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骨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107例胫骨开放性骨折骨外固定加压治疗.将伤口彻底清创后,交叉穿针骨外固定.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可直接加压固定.对不稳定骨端和粉碎骨块(片)整复后先用1~3枚螺钉固定,不剥离骨膜,使分离的骨折端和骨块互相靠拢以增强骨折端的稳定性.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选用腓肠肌内侧头或腓肠肌肌皮瓣转位修复,中下段用邻近筋膜皮瓣覆盖.结果107例中94例伤口一期愈合(87.8%).骨折愈合时间4.5~6.5个月,平均5个月.结论骨外固定加压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其固定确切、操作简单,对骨生长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环境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钢针远离骨折端,对骨端的血循环干扰小.
作者:马树枝;许建中;李起鸿;王序全;周强;谢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早期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钉固定对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46例股骨干骨折(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别在伤后8~24h内采用扩髓(RFN)和不扩髓髓内钉(UFN)固定,在手术开始前至术后72h内6个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L-10的活性.结果两组中各细胞因子表现出同样的升高趋势;TNF-α在术后1h升高达峰值,术后6h降至正常;IL-6与IL-10均在术后1h开始升高,6h达峰值,两者分别在术后24h和72h降至正常水平;两组间比较,不同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时间和细胞因子水平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临床观察,两组间均无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发生.结论扩髓后髓内钉固定和不扩髓相比,机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对围手术期不同时间段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在ISS<16时,扩髓激发的炎症反应为一正常有序的炎症反应,不会导致失控的级联反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世敬;李佛保;潘滔;陈立言;胡俊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讨论骨水泥填塞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1年6月收治的13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X线片上表现为有移位短缩,经肩关节前入路进入复位后,对仍有明显骨质缺失的部位,填入骨水泥,替补缺损骨皮质后,行三叶草状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后吊带悬吊,3周后功能锻炼.结果 13例均获随访,平均8.3个月.肩关节可外展超过90.,能提物,X线片均无肱骨头坏死,骨折对位对线好,按№er功能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骨质缺损严重,单纯内固定不易者,可以行骨水泥填塞加钢板内固定技术,方便可靠,避免人工关节置换.
作者:陈文钧;张鹏翼;姜建元;黄煌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期治疗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方法.方法自1999年2月~2002年2月收治16例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年龄19~47岁,平均27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cm×3cm~14cm×6cm.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进行彻底清创,用非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骨折,皮瓣或肌皮瓣转移(移植)覆盖创面.对4例伴骨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髂骨进行植骨.结果随访6~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未出现深部感染.14例骨折在6个月内愈合,有2例在术后10个月内愈合.按Johner-Wruch标准判定功能恢复结果,优14例,良2例.结论非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联合皮瓣修复治疗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效果较好.
作者:张强;李秉胜;蔡锦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老年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采用螺钉固定,容易松动、拔出.临床上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螺钉固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PMMA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效应、毒性反应及PMMA不可吸收等缺点,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磷酸钙骨水泥则因其克服了PMMA以上的缺点而倍受关注.本文介绍了磷酸钙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的研究近况.
作者:黎逢峰;方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关节镜技术早应用于膝关节内创伤微创性诊断与治疗,提高了急性膝关节损伤时关节内软骨损伤的诊断率;可以正确评估半月板损伤的部位、类型和范围,合理选择损伤半月板缝合、部分切除等术式,大限度保留了半月板;可以进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关节镜技术结合微创内固定技术可以治疗胫骨平台、髌骨、股骨髁骨折,辅助完成逆行交锁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经皮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如LISS)治疗膝关节邻近股、胫骨干骺端骨折,均提供了临床疗效.
作者:侯筱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与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7年6月~2002年12月收治跟骨关节压缩性骨折62例,其中切开复位33例,撬拨复位29例.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切开复位组优良率明显高于撬拨复位组.结论切开复位能较好的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韩立新;李旭芬;李凤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前臂尺桡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对15例AO分类B型与C型尺桡骨骨折的患者应用Smith-Nephew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优8例,良5例,可2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4周,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与感染发生,肘关节活动范围丧失10.~30.,丧失15.5.,前臂旋前功能丧失15.~50.,平均20.6.,前臂旋后功能丧失20.~40.,平均31.2..结论采用有限切开交锁髓内钉的方法是治疗前臂粉碎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作者:范存义;宋飒;王维;蔡培华;张长青;姜佩珠;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应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采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为12个月.结果按Karlsson标准进行评价,优良10例,满意2例,差1例.患者无感染,无金属内植物折断及松动,肩锁关节无再脱位.结论应用AO锁骨钩板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固定可靠,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汤欣;邰鹏越;孙立众;曲巍;唐开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的体内血管化情况和修复大节段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接种到聚磷酸钙纤维/L-聚乳酸/胶原(CPPf/PLLA/Collagen)支架材料上,植入自体尺骨中下段1.5Cm长的骨膜骨缺损区,对照组为缺损区单纯植入CPPf/PLLA/Co1lagen,术后观察12周.结果术后4周缺损区为新生骨样组织充填,血循环丰富,12周时形态结构已接近正常骨组织;随修复时间延长,修复组织的力学性能逐渐增强.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与CPPf/PLLAA/Collagen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有望成为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作者:顾祖超;李起鸿;赵玉峰;杨柳;许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后外源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利用经基因转染的BMSc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织打下基础.方法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兔BMSc,使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VEGF165在BMSc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VEGF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经基因转染的BMSc中有阳性棕黄色颗粒出现,而未转染组呈现阴性结果.结论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VEGF转染至BMSc中,并有外源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作者:金丹;周忠江;裴国献;胡罢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冷融化技术在膝关节镜手术中方法和前景.方法采用2000ArthroCare System(2000ACS)对221例膝关节病实施手术治疗.关节镜下疾病诊断:骨性关节炎73例,半月板损伤49例,关节软骨软化症29例,滑膜皱襞综合征15例,盘状半月板13例,滑膜炎11例,大骨节病11例,ACL 8例,剥脱性骨软骨炎5例,关节粘连5例,TKA术后松解2例.通过2000ACS做关节镜下的半月板切除、成形,软骨面及韧带修整,滑膜切除,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等.结果按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3.92,术后3个月81.96,术后6个月92.06.结论关节镜2000ACS治疗关节疾病,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痛苦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刘雪峰;韩延龙;郝松楠;程振平;原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筋膜桡动脉茎突返支蒂桡骨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切开复位,采取桡骨茎突切除加用带筋膜血管蒂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15例,术后进行5~16个月随访.结果临床用骨瓣治疗舟骨骨折15例,骨瓣血供丰富,术后10~12周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带筋膜血管蒂桡骨骨膜骨瓣是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及骨不连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焱祥;夏仁云;余国庆;周拥军;巴正国;陈飞;邱建雄;陈述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同侧股骨干、胫骨多段骨折固定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分别采用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单边外固定架固定.结果随访6个月~3年,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参照HSS计分方法,优25例,占80.6%;良4例,占12.9%;差2例,占6.4%.结论同侧股骨干、胫骨多段骨折采用急诊手术固定,选择对骨折端扰乱较小的外固定架和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是防止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功能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元开;邹云雯;刘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应用前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总结分析.方法采用侧前方减压加植骨融合、椎体钉固定术;后路减压DICK钉或AF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结果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年.后凸成角术前平均26°,术后10.;26例获得Frankel 1~3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截瘫患者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丘奕军;杨爱德;雷恩忠;冯毅;郭树彰;汪伟基;李海峰;王保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邹天彪;闫景龙;付海亮;候占江;宋大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抗生素后理化性质的改变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方法将CPC中复合1%、3%、5%的去甲万古霉素,观察水泥的固化时间,测试固化强度,通过X线衍射(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测固化产物,将抗生素骨水泥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定期取浸泡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释放特点.结果随着加入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增加,骨水泥固化时间缩短,固化强度降低,含量为5%时,抗压强度低为20.1MPa,但仍高于正常松质骨强度.xRD与FTIR显示固化产物仍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抗生素在初期释放很快,48h后释放速度减慢并长时间维持.结论 CPC具有原位固化特性,固化反应温和,不产生高热,不影响药物活性,体外实验证明可以维持很长的药物释放时间,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载体,用于骨髓炎的治疗.
作者:苗军;王继芳;郝利波;毛克亚;唐佩福;刘春蓉;刘志新;汤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预防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在C型臂监视下,采用闭合穿针安装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练习患肢功能.结果本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牵引及其它手术治疗对比,在创伤、恢复时间、经济、并发症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结论在患者骨质及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用转子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真;胡启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方法骨不连端去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两端骨皮质表面凿成约2Cm长粗糙面,骨不连间隙小于3mm者不需植骨,大于3mm者则行开槽嵌入式植骨.于骨折线的远端或近端设计一合适大小的骨膜瓣,以有较好血运的筋膜部位为蒂,其长宽比例和移位方法均参照照筋膜蒂皮瓣移位术.用移位骨膜瓣将骨折线周径的2/3~3/4良好覆盖后,再将其两端与周围残存骨膜或筋膜缝合固定,对无条件形成合适骨膜瓣者,可将其骨膜行套袖状推进或于骨折线远近端各形成一短瓣交错移位.对有细小碎骨片缺失或易发骨不连部位,如胫骨下1/3、股骨髁上、肱骨干横断骨折等则不需处理髓腔,骨膜瓣移位方法相同.结果骨不连69例,易发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骨折155例.经术后6个月~20年随访(平均3年),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骨折病例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折线方法简便实用,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和治疗骨不连.
作者:张少成;纪方;马玉海;许硕贵;王家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 connector,SMC)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并与加压接骨板(dynamic compressive plate,DCP)和带锁髓内针(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LIN)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择1997年8月~2001年8月入院的新鲜上肢长骨干骨折148例,分别采用SMC(49例)与DCP(50例)、LIN(49例)进行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抗炎治疗1周,定期拍片并随访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SM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LIN组与DCP组(P<0.05),三组伤口感染率无差异.SMC组骨愈合时间和骨不连发生率显著短于DCP组和LIN组(P<0.05),而术后功能优良率高于DCP组和LIN组.在SMC固定下,骨折愈合直接由解剖型或类解剖型的骨样骨板状直接替代连接,固定段无应力遮挡和骨质疏松.结论 SMC是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优于DCP和LIN.SMC的几何构形和力学特性有利于骨折愈合.在本器固定下,可能存在一种新的尚未被认知的骨折愈合方式.
作者:王家林;张春才;康庆林;许硕贵;高堂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