(P<0.01)两组之间同期相比其大拉伸强度和拉伸刚度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自体骨-ACL-骨移植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后具有相同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组织学愈合过程.
作者:周建生;张长春;潘功平;胡汝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在运动致骨骼肌损伤不同阶段内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mRNA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IGF引物对不同损伤程度骨骼肌标本进行RT-PCR检测,同时观查损伤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在未进行训练运动的SD大鼠骨骼肌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几乎不表达.②在正常训练组,IGF-ImRNA在开始阶段即有升高,在第10天明显升高,在第17天开始下降;IGF-ⅡmRNA在第7天才开始升高,在第13~17天仍维持较高水平.③在一周力竭训练组,IGF-ImRNA在开始阶段就开始上升,在第7天高,超微结构也显示损伤明显,到第13天开始下降;IGF-Ⅱ的mRNA在第4天也开始升高,第10天明显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骨骼肌运动损伤过程中有内源性IGF-Ⅰ、IGF-ⅡmRNA的含量变化,它们与骨骼肌的损伤及修复相关.
作者:孙林浑;余斌;向峥;杨建成;竺筠雯;谢伟勇;侯振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用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52例.其中股骨上1/3段8例,中1/3段35例,下1/3段9例.新鲜骨折46例,陈旧性骨折骨不连6例.结果随访5~32个月,平均15个月,50例正常愈合,2例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18个月,平均3.8个月.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80min,平均失血量390ml.结论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不需X线监视,骨折愈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徐永清;李军;师继红;李春晓;徐小山;郭远发;陆声;丁晶;朱跃良;马涛;周中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股骨近端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头骨折.Garden股骨颈分类(1961)、Jensen改良的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Evans-Jensen分类,1975)、Pipkin股骨头骨折分类(1957)、AO综合分类(1990)等是应用较广的主要股骨近端骨折分类方法.AO股骨近端骨折分类共分为3型9组27个亚组,其中关节囊外转子部骨折为A型,关节囊内股骨颈骨折为B型,关节内股骨头骨折则归为C型.由于股骨近端骨折的复杂性,骨折分类时应重点区分稳定性骨折与不稳定性骨折.股骨近端骨折治疗后的功能评价,多选用选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1969)、Sanders髋关节创伤临床功能评分(1988).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对1996年1月~2003年4月通过DHS手术治疗、得到随访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117例作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特点及DHS内固定手术的技巧.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35个月,平均15.1个月.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疗效评定为优28例,良66例,可23例.优良率80%.共有10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其中髋内翻4例,伤口浅表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2例,深部静脉血栓1例.结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多合并内科疾病,DHS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并且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手术前后进行骨质疏松及伴发的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十分重要.
作者:李其一;邱贵兴;翁习生;张保中;金今;林进;赵宏;王以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和总结预防对策.方法回顾该类手术后患者83例,根据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和提出预防对策.结果83例中78例获得随访,术后发生再脱位8例,肩关节疼痛39例,功能障碍8例.结论①肩锁关节再脱位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固定时间不充足;喙锁、喙肩韧带修补、重建不理想有关.②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与术后锻炼不得法及肩关节创伤性炎症有关.③预防好办法是选用坚强的内固定方式,重视韧带的修补或重建,采用渐进式肩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陈永雄;陈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组织工程学是生命科学中新兴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方向.骨组织工程学是骨外科学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明确的成骨作用,其特点为来源丰富、提取方便、体外扩增迅速、易于成骨诱导、可导入标记性或治疗性基因,因此认为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组织工程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本文就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路继业;王岩;蔡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动力性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髋部骨折中出现的各种失误和并发症与医源性因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总结316例DHS治疗髋部骨折中出现的失误和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258例得到随访,32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和并发症,发生率12.4%.其中因失误致颈钉位置欠佳6例,长度不当4例;术后并发症颈钉穿出股骨头4例;术后切口感染3例,其中骨不愈合1例;髋内翻4例,其中钢板断裂1例;畸形愈合6例;下肢外旋畸形2例;骨不愈合3例.结论DHS治疗髋部骨折疗效肯定,出现的失误和并发症与术前准备、适应症的选择、DHS的选用、手术技术及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等医源性因素有关.
作者:方大标;王秋根;张秋林;纪方;陆晴友;唐昊;汤旭日;汪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滑囊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自2000年3月~2002年3月诊治的32例膝周滑囊炎,通过膝关节镜检查治疗后,经查体及患者主诉明确后诊断.采取保守治疗,并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随访8~40周,9例无膝内病变且仅为一种滑囊炎的3周以内治愈.23例合并2种以上滑囊炎(包括4例合并膝内病变者)3~5周治愈.结论对膝周滑囊炎,根据主诉及查体,先区分关节内外,再辨别疼痛部位,可以进行鉴别诊断.本病保守治疗可治愈.
作者:王振海;刘永灿;王天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对比双动人工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此类骨折应用的结果,探讨假体选择的原则.方法自1986年1月~2000年12月,101例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组,55例)及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B组,46例)获得随访,A组为4.9年(1~10年),B组为3.5年(1.5~5年).患者年龄A组为70.4(55~94岁),B组为69.5岁(57~75岁).按Harris及Merle d'Aubigue标准进行关节功能评分,并比较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结果关节功能的优良率,A组为78.12%,B组为95.65%(P<0.01).表现为腹股沟和大腿痛A组>B组(A:36.36%,B:6.52%)关节屈曲活动受限(A:85°,B:110°)股骨柄下沉A组多见.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相似.结论老年重度移位骨折,如患者情况和术者技术允许,全髋关节置换术应为首选.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宜保留给年老(>75岁),伤前活动量小及有较严重内科基础病者.
作者:林朋;李子荣;杨连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53岁,于2002年2月3日不慎从约2米高处摔下,左髋部先着地,当即感左髋部肿痛、活动受限,至当地医院急诊.X线检查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2月6日行左股骨转子间骨折切开复位、Richard钉内固定术.术后切口周围肿胀明显,第9天拆线时见切口内有大量淤血,清除淤血后渗血较多,予以切口内放置明胶海绵压迫止血,静脉应用止血、抗炎药物,补充血浆、全血.此后切口间断性渗血,并于3月5日、3月19日夜间睡眠中出现一过性切口大量出血.
作者:许硕贵;张春才;付青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2000~2003年对78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部骨折(股骨颈基底骨折12例,股骨转子骨折36例,转子下骨折16例,反转子间骨折10例,单纯大转子骨折4例)采用不同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平均随访22.5个月(8~32个月),采用Sanders法对术后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优(55~60分):28例(占35.9%),良(45~54分)38例(占48.7%),差(35~44分)11例(占14.1%),失败(<35分)1例(占1.3%).总优良率为84.6%.结论对股骨转子部不同类型的骨折,明确诊断,正确使用内固定及其操作方法,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安维军;马小明;陈军;米占虎;陈德胜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